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上梁山的好汉王进:避往边庭与“不知所踪”*

2020-01-19林榕杰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王进武艺好汉

林榕杰

(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王进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好汉,但却是未上梁山的好汉。小说未交代王进后来的结局,他成为了“不知所踪”者。且因为他未上梁山,也就不存在受招安的问题。对于他来说,高俅发迹而他不得不出走后,如何返回官方任职是个大问题。他的最初想法是到边庭去安身立命,然而此路很难说会顺利。小说作者通过写王进的避往边庭与“不知所踪”,其实也在暗示好汉们边庭立功之路走不通,上梁山当为不二选择。

以往学界对王进的研究很少,且都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他在小说中何以“见首不见尾”(或“不见首不见尾”)缺乏探讨。马幼垣提到:“然而王进神龙见首不见尾,离开史家庄时,说声前往延安投靠老种经略,便去如黄鹤,再无踪影。近年评论《水浒》人物的书籍和文章虽多如牛毛,讲及王进者却很少,原因即在此。”①然而,该书也未解释王进何以“见首不见尾”,仅把他列为“最武艺高强却最欠交代之人”。本文尝试对与王进相关的各种问题做出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包括他的“不知所踪”问题,而这有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水浒传》,尤其是该书主题。

除作为全书引子的第一回外,《水浒传》为揭示其正邪斗争、逼上梁山的主题,从高俅开始讲起。正是朝中以高俅为代表的赃官、恶官,或直接或间接将好汉们逼上梁山。金圣叹有如下点评:“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小说中首先出场的好汉,是后来未上梁山的王进,看似有些奇怪。与高俅对立的好汉,还有林冲、鲁智深、杨志等人——其中鲁智深因为救林冲方得罪高俅,而杨志出场比林冲晚。如果不写王进,那么小说势必要将林冲放在出场好汉的第一位,由他先与高俅展开冲突。然而,林冲刺配沧州途中需其他好汉救助,此好汉当与林冲结交,且比他先出场——这样看来鲁智深出场应先于林冲。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由高俅又当如何引出鲁智深?小说的安排是由高俅先引出王进,由王进引出史进,再由史进引出鲁智深。而由王进到林冲,说明受高俅迫害的军官并非一人。

禁军教头林冲的父亲是林提辖,而禁军教头王进的父亲则是王教头。王进与林冲,应主要都是向其父亲学的武艺。高俅在学使棒时,曾被王进的父亲王升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其实,王升并非不知高俅使棒远不如他,之所以仍下手重创对方,一方面当是因为他嫉恶如仇,对高俅这种泼皮无赖深恶痛疾,另一方面当也是想给对方深刻教训,希望他由此或能反省,而改邪归正(王进为知礼能让之人,后来他与史进比武时点到为止,按理说其父应也不会是好勇斗狠者)。

然而,高俅并未能痛改前非。他发迹后,当上殿帅府太尉,就任首日,就想拿在家养病的王进“开刀”,既为立威,又为公报私仇。由此可见,他心胸较为狭隘,仍记旧仇,甚至恨及仇人之子。王进在小说中一出场,就因点名未到遭高俅差人“捉拿”——可见他一出场就处在与高俅的冲突中②。他来到殿帅府参拜后,高俅核实他确为王升之子,便喝令左右打他。由于王进与众多牙将关系好,他们都为其求情,于是高俅在当日不得不暂时放过他,称“明日却和你理会”。

王进与同僚关系不错,这是值得注意之处。在这点上,他应与鲁达形成对比。鲁达拳打镇关西后,担心吃官司“没人送饭”,于是火速离开。其实他不过打死一个屠夫,又非恶了髙太尉,担心无人送饭说明他与同僚关系平平,而这可能与其过于耿直有关。至于王进,应属于善处人际关系者,这也是他能与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军官交好(后文还会提到此)的原因之一。

发现新来的太尉竟然是曾被其父打翻的高俅,王进回到家中,闷闷不已。他对母亲诉说此事后,“母子二人抱头而哭”。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母子感情较深,另一方面说明王进并非性格刚烈之人,与鲁智深、武松等有很大不同——以他这种性格,似难走上落草这条路,即使不考虑他对母亲的孝顺与牵挂。

他母亲提出“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王进立即表示同意,并想出可以投奔的地方,那就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此时的他,并不会对禁军教头这一职位有太多留恋,显然避祸最为紧迫。然而他离开东京,也导致他不再于禁军中为朝廷效劳,这可能涉及“不忠”的问题。不过对他来说,从东京出走是出于母亲的提议,加上他又想去边庭立功,这样应能摆脱“不忠”之嫌。

