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背景下地方高校党建工作探析
——以龙岩学院为例
2020-01-19黄秉瀛
黄秉瀛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党的建设,目前从严治党已成为党建的新常态。2014年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2017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高校党组织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注入新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党组织工作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党的工作和建设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 “大思政” 工作格局中的生力军作用[1]。
一、地方本科高校党组织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组织缺乏整体和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
首先,组织发展目标不明确。目前,高校党组织对自身主业和主责的认识比较模糊,对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不明确,导致党组织在高校整体组织架构中的作用日趋弱化,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党组织在助力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彰显不够,无法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来团结和凝聚青年的共识,服务学校的整体发展[2]。其次,组织职能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党组织自身的组织职能不清晰,在党组织的基本职能中,目前主要侧重在文化引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引领不足,服务青年学生的载体和举措较少;二是党组织与其他校级学生组织的关系不明晰,经常造成职能重叠,无法发挥各自的本职功能来服务师生。最后,人员需求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党务干部的专业背景要求较低,尚未形成多元专业背景的领导团队;二是目前党组织中学生党务干部的专业构成不合理,无法发挥党组织组织综合引导和服务的功能。
2.学生党务干部的招聘和配置不合理
首先,招聘的设计流程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组织人员需求无事先开展需求预测,导致所起草的招聘工作方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二是尚未建构起完善的学生党务干部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人职不匹配的问题凸显;三是党组织组成部门的岗位职责不明晰,容易对竞聘者产生误导,进而影响部门和组织的稳定性。其次,招聘的方法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侧重面试,对竞聘学生缺乏笔试,无法掌握学生的基本素养;二是在面试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序列化面试,较少采用情景性和经验性面试,无法展现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三是在面试内容的准备上不够充分,无法体现部门间的差异化;四是在面试官的选择上不严谨,大部分面试官对党组织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经验不足,无法帮助组织选拔所需要的人才。最后,人职的匹配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组织中学生党务干部流动性大,每年有大规模的学生党务干部离职;二是表现在部门之间工作强度的不同,因人职不匹配,导致工作主动性和差异性大,工作常集中到少数部门和少数学生党务干部身上,不利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3]。
3.学生党务干部的培训不健全
首先,培训的规划不健全。一是目前高校党组织的干部培训规划主要是短期培训规划,无中长期的培训规划,无法保持学习的延续性;二是培训对象主要是学生党务干部,针对二级院系以教师为主体的党务干部的专项培训较少;三是培训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式的实践型教学方式较少,针对性不强,无法有效提升党组织干部的业务能力。其次,培训内容不健全。一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政治理论学习课程居多,党组织工作实务课程较少;二是尚未建立起满足学生党务干部多层次发展需求的培训体系,目前的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干部,对中层干部和核心干部的培训较少,不利于学生党务干部的培养;三是在培训师资选择上,主要还是校内教师居多,无法有效拓宽干部的知识视野,影响培训的成效。最后,培训成果的评估机制不健全,无法检验培训的成效。一是缺乏培训前的评估,无法知晓所制订的培训方案是否满足党组织和学生党务干部的实际需求;二是缺少对培训实施过程的评估,主要表现在对培训内容、培训学员、培训环境等方面适应性和满意度无法进行有效跟踪;三是缺乏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学员对培训整体满意度及个人学习成效尚无有效的检验方式,不利于之后培训工作的改进和优化。
4.对学生党务干部的考评不规范
首先,考评机制不完善。一是无完善的评价标准,学生党务干部的考核主观性较强,无法对学生党务干部的工作实绩做出客观评价;二是在对学生党务干部进行考评过程中较少体现突出特点原则,尚未有效提取学生党务干部的关键性绩效指标,无法体现考评的重点;三是在考评完成后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其次,考评的具体方法不恰当。主要体现在目前高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务干部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工作结果型的考评方式,较少采用品质特征型和行为过程型的考评方式,无法对学生党务干部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最后,考评结果的应用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学生综合积分中社会工作能力分的评定上,较少应用在帮助学生改进工作方式和确立学生党务干部生涯规划上。
二、地方本科高校党组织管理机制问题的原因
1.顶层设计缺失,导致党组织在学校的组织架构中被边缘化
