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析

2020-01-19李金华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李金华 于 洋 田 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针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具体方案,这一方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也是总书记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利用高校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挖掘故事的价值内涵,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使命。

一、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必然

1.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境界的必要内容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伴随着西方世界对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意识渗透,西方无良媒体对我国形象的恶意抹黑,社会上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大脑,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形势愈发严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建设最前沿的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任务,是培养新生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必然包含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作为传播价值观念及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讲好中国的榜样故事,就是树立鲜活的典型,传播具象的价值观念;讲好时代故事,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知兴衰以明志,懂历史才会珍惜现在,放眼未来;讲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方可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共产党正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作积极贡献。思政课程中讲授的“中国故事”绝对不是随意讲述的,必须带有一定的原则性,中国故事一定要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与时俱进,平直易懂。中国故事作为传播价值观念的载体,身上承载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承载着这个社会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优秀文化,把中国故事讲好、讲活、讲透,才能让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真学、真懂、入脑、践行。

2.讲好中国故事是向高校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今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2018年,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探寻中华文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调整经济结构、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前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中国人民代代相传勤奋坚毅的品格,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梦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也必然走向复兴。

然而,面对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唯恐影响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方式污蔑阻碍中国,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特朗普上台以来高举“美国优先”的旗帜,夸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巨额贸易顺差,挤占了美国商品的市场,抢走了美国人民的工作机会,并以此为借口发动贸易战。试图通过单方面提高关税,逼迫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特朗普一意孤行,完全不考虑中美贸易的结构问题,无视中国产品在提升美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执意发动贸易战,严重影响了中美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香港问题上,西方社会就是典型的“双标”,美国议长佩洛西竟公开称,发生在香港的示威游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国国会通过了涉港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西方媒体的报道多以负面为主,支持游行示威分子,谴责香港警察。而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游行示威活动时,这些政客和媒体却完全是另一副嘴脸。如在法国爆发“黄马甲”运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发生骚乱时,却虚伪的表示“中立”,实则是支持政府的镇压行动。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美国的操控下,“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灭亡论”言论甚嚣尘上,甚至企图操控网络舆情,制造不当言论,扭曲中国政策与方案,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通过意识渗透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苏联东欧解体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党和国家。西方的渗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向高校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都会融入中国的故事,但讲述中国故事不等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队伍讲授水平,故事文本的选择和传播方式都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方案在课堂上的实践时间并不长,能积累的经验有限,但“问题倒逼改革”,这一方案因此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1.讲述的故事价值引领深度不够

故事要从两方面进行处理,一是文本的选择,二是对选择的故事进行加工润色。将选择好的故事润色后再进行整合,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来保证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生动且完整。然而现状是思政课堂上讲述的中国故事会出现没有吸引力、情节老套、内容刻板固化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固然无法保证课堂的抬头率,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还有故事背后的核心理念挖掘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与教师的教学形成互动,认真听课的同学也如同嚼蜡,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具体而言,思政课堂上很多教师注重宏观故事的讲述,忽视“小”却能直击学生内心故事的讲述;注重名人伟人故事的讲述,忽视身边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故事的讲授;注重传统历史故事的讲授,忽视当代榜样青年故事的讲授。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故事呈现几何式迸发式的增长,教师队伍需要在如此繁多冗杂的故事中挑选出正能量、与时俱进、具有天然感染力的故事,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其理论精髓,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全局出发,形成一套完整的对应理想信念教育的故事合集。

2.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存在差异

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对新鲜事物最敏感,同时也是三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责任重大,工作的难度也颇高。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教师队伍也存在同样原理,每一个教师的授课风格都带有独特的个人风采,同样的故事因课堂不同的讲述者会有不一样的教育效果。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现阶段思政课教师水平已经有一定高度,师资队伍的理论基础、教学方向都不会存在很大差异。但不代表其他方面差异不存在,教师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讲话的个人魅力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代故事时能做到瑰丽磅礴、鼓舞人心,讲述榜样故事、身边故事时能做到简短深刻、通俗易懂;而有的教师授课只会平铺直叙,索然无味。把故事讲得精彩,环环相扣,循序善诱的教师自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教师的与时俱进活学活用能力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教师,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变化不是很大,只是每个教师传授的方式不同,而思政课教授的内容一定要坚守与时俱进的原则,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一代一代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同样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差异。有的教师能紧跟潮流,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深入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授课的内容才能直击学生内心,不触碰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就无法真正改变其价值观念;而有的教师只按照自己的观念去教书育人,没有调查却有发言权,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想法永远无法相交,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三是教学方式上。每个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学校的课堂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特色,照本宣科的读教材学生绝不会“买账”,只有根据自己的学科属性和学校特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多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与学生互动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才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有的教师会利用情景剧教学、网络教学等融入学校特色,或者与学生本专业相融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参与感获得感。总而言之,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会因个人的差异产生云泥之别。

