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饮食隐喻异同的哲学—文化双轴渊源摭论
2020-01-19孙毅
孙 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一、引言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周昌乐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单单西方国家,关于隐喻的书目就有约三千种之多。如果加上中国诸子百家有关比兴或譬喻的论述,可以说东西方几乎所有具备深刻洞见的思想家都曾涉足隐喻研究。尽管如此,隐喻依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1)周昌乐:《意义的转绎:汉语隐喻的计算释义》,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页。长久以来,人们曾认为修辞不过是“语言的装饰”,可辅助语言实现某种特殊的美学效果。Kövecses认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隐喻是将两事物暗含比较并把一事物说成另一事物的修辞格。”(2)Kövecses, Z.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pp.ix-x.Kövecses将传统的隐喻观进行了归纳,认为隐喻是词语的一种属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及有意识的词语运用,通常被用于艺术和修辞的目的,构建于用以比较和识别的两个事项间的相似性之上。传统观念还认为,隐喻只是一种用以表达特殊效果、可有可无的修辞格,并非人类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更不涉及人类的思维和推理。这种带有“还原论”色彩与“本义中心”思想的“替代说”将“美”与“真”割裂为两撅,导致了世人对修辞和隐喻的片面认识。
1980年,Lakoff和Johnson明确提出,隐喻绝非单纯的修辞手段,亦可视为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3)Lakoff, 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p3.。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孔不入,以至于人们浸润在隐喻世界中而浑然不知。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大量使用隐喻。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隐喻的身影均无处不在,不仅置身于诗歌、散文、演讲等各种文学体裁中,还现身于政治、体育、宗教、艺术、科技等各个社会领域中,挥之不去。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人类会借助表具体事物的语汇来隐喻式地表达抽象概念。据此可知,隐喻确乃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法门。Engstrom将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要点概括为:1)隐喻不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概念思维之事物。2)规约概念隐喻是由一个概念格式塔结构(源域概念)向另一个概念格式塔结构(靶域概念)的部分映射。3)隐喻映射具有从源域向靶域严格的单向性。4)在规约概念隐喻中,靶概念由源概念部分地构架和组成。倘若我们将靶概念视作独立于源概念之物,我们则一并想起了另一概念。5)规约隐喻不是命题。6)规约概念隐喻经由靶概念使源概念得以表征(4)Engstrom, A.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revisited,Metaphor and Symbol,1999(1).。众所周知,范畴、概念的界线都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并因此存在“越界”的可能,而“概念的迁徙”与“范畴的让渡”即意味着隐喻性的“跨领域映射”。
作为语言精华的饮食语汇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中。如Barthes所言:“食物是一个真实的符号,一种交际系统的功能性单元。这意味着,不仅是食物展示出来的元素,比如在好客的招待仪式或场合中的食物,所有食物在特定社区成员中的确可起到符号的作用。”(5)Barthes, R.Toward a psycho-sociology of contemporary food consumption,Food and Culture,1997(3).Campbell借用克里斯蒂娃的“外国人”理论,探讨了菲舍尔的欧洲文化背景如何促成其对美国的喜好、愿望和观念,认为对食物隐喻的考察有助于揭示菲舍尔的写作风格与其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6)Campbell, J.Fisher and the embodiment of desire: A study in autobiography and food as metaphor,Biography,1997(2).。