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忠义文化*
2020-01-19石麟
石 麟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水浒传》中的“忠义”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是以儒墨兼容为主体的多家思想的“混搭”;另一方面,它又是多位作者在不同的时代徘徊于统治阶级思维方式与广大民众思维方式之间错综复杂的表现。这两个方面,奠定了作为一部章回小说的《水浒传》与长时间形成的“忠义”文化之间有机结合的思想基调。
一
何谓“忠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两个义项:1.忠贞义烈。2.指忠臣义士。这种解释差不多等于没有解释。看来还得先将“忠”与“义”分开解释,然后综合之,或许能得到一个接近本质的表述。
“忠”,《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四个义项,与本文相关的是前两项:1.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如《左传·成公九年》:“无私,忠也。”[1]司马光《四言铭系述》:“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传家集》卷六十七)[2]2.特指事上忠诚。如《尚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孔传:“事上竭诚。”[3]韩愈《曹成王碑》:“侍太妃从天子于蜀,既孝既忠。”[4]
“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十九个义项,与本文相关的有四项:1.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韩非子·忠孝》:“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5]2.指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汉书·田叔传》:“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6]3.理应。《礼记·中庸》:“义者,宜也。”[7]4.善良。亦指善良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义,善也。谓性发强而又良善也。”[8]
“忠”与“义”相结合而形成的“忠义”概念,最迟在汉代就产生了,如:
汉苏武《报李陵书》曰:曩以人乏,奉使方外,至使遐夷作逆,封豕造悖,豺狼出爪,摧辱王命,身幽於无人之处,迹戢於胡塞之地,歃朝露以为饮,茹田鼠以为粮,穷目极望,不见所识,侧耳远听,不闻人声,当此之时,生不足甘,死不足恶,所以忍困强存,徒念忠义,虽诱仆以隆爵厚宠,万金之利,不以滑其虑也,迫以白刃在颈,鈇锧在喉,不以动其心也。(《艺文类聚》卷三十)[9]
支撑苏武在遥远北国的蛮荒之地“持汉节”活下去的内在精神动力就是“忠义”,而这种“忠义”思想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最终形成“忠义”文化。
往大里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是“三教九流”相互作用、组合的结果。“三教”者,儒、释、道也;“九流”者,先秦诸子也,“九”,言其多也。先秦诸子之最突出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提及六家:儒、墨、名、法、道德、阴阳。刘歆则扩展为十家:儒、墨、名、法、道德、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因为“小说家”在那个时代被看做是学术“末流”,故而学者们普遍认为可观者“九流”而已。因此,先秦诸子中对广大中国民众影响较大的恰恰就是九家。当然,“九流”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并非平列而均匀的,其中影响最大者有四:儒家、道(道德)家、法家、墨家。
儒、道、法、墨四家之中,儒家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主流,其他三家与之相搭配,构成中华民众的整体人格。具体而言,这种人格构建又可分为三大层次:统治阶层、知识阶层、民众阶层。统治阶层主要是“外儒内法”,知识阶层最佳状态是“儒道互补”,而中华民族广大民众的集体人格构建最为复杂,然仍可清理出其中主流:“儒墨兼容”。
《水浒传》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反映的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杂阶层”思想,在“三教九流”中,《水浒传》接受儒、墨两家思想影响最大,书中的“忠义”思想也是儒墨兼容的结晶。
从本质上讲,《水浒传》中的“忠义”来自儒家。因此,我们以《论语》为对象,首先来探讨一下原始儒学“忠”与“义”的深刻内涵。
《论语》中,“忠”的概念出现了十二次: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0]83此处“忠”,指的是“尽心之事”。
2.“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10]88此处“忠”,亦乃“尽心之事”。
3.“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10]119“孝慈,则忠”的意思是“统治者尊老爱幼,则民也会对统治者尽心尽力”。
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10]142这里的“忠”,是“忠诚尽责”的意思。
5.“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10]162这里,“忠”是严于律己,“恕”是宽于待人。
6.“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10]190孔子称赞子文的“忠”,指的是“忠诚尽责”。
7.“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10]291此条重出,意思与第二条相同。
8.“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10]346这里的意思是“亲近忠信之人,唯有义之人是从”。
9.“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10]350此处“忠”,指行事认真而不敷衍了事。
10.“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10]374此处“与人忠”,指“对待他人尽心诚实”。
11.“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0]387后半句的意思是“对上而言,忠于他就能不教诲劝诫吗?”
