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松对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贡献

2020-01-19苗庆科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义勇军山林抗日

苗庆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杨松原名吴绍镒,字又衡,1907年出生于湖北大悟县,1921年考入武汉中学并参加了湖北省青年团体联合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随后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海参崴出任太平洋工会书记处中国部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非常注重东北抗日工作,并于1933年发出了《一·二六指示信》,提出了“建立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的指示。[1](P147)在这种情况下,杨松于1934年9月被派往东北地区,化名吴平从事对东北抗日工作的指导。杨松到东北后积极倡导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为东北抗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整顿和重建吉东党组织,纠正党内关门主义,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吉东地区位于中苏边境地带,“包括吉林省东北饶河、虎林、绥远、勃利等县”,[2](P17-38)地处北满和南满抗日游击区之间,是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枢纽,因此在东北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杨松来吉东之前,吉东局由于满洲省委巡视员杨波的被捕叛变而遭到破坏。[3](P105)因此,杨松到达东北吉东地区后,首要任务是整顿和重建吉东党组织,以领导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对此,杨松在《吴平致陈亚的信》中提到来吉东的任务是“在政治上纠正吉东局领导下党组织之错误”,“在组织上重新建立吉东特委,改造各地党的领导机关”。[2](P86-87)1934年10月初,杨松主持召开了吉东党第一次工作会议,大会宣布建立中国共产党吉东临时特委,杨松被选为吉东第一任特委书记,负责领导整个吉东地区的抗日工作。此外,杨松还改造了密山县委、勃利区委和穆棱县委,对他们中存在派系斗争的领导干部做了调动。[2](P86-87)通过重建和整顿吉东党组织使吉东地区有了健全的领导机构,为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力的机构保障。

同时,杨松还肩负着传达《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使命,但当时东北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盛行,不能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抗日派、地方武装实力派的关系。[2](P17-38)为了纠正吉东党内的关门主义错误思想,杨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深入吉东各县,调查统一战线的实际情况。为了了解统一战线工作的真实情况,杨松深入各县做了实际调查,巡视归来后做了《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巡视员吴平的报告》总结,报告肯定了吉东党组织在此之前取得的工作成绩,但是着重指出了各地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和破坏统一战线的错误,不仅下层同志不了解《一·二六指示信》,就连各县委的负责人也不了解,“如密山县书记就自己这样承认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吉东领导组织在接到中央来信后并未进行深刻反思,“把过去破坏统一战线的错误完全纠正过来”,只是表面上的转变,实际行动依然未变。报告还指出了杨松在调查期间发现的大量破坏统一战线的事实:一是在处理与山林队领导权关系问题上表现过急,在我们队伍人数尚少且对山林队工作做的不够时,就急切的企图过早夺取其领导权,结果不是我们缴械山林队,反而是被山林队缴械。二是口号太红,“开口就是武装保护苏联,闭口也是保护中华苏维埃和红军及共产党”,反而给日本以口实,诋毁“我们队伍是从苏联派来的”。三是没有真正发挥“抗日会”的抗日统战工作,抗日会本应该是联合一切抗日爱国之人共同抗日的组织,结果却行规太多,“规定从前当差的不能加入抗日会,抽大烟的不要,富人不要”,等等,从而将一些抗日人士拒之门外,会员仅仅吸纳了150人。杨松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了各县在统一战线工作上的真实情况,为纠正关门主义错误思想奠定了基础。[2](P75-80)

2.正确分析了东北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明确当前主要任务是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杨松撰写了《满洲事变与满洲的中国共产党》一文,认为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不仅引起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不满,也引起了一部分地主、资产阶级和长官的不满,东北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杨松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变为直接的新的统治者,是满洲民众的最重要的敌人”。[2]((P17-38)在对吉东各县实际调查结束后,杨松在《中共吉东局致饶河中心县委的信》中指明了当前东北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政府‘满洲国’的统治,建立东三省抗日救国政府,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统一”。并进一步指出了当前更为紧迫的任务,即“动员党和群众组织的一切力量,联合一切反日队伍,巩固和扩大反日统一战线,以击溃日满匪军的讨伐”。[2](P67-68)杨松通过指明东北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从而在思想上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打下了基础。