Kaplan为饮食隐喻开创了一套多维度的复杂分析系统,着力探索了跨种族和跨社会阶级的学龄儿童如何感知和识别饮食的社会和符号价值(7)Kaplan, E.Using food as a metaphor for care: Middle-school kids talk about family, school, and class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2000(4).。相应地,成人世界也会运用饮食隐喻去创造、给予与接受、强调关爱,以及辅助理解他们是如何由父母和公共机构哺养成人的。Blodgett展示了20世纪中的妇女小说、短篇故事、诗歌如何运用食物隐喻来勾勒和描述感知意象,以及如何传递个体及社会行为和艺术、性别、政治、民族主义、谋杀案等心理问题(8)Blodgett, H.Mimesis and metaphor: Food imagery in international twentieth-century women’s writing,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4(4).。Weele指出荷兰官方的食物信息潜移默化地受“食物是燃料”隐喻的影响(9)Weele, C.Food metaphors and ethics: Towards more attention for bodily exper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2006(19).。“食物是燃料”和“身体是机器”的意象将“健康”与“享乐”两大人类基本请求契合起来,隐喻对伦理学的构建意义重大。Berrada & M’sik指出在摩洛哥式阿拉伯语当中食物隐喻十分普遍,而在标准阿拉伯语当中十分罕见(10)Berrada, K. & M’sik, B.Food metaphors: A contrastive approach,Metaphorik. de,2007(13).。对两种语言变体的深入考究发现,隐喻确乃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是字面性陈述的文体变异形式。由于食物的体验性基础地位,食物隐喻对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传递和表达至关重要。Korthals指出,食物是遍及我们生活的隐喻意义的重要引擎和来源(11)Korthals, M.Food as a source and target of metaphor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of foodstuffs and persons through metaphors,Configurations,2008(16).。与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认定的隐喻单向映射路径不同,食物不仅是隐喻意义的源域,也可充当靶域的角色。食物隐喻还可表达对人的尊敬和歧视,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功能。Whitt提出,后现代文化受到隐喻性食物意象和用法的极大影响(12)Whitt, J.An Appetite for Metaphor: Food Image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Indian Fiction,East Carolina University,2011,pp.1-74.。近来对食物的研究为文学界深入讨论如何运用食物隐喻表征复杂概念、传递深邃意义开创了新天地。
饮食作为汉英语言喻体的用法较为频繁。饮食隐喻在两种语言中扮演着十分凸显的角色,其成员在整体上构筑出一幅全景图,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却鲜有从跨语言对比视角进行饮食隐喻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列举汉英饮食词语的隐喻现象,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饮食词语所折射的不同内涵间的对等和偏差。
二、汉英饮食隐喻的分类厘定
孔子在《礼记》中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等同于民生问题。人离不开饮食,食物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在获得自身保障的这一过程当中,人类领悟到许多真谛,并将其运用在语言中,以此来表达他们的饮食观和饮食规律,以及与饮食有相似性质的日常行为和事物。汉英语言中由此存在丰富的饮食隐喻。下文拟将这些隐喻表达式进行细化分类,分别从饮食动词、食物味道、饮食对象、饮品名称和烹调方式等五个维度,逐一探讨汉英饮食隐喻范畴的具体特征。
(一)以动作为源域的饮食隐喻
汉语中具体表饮食动作的动词有“吃”“喝”“饮”“食”“啃”“咬”“尝”“嚼”“吞”等。英语类似词语有“eat”“feed”“gnaw”“nibble”“bite”“taste”“chew”“swallow”“spit”“drink”等。此类隐喻使用频率高。
1.饮食动词“吃”
