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0-01-19叶蓉
叶 蓉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劳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1]。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跟时代步伐,贯彻教育方针,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神圣使命。2020年3月,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团队对全国52所高职院校的8 542名师生进行了劳动教育问卷调查,同步进行访谈,发现了值得深思、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调查的概况
课题研究团队针对高职院校教职工和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2020年3月17日发布在“问卷星”平台上,面向全国组织在线填答。截至3月24日,教师问卷共有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片区的38所职业学院的384位教职工填答,其中男性136人,占比35.42%;女性248人,占比64.58%。“50后”33人,占比8.59%;“60后”88人,占比22.92%;“70后”113人,占比29.43%;“80后”126人,占比32.81%;90后24人,占比6.25%。管理岗125人,占比32.55%;公共课教师岗102人,占比26.56%;专业课教师岗86人,占比22.4%;管理和教学“双肩挑”71人,占比18.49%。学生问卷则有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同样覆盖七大片区的23所高职院校的8 158名高职生填答,其中男生4 698人,占比57.59%;女生3 460人,占比42.41%。家乡位于农村的学生5 991人,占比73.44%;位于城镇的2 167人,占比26.56%。大一学生4 237人,占比51.94%;大二学生2 588人,占比31.72%;大三学生1 333人,占比16.34%。课题组还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对数十位填答问卷的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如何看待劳动教育、如何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
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不少高职生劳动素养不强
接受调查的8 158名高职生在评价自己的劳动素养时,有1 397人选择“优秀”,占比17.12%;5 984人选择“良好”,占比73.35%;777人选择“比较薄弱”,占比9.52%;但382名教师在评价高职业生劳动素养时,选择“令人满意”的仅76人,占比19.79%;选择“差强人意”和“较差”的分别有262和46人,各占比68.23%和11.98%。在评价劳动观念时,仅19名教师认为学生“认同劳动最光荣”,占比4.95%而高达7 392名学生同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占比90.6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即人们往往不能真实客观看待自己,而总是从好的方面评价自己,所以教师作为旁观者的评价可信度更高。高职生劳动素养强弱亦可从生活自理能力、宿舍整洁程度、干家务活的频度得到印证。在评价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时,3 285名受调查学生选择“很强”,占比40.27%;4 647名学生选择“一般”,占比高达56.96%;另有226名学生选择“较弱”,占比2.77%。在评价本校学生宿舍整洁程度时,仅有62名教师选择“令人满意”,占比16.15%;选择“差强人意”和“较为脏乱”的各有253和69人,分别占比65.89%和17.97%。学生认为自己在家里经常干家务活的有3 628人,占比44.47%;偶尔干和几乎不干的分别为4 218和312人,各占比51.7%和3.82%。学生干家务活少与家长态度密切相关,《劳动午报》报道,当记者提问家长“孩子是否做家务”时,绝大部分家长都回答“否”。家长认为孩子没时间干、舍不得让孩子干是两大主要原因[2]。深度访谈的教师表示,不少高职生崇尚快乐乃至贪图享乐,劳动意识薄弱,没有养成劳动习惯,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是因劳动和劳育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位或不到位造成的。
2.2 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在评价劳动教育对高职生德智体美发展是否有用时,3 450名学生认为“很有用”,占比42.29%;4 180名学生认为“有一定用处”,占比51.24%;仅有129和399名学生分别选择“没有用”和“说不清楚”,各占比1.58%和4.89%。在评价提升劳动素养是否能促进职业发展时,6 970名学生选择“能”,占比85.44%;929名学生选择“说不清楚”,占比11.39%;仅有259名学生选择“不能”,占比3.17%。261名教师也认为劳动教育对高职生德智体美发展很有用,占比67.97%;120名教师认为有一定用处,占比31.25%;仅有3名教师说不清楚,占比0.78%;没有教师认为无用。这说明师生都认同劳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高职院校是否高度重视并按照党和国家的最新要求、学生的最新需求开展了劳动教育呢?调查中,仅有155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占比40.36%;认为没有纳入和说不清楚的各有68和161人,分别占比17.71%和41.93%。劳动教育不被重视必然导致教育成果和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在回答对所在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否满意时,仅84人选择“满意”,占比21.88%;137和163人分别选择“不满意”和“不清楚”,各占比35.68%和42.45%。在回答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否满意时,仅49人选择“满意”,占比12.76%;154名和181名教师分别选择“不满意”和“不清楚”,各占比40.1%和47.14%。
2.3 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开设不足
调查中,315名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占比高达82.03%,另有35和34人分别选择“没必要”和“说不清楚”,各占比9.11%和8.85%。4 661名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占比57.13%;2 359和1 138名学生分别选择“说不清楚”和“没必要”,各占比28.92%和13.95%。多名学生在深度访谈时解释选答“说不清楚”,是因为不清楚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学校开设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劳育课程,肯定愿意选修。此外,师生对待劳动教育课程的态度惊人相似,364名教师赞成大学开设手工、木工、钳工、电工、车工、建筑、园艺、石艺、书法、绘画、雕刻、动物饲养、植物栽培、文图处理、报表制作、商业资料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维修技术等兴趣类公选课,占比94.79%;7 134名学生愿意选修此类课程,占比87.45%。363名教师赞成高职院校开设营养健康、食品烹饪、服饰美容、家居环境、家庭管理、家庭经济、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儿童照料等家政公选课,占比94.53%;7 043名高职生愿意选修,占比86.33%。323名教师赞成高职院校选择性开设劳动哲学、劳动经济、劳动文化、劳动伦理、劳动管理、劳动教育、劳动心理、劳动法律、劳动美学等课程,占比84.11%;5 880名学生愿意选修此类课程,占比72.08%。而教师在回答“您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劳动教育专门课程”时,仅68人回答“是”,占比 17.71%;另有131和185人分别选择“否”和“说不清楚”,各占比34.11%和48.18%。237名教师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太少”是当前高职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占比61.72%。这说明不少高职院校并未开设劳育专门课程或课程太少,这与学生学习需求形成鲜明反差。