3.讲好中国故事校园氛围及传播渠道的开发有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利用好网络阵地,发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通过高校思政课堂上讲述中国故事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课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同时也需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加强营造整体氛围和拓宽传播渠道来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提升。网络通信的“提速降费”,带来的是微信、微博、短视频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搭上时代的列车,要知道高校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达到6个小时,利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上校园实践教育,共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始终,形成教育闭环。正如总书记指示的那样,“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4]。

三、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路径

1.对中国故事精挑细选,精雕细琢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教师以前不敢讲的区域太多,如腐败问题、公款吃喝问题等,现如今党中央对腐败“零容忍”,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越发信任,思政教师队伍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国家越来越好,教师就要敢于直面事实,一定要摆脱不敢讲的困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故事中,挑选出最优质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精雕细琢,才可以搬上讲台,给学生最大的冲击感。

思政课堂讲述的故事一定要满足以下三点:一是要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引导性。就是要精挑细选出满足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故事。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述,展现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故事要直击内心,引发情感共鸣。在选择文本故事时要贴近学生生活,贴地气,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参与感。高高在上的故事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乍一看很“高大上”,实际上不会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不同层次学生喜欢的故事是不一样的,不同学科的学生喜欢的故事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工科学生可能更喜欢施一公,喜欢工匠精神;文学类的学生就可能对莫言,抖音里讲古诗词的戴建业教师更感兴趣。三是要与时俱进。教师传播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变,承载精神的载体也要与时俱进。最简单的例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古代鼓励三从四德现代强调男女平等,而科技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不与时俱进就会被社会淘汰,更不用说授人以渔的思政课教师了。故事是传播载体,同样的时代精神用不同的载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同样是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乐善好施,用身边的郭明义故事去讲述可能就比用雷锋同志去承载离学生更近,更感同身受。给大学生讲故事要精挑细选,精雕细琢,运用艺术手法讲得生动精彩以便引起听众浓厚的兴趣和更多的情感交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输最大的正能量。

2.教师队伍充分高效的发挥课堂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接受学习内容,系统性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那么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优势呢?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理清教学脉络,教师把控全局。现阶段很多教师盲目追求创新改革,不建立在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授课能力上的改革一定会引发教学内容上的混乱,表面上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讨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反而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师的思路。教师是一堂课的主讲人、组织者、把控者,要求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把控课堂节奏,才能使课堂教学稳中有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教学要润物无声以小见大。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直接讲道理,而是要将思政之盐融入故事之汤、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宏观空话和平铺直叙,这样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最终还会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讲故事要宏观细节同向并行,深入浅出,用故事导出理论,引导学生主动性思考。强制灌输的思想不会引发情感共鸣,宏观大论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最后,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0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00”后比“90”后更追求个性,调查发现“00”后更具有“文艺范”,爱好广泛,从小就使用互联网工具所以知识储备丰富,性格比较早熟。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情况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发掘更新潮的故事载体和教学形式,要求教师知识覆盖全面,用不同的故事创新话语内容,用不同的课堂教育形式共筑课程,用百花齐放的姿态搭建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体。

3.形成合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2017 年,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5]。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上,要形成合力拓宽多种教学途径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核心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及网络教育形成大合力,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在思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形成多种讲好中国故事的小合力。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就是教师为讲授者,学生为接受者,这种传播方式对教师的个人魅力、讲述内容的吸引力具有极高的要求,但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每一位教师的授课效果。所以丰富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能力强的教师的授课效果更上一层楼,对把控课堂能力一般的教师也能丰富课堂形态,增添课堂魅力。课堂上可以让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为讲述者,教师为听者。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就会研究中国故事,深入了解中国故事,起到自觉学习无师自通的效果。学生讲述也会调动听课同学的积极性,几分钟的故事讲完后教师点评,进行理论升华。也可以让学生演绎中国故事,采用情景剧教学的方式,课堂播放师生点评,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核心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和网络教育的大合力。首先,高校可以搭建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平台。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去听去感受中国故事。也可以帮助学生组建“中国故事”宣讲团,去广场、去社区、区乡村小学、去兄弟院校讲述传统故事、红色故事。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跟踪,真真正正把讲好中国故事做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媒介,学校官微、学校公众号、抖音平台都是讲故事的网络平台,这既丰富了平台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又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在了学生的心里。

四、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思政课堂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述国之大计、落实好党和国家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践行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功能,坚守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原则,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鼓舞学生投身新时代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