汉英语言中的“吃”既可以带具象的宾语,也可以带抽象的宾语,由此创造的隐喻表达式中也是两者皆有。汉英语言都用“吃”表示经受某种遭遇,如“吃苦”“吃官司”“eat the bread of”“eat humble pie”等;表示某种感受或承受压力,如“吃力”“吃不消”“eat crow”“eat dirt”等;表示对某物的渴望或向往,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好马不吃回头草”“eat one's heart out”等;表示竞争激烈,如“人吃人”“dog-eat-dog”等。在汉语中,“吃”还可表示依赖某人、某事、某物而生活,如“吃软饭”“吃老本”等;“吃”还可表示受欢迎的程度,如“吃香”“吃得开”“吃不开”等;英语无此用法。英语中“eat”还可表示受控,如“eat out of a person's hand”等。
2.饮食动词“咬”
汉英语言都有“咬”的多种用法,在表达上有重合处也有相异处。“咬”的字形为“口”与“交”的结合,本义为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在汉语中,可表示吐字发音,如“咬文嚼字”“咬舌”“咬耳朵”等,还表示节约饮食用度,如“咬姜呷醋”,也表示乏味,如“咬瓦”。在英语中,“bite”表示愤怒、斥责,如“bite a person's head off”,还表示承担能力之外的事,如“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也表示死亡,如“bite the dust”。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用其形容下定决心、坚韧不拔,如“咬紧牙关”“咬钉嚼铁”及“bite the bullet”等,也形容人胆小、怯懦,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与英语中“once bitten twice shy”形成对等。
3.饮食动词“吞”
吞,原指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在汉英语言中都可表示为某种目的抑制自己的情感,如“忍气吞声”“吞声饮恨”“swallow your pride”等;也可表示侵蚀,如“吞食”“吞占”“swallow sb/sth up”。在汉语中,“吞”亦表示消灭,如“吞二周”“吞噬”等;也表示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如“吞刀刮肠”。而“swallow”另有上当受骗之意,“swallow the bait”表示上钩、中圈套。
4.饮食动词“饮”
“饮”为会意字。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原意指人伸舌头向酒坛喝酒。“喝”指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如:耕男饐妇猛一省,髑髅饮冤死犹警(清·贝青乔《哀甬乐》)。汉字“饮”有各种延伸义,最主要的喻义为“忍”,如“饮冤”“饮恨而终”“饮默”等。而在英语中也有“饮恨”的用法“nurse a grievance”。“饮鸩止渴”的喻义则为只图眼前、不顾后患。在西方文化中,drink一词多用本义,延伸义不多,而“drink in”则引申为“倾听”之意。
(二)以食物味道为源域的饮食隐喻
以食物味道作源域映射而成的隐喻表达由来已久。我们最熟悉的五味——酸、甜、苦、辣、咸,均可通过味觉的通感功能与世间万物发生相互作用。据此,表食物味道的语言表达亦可隐喻性地指示其他事物。
1.食味词“酸”
酸味最能刺激人的味蕾,即使仅提及酸性食物,也会使人口流酸水。因此汉语常用酸来比喻伤心或悲痛,“酸”的义群多表示烦扰的心情和困顿的处境,具体有:1)酸楚:辛酸苦楚,指人悲伤、凄凉的心境,如酸心落泪(人受委屈后伤心地流泪)、酸挤挤(心中的辛酸、难耐的样子)、酸切(悲切、凄切)、酸哽(心中悲伤忧闷以致喉头哽咽)、酸急(形容声音悲凄而急促)等。寒酸:形容穷苦人的拘谨姿态;穷酸:旧时讥讽文人贫穷而迂腐。如酸丁(对贫寒的读书人之贬称)、酸子(对文人、书生的蔑称)、酸款(装模作样地款待)、酸论(陈腐论调)、酸文假醋(假斯文)、酸黄韭烂豆腐(讥笑读书人的话)、酸寒(形容穷读书人的生活言行、窘困的样子)、酸士(酸丁)、酸不溜丢(形容文人的迂腐)、酸迂(酸腐、迂腐)等。2)嫉妒或妒忌的心情,如:他成了一个酸柠檬。3)做作、不真实的状态,如:这人说话、做事都太酸。4)形容因疾病或疲劳引起的四肢微痛无力,如:酸麻、酸疼。英语“sour”也有多种引申用法,常用于刻画人物严厉、乖戾、刻薄等特征,如make sb sour, say hard and sour things, sour on one’s best friend等;也表示心境,如a touch of sourness, have the sour flat taste of fatigue,此用法与汉语“酸楚”对等。
2.食味词“甜”
甲骨文字形在“口”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口腔、舌头所体验到的舒服、美妙的味觉。《说文解字》有记载:“甜,美也。从甘,从舌。舌知甘者”。易由“甜”联想到糖果类食品。甜有微甜、甘甜、蜜甜、腻甜。微甜,如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久尝而不腻。甘甜,如同历经沧桑,苦尽甘来,滋味最为真醇。蜜甜,如同热恋中的男女,甜甜蜜蜜,令人生羡。无论汉语还是英语,“甜”的味道都可映射如下靶域:1)美好的感觉,如甜美、甜滋滋、睡得甜、sweet sleep、sweet talk等;2)利益、好处,如尝到甜头,taste success;3)情意绵绵的话语,如蜜语甜言、sweet nothing(s);4)美好的外貌,如长相甜美,sweet nature。上述事物本是无味的,用甜味做修饰可直抵人的味觉体验,从而体会美好事物给人的享受。
