诺奖地图:文学之光照耀的地方
2020-01-19新作文清扬
新作文 清扬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和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该年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迄今已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一殊荣。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该奖项由于遴选制度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涉及地区的广泛,已经确立了相当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事件。 本期的“大地恋歌”,我们就从地域上对获奖的作家们做一个区分,在世界范围内,盘点诺贝尔奖的文学之光照耀的地方。
◎欧洲 ·法国·
法国文学发展史上,众星闪烁,异彩纷呈。截止到2019年,有15位法国作家摘此桂冠,法国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届得主就是法国诗人普吕多姆。法兰西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之一,而法国当代文学坚持追求和创造,引领了多次文学潮流,为世界文坛贡献了许多优秀人才,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他35岁时便以小说《鼠疫》征服了全世界读者,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天才。
法国的作家为什么能够频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这与法国的历史是紧密相关的。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十九世纪大师辈出。
从我们的课本、历史书里就能看到启蒙运动的辉煌成就,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法国文学界的泰斗的作品常常出现的我们的课本中。
到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更是大爆发。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莫泊桑、波德莱尔,哪一个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就像海明威写的那样:“假如你有幸在巴黎度过青年时代,那么,在此后的生涯中,无论走到哪里,巴黎都会在你心中。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盛宴。”
那个时候,很多久负盛名的作家,都选择旅居巴黎。海明威、乔伊斯、菲茨杰拉德、艾略特、庞德。
正是因为法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使得法兰西这片土地诞生了这么多出色的作家。这些作家才气非凡,各有个性。
法国的获奖者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
1915年,罗曼·罗兰,代表作《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奖原因: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57年,阿尔贝-加缪,代表作《局外人>《鼠疫》,获奖原因: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64年,让·保罗·萨特,代表作《存在与虚无》,获奖原因: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
英国获奖作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
1948年,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代表作《荒原》,获奖原因: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50年,伯特兰·罗素,代表作《哲学问题》,获奖原因: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奖原因: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2001年,维-苏·奈保尔(英籍印度裔),代表作品《通靈的按摩师>,获奖原因: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2007年,多丽丝·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获奖原因: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一个被拉开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俄罗斯(苏联).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
1965年,肖洛霍夫,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获奖原因: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藉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70年,索尔仁尼琴,代表作《古拉格群岛》,获奖原因: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着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爱尔兰.
1923年,威廉-勃特勒·叶芝获奖,代表作《当你老了>,获奖原因: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5年,剧作家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圣女贞德》,获奖原因:理想主义和博爱的标记,其刺激的讽刺往往被注入了一个独特的诗意美。
此外,瑞典(8次)、意大利(6次)、波兰(5次)、西班牙(4次)、挪威(3次)、丹麦(3次)、希腊(2次)、奥地利(2次),还有比利时、瑞士、芬兰、冰岛、南斯拉夫、捷克、葡萄牙、匈牙利、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各一次。
◎美洲 ·美国·
美国作家有9次获奖,海明威是美国的诺奖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著作《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他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2016年,鲍勃-迪伦因为“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上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形式”获奖。
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
1938年,赛珍珠,代表作《大地),获奖原因: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49年,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躁动》,获奖原因: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加拿大.
2013年,爱丽丝-门罗,代表作《逃离》,获奖原因: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
·智利·
巴勃鲁·聂鲁达,智利诗人,代表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聂鲁达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由于“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赛。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秘鲁.
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代表作《绿房子》。获奖原因:因他对权力结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
拉丁美洲文学爆是一场发生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的文学运动,在那期间一大批相关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流行于欧洲并最终流行于全世界。这些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秉承了拉美先锋运动的衣钵,向拉美文学的传统套路发起挑战。
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文学一方面继承并努力挖掘民族文学传统,特别是古老的印第安人文学传统,另一方面积极汲取西方文学的艺术精华,特别是现代派文艺的有益成分,这样将古老的印第安人的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文艺有机融合在一起,探索用幻觉、魔幻、神秘、梦境、怪诞等手法反映和描绘现实生活,使现实的再现与幻觉的描写交错纠结起来,从而创造出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新的文学样式——_魔幻现实主义。
它是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精神和灌注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学,它们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大陆的土地之中。拉丁美洲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骇人的飓风、滚热的河水以及食人的怪蚁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这些神奇的自然现象形成了拉丁美洲人民心理上的神奇观念。而魔幻现实主义就是拉丁美洲人民这种心理上的神奇观念的艺术体现,并因此而逐渐风靡文坛,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学潮流,促成了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
◎亚洲
·印度.
1913年,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获奖原因: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日本.
1968年,川端康成,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代表作《雪国》《伊豆的舞女》。获奖原因: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1994年,大江健三郎,代表作品《广岛札记》,获奖原因: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個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中国.
2012年,莫言,中国作家。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红高梁家族》《酒国》《生死疲劳》《蛙》。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结语:
对于一项延续了百年的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光荣与遗憾并存,公正与偏见互现。从总体上看,这项文学奖对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而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批批获奖的作品被汇集到诺贝尔奖这面旗帜下,奠定了一个文学的基本高度。当然,该奖项曾经遗漏了不少堪称大师级的作家,但所幸的是,几乎所有成熟的作家,都没有受文学奖的标准所左右,他们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在跋涉,推动着文学本身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每一个国家的有理想的文学家都在为此努力着。
※【名篇链接】※
精神之都和城市气质
@林少白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虽然有着西班牙和秘鲁双重国籍,虽然多年旅欧、在多国拥有别业若干,但是在公开场合,他从来说,秘鲁亚雷基帕是自己“唯一的,也是永远的故乡”。
去过秘鲁的朋友告诉我,其实这个亚雷基帕和大多数南美城市一样,风景平平,直到略萨获奖之后,才吸引大批游人—而在这之前,它根本默默无闻。
但在略萨的作品里,我读到的却是一个魔幻的、光怪陆离的、有声有色的亚雷基帕。甚至,还有一些《百年孤独》里那座乌托邦城市马孔多的味道。
所以我相信,即便是外人看来平凡无奇的亚雷基帕,也能成为诞生伟大的摇篮——它的独特气质,只有生长于那里的略萨,才能体会和表达出来。
所以我也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之都,就好比赵本山认真表达“国际大都市铁岭”时,引来台下一片哄笑,但对他本人来说,意义却并非一笑而过。
只是,有些人擅长于把自己心里的精神之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比如我们伟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
(摘自《风景名胜》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