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区域人力资本质量研究

2020-01-19赵莉莉郭树东刘柏森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区域院校经济

赵莉莉,郭树东,刘柏森

(1.黑龙江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2. 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3. 黑龙江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当前全国各省份、各区域因自然资源、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差异,致使各地经济发展层次多样,因此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主有次,有轻有重,会按照地区的发展水平而不断调整优化。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持久良性运转,向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活力,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往往会由于不同的人力资本状况表现出相异的特性。工业文明的快速进步,使得企业已经不再完全依靠扩大用工数量推动自身发展,而是不断寻求高质量的人才助推自身取得行业突破。健康良性发展的企业才能保障地方经济的活力,而高层次人才能够带动企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 技能型、 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1]。由此能够看出,党和政府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基于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之间的规律,唯有积极引导各行各界尊重和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共识,推崇精益求精的专研精神,方可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增长,促进各区域均衡化发展,而这些都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人力资本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1.1 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间具有正比关系

目前,不同国家人口基数并没有明显差别,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却很大。埃克斯坦和诺亚就这种情况提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于其教育水平。教育上的优势,会促进其经济发展能力和经济水平更具竞争力;一旦教育发展停滞或缓慢,其发展动力和发展水平也不足。所以,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区域原有特点能够吸引世界的更多注视和关注;其二,潜在的投资和持续的关注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从区域角度来看,发展教育是不断巩固和增强人力资本的唯一路径,是推动经济保持健康增长的重要保障。

1.2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关系

多位区域经济学者已经形成共识,即新世纪以来一种新型的、愈发紧密的关系正在区域经济和大学之间形成,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和互惠性[3]。区域经济能够向大学输出可观的研究和活动经费,大学可以推动和加快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力,并且持续向区域经济建设输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双方能够彼此促进和弥补,共同建立双赢局面。

1.3 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美国的克拉克·科尔提出,高等教育能够推动知识的继承与传播,有力推动人力资本的进步和发展[4]。作为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指出了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益。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主要由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迁移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其中,教育资本存在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身上,劳动者将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投入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这样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就转化为知识和技术资本,这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指出一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它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关键作用[5]。因此,高等教育可以视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现阶段,国内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发展趋于新常态,导致人才供求的层次结构都出现新的特征,也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向产业升级和社会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的水平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主动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找准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不断为区域产业技术和社会服务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形成互惠互利的多赢局面[6]。

2 人力资本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2.1 人力资本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究

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人力资本理论在贝克尔、舒尔茨等人的研究下渐渐发展起来,有了一定的逻辑体系。人力资本论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学者萨卡洛普斯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着眼,他认为经济发展能够给生产带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代表人物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应该高于实际物质资本,同时能提高生产率,根据人力资本原理,不断提升劳动力自身技术资本,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5]。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将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活形态资本。

2.2 人力资本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体现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省属或者市属共建高等本科院校,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一个综合体。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本在当代经济社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它可以弥补物质资本带来的不足,提升教育的经济价值[7]。地方本科院校应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科研重点和方向,由此巩固和增强自身在行业、地缘、办学、定位上的先天竞争力。

首先,具有行业优势。几乎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发展过程中都历经了转型、合并、升格,可以说大多是脱胎换骨于各类地方中专、中职、高专、高职,和地方行业上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长久联系,和行业内骨干企业或特定行业共同建设发展的,在长时间的办学过程中建立起在一定行业与区域内具有较强实力的专业与学科,大部分学校拥有一定的行业背景。

其次,体现出地缘优势。地方本科院校从所处位置上来说,大多数都位于直辖市、自治区、省及省会等主要城市,基本上运转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划拨,同时也通过为行业和区域输出人才以反哺社会经济发展,这些都和地方本科院校天然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样也是保障其自身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再次,体现出办学优势。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吸收新鲜的办学思想,不必拘泥于传统办学思维的限制,在推动现有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更具弹性优势,能够结合某一地方的经济水平来科学定位、选择恰当内容,建立新型办学模式。