3.食味词“苦”
苦的造字本义是一种古老植物——荼草。《说文解字》记:“苦,大苦,苓也。从艸,古聲 。”食味词“苦”通常将令人不悦的味觉体验映射至靶域,以表达以下内在感受:1)艰难、困苦及遭受挫折和不幸的痛苦感受,如苦海、苦水、苦衷、bitter pill等;2)表示耐心、毅力、刻苦的精神,如苦口婆心、苦心孤诣、to the bitter end等。此外,英语以“苦”做源域形成靶域类似体验的谚语表达有“That which was bitter to endure may be sweet to remember”(往日艰辛回味甜)和“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吃得苦中苦,方获甜上甜)。汉英语言中“苦”用法基本相同。
4.食味词“辣”
辣是五味中刺激性较强的一种味道,能使人流泪、出汗甚至面红心跳。“辛”和“辣”本同义,但“辣”原为方言词,逐渐取代“辛”,由方言进入通语。汉英语言都常用辣来比喻那些彪悍、厉害的女性。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就因其个性专断、风风火火,被称为“凤辣子”或“小辣椒”,以彰显其“脾气火爆”;但辣还可形容人阴险、狠毒,如“心狠手辣”“辣手无情”比喻手段狠毒,毫无同情心,另有“辛辣”喻指文章言辞锋利、颇具挑战,如“辛辣的讽刺”,而“吃香喝辣”则比喻生活殷实、物质条件优越;此外,“姜还是老的辣”中“姜辣”比喻“经历丰富、做事老到”。相比之下,“hot”多用于表人热情、热切的主观感受,如“have the hots for”、“in hot pursuit”;“hot”还可表示“愤怒”和“焦虑”,如“hot and bothered”“a hot potato”;“hot”也用于表示“新鲜、刚到、最新的事物”,如“hot off the press”等。
5.食味词“咸”
《说文解字》有记载:“卤咸,衔也。北方味也,从卤咸声。”咸的味觉体验通常是吃到含盐分较高的事物,多为盐的味道。虽然盐在五味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汉语中关于咸味的隐喻表述较少,鲜见于“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和“往伤口撒盐”。英语用盐“salt”做比的语例较汉语多,如“salt money” “not made of salt”“put salt on the tail of”“salt an account”“salt the books” “take with a pinch of salt”“worth one’s salt”“earn one’s salt”等。此外,“eat one's salt”表示因吃了别人的盐便与其拥有神圣之交;“to sit above the salt”(坐在盐的上方)是离主人最近的地方,因此格外受到尊敬。而“to sit below the salt(坐在下方)则是指无关紧要的客人或眷属等,“salt”的重要价值可见一斑。金利来广告词“the salt of the earth”的字面直译是“世上的盐”,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Ye(通you)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以具体食物为源域的饮食隐喻
“民以食为天”一语出自《汉书·郦食其传》。具体食物如主食、蔬菜、肉制品、调味品、水果等种类均隶属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层面,本身并无喻义,但其虽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亦被赋予了食物以外更深层的含义。汉英语言均借助饮食对象来概念化外部世界,故与食物相关的隐喻表述异常丰富。
1.以主食为源域
作为餐桌上的主角,主食是人们摄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丰复多样的美食搭配,纷繁复杂的主食种类成就了语义多变的汉英主食隐喻表达。 如“家常便饭”比喻司空见惯的事。“夹生饭”比喻开始没做好再做也难做好的事情。就连盛饭的“饭碗”也衍生出众多隐喻性说法,如“保饭碗、端饭碗、砸饭碗、抢饭碗”等。包子和馒头本意接近,形状相似,但“土包子”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而“土馒头”比喻坟墓。意象差别大,表义形象生动。英语多用主食“bread”“butter”比喻日常生计,如“a bread and butter job”指用以谋生的工作,“out of bread”指失业,“a bread and butter letter”指对主人的感谢信。
2.以蔬菜为源域
蔬菜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在语言表达中,人们常把蔬菜和一些日常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其延伸义精彩纷呈:水生植物藕折断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可见大量白色长丝在断藕间联系,因此,“藕断丝连”指表面上断了关系,但实际上仍有牵连;“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简称,意为正人君子不能使自己陷于被怀疑的境地,即要避嫌,以免误会。“bean”和“potato”两种蔬菜的隐喻义用途广泛,如“a hot potato”指棘手而麻烦的事情,汉语中则说“烫手的山芋”;“be full of beans”形容浑身是劲、精力旺盛;“spill the beans”指露出马脚、不慎泄密等。
