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研究
2020-01-19朱文达
朱文达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根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规模已达1.7万人。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起初我国管理留学生主要是“隔离式管理”,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来华留学生局限于自身圈子,很少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最终导致难以适应中国文化、社会。为解决现有留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2010年教育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在欧美发达国家,趋同化管理是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普遍方式。虽然近些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对留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但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趋同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简述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1 “国教院”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专门管理来华留学生的学院,诸如“国教教育学院”、“对外交流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类似名称。这些学院往往承担着招生宣传、汉语教学、宿舍管理、学费缴纳、签证办理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优势是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分工明确,极大方便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但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再加之高职院校自身硬件条件落后,难免会存在管理人员缺乏、与校内各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效果。
1.2 “留学生办公室”模式
部分来华留学生数量较大的高职院校成立了“留学生办公室”、“留学生办事处”等校级机关,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招生宣传、签证办理、学生活动、奖惩等日常管理工作,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专业学习则由各个分院承担,学费缴纳、宿舍管理由校内其他部门负责。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行政职能从“国教院”转嫁到“留学生办公室”。学校全方位统筹配置资源,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体现了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虽然“留学生办公室”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趋同化管理,但劣势也很明显,校内其他部门和二级分院往往会形成“留学生办公室”是负责留学生管理的印象,一旦遇到留学生管理相关问题,容易发生部门推诿、踢皮球等现象。
1.3 趋同化管理模式
针对上述两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有些国内高职院校对专门管理留学生学院进行了改革试点,撤掉留学生管理相关学院,对留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将留学生管理的职能纳入到中国学生管理体系。比如:留学生招生归口到招生办,宿舍管理归口到宿管办,学生活动归口到团委,日常管理归口到学工办,签证管理归口到学生事务中心,教学管理归口到各二级分院。这种模式分工明确,缓解了人手不足、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留学生在宗教、文化上具有一定特殊性,缺少统一管理留学生的相关单位来牵头具体协调相关事务等。
2.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面临的困境
2.1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门槛较低
与大学相比,高职院校办学层次较低,为了提高留学生在学生中所占比率,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从而加强自身竞争力,我国高职院校在招收来华留学生时往往会降低要求。通常外国留学生递交申请入学材料时仅需提供高中毕业成绩、无犯罪记录、体检报告等,对于汉语水平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硬性要求。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招生的留学生既不能讲汉语,也不能讲英语,这给留学生的管理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模式普遍是“1+2”模式,少部分省份采取“1+3”模式,即第一年学习汉语课程,通过HSK四级后,第二、三年进入专业课学习。虽然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留学生中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能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但由于自身汉语基础水平薄弱,与中国学生合班进入专业课学习是一个不小挑战。此外,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留学生大多来自东南亚、非洲等,与中国相比,基础教育落后,尚未在本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较差,阻碍其在专业课更好的学习,最终导致难以毕业。
2.2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巨大
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这些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无论是在宗教信仰、文化背景,还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上都截然不同。首先在宗教信仰上,留学生管理人员面临着复杂的宗教信仰环境。东南亚国家多信仰佛教,中亚国家多信仰伊斯兰教,欧美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不单单是不同宗教信仰留学生会发生矛盾,甚至上升到肢体冲突,而且留学生管理人员对各宗教习惯不甚了解,在与学生打交道时也可能会产生矛盾,使得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工作面临阻碍。其次在文化背景上,每个国家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如果留学生管理人员对各国文化只是粗浅的了解,无法深入了解留学生语言、行为含义,就会造成沟通障碍,如此情况在教育管理中不胜枚举。例如在宿舍管理中宿管人员正常查房,有不少留学生认为宿管人员侵犯其隐私,拒绝开门;在校园里部分中国学生遇到来华留学生会盯着观察,绝大部分留学生对此很反感。最后,在价值观上,来华留学生来中国之前基本都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到陌生国度,处于陌生的文化背景,难免会对自身固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造成冲击。“如果仍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处理问题肯定会产生偏差,最终导致‘文化休克’。”[1]
2.3 高职院校各部门对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尚未达成共识
“趋同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去异求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坚持‘同中有异’的基本原则。”[2]早年间因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再加之来华留学生人数较少,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部门与中国学生管理模式截然不同,集招生宣传、学习管理、宿舍管理等于一身,与学生处接触较少,基本处于“各扫门前雪”状态。就当时情况而言,留学生管理部门集多种职能于一身,极大方便了其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也保证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发展和更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制定。但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留学中国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全年在华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这一目标,来华留学生人数与日俱增,现有留学生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留学生日常管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不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挑战管理人员底线,甚至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此外,留学生管理部门对来华留学生的正常管理被少部分人过度解读,认为给予了“超国民待遇”,对来华留学生管理人员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排外”情绪及网络“民粹主义”的高涨。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反思以往留学生管理模式,以趋同化管理为目标进行探索尝试。
