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20-01-19石彩虹田爱香
石彩虹,田爱香
(1.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2.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 菏泽 274015)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由美国教授大卫·库伯提出的,他认为,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要以体验为基础来持续学习,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设置的活动,创造性地参加体验活动,从而使教学形式和内容更灵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参与活动过程、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2]在《意见》指导下,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心理调适方法的掌握,心理问题的解决等都需要在老师指导下,不断探索,刻意练习才能实现。
体验式教学能够把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同时融入学生的素质培养,这些特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培养目标相吻合,适合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中使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设置
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由最初的完全按照书本内容体系讲解,到讲授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技巧、学习心理、情绪管理、压力与挫折、婚恋心理、生涯规划、常见心理问题与调适技巧等一系列专题。尽管我们每学期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课程内容调整,多次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但仍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没有完全走出课堂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操作、内容涵盖广却不深不透、缺乏可操作性的窠臼。
(二)授课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由于班级人数多,学生来源专业广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仍然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加之学生对公共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该课程的应付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往往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课堂参与的学习热情,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仍然普遍存在。
(三)评价方式
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加之师资缺乏等多种原因,其课程一直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仍停留在对知识掌握的考察上,一次性理论知识还原式的结果评价仍然是主要评价方式,对心理问题调节技能的指导和运用知识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考察不够,缺乏学生技能提高、心理素养提升等过程性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后果是课堂上教师只是心理学名词、理论以及相关案例的灌输,而忽视相关技能的培养和指导。缺乏开发学生潜能的素质拓展训练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等实际操作性内容,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心理上理解并建构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式活动使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其快乐[3]。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活动、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亲身体验为特征,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
体验式教学主要特点是利用学生遇到的生活实例、进行情境再现等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借助这些情境的形象性、情绪性,让学生“身临其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在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进而营造出和谐的人际氛围,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为例,首先讲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些特点,以及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产生原因以及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解决效果等问题。针对他们遇到过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日常交往问题多因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一致,而又缺乏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导致。根据学会理解、学会协作、学会倾听、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等教学目标,运用体验式教学恰当的化解矛盾、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学生通过“车轮滚滚”游戏进行体验。第一步,分组制作“车轮”,给学生讲解具体要求,他们需要用胶带把旧报纸粘贴到一起,做成坦克车链的样式,大小要足够他们小组人员站在里面,粘接尽量牢固。拿出事先准备的旧报纸和胶带,每个小组学生共同动手,做自己的车轮。在学生体验环节教师不再给予指导,而是站在一边观察、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和他们的交流情况。第二步:各小组分别完成车轮制作后,要求他们每组站到自己的车轮内部,协同作战,让自己的“车轮”滚动起来,看哪一组的车轮最牢固、运转最快。第三步:游戏结束,根据各组成员的表现,对一些特殊点进行询问。比如,制作车轮的过程中有同学只看不动手,问问什么原因?让他们分别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感悟。最后老师指出这一环节的心理意义。
学生通过“学会倾听和正确表达情绪”游戏进行体验。首先学生进行分组体验,两人为一个小组,轮流扮演倾听者和倾诉者。在倾听过程中,倾听者不允许打断倾诉者。完成倾听后相互分享交流过程中的感受和感悟,反思自己在倾听过程中,哪些地方做的较好和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最后进行情绪表达,日常生活中,人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往往带有情绪,不同的情绪表达的方式可能大相径庭。第一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个专题阅读《非暴力沟通》时学到的恰当表达情绪的方法,包括:陈述事实、表达感受、说出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期望。第二步:设置各种不满情绪的情境,如,假期里孩子睡懒觉到十点多,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很不满意。两人一组轮流扮演家长和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情绪,经过反复练习、点评,让学生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技巧。第三步:练习结束,讨论交流听到不同方式的表达以后,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有没有不同?有何不同?经过练习自己有何感悟,并总结以后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学生体验练习结束,老师对体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导,达到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运用中的困惑及效果分析
(一)运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情况复杂。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班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各院系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习惯不同,第一次课分组时,他们往往不愿意和自己熟悉的同学分开,会导致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顾忌、不愿意敞开心扉,影响体验、讨论反思的效果。
班级人数过多。由于学生人数过多,针对体验式教学采用的方式,有些体验课,如OH卡牌游戏,虽然进行了分组,但老师要兼顾整个班级,导致老师对一个小组进行指导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认为自己无事可做,会出现分心现象,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运用的效果分析
课程目标更加明确。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更加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应用,把心理调节技巧和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作为学生掌握的重点,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人际交往、学习焦虑、困难挫折等心理问题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解决心理困扰,保持心理健康,回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
评价方式更加灵活。通过体验教学,建立了动态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每次课教师都要做好观察、记录、陪伴以及引导,向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中的表现,重视对学生每次参与体验活动的状况评估,提升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把过程性评价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在体验式教学中,由于利用游戏或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达到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深度互动,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心理成长,建立了良好的同学关系。
实现了教师自我成长。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陪伴者和观察者。教师通过设计体验式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锻炼了实践指导能力,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问题分析点评,实现了教师的自我成长。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体验式教学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验式教学能较好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