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及启示
2020-01-19朱培芳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008
朱培芳,佘 丽(.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008;)
前言
20世纪以来,为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公平的发展,新西兰建立起政府和早教机构、监管者和教师、家庭与教育工作者、教师与儿童之间高度信任模式,强调社会公平与人际关系,同时加强移民、毛利族人和太平岛屿族人之间的社区和文化融合关系,培养幼儿积极的文化身份和跨文化关系,也重视幼儿环境的反思价值,培养儿童玩耍的能力,强调从游戏中学,还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一个行动研究者[1],旨在为0~5岁的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其幼儿服务的广度和广泛的组织受到举世公认。
一、新西兰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西兰充分发展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改革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萌芽阶段
基于基督教义理念,新西兰第一所幼儿教育诞生于1989年南部岛屿的达尼丁,意在满足穷人工作时他们的孩子能留在街上玩耍。20世纪初期,正如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源于福禄贝尔哲学思想及儿童学习通过自然环境游戏和参与教育材料的概念,新西兰大量出现幼儿园、后院保健或婴儿农场机构[2]。1935年后受杜威和弗洛里德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参与、自由健康孩子思潮影响,新西兰第一个幼儿园游乐中心成立,由父母合作社的中产阶级负责运作,同时也被工薪阶层家庭采纳[3]。二战以后,政府颁布《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文件指出当下“学前教育”的问题涉及全日制幼儿园的需求、服务和教师教育事项。因此,1946年第一任学前教育督导表示幼儿园实践的方向在于教师让孩子自由,鼓励儿童自由玩耍[4]。于是,一些游戏中心、幼儿园培训学院开始在国内推广“自由发挥”,提升老师理解和应用“自由发挥”能力,并在20世纪50到80年代出现鼎盛期,使得幼儿教育服务萌芽出多样化形态。
(二)蓬勃发展时期
1.幼教系统整合力度持续加大
1987年劳工党执政后基于民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兴起了新西兰第一次教育改革浪潮。于1989年整合幼儿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政策进行了根本的革新,改革后教育部首次统合了幼儿照顾与教育系统,全权负责幼儿园执照颁发、幼教机构补助款条件、幼儿师资培养培训、教师资格审核、幼教服务质量评鉴以及课程纲要和教育政策修订工作。由教育部的幼儿发展司负责提升与推广高质量、具便利性及文化适切性的幼儿与家庭服务,由特殊教育司、新西兰执照管理局和教育评鉴局分别掌管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家庭、幼教师资资格审核及幼儿服务机构的认证与补助条件审查等事宜[5]。整合幼儿保育和教育分离服务系统,责任转移到教育,为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运行框架。
2.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西兰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地改革课程,出现了一系列课程文件,包括儿童早期教育国家课程(1996),质量在行动(1998),品质之旅(1998),教育(幼儿中心)常规,童年早期战略,未来之路(2002),早期儿童原型(2004),早期教育指导方针的反思(2007a),儿童早期服务的规定(2008),儿童早期教育的认证标准(2008)。1994年颁布《面向21世纪的教育》提到教育要从人的出生开始,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也极其关注少数民族的教育,提出要使毛利人享受与其他族群同等的教育机会,这对促进各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1998年,新西兰政府申明早期教育立场:“为所有新西兰人提供教育、文化、社会的福祉,加强文化和价值观,并传递到下一代”[6]。2002年,发布《十年战略计划——未来之路》提供了2002~2012年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增加参与高质量的早期儿童、提高幼儿服务质量、促进协作关系,以确保儿童成长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交流者,思想、身体、精神都健康且对社会有贡献的人。”[7]这一文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在参与学前教育服务、提高质量方面的责任,促进了幼儿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一系列的课程文件和纲要出台,奠定了后续幼儿教育课程发展的基础。
3.免费学前教育实施
政府开始注重学前教育免费与公平,于2007年出台《20小时学前教育计划》意在为所有3~5岁的幼儿提供每周20小时的免费学前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这大大提升了幼儿入园(托)率。2009年后改革目标则放在改善儿童获得早期教育、加强学校系统的性能、提供高品质毛利语言教育、均衡三级教育系统的质量和参与度、提高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参与、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8]。在此基础上,政府公布股票教育预算的优先事项:扩大游戏中心和语言中心20小时免费服务机构数量、减少逃学、支援学校具有破坏性特征的孩子、资助表现最出色的教师、提高毛利人的专业发展、增加识字和算术标准的拨款、允许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孤立的学校联合办学[9]。
(三)纵深发展阶段