那时高俅派两个牌军监视他,王进想出计策,对他俩说:“我因前日病患,许下酸枣门外岳庙里香愿,明日早要去烧炷头香”。他在当晚先让一个牌军去庙里住宿等候,次晨又让另一牌军拿银两与前一牌军同去买三牲并煮熟。而后他与母亲带着夜间收拾好的行李衣服、细软银两悄然离开,前往靠近西夏的延安府。他不是被逼上梁山,而是被逼往边庭。

两个牌军未曾起疑心,说明王进本为信神之人(如林冲、宋江等一样),此前他应也去庙中烧过香③。而顺利离开东京,说明王进是有智之人,得以在高俅加害前脱身。另一方面,这也表明王进为行事果断之人。此次他与母亲算是彻底离开东京,再也不会回来,但他们不会因为对老宅及大部分无法携带物品的留恋而有所耽搁,也不会因为想与在东京的众多亲朋故旧打招呼或话别而多留片时,而是不声不响地迅速离去。

好汉们不仅讲义,还讲孝,宋江、李逵、公孙胜等莫不如此。王进也是孝子,因此他逃难一定带上母亲。后来他之所以愿意教史进武艺,也与他母亲在史家村养病期间得到史太公的关照有关,④这出自孝子感恩之心。小说写好汉的孝,也为突出好汉的正面形象。孝与忠是相联系的,古代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说法,这样讲好汉的孝义,与讲好汉的忠义也是相联系的。

王进与母亲赶路来到华阴县史家村,并到史太公家借宿。王进见到须发都白的史太公便拜,可见他为有礼之人。史太公为他们提供晚餐,并让其母子宿于客房。次日王进母亲突然发病,幸得到史太公关照,包括叫其庄客到县里撮药。王进在母亲病愈后准备离开时,见到史太公之子史进在使棒,他“看了半晌”。王进本可对史进熟于上阵无用的花棒一笑置之,但他却说:“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史进不服气,提出与他比试。王进开始时不肯动手,这不仅说明他成竹在胸,还表明他为有礼之人。直到史太公表示“这个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脚,也是他自作自受”后,王进说“恕无礼”,方取棒在手。

两人比武,王进轻松获胜,但点到为止,不肯加以伤害,并迅速扶住对方。由此史进拜王进为师。王进愿意教这位后生,既为报答史太公之恩(其实史太公也是贤明老者,能识人,并看出王进应是个教头),又因他感觉史进功底不错⑤,教必有成——王进或会想到,以后史进在江湖上行走,当能传其师父之名。实际上,在江湖中不仅徒弟择师,师父也择徒,而史进可说是王进选择的徒弟——后者仅用一棒让前者口服心服,甘愿拜师⑥。王进不是“绿林中手段”(借用呼延灼语),其武艺远超过当时的史进——后者原先所学当为“绿林中手段”。实际上梁山好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军官,另一类为江湖上各色人等。宋江对外征战,军官是重要依靠力量,早先主要靠林冲、秦明、花荣,后期又加上呼延灼、徐宁等。梁山马军五虎将全是军官,他们的武艺超过绿林中各色人等——而王进与史进两人的比较也说明这一点。

史进每日请求王教头点拨他武艺,长达半年以上。后者尽心指教,把十八般武艺“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而史进则把这些武艺“学得十分精熟”。就武艺而言,王进本为全才,但此时他的才能已不能用于为禁军效劳,只能用于培养未来的绿林好汉了——他由官方教头一时间转为民间教头。

民间教头群体中有好汉,也有反面人物。林冲刺配沧州途中在柴进庄上遇到的洪教头就属于后者——水平较低却傲慢无礼,他这类人与王进、林冲等形成对比。《水浒传》中还有一不明显的对比,那就是在王进与史进过去的师父、后来也上梁山的李忠之间。李忠在江湖上使枪棒卖药,史进的花棒正是向李忠等人学的。史进上梁山后,其座次远比李忠靠前,这也说明王进教导有方。

王进见史进可以出师并能赢得“真好汉”了⑦,于是主动提出要上延安府去,可见他未改初衷。他表示:“只恐高太尉追捕到来,负累了你。恐教贤弟亦遭缧绁之厄,不当稳便。”可见他作为好汉,不愿意连累他人或长期麻烦他人,这是王进的另一优点。