12.“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10]433此处“忠信”,指“说话忠实诚信”。
“义”,在《论语》中则出现十次:
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10]97此处“义”,是“适宜”、“恰当”的意思。
2.“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10]124这句话的意思是“义所宜为而不能为,是无勇”。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0]163此处“义”,指做事合情合理;“利”,则指做事为一己之私。
4.“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10]186这里“使民也义”的意思是:役使人民也要合理而不过分,要有原则、分寸。
5.“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10]215此处“务民之义”的意思是:于人民合适的事就努力去做。
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10]225这里“闻义不能从”的意思是:听闻义事而不能徙意从之。
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10]235“不义”指“不合道义”。
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10]354“好义”乃“行则比贤”,也就是行为“向高标准看齐”的意思。
9.“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10]364“好义”指的是“处事合理”。
10.“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10]391“见利思义”的意思是:见到利益要考虑取得时是否合理。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忠”,其基本含义是忠诚负责、尽心竭力的意思,引申为对“上”(统治者)的忠诚尽力。后世则将引申义再引申,成为“忠君”“忠于朝廷”的概念。《论语》中的“义”,基本含义是“适宜”“恰当”“合理”的意思,引申为一种道德标准:道义,再引申为“从义”,也就王引之所谓“性发强而又良善”,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了。
后世对儒家“忠义”的理解,大多就是“忠君报国”和“见义勇为”的结合。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忠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
在《水浒传》中,“忠义”概念多次出现,但却有个微妙的发展过程。一开始,作者评价书中人物,用的就是原则的“忠义”——“忠君报国”和“见义勇为”的结合,不过,用在某个英雄人物当时的处境中有所偏重而已。如:“忠义萦心由秉赋,贪嗔转念是慈悲。林冲合是灾星退,却笑高俅枉作为。”(第八回)[11]108此指林冲“忠义”,偏重在“忠”。再如:“清白传家杨制使,耻将身迹履危机。岂知奸佞残忠义,顿使功名事已非。”(第十二回)[11]155此指杨志,重点亦在“忠”。再如:“古人交谊断黄金,心若同时谊亦深。水浒请看忠义士,死生能守岁寒心。”(第二十回)[11]254此指晁盖、林冲等梁山早期十一条好汉,重点在“义”。还有:“四海英雄思慷慨,一腔忠义动衣冠。九原难忘朱仝德,千古高名逼斗寒。”(第二十二回)[11]282这是表彰朱仝义释宋江的,重点在“义”。
当然,《水浒传》的作者在表达自己“忠义”观的时候,自有独特的“语境”,因为他所描写的是一群江湖好汉,江湖好汉的“忠义”是有异于普通民众的。在这里,“忠”是比较空泛的,而“义”则往往落到实处。在一百回的前四十回,那些江湖好汉大多是个体行为,最精彩的片段都是见义勇为。即以梁山整体而言,也是以施德于民的大义相号召。诚如晁盖所言:“俺梁山泊好汉,自从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挫锐气。”(第四十七回)[11]662然而,就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火烧瓦罐寺”、“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朱仝义释宋江”、“武松醉打蒋门神”、“锦毛虎义释宋江”、“花荣大闹清风寨”、“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等激动人心的故事推展过程中,江湖人物之间的“义”已经发生了悄然的转移。除了见义勇为之外,更多了一些“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惺惺相惜。
金圣叹修改后的“金本水浒”有一个情节没有得到读者的重视,那一段冗长的叙写别的版本没有,特录如下:
各人拈香已罢,一齐跪在堂上。宋江为首誓曰:“维宣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梁山泊义士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鲁智深、武松、董平、张清、杨志、徐宁、索超、戴宗、刘唐、李逵、史进、穆弘、雷横、李俊、阮小二、张横、阮小五、张顺、阮小七、杨雄、石秀、解珍、解宝、燕青、朱武、黄信、孙立、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单廷珪、魏定国、萧让、裴宣、欧鹏、邓飞、燕顺、杨林、凌振、蒋敬、吕方、郭盛、安道全、皇甫端、王英、扈三娘、鲍旭、樊瑞、孔明、孔亮、项充、李衮、金大坚、马麟、童威、童猛、孟康、侯健、陈达、杨春、郑天寿、陶宗旺、宋清、乐和、龚旺、丁得孙、穆春、曹正、宋万、杜迁、薛永、施恩、李忠、周通、汤隆、杜兴、邹渊、邹闰、朱贵、朱富、蔡福、蔡庆、李立、李云、焦挺、石勇、孙新、顾大嫂、张青、孙二娘、王定六、郁保四、白胜、时迁、段景住,同秉至诚,共立大誓:窃念江等昔分异国,今聚一堂;准星辰为弟兄,指天地作父母。一百八人,人无同面,面面峥嵘;一百八人,人合一心,心心皎洁。乐必同乐,忧必同忧,生不同生,死必同死。既列名于天上,无贻笑于人间。一日之声气既孚,终身之肝胆无二。……”誓毕,众人同声发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间阻,有如今日。(第七十回)[12]1271
在这里,金圣叹郑重其事地将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名字重述一遍,并让“众人同声发愿”,何以如此?因为这是兄弟结义时的重誓!这种场合,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必须自己响亮地喊出,别人无法代替!