3.采取必要措施纠正“左”倾关门主义,扩大抗日统一战线。杨松在认识到各县统一战线实际情况和明确当前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后,便采取了纠正错误的工作布置:一是纠正宣传口号过红的问题,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抗日救国”“中国兵不打中国兵”“枪杀日本顾问和卖国贼”等口号代替“武装保卫苏联”口号,从而有利于争取抗日力量的同情和加入。二是制定新的反日会纲领,“在组织上规定不分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党派、教派、种族等区别,凡不愿当日本亡国奴者,都可为反日会会员”。通过这一转变,反日会短时间内发展了许多新会员,壮大了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三是提出联合一切与抗日同盟军有关系的队伍,准备成立总司令部,提出了“联合救国军和山林队”的口号来扩大抗日统一战线。[2](P120-123)

杨松通过上述有针对性的措施,纠正了东北党内的关门主义,扩大了东北抗日统一战线。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武装力量,建立最广泛的军事抗日统一战线

东北当时存在多种抗日武装力量,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外,还存在着救国军、义勇军、山林队等自发的武装力量,在关门主义的错误指导下,东北的党组织没有将各抗日武装力量联合起来以对付强大的敌人。杨松在纠正了党内关门主义后,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整合工作。

1.肯定救国军和义勇军的抗日贡献。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促进了东北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事变发生之时,早已对日本关东军有所警惕的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率领全省58县的公安队抗击日军,打响了东北抗日的第一枪,在敌众我寡、无力支撑的情况下退往辽西地区组成民众抗日义勇军继续抗日。[3](P290-292)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抗战后吸纳各抗战队伍组成了义勇军,且“一个布告就号召数万农工学生参加义勇军”。王德林则于1931年12月在东满成立“救国军”,不到半年时间发展到8万多人。当时,对于像“义勇军”“救国会”这种自发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东北党组织却“过早地在东北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与红军之口号,根本拒绝了建立反日统一战线之必要,并未曾把自发的运动变为自觉的有明显纲领的民族革命运动”。[2](P197-198)针对东北党内的这种情况,杨松肯定了义勇军和救国军的抗日贡献,认为只要他们是抗日的,就应当联合他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在杨松的宣传和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开始与义勇军、救国军联合抗日。如1933年,磐石的游击队和义勇军、山林队建立了反日统一战线并成立了抗日同盟军总指挥部,在1933年和1934年还击溃了日军的冬期“讨伐”。[2](P197-198)

2.吸纳爱国的山林队加入抗日队伍。山林队即过去的“红胡子”队伍,成员主要是无业游民和土匪,“红胡子”在东北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奉天海龙有小白龙队伍3 000多人,铁岭有金山好1 000人,磐山有老北风4 000人,法库有老来好1 000人,等等。山林队在九一八事变后,不再像以前那样专以打家劫舍为职业,转而开始带有抗日的性质。[2](P17-38)杨松通过亲自与小白龙、打东洋、义君、西边好等“胡子头”交谈,认为他们并不像日本所宣传的那样杀人放火、十恶不赦。杨松认为,山林队其实是“真正不愿意当亡国奴的抗日战士”,例如小白龙原是一个爱国的兵士,九一八事变后带领手下打鬼子,还曾一度打下了哈尔滨对面的松树蒲。打东洋本是一个铁匠,九一八事变后一人一枪起事,后发展到百余名队员,“和日本鬼子身经数十战”。杨松认为这些所谓的“胡子”与日本坚持作战三年而未投降,“足够称为中华民族英雄,而不是胡子”。[2](P75-80)因此,对于山林队,杨松认为,“只要他们是反日的,就要和他们联合”。[2](P67-68)从而吸纳了小白龙、打东洋、占高山、自来好、老来红等大批山林队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中来。

