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阈下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营建研究

2020-01-19亢勇杰刘涔

关键词:思政环境文化

亢勇杰 刘涔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是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1]。全媒体深刻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积极适应媒介环境的变迁,利用好新的舆论场,营建高质量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有助于顺利达成思政教育效果、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

1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基本特征

1.1 环境构成具有动态多维性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构成具有动态多维性特征,这种特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别表现为环境构成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历时性是指文化环境的构成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不仅受当时当地思政教育所处现实条件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主体实际行动的影响,在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是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共时性是指不同地域形成的文化环境是其当地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有产物,具有该地域独特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色,这种差异性会促使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推动新的文化环境出现,由此实现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动态变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构成的动态多维性特征要求我们在营建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各种历史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影响。

1.2 环境内涵具有自觉可控性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作为广泛意义上社会文化环境的具体部分,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征,但由于这一文化环境的构建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其环境内涵也就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可控性。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自觉性表现在文化环境的塑造是为了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人们可以根据思政教育实践的需要来选择文化环境的内容,从而更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可控性表现在对这一环境进行内涵解释的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人,当环境的内涵对思政教育活动的目标产生消极作用时,人们可以通过批判、整顿、纠正等方式使其重新发挥积极作用。正是基于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自觉可控性特征,在全媒体视阈下探析营建高质量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路径才具有了可行性。

1.3 环境要素具有历史承继性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呈现,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构成要素中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化活动的痕迹,具有鲜明的历史承继性。这种历史承继性主要表现在环境要素的形态和性质上: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要素形态包括各种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虽然是自己所处历史现实的直接产物,但也能够对其他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产生推动作用,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中包含着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文化积极因素,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滋养。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要素性质具有正向性和负向性的区分,在这里呈现出文化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即人们能在环境构造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选择和创造,对其先进部分进行承继,对其落后部分则进行摒弃,从而更好服务于思政教育实践。

1.4 环境功能具有价值导向性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是服从和服务于思政教育主体和活动的,其内部必然存在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功能作用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这种价值导向性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价值定向和价值驱动功能上。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价值定向功能是指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能对思政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和思政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产生能动的影响,正向的文化环境能对二者都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反之亦然。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价值驱动功能是指思政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思想建设和价值塑造过程,需要先进文化产品的引导和支持,而在符合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文化环境中,人民群众能生产出大量先进文化产品,从而对思政教育实践形成推动作用。

2 当前思政教育文化环境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内容创新有限,缺乏时代特色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属性,必然要求其内容能够结合现实发展的特点不断自我革新和发展。当前,时代特色不够鲜明、内容挖掘创新不足,是思政教育环境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方面,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在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土壤,夯实文化自信。但在今天进行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营建时,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却由于时代特色不足,被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思政教育受众对信息内容提出更高要求,接轨时代、形式新颖的文化形态才更容易影响受众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时未能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造成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与时代发展要求契合度不足、教育受众对其认同感不够等问题,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2 灰色文化蔓延,冲击价值体系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是具体和历史的,不可避免要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中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发展,使得网络信息监管问题不断放大,灰色文化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现实挑战。灰色文化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的、低俗的文化,这种文化冲击正统的价值体系,影响社会成员的责任感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因素。在我国,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在支撑的,这就要求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阵地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发展问题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充分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发展的同时,坚定捍卫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灰色文化的表达方式普遍具有轻松诙谐的特点,在网络上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很容易影响到互联网新生一代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复杂纷繁的舆论环境中逐渐消解主流价值观的正向影响力,从运行、建设和境遇等多个方面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2.3 追求现实功利,忽视社会效益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决定了文化产业必然对其营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文化产业得到广阔发展天地,文艺创作工作愈加繁荣。然而,由于文化产品监管力度还不够,当前的文化市场上存在着部分创作者追求现实功利的现象。很多文艺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提高网络点击率和访问量,罔顾社会影响进行所谓“文艺创作”,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能正确承担起文艺创作者应有的责任,忽视营建社会主义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价值需求,仅限于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需求,就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和市场的相应惩罚。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与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其营建模式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表现为双向互动作用,部分文艺创作者的行为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现实挑战。

2.4 传播方式单一,传递未成合力

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社会化功能和场景化功能的发挥需要有充分的时空之维,即文化环境具体内容的传播和传递要具有多样性和穿透力,否则就无法发挥其凝聚和导向作用。文化环境的传播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传递则是同一文化的历史继承,二者都是文化环境对思政教育产生实际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当前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传播和传递方式还是比较单一,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不能充分保证文化环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文化环境的传播上,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移动化、社会化深度未能充分体现,建设主流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说服力不足;在文化环境的传递上,没有将中华文化的发展优势和深度优势充分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深度不够、力度不足,未能真正实现文化内容的创新发展。可以说,在充分把握多元文化交融和安全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我们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任重而道远。