无独有偶,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这里的描写也很有特色: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类。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认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第七十一回)[113]881-882
两个不同的版本在相同的地方表达的情绪大致相同:昔分异国,今聚一堂,八方共域,异姓一家。这显然不是纯净的“儒家思想”,那么,其中掺杂了先秦诸子哪一家“精神”呢?
答曰:墨家。进而言之,墨家的“兼爱”。
儒家、墨家都讲“爱”,但儒家的“仁爱”是有等差的“爱”,这种等差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作为衡量标准的;墨家的“爱”则是“兼爱”,这是一种无等差的“爱”。然而,儒家的“仁爱”是现实世界的概括,而墨家的“兼爱”则是理想世界的憧憬。
先看墨家的言论:“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墨子》卷一《法仪第四》)[14]9“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墨子》卷七《天志下第二十八》)[14]106最为集中的还有以下文字: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14]57
墨子反复强调“兼爱”,何以谓之?《汉语大词典》对“兼爱”有两条释义,其一为“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其二为“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墨子》中有《兼爱》三篇,阐述其主张。”[15]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二条释义。
先秦时代,讨论“兼爱”的并非墨子一家,儒家、道家都参与其间。如《庄子·天道》:“老聃问:‘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成玄英疏:“忠诚之心愿物安乐,慈爱平等,兼济无私。”[16]笔者对此曾经表达过自己的理解:
成玄英的理解非常正确,“兼爱”的核心就是“慈爱平等”。而这正是普通百姓最期望的。任何时代的被统治阶层,一方面希望统治阶层人物对所有的民众“慈爱平等”,“父母官”爱“子民百姓”就应该真正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没有远近亲疏的区别;另一方面,广大民众之间也要像兄弟姊妹一样相亲相爱,没有距离差。正因为如此,就会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桃园结义”,也就会有《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施耐庵与〈水浒传〉》)[17]
究其实,“桃园结义”也罢,“梁山聚义”也罢,其精神实质就是一句在中国封建时代许许多多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就连独具只眼的域外文学家都看到了。美国作家赛珍珠翻译《水浒传》,书名并未译为“水边的英雄故事”“水泊边的人物传记”之类恰如其分的词句,而是摄取《水浒传》“三魂六魄”,直接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an Are Brothers)。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的“忠义”,实乃儒墨兼容的产物。
三
一部小说作品的精神内涵,往往在其主要艺术形象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宋江一生主张“忠义”,他的“忠义”是儒墨兼容的传统文化在其心灵中折射而后外化的结果。要真正了解宋江,《水浒传》中“一表一里”两段话值得注目: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奉,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赒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曾有一首《临江仙》赞宋江好处: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第十八回)[11]229
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第三十九回)[11]530-531
这两段,写的都是上梁山以前的宋江。用今天的话讲,前一段是宋江的行为轨迹,后一段是宋江的心灵世界。前一段以“墨”宋江为主,后一段以“儒”宋江为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儒墨兼容的宋江,是一个“儒体墨用”的宋江。
在《水浒传》中,宋江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忠”,而他的墨家思想主要表现为“义”。宋江一开始决心要做一个忠义双全之人,说明他内心深处儒墨兼容的底蕴。
