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及对策分析

2020-01-19刘晗静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污名女权女权主义

刘晗静,潘 莉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展开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国虚拟社会中对女权主义的污名化现象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前就已存在,通过对虚拟社会历史痕迹的查询、整理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①这一现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09年之前为平和期,污名化现象较为少见,多为少量用户的情绪宣泄;第二,2009—2015年为冲突期,污名化现象开始增多,除情绪宣泄外,开始出现对某一具体污名的解释与研讨;第三,2015年之后为爆发期,以“屠呦呦事件”中“女权主义者反对称呼屠呦呦为先生”为标志。此后,以社会热点事件为活动波峰,社会舆论中以女权主义视角及女性视角发声的言论大幅增加,女权主义支持者及女权主义本身的污名化现象也同步增长。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在虚拟社会的扩张和蔓延,不仅使女权主义在虚拟社会中快速发展成为一种亚文化,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中女性权益的主张和维护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客观认识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成因,探究分析矫正引导策略,对于建设平等的社会性别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所谓污名化,是“由于个体或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污名就是社会对这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标签的人有一些为他所属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上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了社会对其产生不公正待遇”。[1](P1-10)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的污名化现象是指通过强调女权主义负面问题及关联其他负面现象,制造及使用专有污化名称等方式,颠覆女权主义原有的为女性主张正当权利、诉求两性平等等正面形象的社会现象。其使得虚拟社会中“女权婊”“女权癌”及“中华田园女权”等对女权主义的专有污名称呼盛行;女权者仇视男性、蛮不讲理、只求利益不顾责任等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公众对女权主义负面观感增多。系统梳理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发现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西方女权主义原有污名与本土文化污名相结合,难以追根溯源且发展迅速

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既来自于传统文化,又和西方女权相关联,主要有四种来源:一是从传统文化中直接借用。如“女权婊”这一污名就来自于传统语境中用于称呼“私生活混乱”或“为人处事表里不一”的女性。“婊子”一词,用于抨击女权的女性性自由及性解放思想,暗示认可女权观点的女性私生活“不检点”,甚至于滥交、卖淫等;或用于批判女权主义者遇事双重标准,严于对人宽于对己。二是词义化用。如脱胎于“中华田园犬”一词的“中华田园女权”,是泛指发源于中国本土并且盲目偏激的女权或女权主义者。[2]三是将某些女性负面现象与女权主义直接关联。如“Easy girls”原特指面对中国男性时极为挑剔,却因崇洋媚外而可以轻易与外国男性交往甚至发生性行为的中国女性。在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中,“Easy girls”现象与女权挂钩,被认为女权主义鼓励女性走出其原生环境,前往相对性别平等的另一环境,特别是离开中国定居外国等行为。四是反击式污名。如作为“直男癌”这一对男性群体的污名的反击污名“女权癌”。这些污名来源交错,彼此交织,加之虚拟世界中信息流的庞杂繁复,使得单个污名的来源难以追查,往往是一出现,就会迅速扩展,形成“热词”“梗”“热搜”等现象。

2.不同虚拟社区之间观点较为一致,但联合性较弱

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由不同的网站或手机应用所构成的一个个虚拟社区中,受网站或手机应用的建立理念、产品设计、运营规则等影响,在同一社区中活动的用户往往在喜好、思想观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形成该社区特有的“风格”和“氛围”。女权主义依托不同虚拟社区形成数个主要流派,②彼此之间观点差异较大,但女权主义的污名者虽分布广泛,却彼此之间观点较为一致,有所区别的仅仅是污名的具体内容和污名的使用程度。如知乎、微博、豆瓣等用户性别分布较为平均的社区,女权主义污名者针对的多为女利/女尊女权,③而较少污名平权女权;而在百度贴吧、虎扑等男性化社区,全盘污名女权主义的用户在数量上则更具优势。此外,与女权主义贴吧为代表的组织结构严密、分工明确、理论清晰、联系紧密的虚拟组织相比,女权主义污名者虽然有以反女权、男权等为主题建立的虚拟组织,但既没有明确的指导理论,也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及人员分工,虚拟组织有形无实,联系松散。

3.污名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情绪宣泄目的,最主要使用场景为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而形成的网络论战