在史家村已有半年多时间,王进估计外面追捕他的风声已经趋缓,此时去边庭会相对安全些。在此还要提及他愿意教史进武艺的另一原因——他通过接触看出史太公与史进为人比较可靠,故愿意在此地隐藏一段时间。而这其实也说明王进是谨慎而有心计的人。史太公与史进苦留,就史进而言,应还想多与师父学些武艺。但王进坚持不肯,于是他们父子送给王进两个缎子以及一百两花银谢师。王进未推辞,因为他与母亲需要盘缠——可见他通过教史进武艺,也为他们母子挣到继续前行的路费。其实王进教史进,本来也为他们母子准备了一条后路——他当时应想不到史进后来会落草。

小说通过写史进向王进学武,讲述了一个好汉的关键性成长阶段。史进的成长应具有一定典型性——非常勤奋,并广拜师父,后得名师指点而武艺大进。至于其他好汉,小说都未写其在武艺方面的进步过程。不过那些非军官的好汉,比如武松,其成长过程或与史进不无相似之处。

王进的徒弟史进,后来位列天罡星第23位。另一位禁军教头林冲的徒弟曹正仅为地煞星,在梁山坐第81把交椅。一些论者由此提出王进武艺高于林冲,或不无道理⑧,但论据不够充分。毕竟小说未交代林冲教曹正多长时间,又是如何教的。史进练武本有功底,而王进在教史进期间,并无其他杂事,可以专注于此,且当时无其他徒弟可带。

《水浒传》主题之一为逼上梁山,更确切些说是好汉们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上梁山,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为贪官污吏所逼迫。为充分揭示此主题,小说还要或明说或暗示好汉们其他路难以走通,包括投奔边庭之路。

王进曾说过:“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着在老种经略处勾当。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除此之外,老种经略手下军官多有欣赏其枪棒的,这也是他选择去那里的重要原因⑨。然而,他可能把情况想得有些简单化了,能否在那里安身立命不是由其主观愿望及其他人的赏识所能完全决定的。

后来史进在官兵包围的情况下烧了庄院,但又不愿在少华山落草,于是想去寻找师父王进。他来到渭州时,见到小种经略相公属下军官鲁达,后者听说王进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可见王进与其母亲应是顺利到达延安,而王进则被老种经略相公接纳。鲁达原来也在老种经略相公处,并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他的消息应该是可靠的。不过,鲁达应未见到王进,因为他对王进只是“闻他名字”、“听得说”而已。

然而,后来史进到延安时,却打听不到王进的下落,这就有些不寻常。他寻师父不着,后盘缠用尽,不得已去剪径时,却巧遇鲁达。鲁达并未对他在延安找不到王进感到奇怪,也未让他另想办法再去寻其师父。他似对王进“失踪”不感意外,这当与其对老种经略相公处比较了解有关。小说从此再未提及王进,他成为了“不知所踪”者。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后来他不得不离开老种经略相公处,而这应与高俅的“追杀”导致老种经略相公难以再容留他有关⑩。

史进往延安寻不到王进,其实表明他想在边庭安身立命难以实现——不仅王进走不通此路,史进也走不通。后者本来想到延安“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然而他未找到师父王进,后来不得已回少华山落草,最后他与朱武等人一同上梁山。这样他只能在梁山上做头领“求快乐”了,至于“讨个出身”,也只能通过受招安了。

就好汉个人而言,上边庭之路走不通,上梁山为不得已但又具现实性的选择;就好汉群体而言,其聚义不能在边庭军营中,而只能在梁山山寨中——这些其实都在暗示上梁山的必然性与正义性,而以往论者未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从《水浒传》看,想报效朝廷,只能走先落草后受招安的路,其后方可上边庭。

王进“不知所踪”,就未像史进那样在少华山落草,未像鲁智深那样“杀人放火不易”,未像林冲那样上梁山后参与攻城夺寨,也未能向高俅报复——不过他父亲已经教训过高俅。在此附带一提的是,王进的母亲应也不会同意他落草,正如宋江的父亲一样。在小说中,没有好汉是与母亲一同落草的——尤其在母亲不同意落草的情况下,而宋江父亲被接上梁山也是在宋江已经犯下死罪并成为山寨头领后。

