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2020-01-19轩,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然界资本主义文明

赵 轩,刘 蔚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形态是在自然界母体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发展更替的。1995 年美国学者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1]。按照资本主义发展路径来看,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他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是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课题,属于“历时态”的发展问题,但是从中国现实来看,二者之间的矛盾却需要我们在“同时态”中进行解决。这就是孙正聿教授所说的“历时态问题的同时态解决”[2]。当工业文明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破坏了自然,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以牺牲人与自然利益为代价的。“资本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而且使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了”[3]。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自然的普遍新陈代谢,只有在资本的自主权力完全被废除的情况下,自然新陈代谢才能得到恢复。即使在一定的时间内资本主义不会自动崩溃,自然资源还未稀缺,物质世界的不和谐也会阻碍人类的自由和可持续发展,迫使人们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又有所推进:“没有什么比文明的变革更充分和足够的了”[4]。不可否认生态问题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形成,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文明时期资本主义为了实现自己的扩大再生产牟取最大化的利润,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目的,而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客体的自然界则在人的实践活动下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长期远远地超出了自然的承受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异化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视角,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逐渐形成发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从对立的一面转为同一的一面,人与自然是天然的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复兴的初心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5]。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一种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能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平衡,在为人民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满足人民对于美丽生态环境的需要,满足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在这里不难得出结论,单纯只谋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抑或单纯只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让经济发展停顿不前都是不符合人类和自然发展规律的。“企图用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这种观点也是缺乏历史眼光的[6]。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和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生态观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无限扩张与自然环境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马克思是一个非常具有生态意识的思想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和保罗·伯基特(Paul Burkett)就是这方面的早期典范,他们成功地驳斥了把马克思解读为致力于无限发展生产力的普罗米修斯式思想家的观点。同时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从人与自然的分离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分离,这也成为马克思生态批判的核心观点[7]。马克思还试图从物质世界的角度来理解生态系统的破坏与资本的具象化力量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生态观念。对进一步指导我国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则对于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从社会发展形态来看人与自然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依次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充满着敬畏之心被动去适应自然发展。农业社会人类开始使用农耕工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但劳动生产率很低,几乎还是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这个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做到了顺应自然的发展。工业社会随着科技革命不断飞跃依次经历了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生产力都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得到很大提升,人类通过加速科技变革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对立起来。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自然界则“是人的无机身体,”[9]马克思还认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0]马克思肯定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指出了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具有同一性或一体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会影响自然界,而自然界也会制约人类的社会实践。

(二)自然界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人类之所以能对自然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于人类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当人类能正确理解规律并掌握规律后,还要从长远的利益去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界是否会造成影响,随之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作出正确判断。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从而也就决定了人类的历史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向前上升发展的。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提到了对于自然客观规律认识的重要性,无论人类是何种生产方式的实践活动都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违背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不仅不会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还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应该认识到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化学、生物和物理过程都是独立于人类系统而自主运行的,他们以其内在的属性和规律影响着人类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力的发展[11]。人类实施实践活动的前提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客观规律,并用客观规律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三、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生态文明的主要特点

(一)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从直观来看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从历史唯物主义探究其内在本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问题。人类每个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都会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重大转变。当生产力随着科技创新得到大幅提升,资本便通过大肆征服自然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态危机的根源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12]。资本主义通过对自然界的掠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且还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却完全没看到这样的胜利背后所带来的隐患,虽然看似人类征服自然胜利了,因为人类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但是当自然一旦超出了它的承受力,它便变成了另外的面目,甚至可以把人类建立的文明催毁。到了自然资源枯竭、生态急剧恶化的那一天人类也将受到自然的报复。因此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能把自然看作对立的一面征服自然。马克思强调要用行动来解决自然的异化问题,从而创造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变得极为重要。对待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地看待,自然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种运动不受人类制约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是影响它变化发展的一个因素,人类对待自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断调整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生态文明的特点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人类文明迈入全面进步发展的状态,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共同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是单纯意义的只保护自然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满足物质文明发展需要,又满足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建设适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有利于中国发展,而且还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有利于整个世界政治文明以及经济建设。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柯布认为,欧美国家为保护“自己的环境”,把高污染工厂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不仅自己面对和解决困难,还在为其他国家提供样板[13]。北美生态学者福斯特肯定了中国的生态文明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打破资本占据核心地位的政治模式,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14]。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协同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创新发展,因而蕴含新的生机。

(一)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取向:改善人与自然对立状态

人与自然都统一于自然界,具有同一性,我们正处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处理好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是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从对立转变为同一的关系。当今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工业文明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其二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全球化的过程把高污染的工厂输出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导致的。其三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多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为了避免生态问题进一步恶化,要用绿色发展的观念贯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始终。首先可以采取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以点的实践逐步扩散到面。其次利用绿色智能化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逐步向可循环的方向转化。再次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更偏向于可持续、低碳、循环模式。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强化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15]。其次,社区可以通过定期讲座和宣讲团的形式走进居民小区,让居民更加深刻透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结合两者从而实现外部硬性规定和内部道德规范的双重自觉。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观,把生态消费观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要求,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要践行生态消费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抵制不良消费行为;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理解生态消费观,让消费模式既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能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去思考生态环境的问题。

(三)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完善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成因,“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16]在资本主义的主宰下,社会趋于以金钱和物质财富为增长的首要目标,这种市场逻辑破坏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尊重,而根本的解决之道也在于转向社会主义[17]。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及其制度下的生态现代化不能根除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制度保证。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18]并且,在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的同时,强调“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19]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在面对全球的生态危机挑战作出的创新性战略举措,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共生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国家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首先,要靠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制度创新,增强制度供给。其次,我国仍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期,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有待于扩展到公民教育领域,融入到现代教育中,要从整体上提高国人的生态文化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是人类文明在自然界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新阶段,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征服自然界为目的的社会形态不利于人类发展和自然发展,一系列的全球生态危机是自然界经过了量变导致质变的结果。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再支撑工业文明中人类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人类与自然同一发展要求的,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具有强大的新事物的生命力,因为它注重了自然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让人类和自然达到和解,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猜你喜欢

自然界资本主义文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