在虚拟社会中,传统污名结构中强势的污名制造者与弱势的被污名者对应的二元结构演化成了势均力敌、彼此对立的论战双方或多方。当相关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女权主义污名者与女权主义支持者对彼此的观点和言论进行批判、抨击或扭曲、攻击,由此引发网络论战。在这种论战中,污名不再仅仅是强势方对弱势方所贴的“标签”,而是同时成了对立方相互攻击的“武器”和同一立场者之间的“旗帜”,一方面用于宣泄个人情绪、彼此攻击,另一方面则用于“友军”和“敌军”的快速识别。如在2015年“屠呦呦事件”中,部分女权主义者因反对称呼屠呦呦为男性化“先生”,引发了大面积的对女权主义者“不懂常识”“上纲上线”的批判;2017年,与两性问题关联度较高且女性当事人有明显过错的“翟晶晶骗婚”及“马蓉出轨”事件中,几乎所有支持两位女性当事人的言论都遭受了大量污名攻击,大量指称女权主义的恶意、低俗污名开始广泛使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污名化现象和社会热点事件同步发展的舆论波峰。以2018年7月28日为例,④考察微信、头条、微博等网络社区中关键词热度指数,“女权”“伪女权”“女权癌”等关键词热度都呈现大幅上扬趋势,尤其是微信指数中“女权癌”一词,日环比增加2 794.74%。

4.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与多种亚文化联系密切,对现实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由于受众群体的重叠,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与多种亚文化互相渗透。如百度女权主义贴吧,是以女性同性结合的百合⑤女权作为主要指导理论。而除LGBT⑥文化外,与女权主义正相关的亚文化还有乙女文化、女尊文化、腐文化、同人文化等,而成负相关的则有屌丝文化、玛丽苏文化等。

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一方面吸收了女权主义正相关亚文化中原本的负面内容,如女尊文化中的女利思想和仇男情绪,腐文化、同人文化中对于性的错误理解等,借助这些亚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扩散;另一方面又借鉴了女权主义负相关亚文化中打压贬低女性的内容,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污名,如“女屌”等。女权主义与相关亚文化之间的互动,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导致了如玛丽苏式大女主影视作品的兴起、LGBT群体活跃度的增加及话语权的提高等社会现象。

二、中国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产生的成因

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作为中国社会两性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其生成既与女性自身权利意识的增强、女性理论发展不健全等精神文化因素相关,同时也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切身权益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等现实需求相联系,并受到虚拟社区舆论引导和监控效果不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1.现实妇女解放领域中指导思想日渐偏向于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认为,女性问题产生的根源为私有制的确立,将妇女解放放置于整个人类解放之中,实现“为女性伸张几千年来被社会文明贬损了的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的人性和生命价值,无条件地确认女性作为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并在两者的统一中实现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真正的本质”。[3]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和解决妇女问题的基本遵循。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分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学术领域及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式微现象,来自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盛行。妇女解放理论日渐疏离于马克思主义而偏向自由主义,这一点在中国知网与百度指数上都有清晰显示。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权主义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妇女解放相关研究除20世纪60年代初及70年代末之外,学术关注度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通过百度指数则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领域,2011年左右妇女解放与女权主义尚有着较为接近的指数热度,此后则一路走低,与女权主义的平稳上涨呈现鲜明对比。这种指导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偏向,使得现今女性问题在理论上缺乏权威的、统一的、系统化的主张,从而导致当女权主义思想盛行时,妇女解放理论无法对女权主义本身的理论缺陷进行校正和完善。

现实社会中,一方面理论上对于“女权主义是什么”的莫衷一是,导致了民众在面对某些具有争议的行为,或较为偏激、片面的某种女性权益主张时,无法进行明确的辨别与判断,持不同观点的民众均可以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说辞和论据,从而陷入无法摆脱的冲突和论战;女权主义支持者在面对女权主义污名者的污名化时,亦无力辩白。另一方面女权主义思想缺失关注最广大普通女性的平民视角,导致其领导下的女性问题实践活动仅局限于社会中上层女性,在面对底层女性及其所面对的问题时,无法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面对中国底层家庭中丈夫出轨问题,女权主义者往往提出的是离婚、脱离原生环境或自我提升等解决方法,却忽视了底层女性“离婚难”或离开丈夫后的生活无着落等现实问题。这些不合理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加剧了两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进而导致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的增多及扩大。

2.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现实社会中性别劣势的冲突及其奋争

互联网3.0时代以来,发达的资讯不仅极大拓宽了普通女性的视野,同时也给予其发声渠道,并在这种参与表达中更为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特点与权利;再有,女性由于需要承担人类再生产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法律法规及政策中一些不够完善的部分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谬误,如家暴、性犯罪、早婚等方面的问题,又使得妇女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女性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和严峻考验。这就使得不少女性对家庭、婚姻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不满,抗争意愿日益强烈,希望借助网络虚拟社区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有时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而那些意识不到这种矛盾现象的网民,尤其是身处社会中下阶层、传统男尊女卑意识强烈的男性网民,在面对女性网民看似“贪得无厌”的女性权益要求时,容易产生厌恶、愤恨、不理解、嫉妒等不良心理,从而成为污名化女权主义的重要群体。

