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020-01-19周砚钢段智毅
周砚钢,段智毅
(昆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0)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2013年,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0,正在伴随云、雾、流、雨等计算技术的更迭与发展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合作形式、产业链分工以及服务模式等正在快速转变或被重组[1]……发达国家正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业重点推出智能制造战略部署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和输送时代所需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更新的要求。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紧随科技发展,融信息、创意、科技、设计、制作、经营、服务于一身的跨专业、多学科、服务性、应用型专业[2],必须满足社会、行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然以纸质媒体为主导“平面设计+少量数字媒体课程”的工业3.0状态,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师核心素养和管理方式等俨然已不适应当下工业4.0时代变革所需,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该专业学生设计思维、创新、统筹、推广以及服务能力的发展。
从我国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出发,找到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痛点,借鉴发达国家该专业发展经验和可吸收的优势,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求的工业4.0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而构建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师组织、启发和引导为核心,以学校为服务平台,结合时代、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满足个性化、服务化和系统化且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关键痛点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交叉性、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阵地,也是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及其成果转化的桥梁和驱动力。[2]然而,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直到2012年才正式成为艺术学下的一门新增专业,且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依然以平面媒介为主进行教学实践,缺少三维媒介、信息交互、用户体验、营销服务体系等知识以及经验介入的学习和实践,其人才培养显然不能适应工业4.0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全面深化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产业能力水平[3],全面增强应用型大学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4]但我国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办学方式、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师资素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痛点和不足,培养的人才缺乏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
缺少特色办学理念,是目前我国应用型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致命问题之一。许多高校在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之前并没有对其所在学校特色、所处地域特点以及当下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详细调研和论证分析,而是盲目照搬照抄或稍加修改办学成熟高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出现培养目标为“设计通才”的同质化现象。缺少创新意识和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工业4.0时代个性化、立体化和复合型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实施相矛盾
现阶段,国内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按“设计通才”制定的,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运行和课程实施来看,该专业培养的应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尽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开设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且选修课的比例也远远超过必修课,其内容也涉猎较广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授课时间、教室、实践设备与设施、教师数量与核心素养以及课酬经费等多种原因,导致大量选修课不能正常开设。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与之联系较密切的少量选修课。缺少前沿信息、社会热点问题和跨学科之间交叉知识的介入和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才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得到具体实现。
(三)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专业教育质量,也直接影响学校品牌和形象。由于网络信息和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可通过在线学习或虚拟现实平台等进行了解或自学。因部分高校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的前瞻性,缺少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研究和整合,对新知识和新观念理解不透彻,授课时或照本宣科,或蜻蜓点水,回避关键问题,不能准确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形成,学生创意方案不易得到指导和实施。毋容置疑,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不完善的教师急需提升核心素养,才能适应工业4.0时代和建设双一流专业的需求。
(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缺少系统性
科学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不仅是课程建构领域中具有高度实践取向的重要一环,也是形成课程计划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更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核心内容。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因缺少引导性、衔接性、延展性和前沿性专业知识的渗透和介入,导致低年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迷失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因缺少科学化的系统理念,造成高年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呈现线形、碎片化和孤岛式状态,导致进入高年级和毕业阶段的学生深感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严重不足而无法就业。致使高年级课堂到课率下降,一些学生放弃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他们要么选择直接去公司实习,选择易就业方向自学相关软件和专业技能,或毕业后放弃本专业寻求其他工作。尽管现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了大量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但因片状化、割裂式与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加之重复性和同质化的授课内容与训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繁重感,也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弱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增添了学生的反感情绪。缺少全方位、科学性和立体化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忽略当下社会与行业等对人才需求标准的认知,所培养的人才无法快速有效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
(五)课程教学和方法不适应网络化智能时代需求