3.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推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大联合。1935年春,东北抗日战场上已经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同盟军五个军,此外还有义勇军、救国军、抗日山林队等为数众多的抗日武装力量,但当时存在着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不利局面,要想在白山黑水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日,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来对付强大的敌人。因此,建立东北抗日联军便提上了日程,1935年5月11日,杨松在《吉东特委致省委的报告》中,明确谈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问题”,认为东北抗日救国大会“不应该是我党包办的大会”,而应该是“东北抗日反满的各阶级各阶层联合大会”,主张联合义勇军、救国会、抗日山林队,取消原有的各种各色的名义,而改成东北抗日联军,并提议成立东北抗联军事委员会和总司令部。[2](P169)同年7月,杨松在参与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再一次提出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建议,得到了代表团的同意并写入《八一宣言》中。9月2日,杨松还起草了《东北抗日联合军的组织条例(草案)》,对东北抗联的构成、参加条件、领导机构、编制、部门设置等做了说明。[2](P187)10月15日,杨松以东北抗联的名义通电全国,呼吁“马上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一致去武装抗日”。[2](P192)1936年2月20日,杨松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将各军建制一律改组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并欢迎东北各抗日武装军队参加东北抗联。[2](P226)在杨松的主持下,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完成了一次大联合,将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推向了高潮,为东北的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建立东北全民众的抗日统一战线

除了要建立军事武装的抗日统一战线,杨松认为还应该发动群众,建立东北全民众的抗日统一战线。他在1935年11月2日发表的《论东北人民反日统一战线》和26日发表的《吉东特委给珠河中心县委及三军负责同志信》中,系统总结了如何建立东北全民众的抗日统一战线。

1.建立城市抗日统一战线。杨松认为虽然我们党已经在组建军事统一战线上比较有经验了,但是在城市内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他主张“目前应该用最大力量去在城市内建立反日统一战线”,其具体措施:一是利用合法或半合法的团体和机关作为抗日行动的据点,这样可以掩护抗日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二是不仅联合工人和农民,也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建立广泛的城市民众抗日统一战线。三是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做无准备的行动。四是不侵犯城市内的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2](P204)

2.建立农村抗日统一战线。针对日本在东北农村实行保甲制度以达到中国人杀中国人的阴谋,杨松认为我们应该建立农村抗日统一战线,“利用保甲制度,成立农民群众组织”。对于由农民和地主富农子弟组成的农村武装队,杨松认为他们并非“日本的忠实走狗”,且“不愿当亡国奴”,因此对他们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日军只打日寇,不打武装队”的口号。针对农村的甲长、排长、保长,要采取联合策略,但是对于亲日的甲长、保长,则应该发动群众去对付他,甚至逮捕他。[2](P205)

3.联合少数民族,建立中韩蒙被压迫民族的统一战线。东北境内当时存在着韩(朝鲜族)、蒙、满等少数民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防止这些民族与汉族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唆使这些少数民族,特别是唆使韩国人,去反对中国人民,以使中国人民脱离这些少数民族而孤立”。日本宣称自己是韩国人的保护者,日军到东北的目的是“为了把韩国人从张学良军阀压迫下解放出来”,在间岛还提出了“建立间岛韩国人民族自治区”的口号。针对这种情况,杨松提出“建立中韩蒙被压迫民族的统一战线,一致抵抗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认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不愿意当亡国奴的,应该积极争取他们加入抗日统一战线。[2](P209)

除此之外,杨松还提出建立东北青年抗日统一战线和妇女抗日统一战线,号召爱国青年和被压迫的妇女加入到东北抗日统一战线中,集中力量反抗日寇和伪军。杨松通过倡导建立东北全民众的抗日统一战线,为东北抗战积蓄了力量,有力推动了东北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

四、结语

杨松可谓是一个奇人,他上通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下连东北、延安,对东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倡导的东北抗日统一战线“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动摇了日伪的反动统治,使处于抗战低潮时期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4]1938年,杨松离开东北返回延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曾协助张闻天创办了马列学院和《解放》周刊。即使已经离开东北身处延安,杨松也心系东北的抗日斗争,并在《解放》周刊上发表了《论七年东北抗日游击队的经验和教训》和《再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两篇文章,介绍了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特点和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是杨松领导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实践总结。[5](P346-347)1941年,杨松创办了《解放日报》并担任首任总编辑,由于积劳成疾,于1942年11月23日去世,年仅35岁。毛泽东这样评价杨松:“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得他,学习他。”[6](P243)

猜你喜欢

义勇军山林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枫 叶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如果相爱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