3.消费主义侵蚀下媒体舆论的助力与推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消费主义日渐兴盛。在此大环境下,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女性成为商家争相讨好的对象,各种打着女权主义旗号的广告和宣传层出不穷,或明或暗地将提高与扩大消费与女性自我解放、提高社会地位等女权主义主张画上等号。例如,以“咪蒙”为代表的营利性自媒体类意见领袖,通过迎合大环境趋势,借助女权主义名号矮化男性,制造仇男氛围等行为,对缺乏理论素养和分辨能力的民众进行“洗脑”,从而实现粉丝的聚集和收割,导致了两性冲突的加剧,使得“女权婊”“中华田园女权”等对女权主义的污名为更多男性所认同与接纳。

三、消除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的对策分析

由于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的发展与扩大,社会舆论中反对争取女性权益的诉求和行为的声音日渐增多。正确引导民众理性认识女性问题,恰当合理地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利益,促进两性平衡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现实社会治理中更加关注女性权利,建立合理社会性别体制,同时需要媒体注重舆论引导,学界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普及,在不断提升民众素养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女权主义纳入妇女解放理论的进程,摆脱污名化影响。

1.加强女性问题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提高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在回归经典、准确把握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基本思想和观点,明确女性问题产生根源的同时,紧密联系中国现实国情,批判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思想,摒弃其过于极端与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偏颇思想,在描述剖析具体问题和现象的基础上,从中抽象、凝练、建构符合现实国情的妇女解放理论。同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等重要指导思想,[4]消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不良影响,为现实社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女性视角支持,为消除虚拟社会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提供分析框架和方向引领。

2.建立合理性别体制,促进两性平衡健康发展

作为现实社会两性矛盾与冲突的具体表现,虚拟社会中女权主义的污名化现象究其根本是由于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的性别体制所导致的。因此,关注女性问题,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社会性别体制成为实现两性平衡发展的重点。首先,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实施中引入女性视角,关注女性群体特殊需求。作为人类再生产的承担者,女性群体生理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需求,女性问题的产生往往正是因为这些特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及政策时,从女性视角考虑,可以尽可能避免对女性群体的不利影响,并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加强其执行力度监察,真正保障女性利益。其次,加强妇联等女性相关政府职能机构的建设,在组织架构、理论水平和行动能力上不断改革和完善,真正推动男女性别平等。最后,推动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贯彻执行,改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消除少数女性女尊男卑的不合理理念,建立男女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社会性别体制。这对于女权主义污名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加强虚拟社会舆论管理,推动女性权益诉求合理表达

随着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的不断蔓延,虚拟社会中普通网民对女权主义的态度偏向于负面,女权主义正日渐被社会主流文化所排斥。而女权主义者及女性问题的关注者在现实多重挫败下,出现了原支持者流失、新支持者稀少的现象,女权主义支持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抱团“作战”,很多话题和活动局限在支持者内部。这种“内卷化”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女权主义者与其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舆论引导机制,通过正面的女性问题意见领袖对其进行理性疏导和正确引导,帮助其超越原有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同时,约束管理“咪蒙”等不良意见领袖和民众在女性问题相关社会热点事件面前的非理性极端言论,减少女权主义污名化现象。当然,如果妇联等官方机构能够发现和培育妇联干部、大学女教授等女性网络大V,建立女性问题相关权威账号,在社会热点事件出现时及时发声,使关涉女权主义问题的社会舆论一直处于理性范围,将对消解女权主义污名化、推动女权主义的健康发展和合理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使用爬虫软件、数据分析软件对2008—2018年微博、知乎、豆瓣、百度、虎扑等网络社区内女权主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对话题数量、用户发表言论关键词、关键词频次、热度等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

②目前在网络中得到公认的有知乎女权、豆瓣女权、微博女权及百度女权四大流派,主要思想分别为平权女权、女利/女尊女权和百合女权。

③权利导向的女权主义思想,较为忽视女性应该承担的义务,极端者甚至期望实现女尊男卑。

④2018年7月28日是女权主义发起的反性侵“ME TOO”活动高峰期。

⑤“百合”指代女性同性恋。百度女权主义贴吧中的百合女权,并不要求女性之间一定是以爱情为基础进行结合,也可以是亲戚、朋友等其他形式的女性结合。

⑥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

猜你喜欢

污名女权女权主义
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这样的“女权”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当女性觉醒遇上“田园女权”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