在融合教育的趋势下,新西兰扎根于尊重、多样、社区参与及平等权利等价值观重新定义儿童的受教育权,于2010年推出的新举措——《为所有人的成功——每所学校,每个孩子》,呼吁结束隔离状态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尽快实现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的目标。该文件指出,每所学校、每个孩子都是政府的目标和工作计划,教育系统应有包容性,要求所有的注册学校均要实现这种全纳教育。教育部所认可的融合教育是支持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参加文化、课程和社区环境,扫除所有儿童学习的壁垒,全力减少种族、文化、残疾或其他任何不公正的因素,使孩子们在包容的教育环境下感受到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另外,为响应全球信息时代,当代教育政策重视科技信息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期望孩子从幼儿时代就充分为社会所要求的技术做准备。
综上可知,新西兰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在慈善动机、支持父母、妇女平等参与社会、不同文化同存、经济成果、社会监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断变革,其服务和部门也变得复杂和多元化。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丰富幼教资源,提供多样、便利的幼儿教育机构
新西兰政府认为无论是教师领导还是父母主导的早期教育都必须通过多样化服务品质满足儿童和他们家庭的需求,这是提供新西兰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10]。政府不强制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只是提供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供不同需求的家庭选择,使得幼儿教育能照顾社会各阶层。各种机构服务特质有以下六个表现方面:首先是公立、免费的幼儿园,历史最为悠久,由教育部门监管,办园目标、教学理念、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等受政策制约,同时鼓励家长以募捐的形式支援幼儿园。二是高度重视父母参与的游戏中心,一方面强调“做中学”“从游戏中学”父母必须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举办教育培训课程来提升父母游戏和教养能力。三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私立幼儿园,分全日班或半日班,大部分提供日间服务也有一部分提供夜间服务,教育模式、环境设置、设施设备、师资、教学内容须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四是语言学习中心,如毛利文化语言中心,它是依照父母的需求弹性办学,主要开展语言教学和团体活动,保育人员通常是熟悉毛利族传统、文化、语言的妇女,经费大多来源毛利事务部的补助款。五是远距离教学的函授教学,通常由幼教老师与父母合作规划符合孩子能力发展和兴趣的课程计划、学习进程、教材和活动内容。六是在家服务计划,借由政府、医院、教会及民间机构提供的咨询和培训课程以增进父母的教养技巧,如“父母是第一个老师计划”、“学前幼儿家庭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服务范围,双薪家庭的父母可以选择全日制私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与家庭式托育搭配,愿意参与儿童教育的家庭可以选择游戏中心、游戏团体与钟点服务的立幼儿园和家庭托育搭配,双文化家庭可以选择语言中心,全权负责教导儿童的家庭选择函授学校和在家学习计划,在家学习幼儿教育知识。
(二)建构以孩子为中心、多元的课程体系
1996年,针对0~5岁儿童新西兰推出了Te Whäriki课程,该课程成为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性质、全国统一的学前课程标准[11]。它是根据入学儿童的年龄、能力、特点和兴趣设计的,涵盖所有正规的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和家庭护理,并提供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师行动指南,被称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圣经”。而且Te Whäriki是从进步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衍生出来以孩子为中心、促进孩子整体发展的一种课程理念[12];课程框架被比喻成编织垫或地毯,旨在提供儿童早期学习的社会文化情境,强调与环境中的人、地点、事物互动的学习方式,除了人际关系还重视感知文化多元性、哲学及整个自然环境[13]。在此理念下,幼儿课程被理解为发生在幼儿教育中心的一切事,课程内容涉及儿童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活动、实践的总体,教师要注意到儿童所有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开发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广泛的社区和家庭课程。同时强调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学习风格,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习内容,主动承担学习责任。还注重儿童“玩”的意义,承认玩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游戏是孩子们积极进入环境,学会积极探索、思考和推理以及感觉自然、社会和物质世界的策略[14]。此外,该课程还是国内第一个双文化课程,在早期教育中公开承诺融入毛利族和太平洋岛屿族群的语言、文化、传统,让儿童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内涵,培养欣赏、接纳和容忍不同文化的态度。Te Whäriki课程在提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统一的方向和基准的基础上,也充分尊重多样性,不提供课程教学上细节的指导或准则,允许不同幼儿机构因地制宜,教师、家长、孩子们可协作构建课程内容。
(三)规范监管制度,健全学前机构与课程评鉴体系
