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体育学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

2020-01-19王海涛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淮北师范大学素养

王海涛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SWOT分析作为一种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列举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等,排列成矩阵形式,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并且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1]。淮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其体育学科品牌在全国体育师范类专业上并不占优势,但在安徽省及苏北地区有一定区域优势,定位于区域内知名品牌专业。其内外部环境中既有优势,也面对挑战,需要在改进办学理念、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把握机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引领着教育从“应试”向“素养提升”转变。体育类学生核心素养既关注当代体育发展与现状,也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动向;既重视体育学科基础,尤其是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也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适应性。体育学大类培养模式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能力及社会参与等起主要作用。

一、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大类培养的SWOT分析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大类培养模式的S(strengths)分析,其优势在于该培养模式有利于人才的集中培养、集中管理。统一大平台的培养将资源集中化,包括师资力量、设备力量等,其培养的人才基数较大,向社会提供具备就业能力的人才质优量多。占据学习期3/4的专业分流培养这种分散模式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基础培养时间较长,学生的专业能力会更加突出,适合培养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专业型人才,适用于社会体育市场不同岗位的需求。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大类培养的W(weaknesses)分析可看出,其存在的劣势即在高招时,取消分专业填报志愿后,如果宣传教育不合适或平台教学有侧重时,会出现专业分流时集中选择某一专业的现象。以淮北师范大学2017级体育学类为例,大类共220人,分流后体育教育专业共有167人,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仅仅只有53人,从这个数据偏差可以看出专业间的发展不平衡,容易带来师资、物资等各种资源的浪费,这种过热和过冷专业的选择同样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均衡化,人为的为就业制造了困难。

体育学大类模式模式的O(opportunities)分析,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只是在体育领域,在其他专业同样试行大类培养,这是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的必然趋势,得到政府和政策的支持,这是体育学大类培养最大的机遇。受社会就业模式冲击,高精尖人才的急需和匮乏。而在以往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普遍都达到样样都会,却很难做到某个领域特别突出,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培养的人才正好能适应社会所要求的高精尖人才需求。

体育学大类培养模式的T(threats)分析,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学科的交叉互融上,学校教育如果资源不完备,教学改革不适应,教学方法不先进或制度不完善,就难以发挥大类招生的优点[2]。在专业性很强的独立体育院校当中大类培养反而不占优势,实行大类培养就会适得其反,这是大类培养必须面对的风险。

二、大类培养可充分改善体育学类学生的专业认知

体育学大类培养相较于以往的专业培养,改变了学生专业认知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影响了体育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大类培养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度。以往的专业培养,在进行高招时,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太理解,所谓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大类培养通过一年基础课程的培养,学生了解了自身实际需要和基本情况,并且已经对部分课程或某些专业产生兴趣,对自身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具有克服困难的准备,也有了基本体育知识原理积累,可以准确定位未来的职业需求,并愿意为之付出。其次,体育学大类培养可影响学生对体育职业的认知。目前全国独立体育院校共有15所,其他还有很多设立体育学科的综合类大学,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体育专业人才多不胜数。中国的体育市场全面打开,国家政策予以高度的重视,其中体育学的大类招生带来了良好的前景。大类招生下,学生能排除盲选,根据兴趣和自我认知对体育类职业有整体了解,包括体育教师、私人教练、裁判、赛事解说员、体育旅游等职业。根据专业分流后自己选择的方向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更加具有针对性,是一种长效机制。再次,体育学大类培养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试行体育学大类招生之前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课程从来没有了解过也没有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缺乏对社会认知和适应的主动感。一直在被动接受学校体育课程所灌输的知识和能力。大类招生后,体育学类学生可以在前期的学习中对社会所需体育人才的大背景掌握基础又扎实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认知,提前选择教育实习或专业实习等社会环境,真正意义上做到术业有专攻。