2.4 劳动教育实践育人途径不畅
学生最喜爱的劳动形式是什么?问卷给出的9个选项获选率从高到低依次为:4 886人选择“清洁寝室”(占比59.89%),3 561人选择 “勤工俭学”(占比43.65%),2 529人选择“实习实训” (占比31%),2 437选择“青年志愿者活动”(占比29.87%),2 218人选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占比27.19%),1 966人选择“社会公益服务”(占比24.1%),1 805人选择“社团活动”(占比22.13%),1 765人选择“清洁校园”(占比21.64%),811 人选择“学科活动”(占比9.94%)。这说明这些都是良好的劳育实践途径,但除了清洁寝室、实习实训人人都会参与外,其他七类活动并非都能参加。例如,378名教师赞成勤工俭学,占比高达98.44%,但只有4 493名学生有勤工俭学经历,占比55.07%。勤工俭学多断断续续, 很难贯穿大学始终, 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愿
意但没有机会勤工俭学,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有限,在校外勤工俭学更不容易。再如,7 669名学生愿意参加校内外体力劳动,占比也高达94%;353名教师赞成学生义务清扫教室、图书馆、食堂等校园场所,占比91.93%;但仅有212名教师认为学校组织了学生参加校内外体力劳动。
3 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对策
在应试教育语境下,劳动教育被家庭和学校淡化、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无疑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因此,切实优化劳动教育,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3.1 高度重视劳动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决定行为。90.61%的受调查学生认同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为高职人才培养敲了一记警钟。不少高职生鄙视体力劳动,不愿干体力活;嫌贫爱富、好逸恶劳,希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生活铺张浪费;宁愿啃老,不思进取;宁送外卖,不进工厂。其劳动价值观的缺失和异化堪忧。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核心目标。劳动创造了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阶梯,是一切职业发展的根基和幸福生活的源泉[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高职院校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崇尚“天道酬勤”,坚信“力耕不欺”,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本和生活之源。高职院校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劳动文化,矫正学生异化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精神品格,使其走进职场和社会能够勤劳坚韧、勤奋上进。
3.2 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育人载体。高职院校要在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基础上,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六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构建专门课程劳育、思政课程劳育、专业课程劳育、实践课程劳育“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专门课程劳育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可以围绕职场通用能力或职业兴趣开设劳育课程,如劳动文化、劳动伦理、劳动教育、劳动心理、劳动法律、劳动美学等通识课程或手工、木工、园艺、陶艺等兴趣课程。思政课程劳育是指充分挖掘思政课中的劳育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开展劳动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劳育即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深化专业劳动伦理、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发展趋势教育,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劳动权利和责任教育、职业平等教育、劳动纪律和法规教育、劳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养成、劳动精神塑造、劳动安全防护等教育。实践课程劳育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科小组活动、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3.3 建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是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也是教育难点。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探索实践,总结梳理合理可行的考核办法,逐步形成健全可行的评价体系。一是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学生劳动素养标准,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是制定立体化、多元化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考核责任主体、标准、内容和程序,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突出劳动价值体认和实际劳动技能考核,建立激励惩处制度,如设立劳育奖学金。三是有效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把其作为学生评先推优的重要参考,将修满劳动素养课程学分和劳动素养达标作为毕业、升学、择业必备条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激发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内生动力。
4 结语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各学段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直面不足,勇于革新,联手家庭和社会,开展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校特点的劳动教育,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高职院校共同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