近年来,新西兰规范了学前教育机构注册标准,规定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必须通过教育部的检查,符合“幼儿教育服务条例”并取得合法经营执照才能从事学前教育活动,教育部定期检查学前教育机构,评鉴内容分为幼儿中心和课程两部分。就幼儿园的评鉴而言,新西兰专门设置了与教育部平行的教育审查署掌管学前教育评鉴工作,还检视公私立学校教育绩效及毛利人的教育成效。它类似教育部的咨询与监督机构,可以向教育部提出政策咨询,并对各级学校的董事会进行教育评鉴或提出建议报告[15]。每隔三年,所有授权的幼儿中心要求展示所执行的课程,由教育审查办公室和全国教育系统评估中心采用专为儿童早期教育设计一套评价指标负责审查[16]。当然,如果有任何问题出现,三年评鉴周期可能会缩短,如公众质疑质量问题时教育部可回应服务投诉,重新审核幼儿中心。而2002年政府颁布的“未来计划”则加强了对幼儿师资的评鉴,提议2005年后早教中心的所有负责人都需具有教学资格,即教学文凭、教育或教学同等学力,到2012年后幼儿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须有教学资格认证。就课程评鉴而论,新西兰倡议早期教育提供给儿童广泛的学习经验,评鉴内容不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实现课程是被意识到的、广泛的、涵盖所有的目标[17]。教育部提供实施课程评鉴一般性、通常性准则,但教学评鉴部分不对儿童学习成果做出具体的要求,如学习故事评鉴方式要求教师于特定的情境中观察学生,以叙述性的故事记录所观察到的一切,重点放在描述儿童的特质,而不是儿童具体学会了哪些故事内容[18]。此外,新西兰非常重视公众评价,鼓励其他社会部门、家长共同监督幼儿机构和课程的执行状况,有力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使得学前教育服务保持在较高的水准。
(四)严格师资从业标准,丰富职业培训形式
1.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为提升教师质量,新西兰政府首先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实施三年学历的教师教育项目,幼儿教师必须接受新西兰教育学院(含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文凭课程受训三年,经多次实习,教学成绩及格,方能成为合格教师[19]。其次扩宽幼儿教师培养方案,培养层次提升至研究生文凭,幼儿教师学士教育后可进入硕士教育阶段,看重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再次师范生须在儿童教育(实习)中心和其他不同的教育机构持续不断地获得教学经验,每周实践时间最少达到12~16小时,通常长达3~5周时间。最后研制出幼儿教师职前选拔标准,包括学术入学标准、算术与读写能力、个人和专业素质、信仰与态度及其他特殊要求。据统计2014年新西兰提供幼儿教育文凭培训项目的高校共20所,其中大学7所,多科技术学院7所,私立培训机构4所,毛利高等教育机构2所,形成了以大学教育学院和多科技术学院为主,多样化教育培训机构并存的良好格局[20]。
2.严格资格认证
新西兰教师协会从2001年起负责新西兰资格认证工作。根据教师专业标准,不同教师对应不同注册类型:临时注册、经确认的注册和完全注册,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历从临时注册向完全注册的转变[21]。新西兰学历评估委员会和新西兰教师协会于2004年和2005年相继发布了资格注册认证相关的指导手册,从职前培养、注册程序、资格取得等方面给予指引,引导职前教师透过探索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建立起早期教育的理解。新西兰政府则对幼儿教师的从业标准和准入申报、审批建立起系统的框架和程序,颁布入职指导计划文件,将入职培训与教师资格有机结合,有力保障教师质量。
3.重视专业发展
在职前专业发展方面,新西兰为学前师范生设定大量的奖学金,支持毛利族语和太平洋族裔教师教育资格认证,资助教师获得资格认证、注册、文件学习和专业发展[22],同时推行双文化教学实践。例如怀卡托大学在幼儿教师教育中开展了多元文化项目,包括介绍Te Whäriki、反种族主义作坊、批判性反思、欣赏文化差异等课程计划[23],以让学生认识到新西兰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在入职教育方面,教育部准备了广泛的专业发展资助项目,帮助幼儿教师理解和构建地毯式和双文化式课程,并协助教师开发课程。在职培训方面不仅为在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进修及培训方案,还出台《幼儿园教师、园长和高级教师集体雇佣协议》,从时间和经费方面保障幼儿教师在职培训进修权。
(五)重视家园合作,营造有利环境
早在1998年,政府就明确承诺提供反映新西兰人民多样化的早期教育服务,认为文化知识与个体对传统、习俗的理解直接关系教育质量,要求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每个家庭的文化并组织恰当的课程、文化和活动[24]。幼儿教师教育计划提供教师与如何父母和家庭工作的课程,承认家长的专业性,重视所有家庭的贡献。学前教育中强调放权,注重家庭和幼儿自我决策能力,学校在于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幼儿和家庭帮助他们决定想要的生活方式,鼓励父母不同程度的参与,认为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技能、资源支持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新西兰政府致力于创建积极的社区氛围,带领孩子在街坊附近散步、分享社区环境和活动的照片以及听关于社区的故事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社区和街坊特征,加强对周围地理和历史的感觉[25];户外游戏是儿童无拘无束玩耍和大自然互动的机会,教师应在此中教导儿童学会使用和尊重大自然,在与自然互动中增强环境的关联感。
(六)关注弱势群体儿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