然而,《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三大特点:第一,在梁山一百八人中,他思想最复杂;第二,梁山一百八人中,他的行为最富于变化;第三,梁山一百八人,他最能代表这部小说写定者的思想。
宋江思想行为的变化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上梁山以前,他是儒墨兼容、追求忠义双全的。上梁山后,他是以儒控墨、以忠驭义的。下梁山后他是弃墨尊儒、舍义全忠的。
第一阶段的事例很多,核心事件就是宋江私放晁天王以后的连锁反应,江湖、社会的连锁反应和他本人内心的连锁反应,其间充满了矛盾。
第二阶段,可以通过宋江的言行得到证明。
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的分水岭是晁盖死后,宋江代理寨主时的大动作:“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第六十回)[11]840此后,宋江宣传梁山的“口头禅”和招降纳叛的“见面礼”就都是“忠义”二字:
“宋江道:‘贤弟,我等忠义自守,以强欺弱,非所愿也。纵使阵上捉他,此人不伏,亦乃惹人耻笑。吾看关胜英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若得到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第六十四回)[11]896
“是夜月色微明,星光满天。行不到十里,望见一簇车子,旗上明写‘水浒寨忠义粮’。”(第七十回)[11]969
“侧首一边是‘替天行道’四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字。”(第七十一回)[11]975
“宋江为首誓曰:‘宋江鄙猥小吏,无学无能,荷天地之盖载,感日月之照临,聚弟兄于梁山,结英雄于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第七十一回)[11]984
同样的道理,宋江的人格魅力得到梁山部分好汉“追捧”的也正是“忠义”二字:
“关胜道:‘人称忠义宋公明,话不虚传。……愿在帐下为一小卒。’”(第六十四回)[11]899-900
“张顺道:‘宋头领专以忠义为主,不害良民,只怪滥官污吏。’”(第六十五回)[11]906
当然,宋江宣传“忠义”也有碰钉子的时候。有一段描写,金本较之百回本写得更见卢俊义个性:
酒至数巡,宋江起身把盏陪话道:“夜来甚是冲撞,幸望宽恕。虽然山寨窄小,不堪歇马,员外可看忠义二字之面。宋江情愿让位,休得推却。”卢俊义道:“咄!头领差矣!卢某一身无罪,薄有家私。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若不提起忠义两字,今日还胡乱饮此一杯;若是说起忠义来时,卢某头颈热血可以便溅此处!”(第六十一回)[12]1125
二人这段对话,从逻辑上讲,宋江是自相矛盾的,而卢俊义则是顺理成章。因为宋江自己都知道,作为盗魁,谈“义”说“墨”是可以的,而表“忠”称“儒”就是自欺欺人。卢俊义的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梁山“忠义双全”自身的矛盾和不可行性。
第三阶段,宋江的弃墨尊儒、舍义全忠的思想行为得到朝廷的肯定和社会的褒扬。请看事例:
“话说陈宗善领了诏书,回到府中,收拾起身。多有人来作贺:‘太尉此行,一为国家干事,二为百姓分忧,军民除害。梁山泊以忠义为主,只待朝廷招安。太尉可着些甜言美语,加意抚恤。’”(第七十五回)[11]1027
“张叔夜道:‘这一般人,非在礼物轻重,要图忠义报国,扬名后代。’”(第八十二回)[11]1121
“宿太尉大喜,便道:‘……下官知汝弟兄之心,素怀忠义。只被奸臣闭塞,谗佞专权,使汝众人下情不能上达。’”(第八十二回)[11]1122
“制曰:……切念宋江,卢俊义等,素怀忠义,不施暴虐。归顺之心已久,报效之志凛然。”(第八十二回)[11]1123
百回本如此,一百二十回本亦乃如此:
“许贯忠辞谢道:‘将军慷慨忠义,许某久欲相侍左右,因老母年过七旬,不敢远离。’”(第九十回)[13]1094
宿太尉听了大喜道:“将军等如此忠义,肯替国家出力,宿某当一力保奏。”(第九十一回)[13]1100-1101
“那秀士笑道:“……知将军等心存忠义,我还有紧要说话与将军说。目今宋先锋征讨田虎,我有十字要诀,可擒田虎。将军须牢牢记着,传与宋先锋知道。”(第九十三回)[13]1123-1124
“陈安抚虽是素知宋江等忠义,却无由与宋江觌面相会。”(第九十八回)[13]1163
至于梁山好汉中的某些英雄人物,对宋江的“忠义”也是笃信不移的。例如:
“解珍、解宝便答道:‘俺哥哥以忠义为主,誓不扰害善良,单杀滥官酷吏,倚强凌弱之人。’”(第八十六回)[11]1181
“近闻关某镇守卫州,新岁元旦,唐斌单骑潜至卫州,诉说向来衷曲。他久慕兄长忠义,欲归顺天朝,投降兄长麾下,建功赎罪。”(第九十四回)[13]1131
不仅上自天子,下到庶民的人群都知道宋江等人的“忠义”,就连佛道两教中人物和天上地下的神祇都知道宋江是忠义之士,甚至倾力助之。请看他们的表现:
“罗真人再与宋江道:‘……将军忠义之士,必举忠义之行。’”(第八十五回)[11]1169
“智真长老道:‘……久闻将军替天行道,忠义于心,深知众将义气为重。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军,岂有差错。’”(第九十回)[11]1226
“玄女娘娘与宋江曰:‘吾传天书与汝,不觉又早数年矣。汝能忠义坚守,未尝少怠。’”(第八十八回)[11]1209
“吴用以手加额道:‘位尊戊己,土神也。兄长忠义,感动后土之神,土能克水。’”(第九十五回)[13]1141