3.以肉制品为源域
中国人拥有以素食为主的膳食结构,这与西方人肉食传统有所不同。在语言演进过程中,肉已不单是一种食物,也成了一种代名词。汉语中“肉”一词多含贬损义,如“鱼肉百姓”中的“鱼肉”指受宰割者,后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又如“顽皮赖肉”“行尸走肉”等。英语“fish”用法颇多,褒贬兼具且多用指人,如“an odd fish”指性格古怪者;“there are other fish in the sea”与汉语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意义相同。
4.以调味品为源域
调味品是指能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食用油是日常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但由于给人以滑溜、顺畅的感觉,以“油”组成的词语如“油嘴滑舌”比喻人说话是非不分、道理混淆不清;醋给人酸溜溜的感觉,所以用“添油加醋、争风吃醋、风言醋语、醋坛打翻”来比喻嫉妒之心。而英语“butter”一词有多层喻义,本为粗野之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北欧和西欧人们渐将其视作贵族食品,成了有钱人炫耀财富的标志,如“butter up”就表示“讨好、巴结”的意思,而“one's bread and butter”则用来表示生计、生活必需品。
5.以水果为源域
水果是指多汁且多带甜味的植物果实,富含营养,有助消化,这些美好品质催生出众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隐喻,如“樱桃口”“苹果肌”“蜜桃臀”等。因为古代文学作品中人参果甚是难得,吃到便会延年益寿,因此“吃人参果”比喻做了开心快乐的事。当然,水果也可引申出一些贬义。“吃黑枣”这一短语利用子弹像黑枣的联想喻指被枪毙,“捏软柿子”巧借熟透的柿子手感柔软的特质比喻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英语中则对apple偏爱有加,用来指称宝贵的瞳仁,而“the big apple”指大都市纽约,习语“An apple a day, keep doctors away”用于称赞苹果有益身心的优点。又如“the apple of one's eye”表示“掌上明珠”之义。
(四)以饮品为源域
饮料是指以水为基本原料,供人们直接饮用的液体食品。汉英民族关于酒文化的高度契合之处表现为:汉语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对应于英语表述“good wine needs no bush”,均喻指美好事物不需宣传,自然为人所知。“酒囊饭袋”专喻无用之人,而“a-good-for-nothing person”亦为类似表达。与华夏文化不同的是,牛奶在西方饮食文化一直占有重要地位。“the milky way”(银河系)是“milk”的一种独有用法。而英语习语“cry over spilled milk”相当于成语“覆水难收”。“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指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与“恻隐之心”对应。
(五)以食物烹调方式为源域
烹饪始于人类对火的有效控制和合理运用。烹饪过程较为复杂,讲究火候、方法和用料等,这类似于每个人不同的处事方式,于是人们渐将烹饪词汇用来喻指他物。“cook”一词简单而常用,cook up表示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动词“bake”不仅仅表示“烘烤蛋糕”(bake a cake)这一具体动作,可引申为表抽象含义的用法,如“a half-baked advice”,表示不成熟的建议。汉语“上刀山下油锅”比喻非常坏而不得好死。“煲”原义为煲煮或熬,而现在用煲电话粥或煲网等指长时间聊天或上网。ferment和酝酿在汉英语中属雷同用法,前者指事物的发展类似酿酒过程,如“A blend of emotions fermented inside her”,而“酝酿”可喻做好准备。
三、汉英饮食隐喻“同”的经验主义现实论
王寅提出,莱考夫和约翰逊笔下的经验主义理论论,又名非客观主义经验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针锋相对(13)王寅:《体验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到1999年,两位学者又将其称为体验哲学。该理论保留了客观主义的合理因素,而对其无视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等悖谬观点予以猛烈批判。思维是隐喻性的,具有想象性。思维离不开身体经验,因为我们的身体经验是认知结构的源泉,并对范畴、概念、图式进行建构。基于生理系统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知贯穿于心智活动的整个过程。那么人们赖以体验的工具又是什么呢?身体当仁不让。人类在早期智能阶段,像婴儿一般将自我置于宇宙的中心,依此为参照来形成视角。心智和思维便肇始自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体验之中。汪民安、陈永国指出,20世纪哲学的突出贡献是将人的身体与意识主体二分(14)汪民安,陈永国:《身体转向》,《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原始思维对世界的隐喻认知虽然天真、幼稚,却仍是一种系统性的认知。正是通过这种隐喻思维,人类拥有了世界,用体认的方式命名整个世界并赋予其人格。