3 全媒体视阈下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发展机遇

3.1 全程互动,赋予文化环境新内涵

全程互动是指各种媒体传播的途径、方式具有多样化、全面性。全媒体使思政教育主体分享和获取教育资源具有无界化、互动性等特点,思政教育活动不断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深刻改变了教育主体选择处理教育内容的方法与模式,呈现出全程互动的特点。在这种传播形式下,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构建者能够充分利用传播媒介不断扩展和全程持续的特点,通过创新文化载体和文化内容等方式来激活文化环境的内生发展动力,在充分涵养文化本源的基础上赋予其丰富的时代精神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紧扣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和本真,营造符合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文化环境,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借助全程媒体的互动传播,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将能够更好地与新时代历史方位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全息融合,强化文化环境影响力

全息融合是指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具有数字化、广泛性。全媒体使得大数据网络迅猛发展,各种新兴传播技术层出不穷,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文化信息载体呈现融合发展趋势,具有了数字化、多元化的全息融合特点。在这种传播形式下,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更容易以深刻动人的方式影响思政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社会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时代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今天,要在充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文化载体,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制度层面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持一致。全息媒体的有机融合,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发展提供了确实有效的物质保障,充分实现了文化环境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有助于发挥其对教育主体思想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3 全员联动,彰显文化环境传承性

全员联动是指各种媒体传播的主体、对象具有主动化、整体性。全媒体使越来越多的思政教育主体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与传播者,衍生出多元立体互动式的“思想舆论场”,呈现出全员联动的特点。在这种传播格局下,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容面临深刻改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融入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全员参与、全民互动等信息传播新特点,改变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原有的发展形式和路径,使其在教育受众中更具吸引力和内生力。在文化软实力越发重要的今天,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对思政教育具有巨大正向推动作用。全员媒体的共同参与,使得教育受众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其自身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认同,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将在这种文化传承中成为凝聚全体社会成员价值共识的“粘合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共同向心力。

3.4 全效互通,扩大文化环境覆盖面

全效互通是指各种媒体传播的速度、效果具有丰富化、实效性。全媒体使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不断突破传统功能界限,具有了多功能性状,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单一媒介的充分融合,完成了内容、信息、社交及服务的一体化发展,丰富了思政教育受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呈现出全效互通的特点。以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介入程度来划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存在自在和自觉两个结构形态,其中自在性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环境外层,渗透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之中;自觉性文化形态则主要存在于环境内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表现。全效媒体的功能互通,有助于扩大文化环境的覆盖面,引导人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化产品延伸工作,实现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容优化和形式创新,形成一大批符合主流价值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推动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从自在性形态向自觉性形态转化,更加深刻地塑造价值内涵,发挥导向作用。

4 全媒体视阈下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路径

4.1 增强核心内容吸引,切合新时代新要求

全媒体视阈下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要把握好教育受众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和标准,以价值内核吸引受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批判的精神,其内涵既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又包括具有时代发展特色的先进文化,只有不断挖掘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度,拓展其广度,赋予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新的时代内涵,强化其内核吸引力,才能在全媒体发展中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2]全媒体格局下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要切合新时代新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工具的协同互通,将文化环境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与今天时代发展所倡导的时代伟大精神相结合,不断赋予其生命活力,体现鲜明的时代特性,从而真正激发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在生机,以内容质量赢得发展主动权,增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核吸引力,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时代价值和作用,真正实现文化环境与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

4.2 树立宏观战略思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古语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全媒体视阈下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要坚持党的领导,结合全媒体传播的新特点,树立宏观战略思维,将文化环境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对思政教育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3]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全媒体格局下,各种社会思潮涌起,每个社会主体都有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主流思政教育渠道存在“失语”“失声”现象,必须高度重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风险。在社会发展的机制运行中,利用好主流媒体平台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公信力,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克服灰色文化的影响,为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提供更好的网络舆论空间和社会宣传渠道,在全社会形成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

4.3 满足人民精神需要,打造优质文化产品

全媒体视阈下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打造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文艺作品非常重要。因为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存在,只有找到恰当的社会存在表达载体,兼顾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才能在传播和传递中获得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地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4]全媒体格局下,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文化安全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加以治理。在涉及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保护工作上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指示,针对当前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制定清晰的规范管理条例,加强对信息内容的合理审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文化环境;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受教育者发挥自身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传媒特点,以生动的故事讲述达成预期的教育效果。要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全媒体促进文化产业愈加繁荣,以丰富多彩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充实和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

4.4 加速媒体融合发展,构建舆论宣传矩阵

全媒体增强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存储功能和扩展功能,改变了原有的影响范围和速度。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要把握其在当前媒介格局下的发展规律,协调促进“质”的飞跃和“量”的增加。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发展也必然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时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5]全媒体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和传递条件,要充分把握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不断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构建新型传媒共同体,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矩阵形成宣传合力。在传播格局建设中,既要推动传统媒体及时转型,主动适应传媒工作新特点,也要重视其他各类媒体的多维度补充,发挥广义媒体对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独特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坚持人才导向方针政策,努力培养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过硬的人才,为营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筑牢人才根基,切实提升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感染力。

猜你喜欢

思政环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