首先,在人员配备方面严重不足。校级党务机关人员缺编严重,无法满足党组织工作的实际需求,此外,二级学院党委均无法配备专职党务干部;其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只能满足基本的工作运营,无法支撑高品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极大地弱化了党组织在青年中的吸引力。最后,在党建工作在学校总体绩效考评中所占分量严重不足;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党建工作在学校的总体绩效考评体系中所占的分值低,客观体现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党建工作的处境和现状。
2.组织发展目标缺失,无法有效凝聚共识推动党组织持续发展
第一,对自身的职能不清晰。高校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思想引领,提升组织青年的能力,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严重缺失,偏离了其基本职能;第二,对自身的所为不清晰。高校党组织的主要作为是引领和服务发展,特别是服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能够结合青年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来组织、设计、开展工作,并且提供必要支持和服务,但目前高校党组织在引领和服务青年发展方面仅仅体现在校园文化组织方面,在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与发展、提高社会认知方面的作为有限,不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三,对自身的所长不清晰。高校党组织的所长是为青年师生发展需求提供服务,但目前党组织的工作重心仍集中在日常管理,缺少有效服务平台和举措,极大地降低了青年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3.党组织组织的管理架构设计不合理,组织职能不清晰
一是管理幅度过大,干部队伍庞大,管理任务重,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权力的分配不合理,体现在党组织的内设部门过多,部门林立,导致无法有效凝聚共识和形成合力,表现为对党组织基本职能分析不全面,具体体现在部门设置、岗位设计及编制设定不规范,无法根据部门实际需求进行三定,导致权力分散;三是组织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不强。主要体现为人员流动性特别大,导致学校的党务干部队伍一直处于重复建设状态,极大地影响了组织在学生中的公信力。
三、推进高校党组织管理机制改革的路径
1.构筑党组织管理新机制
首先,要改变高校党组织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模式,逐步弱化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命令式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引导为主的管理模式。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功能,及时向全校师生公布学校党委的责任清单及每学年的工作要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委的主动性,采用项目承包制,引导二级院系党委立足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4]。其次,改变学生党务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的状态,打破思维定势,建立起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良性流动机制。逐步构建学生党务干部多岗位锻炼培养机制,形成让广大学生党务干部留得住、干得好、能成事的体验式管理机制。最后,要改变党组织工作模式,改变以往部门多、人员冗杂、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等的问题,打造渐变式的工作格局。以龙岩学院为例,学校党委打造了“1+4”的团学工作格局,实现了“一个统筹”和“四个引领”,“1”就是党委,其主要职能是统筹引领,“4”就是充分发挥校级团委、学生会、青年宣传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在文化引领、思想引领、文明行为引领、专业引领的重要作用,使党组织的工作能主动适应和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从而提升自身在学校组织架构中的影响力。通过实践青年学生对校级党组织工作满意由2016年的49%上升至2017年的65%,对团组织的认同度由2016年的55%上升至2017年的69%。
2.构筑三选三定的学生党务干部选拔和招聘机制
首先,要建立三选机制。所谓三选,就是在不同层级的干部选拔上明确不同的侧重点,在对三种层级学生党务干部的选拔上,在新干部的选拔上重在其能,主要考察其在中学阶段的工作履历,其个人特长和对党组织组织的认知度;中层干部的选择重在其绩,主要考察其在组织工作期间的履职情况以及带领团队所取得的成绩,侧重考察其工作理念与组织发展目标的契合度和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主要干部的选择重在其德,主要考察其在任职期间组织协调能力、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交际能力和对组织忠诚度,特别注重考察其在工作中的引领和创新能力[5]。其次,要认真执行三定制度。所谓三定就是定岗、定编、定员。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充分明确组织职能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明确组织职能的分配。一是要合理做好部门设置;二是要根据所赋予的组织职能做好相应的岗位设计;三是要做好编制的核定和人员的选定,确保能够有效的履行职责。三选与三定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党务干部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逐步提高,其中二级院系党组织的学生党务干部流失率由2016年的90%下降至65%。此外党组织的管理幅度日趋合理,二级院系党委的学生党务干部干部数量由100人下降至60人左右。
3.构筑党务干部培训和开发体系
首先,要立足地方实际构筑起学习型的党务干部培训和开发体系。如以龙岩上杭县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为基地,打造以培养青年骨干为主的星火行动;其次,要构筑实践型的党务干部培养体系。如打造以龙岩市连城县新泉镇妇女夜校为基地,以培养和服务女干部为主的自强计划和以龙岩市永定区湖雷镇上南村万源楼(建立了福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为基地,以培养优秀党务干部为主的筑梦行动;最后,要搭建起竞争型的党务干部培训体系。如以龙岩市长汀县苏维埃旧址群为基地,打造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主的青马提升计划。通过两年的实践,有1 000多人次党务干部参与了培训,通过培训有效凝聚了广大党务干部的共识,明确了以弘扬红土精神为内核,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责的龙岩学院党建工作目标,组织凝聚力得到了增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