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2020-01-19冯永光付小政
冯永光,付小政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一、新时代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所立足的最大实际,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定位,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满足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1]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生释疑解惑,让学生明白在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如何成长、如何成才、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前,高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在获取和认知事物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这为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紧紧围绕如何关照学生、如何服务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努力让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与新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某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到位
某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主次不够分明、重点不够明确,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服务区域内的行业转型升级,当前高校按照专业相关、岗位链对接、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动专业集群发展,但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有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到位,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群拓展课程和专业群方向课程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群的特点来整合德育资源,难以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师生实践能力体系不健全
师生实践能力体系由思想道德修养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实践能力三个体系组成。思想道德修养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课外实践教学为主,但某些高校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额较大,导致统筹发挥理论教学的功能不强。某些高校校史馆、美育馆等实践资源缺乏,难以通过“第二课堂”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的作用。某些高校的基础实训平台、综合实训平台、拓展实训平台和轮训轮岗平台之间的功能不健全,难以通过实践实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
(三)文化育人环境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但当前,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一些高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文艺汇演等,形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校园建设缺乏文化品位,教育功能发挥不够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高校难以形成独特的校园核心文化,文化育人环境不够优化。
(四)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仍需提升
思政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综合素养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决定着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完成。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整体素养,都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不能否认的是,个别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还不够深厚,为学生答疑解惑时不能做到以理服人;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不足,让学生感觉思政课枯燥无味等等。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以透彻明晰的学理分析和理论阐述,来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灌输与启发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教师说教和学生思考的统一。[2]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其他课程中包含的涉及思政教育内容和所拥有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教学相长,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整合力。
(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1.课内+课外模式:即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重点和难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和课外进阶教学。
在课内: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讲授、案例精选、讨论答疑、汇报展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可以根据学情分析结合教学标准,讲清理论知识重点难点;案例精选可以根据理论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升华理论知识;讨论答疑可以结合理论重点难点和案例精选进行分组讨论,强化理论重点难点,并就重点难点的突破进一步形成佐证材料;汇报展示可以由各个小组经过听理论、选案例、重点分析过程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外:形成由教研室主任统筹、课程团队成员协作、任课教师主导、班长和宿舍舍长助理教研的“四层循环”课程教研制度。以“三贴近”为原则,构建内容相对独立、主题鲜明突出的若干教学专题。开发能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网络资源,强化资源的共享应用功能。
2.校内+校外模式:即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形成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结合节日主题,由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调研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主题和社会热点,在学生中建立理论学习社团,并鼓励学生到校外开展主题活动,每学年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结合社会热点指导社团学生做好1~2个主题活动,为理论社团学生举办2个专题讲座,通过三年努力提升,形成1~2个社团活动品牌。
利用寒暑假,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学生可以到农村、社区,深入工农群众,围绕教育、环保、养老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建立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体,适用不同专业群实践项目的辅助教学系统,以“二次教材”开发为途径,编写基于不同专业群特点的学习指导用书,每年完成出版两个专业群的学习指导用书。每学年按不同专业群完善电子教案和课件、行业道德和职业榜样案例、教师与学生作品展等,为学生提供本课程丰富多彩的数字学习资源。
3.线上+线下模式:即针对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不足问题,创新采取线上+线下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点包靠二级院系,建立适合不同专业群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靠制度,参与院系的教研活动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深入院系校内外实践基地见习、锻炼,开发适用于不同专业群特点的实践教学项目,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人一社团”实践教学项目。
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丰富以微课、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为载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动画、视频等基本资源,案例库、视频库、习题库等拓展资源,学生成为优质资源的加工者,教师成为帮促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信群、QQ群,有效实现师生线上交流。
(二)推进“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实施专业育人。根据专业课程德育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做好专业课程的德育设计,明确德育的具体节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形成全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体系。
统筹各类德育实践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实践育人。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制度,实现活动开展的规范化、全员化和常态化。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与养老院、社区等团体开展社区结对服务。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大型活动的举办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全员参与、品牌鲜明、常态志愿的良好局面。规范和完善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规范勤工助学工作方法和流程,优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精神。开展各类国防教育报告会、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开拓实践育人新途径。
(三)大力实施文化育人
传承工匠精神,打造匠心文化。以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训中心为载体,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把匠心文化融进人才培养全过程。[3]选拔能工巧匠做学徒师傅,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修养和敬业精神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滋养职业教育,以匠心文化引燃学生的“双创”热情。
建立专业特色文化长廊和优秀传统文化“大课堂”,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大课堂”,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汁原味搬进大学课堂,为传统文化躬行践履提供舞台,使孝道文化内化于心,家国情怀外化于行,拓展传统文化育人新内涵,形成传统文化育人新常态。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长廊,在教学楼、实训室等场所,展示最新行业动态、行业精英、历届学员作品、企业先进技术产品等,进一步宣扬先进的专业技术。以专业技能为驱动,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大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充实思政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不足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力度,通过教师招聘、内部人员转岗等多种方式,进一步配齐配强专职教师队伍,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道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思政课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思政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思政课教师选拔引进过程中,一定要把好关口,严格审查思政教师的师德师风、道德素质等基本素养。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损害党中央权威、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以及对无法及时完成思政课教学课程的教师,要及时调离或者清退,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改革评价奖励机制。思政课教师因为岗位的独特性,在职称晋升评价标准制定中,要突出对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效果的评价;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思政课教师提升学历、研修访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要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进行锻炼,持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更加活泼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实效。
(五)积极开展档案育人
档案记载着一个高校的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要重视档案史料,积极利用现有的丰富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留史、资政、育人、存凭”的特殊价值,展示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作用,努力将档案馆建设成为高校各类档案资料保管、开发利用的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成为爱国主义、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4]要对档案史料进行归类,把档案中含有爱党、爱国的史料提取出来,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史料挖掘出来,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定期举办专题展览,让学生走进党史馆、国史馆、校史馆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