2.4 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欧美高职院校趋同化管理程度高,究其原因,其国际化水平较高,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远高于国内高职院校,有专业化管理及服务部门为留学生服务。反观我国高职院校,“硬件”可以迎头赶上,但在“软件”上,尚未形成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尚未拥有国际交流经验丰富、双语水平高的师资团队,尚未建成“一管到底”的留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尤其是师资团队,一支具有国际化教育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建设中起重要作用。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有待提高。一是对外汉语老师主要来自语言学或者英文专业,没有受过专门系统训练,与学生沟通基本没有障碍,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语言本体,轻交际实用”情况。同时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会导致对外汉语老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其潜能,从而导致难以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二是专业课老师国际交流经验较少,少部分老师难以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学,这极大阻碍了留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三是在与中国学生合班上课中,由于留学生数量较少,专业课老师往往会“特殊照顾”,从而形成来华留学教育“伪趋同化”。
3.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实施路径
3.1 提高入学门槛与建立留学生培养标准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制定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表明现阶段我国不再单纯追求留学生数量,而要回归到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留学生初衷上来。虽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一,但不能因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造成留学生培养标准不一,亟需建立统一留学生培养标准。为此,我国高职院校应统一提高留学生入学门槛,转变以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当外国留学生递交入学申请材料时,须提供详细的学习经历与学习成绩、家庭成员情况、健康状况、汉语水平、英语水平、无犯罪纪录等。因对外汉语教师主要采用英语和汉语教学,因此留学生入学前需参加学校组织的汉语水平考试和英语水平考试及面试等,借此机会学校掌握留学生真实汉语和英语水平。对尚未达到HSK四级水平的留学生可采取“1+3”模式,开展预科教育,第一年先学习汉语,直至通过HSK四级考试方能进入专业课学习,对已达到HSK四级水平学生直接进入专业课学习并要求在毕业之前通过HSK五级考试。此外,也可与合作院校达成合作,通过让合作院校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优质留学生生源,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真正把留学生教育管理做细、做实、做精。
3.2 加强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综合素质等,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存在不适与障碍。“为进一步加强趋同化管理,避免文化休克和文化冲突对留学生产生冲击,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发挥留学生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高职院校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3]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更要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及跨文化意识。一方面,要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素质人才。趋同化管理不单单涉及到学习,还涉及到生活、心理各个方面,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尤其是发生心理问题,辅导员可结合自身海外留学经历为他们答疑解惑,全方位管理、关心、爱护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提高留学生辅导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外国留学生特殊性,辅导员要不断学习留学生生源国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并不断提高语言能力,从而确保在交流过程中不会因语言抑或其他原因导致沟通不畅,尽量避免跨文化冲突事件发生,影响到趋同化管理。
3.3 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趋同化架构
留学生教育管理涉及到招生、签证、学习、生活、宿舍、奖惩等各方面,目前留学生管理工作仅依靠留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封闭式”管理,难以达到趋同化管理,长此以往,会导致留学生工作边缘化,国际化水平难以提高。为达到趋同化管理,实现“去异求同”目标,高职院校可成立来华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应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信息化中心、留学生管理相关部门等。各职能部门不仅仅要明确自身职责,更要达成趋同化管理共识,树立大局意识、协同意识,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各职能部门需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等看待,将一般性工作交由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处等,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则由留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及二级分院承担,真正达到趋同化管理。此外,要切实发挥来华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作用。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讨论会等制定宏观性、方向性问题。当部门之间存在分歧难以解决时,工作领导小组应及时妥善处理,发挥自身作用。
3.4 提高国际化水平
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软件”上,尤其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需在师资培养方面给以资金的大力支持,从而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一支专业素养高、外语水平好、业务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在培养外国留学生中起着核心作用。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众多,但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仍占少数。高职院校必须加快“走出去”步伐,如选派优秀教师考察进修、参加国际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讲学等,从而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此外,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趋同化管理经验。在欧美发达国家,外国留学生所占比率最高可达到40%,如果将外国留学生区别对待,不单单是增加管理成本,更与高校多元化办学理念、国际交流功能相违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在教学、管理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趋同化管理模式,如通过入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筛选学生,使其先过语言关,如不能通过语言关,先进行预科教育,从而在语言等方面缩小与本土学生之间差距,帮助其适应在异国他乡的前期生活。我国也可借鉴国外高校留学生相关管理经验,为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外国留学生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