基于共同的身体体验,汉英语言存在互通的饮食隐喻现象,尤其反映在以食味词为源域的隐喻中。食用酸性食物或品尝未成熟的水果如酸柠檬、酸葡萄、酸苹果等最能刺激人的味蕾,不仅易引发非同寻常的脸部表情,还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本能反应,同时还让人联想不愉快的事物或经历。因此,酸性通常使人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汉英语的酸和“acid”都可借指不友好的态度或嫉妒怨恨的心理。如“尖酸刻薄”、“sour and cruel”“say sth sourly”“be sour with hatred”等。英语短语“sour grapes”对应于汉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由酸味的典型代表——醋构成的汉语表达亦隐含嫉妒心理,如打翻了醋坛子、凤姐泼醋、争风吃醋等。“甜”给味蕾以美的享受,食用甜食能够使人的身体本能地产生一种亲近反应,所以常用“甜”修饰美好、向善的事物,如甜美的笑容、甜蜜的歌声、香甜的睡眠和sweet girl,sound sweet等,以及“苦尽甘来”与“sweets and bitters”和“甜头”与“keep somebody sweet”的汉英匹配用法。除此以外,过分的甜也会造成味蕾的负担,“甜言蜜语”“口蜜腹剑”及“sweet talk”体现了这种过而不及的感受。同样,由于食味词“苦”给不同民族人群均带给相近的味蕾冲击,因此,汉英语言中以“苦”为源域的隐喻语言现象多用于描述磨难、遭遇,如辛苦、吃苦、苦难、苦楚等,以及 “苦尽甘来”与 “bitter-sweet”的汉英对应表达。“咸”这一基本味道主要来源于盐。食盐作为人体必需品,用于补充体内的盐分,维持人的体力。汉语中表示经验丰富的关于“盐”的习语“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亦可找到其英语形式——“an old salt”。
四、汉英饮食隐喻“异”的文化相对论
李美霞、唐琪瑶认为“隐喻是一种文化行为”(15)李美霞、唐琪瑶:《符号 隐喻 文化》,《外语教学》,1999年第1期。。隐喻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为特定语言所独有的文化模型,还能反射基于这些模型之上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主体成分,毫无疑问是能够折射出认知心智和文化背景的最为重要的语言机制之一。因此,隐喻的跨语言研究可启示人类思维和言谈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一种文化作用下的隐喻在另一个文化区域中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意义。隐喻既是一种认知模式,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隐喻透镜可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景观。
郭翠指出,隐喻研究的不断推进开辟了跨语言的隐喻文化研究路径(16)郭翠:《国外隐喻研究刍议》,《东方论坛》,2000年第3期。。Hu提出:“文化模型是指人类所具备的组织个体和群体经验的认知机制,这些组织的结果可体现在我们的语言、社会规约、人际关系和政治决定等方面。”(17)Hu, Ying-Hsueh.The cultural models of the origins of life and stem cell debate in Taiwan,Metaphorik. de,2005(8).可见,饮食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致之处,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从汉语和英语的情况来看,不同的语言文化在饮食隐喻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饮食思想上,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养生食疗、五味调和,以及色、香、味的和谐统一。在饮食结构上,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就已经记载了“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饮食搭配指南。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了该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如此,饮食结构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不断趋于完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囿于感性思维与审美偏好,强调饮食的外在美感和内在口感,多以色、香、味俱佳作为饮食的首选。