最后,具有定位优势。地方本科院校,是将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有效集成化的一种教育主体,是产业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持久叠加作用产生的,承担着实现终身学习、促进区域发展、服务就业、开展应用研发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等众多使命。

3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服务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的策略

3.1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

3.1.1 完善顶层设计

按照地方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全面改革教育体制,积极走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办学道路。基于社会与高校共同发展的高度,积极为区域、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培养满足地方单位管理、服务、技术、生产等需要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全面增强和用人单位、业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和全面联系,一起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标准。招聘社会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业人士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彰显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顶层设计策略。

3.1.2 培养共同发展要素

“应用技术”和“高素质”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要素。“高素质”是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进入地方用人单位工作,同时具有素质与能力的迁移本领,以自身良好素质和学校进行的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虽从事不同专业工作,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要求[7]。同时,学生能够具有企业文化常识、了解基本社交礼仪以及地域民俗文化、社会责任意识、公民道德素养等。学生具备的“应用技术”,既区别于老牌本科院校,是对地方基层单位的管理、服务、技术、生产具备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创新课程体系

明确“大工程观”的办学思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能力培养制定教学计划,找准和当地人才层次结构相契合的办学抓手,明确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方向,加快推进工程文化教育浸润,围绕区域经济、行业状况、人力资本等内容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并定期督促执行到位,力求动态掌握当地经济社会实时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潜在的客观偏差,不断提升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契合度,多措并举持续推动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建设体系更具科学性,更加符合时代特征。

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和资深代表参与学校的专业认证,提升相关工作的权威性,积极践行工程教育的最新思想,紧跟当代工程教育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措施,形成经验总结并积极转化为改革手段,加快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工程教育水平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8]。借助于不断完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的吸收和转化,改进现有质量标准下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流程,不断调整和修订符合国际最新水平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制定配套高水平的应用课程框架,确保各专业的创新思路始终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最新需求,尝试建立一套校企密切合作参与的人才培养检验新路径,以国际实质等效的教育专业标准为标杆,向企业源源不断输送高水平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并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和企业的主观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熟练掌握各种实践技能,以增强其全面、快速适应社会分工的水平。为实现该目标,学校领导应当加快针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展开研究,及时就现有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做出纠正和改进,坚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加快顺应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法和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学生适应岗位标准的基础能力。在增强课程计划和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投入更多精力改善专业课程和岗位技能的衔接平滑性,在谨防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无效的基础上,加快课程间空档的紧凑性。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必须认真考虑地方政府最新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并据此第一时间就课程内容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和安排,力求将学生所学最大程度转化为产业技术驱动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将客观效果及时反馈至下一步的课程建设改革思路之中。

3.3 创新人才培养路线

3.3.1 校内协同系统

首先,主管校领导携手。在与人才培养相关的重大事项上,主管学工团委、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以及行政、党委、行政领导都要配合、支持、协调,以便更好地履行学校人才培养机构和组织的责任。其次,各个教学院系共同合作。在学校各部门彼此协调下开展实践教学,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效、顺利、全面实施。最后,学生团体间的互动。按照“学生团体协办、职能部门主办、学校统管”的基本原则,全面体现学生,尤其是学生活动骨干的创造性和主动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3.3.2 校外协同系统

首先,向社会、政府“借力”。实施开放办学,重视对外联络,寻求社会各界、地方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与本市及附近地区的文化局、教育局、建设局、旅游局、科技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与部门建立起合作培养人才的关系,构建起综合通用、相对稳固的学生实习、见习教学基地,创造社会实践平台、给予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既为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为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便利,也在区域中建立起优秀的社会影响。其次,向企业、行业“引智”。教师队伍是全面进行人才培养的重点。我们要聘请业界精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在组织学生深入到管理、服务、技术、生产基层进行实践时,既要由学校专任教师承担带队指导的工作,还要聘请行业、企业精英做导师,一起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习见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

4 结束语

地方本科院校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不但是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场所,也要对区域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的科技支撑。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积极转型发展,在此公共环境下客观认识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满足地方区域发展的具体需要,遵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理念,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而有效增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区域院校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