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的以赛促教,引进实际项目进课堂,欣赏分析作品以及案例等较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对规定目标进行设计,这些适合工业2.0与3.0时代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工业4.0时代所需。伴随网络信息智能化成长的学生需要学校提供可以发挥才智的现代化设备和设施,需要教师能够开启他们的智慧,启发设计创意灵感形成并实现,引导设计思维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性意识强、创造能力佳、设计思维独特、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作品个性化以及方案运营服务系统化的人才,是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需。
三、国外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经验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中外设计教育频繁沟通交流,国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实践教学构成等方面越来越接近国外先进设计类高等院校。[5]但当今发达国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在结合本国行业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有计划和有步骤的人才培养和战略部署。
(一)美国和加拿大高校
美国和加拿大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其人才培养更加系统化。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要求为培养核心,将专业知识所需与职业技能岗位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并在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灵活面对变化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告诉学生设计的社会属性。[6]
在课程教学方面,强调通过优质的数字资源技术与教学方法和内容相结合,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相应的网络课件制作组织或机构,为教师设计、制作、发布课程、布置作业以及师生互动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进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前学习、课中讨论和课后复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平台。
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实践先行,理论支撑的模式,注重将数字虚拟技术运用到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性技能的操作和掌握方面,注重对学生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培养。[7]在教师教育与技术能力方面,国家和政府通过相关法令加速网络建设,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在持续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同时,还为实操性较强的教师提供一定时间和条件深入行业再学习,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教育教学需求,除此之外,还对其实施持续性的教育评估。
(二)欧盟国家高校
欧盟国家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跨界、跨学科的联合教育培养。欧盟国家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各高校之间互认学分[7],这不仅为各高校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倡导的利用学科交叉、跨学科和跨专业边界的各种关联性主题,产生催化剂般的讨论、研究、创意和实践提供诸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但强调多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融合,还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机会性,机会性主要是针对视觉传达设计自身随变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而进行调整和设置,其目的是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对未来科技和经济等发展做出分析判断后,确定开设哪些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哪些是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对现有各行业所需职位进行统计分析后,给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其对所供机会进行甄别和把握的课程。[5]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根据学生对前一部分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操作问题的反映,进行课程内容、教学进度、作业要求以及课题布置等作出相应调整,并及时通过Facebook或相应APP给学生提供相应教学辅助,以备学生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也便于辅助教师能够及时为实践课程提前安排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操作场地等。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学校也非常注重对新开创的企业和成熟企业等典型案例进行实战分析[7],提升学生实战经验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强调融入创业知识和知识的使用技能,教师根据自己所研究和实践的范围,将相关跨界、跨领域知识运用智能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专业和实训课的课堂之中,给学生更多启发和引导的同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并参与教学互动之中。
(三)日本和韩国高校
日本和韩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借鉴欧美经验的同时,并始终保持自身鲜明特色。韩国在数字化教材开发、网络教学课程使用、教师培训以及云技术服务平台运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深受本国学生、教师和社会所喜爱并接受。日本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文化基础的挖掘和突出,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体验和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业能力。在课程计划过程中,始终考虑伴随科技发展和专业扩展而产生的新领域。
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层次分明的系统性与实践导向性相结合的特点,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每个体系又由若干个与当下行业需求的跨专业和跨领域相关知识构成不同课程组成。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收集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成功的原因和成功者背后的经历等。在实践导向方面,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大数据,客观地剖析成功企业成功的经验以及其预测未来该企业的发展趋势。这种依照课程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程计划,让学生从普及性角度入门后,渐进式地进入科研探讨和实践操作之中,最终实现创业孵化研究水平或自主创业的实现。
从国外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经验来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能根据国家自身发展需要时代所需的实际设置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在教学方面,能将高科技和智能化设施设备运用到教学第一线,能将实践与体验、虚拟与现实以及课上与课下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学生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进行授课,加快学生进入社会岗位的步伐。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进入科研和实创。在教师素质和自身知识与能力提高方面,国家、政府和高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帮扶。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在工业4.0到来之际,学校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亲密接触的机会,力求获得各方利益最大化,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做好接轨准备。
