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中的信息技术

2020-01-19王向荣

中国园林 2020年9期
关键词:采石场风景园林设计师

2016年我在设计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时曾面临不少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这些采石场的地貌极为复杂,且由于刚停采不久,崖壁还不稳定,时有坍塌,地下水位也在不断变化,而测绘图纸只是一组乱线,根本无法呈现地形的起伏、岩石的凹凸,以及崖壁和水位的动态变化,所以无法依据二维的图纸进行设计。为了获得准确的采石坑形态,我们通过无人机航拍扫描,得到了整个采石区域非常准确的三维空间模型。这为我们精准地研究现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更让我们有条件从一开始就从空间上而不是从平面上进行思考和设计。从方案构思一直到施工图设计,项目一直是依据这个空间模型和现场观察不断推进的,这保证了我们在每一个采石场能够选择恰当的位置设置人工介入,并选择合理的观赏路径和观赏点来强化游人对采石场险峻、苍凉和雄壮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个三维空间模型,设计很难与现场高度吻合,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场地条件下达到最终的建成效果。

相信每一个设计师都能深深地体会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的可能性越来越多,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也在不断优化。不过,与技术高速发展不同的是,风景园林的信息技术应用似乎还是“滞后”于时代。为了了解风景园林整个行业的技术运用状况及趋势,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的数字技术专业实践网络机构(DTPPN)曾在2016年与犹他州立大学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合作,对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及设计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运用最广泛的依然是传统的CAD、建模技术及渲染与表现技术,即便是GIS,60%的从业人员表示每年仅使用几次或根本不使用。在使用GIS 的人群中,许多人也表示,即便没有该软件,他们也可以轻松完成工作,而对于其他新兴技术的需求率则更低。多数风景园林师认为技术对创造力并未起到绝对的积极作用,技术虽能辅助分析、构思、表达与建造,但设计本质上还是需要“人的创造力”。

这几年,信息技术在整个建设行业中运用之广之深已经达到了新的程度。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实践项目或是需要与市政、建筑、结构等多专业的共同协同,或是需要依托于其他专业的工作模型和图纸来完成。我最近从事的两个设计项目都与信息模型有关,其中之一为某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景观设计,我们拿到的基础资料都是建筑信息模型(BIM);而另一个城市公园的设计被要求最后提交景观信息模型(LIM)。由此可见,风景园林如果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就无法进行多专业的集成合作,这必将对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大数据及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的一个热点领域就是LIM 技术的推广及应用。LIM 从BIM发展而来,与传统3D 模型不同的是,LIM 模型包含材质、尺寸等信息,是一种协调设计、预算、建造和管理的信息平台,整个过程数据共享,所以能实现协同作业,并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在近些年国内的理论研究基础上,LIM技术开始逐步走入实际工作流程,但是由于风景园林建造的复杂性远低于大型建筑,商业获利少,软件开发业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之风景园林专业对于BIM 技术的需求较为模糊,而当前的BIM 软件和标准又大多适合于建筑领域,针对风景园林BIM 平台的LIM 仍在探讨之中,还远没有成熟。虽然目前还未能看到LIM 在风景园林中革命性的应用,但是在BIM 技术已深深渗透到建筑、市政等行业工作模式和流程的今天,我相信LIM 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它是实现风景园林与其他专业高效协作的基础,也将会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的有力支撑,并提供决策和管理的依据。

但同时,我对几年前那些美国同行对信息技术的看法也有一些赞同。我始终认为,对于风景园林来说,任何技术都是工具,都是实现优秀的规划和设计的手段。而优秀的风景园林作品是社会、生态、艺术和经济等因素的综合,需要维护自然的健康,遵循生态的进程,关爱人的生活,并激发诗意与情感——这些都不是通过技术就一定能够实现的。因此,技术会影响到景观,但景观并不是由技术决定的。一个好的作品是设计师对土地倾注情感的结果,尽管信息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分析土地的视角和途径,但永远也不能代替设计师对土地的直接观察与感悟。

猜你喜欢

采石场风景园林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采石场大变身
Dyeing a “Blue Lagoon” black 染黑蓝湖
Dyeing a “Blue Lagoon”black
设计师访谈
设计师的存在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