宋江生命历程中第三阶段的“忠义”,尽管已经弃墨尊儒、舍义全忠,出现不平衡的内在含蕴,但至少在表面上能够为社会各基层人士所接受。然而,当我们对这种“忠义”进一步追究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悲剧性”的。
四
《水浒传》中,宋江与吴用既是郓城同乡,又且心心相印,两人珠联璧合:一个凭借人格魅力,一个发挥军事才能,将梁山事业引向辉煌。然而,在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并奉诏破辽的时候,及时雨和智多星却发生了一次政治观念上的分歧:
宋江却请军师吴用商议道:“适来辽国侍郎这一席话如何?”吴用听了,长叹一声,低首不语,肚里沉吟。宋江便问道:“军师何故叹气?”吴用答道:“我寻思起来,只是兄长以忠义为主,小弟不敢多言。我想欧阳侍郎所说这一席话,端的是有理。目今宋朝天子,至圣至明,果被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奸臣专权,主上听信。设使日后纵有功成,必无升赏。我等三番招安,兄长为尊,只得先锋虚职。若论我小子愚意,从其大辽,岂不胜如梁山水寨。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宋江听罢,便道:“军师差矣。若从辽国,此事切不可题。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第八十五回)[11]1165
以忠君报国的民族大节而论,宋江的话自然冠冕堂皇,但他用一百八人的生命去拼搏的却只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而这种悲剧性的预言,在同一回书中,又由罗真人向宋江重复了一遍:“将军一点忠义之心,与天地均同,神明必相护佑。他日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决无疑虑。只是将军一生命薄,不得全美。”(第八十五回)[11]1168
最终,宋江等人的结局果如欧阳侍郎和罗真人所言,一百八人差不多被朝廷的“硬刀子”“软刀子”斩杀干净。最为可悲的是,宋江一方面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却还有“帮凶”之嫌,因为他全“忠”而舍“义”,尊“儒”而黜“墨”,这些,在第一百回有令人痛心的描写。
宋江已知中了奸计,必是贼臣们下了药酒。乃叹曰:“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信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见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11]1387
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11]1388
毒死李逵之后,宋江魂魄又带着李逵魂魄拉最要好的私交吴用、花荣前来殉葬,且看吴用那一个悲剧的忠义之梦:
至夜,梦见宋江、李逵二人,扯住衣服说道:“军师,我等以忠义为主,替天行道,于心不曾负了天子。今朝廷赐饮药酒,我死无辜。身亡之后,现已葬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深处。军师若想旧日之交情,可到坟茔,亲来看视一遭。”[11]1390
与此同时,花荣也得了一个与吴用相同的梦,二人“殊途同归”于宋江坟前,“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死”。[11]1391
宋江等人秉持“忠义”,何以会落得个悲剧结局?因为他们遭遇到封建社会的两条“铁律”。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十恶不赦”。“十恶”何所指?唐代明文规定:“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谋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旧唐书·刑法志》)[18]宋江等人触犯的是第一条“谋反”,朝廷焉能放过他们?招安只是暂时的,最终还得“罪在不赦”,只不过“温柔一刀”而已。
中国还有句俗话:“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列传》)[19]按照《水浒全传》的描写,宋江等人帮助朝廷将大辽、田虎、王庆、方腊全部打败甚至消灭了,他们自身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因此,《水浒传》中宋江等人秉持的“忠义”,底色必然是悲剧的“冷色调”。该书“写定者”生恐读者不明此意,特在全书最后借史官唐律二首哀挽之。
诗曰: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泛钓船。
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11]1397
这两首七言律诗,是《水浒传》的终场曲,也是《水浒传》潜在的主旋律,当然,更是那位或施耐庵或罗贯中或别的什么人的“写定者”对宋江等人“忠义”的悲怆解读。读不懂这两首七律,要想真正读懂《水浒传》是很困难的。弄得不好,“刻舟求剑”“南辕北辙”“郑人买履”“叶公好龙”,就会是某些读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