特雷奥拍松和奥特亚罗瓦是新西兰推广幼儿融合教育的课程文件,指出满足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服务与政府提供的多样化服务相符合,残疾儿童入学和参与是合理的[26]。这项政策文件提供了教师融合教育的哲学观,不断强调平等、多样化、社会成员同等的价值,表明残疾儿童是参与社会的一部分,所有幼儿园部门都有义务满足他们的教育权利,甚至以盈利为目的幼儿场所。同时,新西兰倡议全国0~3岁的儿童和家庭平等享有教育的福利,宣称教育应尊重处于不利背景家庭的文化和传统,针对儿童和家庭能力现状与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项目、活动和实践,以多样形式演绎幼儿园的语言、音乐、舞蹈、表演课。幼儿教育中心开发一种启用儿童在社区的社会和文化的语言实践知识中当学徒的做法,提供丰富的识字经验给弱势处境儿童[27];幼儿教师将字母和语音的指导嵌入整体的课程,提供暂时落后儿童密集辅导和指引,引导其提高拼音知识和语音意识。
三、启示
(一)整合幼托资源,多样化发展格局
新西兰率先整合幼托资源,教育部、特殊教育司、执照管理局和教育评鉴局分别掌管学前教育课程、特殊需要家庭、幼儿教师、幼儿教育机构等事宜,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我国虽有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但实际运作中存在各级政府部门沟通不畅、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儿童入园难、入园贵。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将学前教育纳入职责范围内,由政府主导建立系统的服务体制,整合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实施管理,根据幼儿园的服务群体和质量调控援助形式和资金,加大公立财政投入与鼓励民间集资并举;根据儿童与家长需要增加学前机构形式,丰富幼儿服务项目。除了全日制、半日制、钟点式的公私立幼儿园,也有双语幼儿园,如英语、法语、蒙语、新疆语,还提供在家学习和网络远程学习计划,形成以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二)健全保障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范围
虽然新西兰不强制要求每个儿童都接受学前教育,但它强烈建议90%的四岁儿童应该有某种形式的幼儿教育且从政策、立法、财政、课程、管理、师资等方面支援各类幼儿园,提高教育品质。针对我国的情况,一是要完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和立法,出台学前教育法,促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学前教育服务和资助范围,赋予私立幼儿园获得财政投入的机会,补贴符合标准的普惠性民办园补贴;三是健全相关保障服务机制,在课程、监管、评鉴、师资队伍方面制定领导全国纲领性文件,提供幼儿园、教师、家长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保障幼儿教育较高的服务水准。
(三)关注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
我国是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省级行政区有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因而学前教育的政策内容和实务推动应尊重多样性,考虑到各族人民的文化特质和差异,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几大族群学前儿童的教育应进行专门研究和管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既要减少差距,重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社会随迁子女家庭的幼儿教育,也要关注经济收入、文化背景、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等不利处境儿童的教育,出台弱势群体补偿方案,保障适龄儿童得到适宜的学前教育。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素质
首先加大师资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学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学前教育,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称评聘。其次扩大师资培训管道,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共同承担学前教育、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保育人员、康复人员、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对紧缺专业人员的培养。再次严格师资入门资格和教师审查制度,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综合选拔教师,且由政府、教育、社会、家庭四方面监督幼儿服务质量。最后强调连贯与整体的师资培育体系,职前培养师范生的知识和技能,职后强调终身学习,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主管单位开展培训,保障学前教育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五)注重教育公平,发展学前融合教育
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学前特殊教育的服务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反观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服务单位大多位于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经济发达地方,其他地区还在萌芽状态。但早期干预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由此有必要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在全国推广融合教育理念,鼓励社会大众关怀和照顾特殊儿童,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由教育局、残疾人联合会或民间力量兴办融合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园率;提升学前融合的教育质量,组织专业团队进入学前特殊教育队伍,及早地对儿童进行干预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