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产学研合作背景的契合路径研究
2020-08-13李娜
李 娜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在国家日益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产学研合作越来越成为顶层设计和布局的关键环节。如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这项系统工程,如何实现多方参与、共同推进,高校自然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制造业强国,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一支劳动者大军。如何让青年一代以卓越精神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引领优秀青年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工匠精神也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努力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和方式方法上,寻求价值实现。
1 培养工匠精神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1 国内研究综述
工匠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笔者梳理国内研究文献时也发现,很多研究学者都对工匠精神进行过研究。一部分学者主要从对工匠精神包含的内涵要义进行诠释,如学者刘志彪从生产和供给环节来分别进行分析。在生产环节,他认为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生产高度负责和高品质追求;在供给环节,工匠精神是对产品完美追求和对生产精雕细琢;在需求方面,是使消费者满意的价值追求[1]。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来开展研究,如王晨、杜霈霖就指出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需要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增加对劳动者认可,从而建立突出的劳动向往机制[2]。
1.2 国外研究综述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早在中世纪就有“工匠”这一职业,其企业不在大而在于强。强在其拥有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拥有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也是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武器,阿久津一志在《要培养工匠精神:应该要这样锻炼和培养》一书中指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考虑全面,并注重在细节上进行管理,譬如在时间管理、内部学习、成本意识、现场营销、展会的价值等方方面面进行培育[3]。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工匠精神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在工厂越来越复杂的生产线上,工匠们只可能掌握一部分技能,这对工人们精神世界的培育越发的贫瘠[4]。
2 高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2.1 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意义
中国现今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产品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打造自有特色品牌,确保符合国际产品质量要求。而工匠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可以增强自信心、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建立积极、进取的生产经营氛围。
2.2 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意义
高等教育需要融入工匠精神。一方面,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抗压能力,提升个人意志品格,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推动智力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学校弘扬刻苦钻研风尚,营造学术氛围,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输送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3 我国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成果转化产业链条。目前我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需求,但仍存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失调问题,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上,还未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5]。教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理念,完善教学成果评价指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
3.1 培育的现状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情况,笔者特意就此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考虑到两点:一是院校课程方案和相关设计与工匠精神的联系程度,二是高校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是否把工匠精神作为行为习惯。针对这两点共发出424份调查问卷,收到的有效问卷412份,有效性为97.16%。通过问卷发现约90%的学生认为把工匠精神融入在课程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还为工匠精神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气息。当然,也有部分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
3.2 存在的问题
3.2.1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够完善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概有65.56%的学校没有针对性的开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课程,有22.98%的高校没有组织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一部分高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还不够重视,没有设置与工匠精神相关课程,即便有也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学,缺少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对工匠精神培育情况调查
3.2.2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缺乏全面的内容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部分高校的培育内容设置的不够合理,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深度教育。有30.43%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晓率不高,或者只是知晓工匠精神,未能全方位的了解深入。有56.76%的学生表示关联程度不高,与期望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图2所示。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对创新技能训练(23.31%)、传统文化教育(56.34%)、敬业奉献精神(42.58%)、素质文化教育(64.34%)、职业文化认同(49.54%)、创新知识培育(33.27%)等关键性的内容包含的还不够全面,如图3所示。
图2 高校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系
图3 工匠精神方面关键性的培育内容
3.2.3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欠缺创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关于匠人精神的培育方式和方法都是比较单一的,缺乏创新。如邀请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有多种方式方法协同作用,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所期望的培育方法和现实条件下所取得的培育路径呈现强烈的反差。在调查过程中多达79.98%的学生选择“实践教育”能让匠人精神的培育达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学生更加希望并且愿意在实践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7]。
4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现阶段在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下,加大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本质上就是通过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的培育,使他们建立更为完备和积极健康的职业理想、道德、态度和素养。这就要求高校应通过弘扬工匠文化、创新思维培训课程、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新形式、组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切实引导学生形成工匠精神意识,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培育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模式
4.1 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4.1.1 与校园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高校的理想信念,工匠文化表达的是工匠精神的内含和信念,二者有效融合可为学校培育优秀人才提供重要平台。学校要想将工匠精神和人才培育融入的更加充分和完全,必须找到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契合点。校园文化融入匠人文化后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全方位素质,进而带动院校整体素质的提升。
4.1.2 组织校园活动
学校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注重将校园文化与工匠文化的内涵相契合,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过程中接受匠人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渗透匠人文化时,可将匠人精神的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力争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4.1.3 铸就职业理想
学校应把匠人精神的职业能力、理想、道德和态度等都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时,能逐步树立起高品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让道德情感成为职业能力学习的内生动力,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理想,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通过弘扬工匠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实质性的了解,增强对工匠文化认同度。
4.2 在教学体系中创新思维培训课程
4.2.1 树立科学学习观念
通过创新思维培训课,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是相互统一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各种困难,将自身的积极行为和学习理念与工匠精神靠拢,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成熟度。
4.2.2 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高校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善于向教师进行提问,对自己所不懂的地方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树立良好的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习惯。
4.2.3 开发智力思维
培育教师可以通过改善学生的思考方式,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及时进行教学的创新调整。学生的智力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得以开发,主观上就能在学习和探索中灵活运用和探究各类知识,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通过不同的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科学的学习观念,有效提升智力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具备卓越品质。
4.3 在育人平台上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4.3.1 创新教学思路
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平台,多与学生沟通,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产学研合作能促使教学思路创新,促进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关系和谐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力争解决各种问题,从而有效拓宽学习思路。
4.3.2 提供实践平台
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对于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索,促进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树立科学学习观念、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可以通过精益求精的共享精神,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践将工匠精神进行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其实效性。
4.3.3 与企业共同进步
企业也要积极吸收高校学生在学习研究当中的创新性思路,与学生进行互相沟通、深度交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究类知识。学生加深学习印象,思维的灵活性得以提升,在高素质人才提升拓展中有效提升科学精神和职业能力。
在育人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工匠精神影响力增大,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在丰富知识和提升思维的同时,职业技能与实效性得到提升和增强。
4.4 在实践层面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
4.4.1 针对性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要积极踊跃地进行实践活动探究,鼓励学生有组织地参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通过校外多元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内涵,为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4.4.2 积极参与企业实习
在创新驱动的产学研合作大背景下,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只有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实践引导,学生将无法感受到工匠精神内涵,也难以有效发挥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实习活动,诸如课程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都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
4.4.3 加强实践指导
高校要立足产学研的实质性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有效合作,切实发挥多方职能。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对学生多方面的工匠精神引导培育,使学生增强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理论上有水平,实践上有能力。二者的有机结合,使他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工匠精神内涵,进而有效发挥价值作用,制造出更优秀的产品。
5 结 论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产学研结合的各要素作用,形成切实有效的育人合力。也只有依托在高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这个背景和平台,才能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认识,创新和有效设置培育体系,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