三、大类培养可充分提高体育学类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可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3]。体育学类大类培养的模式正好契合了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大类招生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对体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平台”构建统一基础,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是一种共性要求。应用“模块”做好专业分流,构建合理知识结构体系,灵活培养社会主义体育所需人才,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专业能力包括多个维度,其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体育学大类培养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显著的[4]。对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专业学生来说,术科上的学习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当严格,一次标准起跨、一个完美射门等动作,能让学生在应聘时获得高分,这就是日积月累的实践能力。体育学大类招生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可以打破学生对某些课程没有学习兴趣的尴尬处境。学生自愿选择的专业学习起来更加有劲头,教师教学起来更加轻松,即使一次次反复练习也不觉得枯燥,这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在理论课学习上,学生表示所学课程是自己在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出于兴趣所选,其中包括对某个学科或某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感兴趣,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自然浓烈。学到的知识越多,可应用性就越强,学生通过自我内部的驱动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使自己的专业成绩显著提高。

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首先,大类培养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可统一传授基本体育锻炼方法和原理。在基础的体育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术科教学后,进行专业分流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模式,对各类特征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追求的精神容易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被激发,从而利于创新意识的提高,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体育学大类培养更加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对分专业培养,学生在未深入了解自己所填报的专业情况下开始学习,无法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体育学类学生来说,本身对理论课的学习耐性就较为缺乏,这样很难挖掘学生在科研和学术方面的潜力。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这种模式不同,不仅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有利于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体育领域同样需要创新,采用科学、客观、新颖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在高校期间进行专业培养。

四、大类培养更注重强化体育学类学生的社会参与

体育学大类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体育学类专业人才。社会参与强调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大类培养的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社会参与途径、设置了多个参与社会的链接点,不仅是依靠专业体育技能课程培养,还为学生提供各式的社会参与的机会,有目的地为提高学生综合体育素养创造条件[5]。首先,淮北师范大学为体育学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模式的专业实践,鼓励学生在学期间创新创业,正确进入自己的专业,与社会和谐融入。如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社区,进行社区体育指导与服务;足球专业方向学生定期到贫困区县学校进行定向的“足球扶贫”,其示范效应已在皖北地区形成一定影响。其次,完善体育学类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构建高等级的专业实习基地。淮北师范大学在全国一线城市均建立了体育专业实习基地,并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最前沿的体育动态,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动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学生在进入到就业前,已很好地进行了社会参与及实践,已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完备专业技能素养的专业体育人才。体育学大类培养为这一目标的达到搭建了很好的社会参与平台,从而实现了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大类培养的终极目标。

五、 结论与建议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体育学大类培养对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积极向上的,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知识扎实、科学理论丰富,同时专业能力还较为突出。但是,大类培养自身的劣势和外部环境的威胁不容小觑,一旦方法不合理,同样也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如何充分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提高对核心素养的提升力度,从淮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实践来看,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要做好入学宣传教育,并积极配合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学科。学生被统招进学校,起初自然对自己的专业是懵懂无知的,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大力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类招生,让体育专业学生看清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同时,积极组织课外社会实践,比如,某类比赛的裁判员、某义务支教活动,某俱乐部助教,在对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非常强,但最后的参与度并不理想,一方面,课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征了解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为专业分流做好铺垫工作。

第二,积极引导专业分流,平衡各专业分布格局。大类培养需要合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专业,但如果前期工作不到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得到积极的引导,就会破坏各专业之间的平衡,从而人为造成学生对专业认知的混乱,如淮北师范大学2017级体育学类,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学生人数偏差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对职业认知还不够充足,认为体育教育一定比社会体育专业好就业;二是学校的引导工作没做好,没能从教育教学上引导学生合理选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教师资源无法集中,课程结构不方便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等问题。

第三,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创造良好的体育学科社会实践体系。大类招生模式下课程的最大弊端在于引起专业课时的缩短,原本四年修完的专业课程要压缩到三年,这对学校的课程安排无疑是巨大的考验[6]。如何在短期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专业的能力,学校一定要依据现实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调整,做到“对症下药”。要学以致用,在学期间就要让学生有运用专业知识的机会,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体系,学校也可以根据社会所需及绝大部分学生的意见,合理地将体育专业实践面扩大化,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与适应性,为社会培养出高精尖的专业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淮北师范大学素养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