简言之,中国人对食物口味的追求孜孜不倦。可见,国人饮食目的,除了果腹充饥,还须满足对美味珍馐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味觉的双重体验和追求,以此带来身心愉悦、内外调和之美。诚然,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形象与味感,以及用餐时的精神享受,往往忽视营养分析与合理搭配。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配比,虽略显机械,但从根本上对人体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西方的饮食科学内容繁复,其核心是独特的饮食思想和科学的饮食管理。在饮食思想上,西方哲学讲求虚实对立,塑造标榜个性、自我和独立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天人二分的生态观、合理膳食的营养观和追求个性的美食观。
中国的饮食习惯由气候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物产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决定。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为立国之本,各种粮食和蔬菜品种齐全且物美价廉,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食用传统自古有之,饮食习惯根深蒂固;而动物养殖较少,价格偏贵,于是造就了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的饮食框架。所以具体食物隐喻多见以米饭、面食、水果、蔬菜为源域的隐喻结构,如藕断丝连、吃软饭、瓜田李下等。西方饮食则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饮品多为咖啡、葡萄酒,这受到西方国家地理条件、生产结构、社会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西方国家早期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适宜发展大规模养殖业和畜牧业,因此动物养殖历史悠久、技术娴熟,动物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最突出的代表为牛奶和奶酪,以及相关习语表达如milky way,cry over spilled milk,milk of human kindness,milk run等。此外,牛肉在西方饮食中也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形成了众多以牛肉为源域的隐喻投射,相关俗语表达如beef something up,always beefing about something,beef to (the) heel,beefcake,beef-head等。总之,作为人类认知和建构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形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隐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并最终制约着隐喻观念的滋生。
五、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概念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多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本质上是理解周围世界并形成具身感知和抽象概念的工具。饮食词语的隐喻义属于词汇衍生的微观过程,是在词形固定的前提下,依托心理联想从表面饮食现象转移至相对抽象的其他现象。研究得知,汉英语者共享大量的饮食表达结构,其普遍的生理、认知体验为隐喻相似性提供了体验基础。但同时,相近、互通的身体因素又受制于异彩纷呈的文化、社会、历史、风俗等外部环境,故饮食隐喻表达呈现同异共体、异大于同的跨民族特征。总的来说,汉英相同的饮食隐喻表达式体现了人类生理、认知体验的互通和趋同。与此同时,人类的认知结构来自人体的具身经验,任何概念都是植根于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该经验直接源自身体,使得认知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写照,随民族发展而不断演进。不同民族的隐喻表达依赖于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历史沉淀和精神结构,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生活习性、外部环境、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不同语言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代码,而汉英饮食隐喻的差异性正是由背后的不同文化传统和环境所共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