四、工业4.0时代共赢需要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立德树人是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习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8]不仅明确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内涵、目标、内容和任务要不断融入并加强德育教育,也进一步为培养高品质、高素养的现代化优秀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系统化发展和协同化建设。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智能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与相关学科之间交叉发展,借用新媒体传递信息和运用视频教学直播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在传达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更需将德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实践项目之中,在启发和引导设计创意以及方案策划与推广过程中,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立学德”,让学生深知视觉传达设计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完善的个人素养,加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与行业和客户沟通协作的能力。融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之中的“立德树人”思想,不仅增进师生之间亲密关系,还能促进师生与学校、师生、行业和社会需求之间协同发展,也会促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指南针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是开展各项学校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首要环节,作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培养目标对它们具有较为鲜明的指导意义。[9]与时俱进、特色突出和即时变化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要特征,适应社会需求,行业直接可用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宗旨。故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和中央教育方针的指导,密切结合该专业所在高校重点学科特色,围绕该专业所在地域特点,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与聘请当地专业技术人才,彰显该专业的优势,进行实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还需结合工业4.0时代发展需求,将社会发展前沿的新科技、新观念和新媒介迅速引入人才培养之中。除此之外,还应深入了解社会和行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并将其有效地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三)高质量专业教师队伍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只有具备高质量核心素养的专业教师,才能为社会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以及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用复合型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教师,要遵循“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道德素质,做到从思想政治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心理品质方面不断成熟与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师核心素养加强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从事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时,经过独立、合作、正式与非正式进修和研究活动, 引导自我反省和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和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的过程[10],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教师具有敏感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关注学生和家长思想意识的变化,注意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动向,关注前沿教学思想、理念和新兴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并随时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的具体数据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教学理念以及实践统筹能力,学校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学校才会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内涵建设。
(四)优化课程设置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紧密链接社会发展的基石
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合适的课程内容,是形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科学化与系统性课程设置的基础,也是紧密链接社会实际需求的必要条件。对于紧随时代发展、科技变化和社会意识不断更迭而存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其课程内容除了以启发与引导的创意类、设计类、影像类、艺术类以及信息类课程外,还需要融合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经营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在面对网络信息高速发展和应用媒介智能化变化的今天,更需要拓展数字编程、人机工程、营养健康、康复训练、种植体验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于视觉传达设计课堂和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结合学校和当地特色及市场需求。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熟悉每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衔接性和承上启下的关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还要考虑不同课程在不同年级的整体结构构成,在低年级主要安排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课程,让学生在兴趣和好奇中找到专业方向和自己的特长。在中高年级主要以创意性、拓展性和交叉性知识学习和训练为主,让学生在设计创意和实施过程中自主去寻找学科之间关联性与互助性。在高年级以创造性、整合性与统筹性训练和方案实施为主,培养学生责任心,服务社会意识和适应市场需求。课程思路清晰,信息丰富和结构合理,且服务性强,能紧密链接社会实际需求的系统化课程设置体系,方能适合学生、社会和工业4.0时代需求。
(五)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引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创新不仅是引领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更是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工业4.0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的大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作为科教强国战略基石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缺少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模式,无疑是在阻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当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时,其教学的思维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角色定位、学校角色定位以及发展目标等都需改变和更新。今天生活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环境里的大学生,已离不开新兴媒介和新的语言沟通方式,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利用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在教学中发挥其链接“教师——课堂——学生”的作用。怎样利用手机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APP开发,进行思维模式创新,协同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统筹和项目可持续化发展。应借助新兴媒介和当下学生自身爱好和兴趣,引领学生进行新型服务创新和创业。努力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等改革,将行业的新规与行业新思潮与新理念对接,并将社会对新型人才需求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年级的不同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这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急需变革的重点。只有不断顺时革新,才能促进专业、学校、行业、社会以及市场多方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彼此间的优势和劣势,共同促进各方利益共赢,以期实现“教——产——学——研——销”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