在此附带一提的是,还有一个未上梁山的好汉去了延安府,那就是扈家庄的扈成——扈家庄曾与祝家庄联合对付梁山。在宋江三打祝家庄时,面对滥杀的李逵,扈成弃家而走,投延安府去。不过,小说交代他“后来中兴内也做了个军官武将”,因此他不像王进那样“不知所踪”。而这也从另一方面暗示,王进后来应是不得不离开了延安府。扈成本非梁山好汉,而且他当在南宋“中兴”时方成为军官武将。小说并未明言他在好汉聚义梁山时期,就能走通边庭从军之路。

这里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王进未上梁山问题。如果王进上梁山,他应会与另一位禁军教头林冲成为“马军五虎将”之二(而董平可能不会进入五虎将之列)。梁山对外作战,王进也会与林冲相互配合冲锋陷阵,这样秦明、呼延灼、徐宁(金枪班教头)等人的作用会降低,而部分战斗中的悬念也会减少。《水浒传》中王进未上梁山,当有利于使小说的后续情节更富变化,并使其他好汉在上梁山后的表现能更突出些。

作为好汉,王进有其明显优点。除武艺高强外,他为人孝顺,知礼能让,感恩图报,又不乏智谋。这些优点在其他好汉包括林冲身上或多或少也有体现。在小说中,他结交的唯一好汉就是史进,二者却是师徒关系,这可说是一种特殊的结义。

王进父亲王升与高俅的比武,反映的是“体制内”忠善与“体制外”奸恶的对立。而高俅进入“体制内”并任高官后,他与王进的对立,成为“体制内”的正邪对立,且邪能压正。王进出走,他与高俅的对立就转为“体制内”奸恶与“体制外”忠善的对立,而后者又演化为朝廷与江湖(乃至东京与梁山)的对立。高俅可谓“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者,迫使忠臣孝子不得为朝廷服务——这样就出现不忠不义者在朝,而忠义者在野的局面。北宋政治的败坏,高俅这类奸邪高官当负主要责任。

在小说众多好汉中,王进第一个出场,并由他带出史进,而非由朱武、陈达等人带出史进,其实也暗示好汉聚义的主要动力并非来自草莽,而是官府——尤其是其中正义人士包括军官受到排挤或迫害。正是他们,使得梁山聚义的规模及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增大。

最后要说的是,王进的“不知所踪”还暗示一点,那就是并非所有好汉都上梁山——不仅曾经站在梁山对立面的好汉有未上梁山的(比如栾廷玉),其他好汉甚至与某位梁山头领有关系的好汉也有未上梁山的,史进的师父王进如此,扈三娘的兄长扈成也如此。梁山聚义尽管包括三教九流的好汉,人数也比较多,但仍是有限的。梁山好汉固然能屡战屡胜,但也并非天下无敌手,这是因为梁山之外另有武艺高强的好汉在。

注释:

①参见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页。

②按照金圣叹对小说中王进的评价:“更有其不可见者,如点名不到,不见其首也;一去延安,不见其尾也。参见施耐庵著,李卓吾、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③两个牌军买了福物煮熟后,等在庙中。其后尽管王进未来,这些福物应该也会献给刘李王。

④按王进自己的说法:“我子母二人,连日在此搅扰宅上,无恩可报,当以效力。”史太公与其母子素不相识,但能做到如此,确实很让王进感激。

⑤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对史进练花棒也“看了半晌”,说明他对后者比较关注。

⑥那时王进应还会想到,以史进的性格加上其以往的武艺,在江湖上闯荡恐怕要吃亏。

⑦后来史进能擒获在少华山落草的好汉陈达。

⑧马幼垣就认为:“从徒弟的成绩看老师的功力,王进的武艺应在林冲之上。”参见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第4页。

⑨有人提出王进之所以选择前往延安府还有一个原因:“一旦老种经略处无法容身,西可进西夏国,北可走辽国,再东可以越过长城到金。”参见王钦刚、董炜:《<水浒>中王进形象浅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7页。此说有可商榷之处。《水浒传》强调好汉的忠义,而军官投奔敌国,难称忠义。宋江等受招安后,首先做的就是攻辽。

⑩史进杀官兵大闹华阴县后,或许会连累王进,但这种可能性较小。

猜你喜欢

王进武艺好汉
Team-based fixed-time containment control fo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disturbances
李兰娟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武艺 沈月是很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女生
走一走“好汉桥”
“故事”与“新诠”——对话武艺
武艺 二十四孝图
好汉不敌肚子“叫”
戴松高:一个好汉三个帮
M 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 Sheet by Friction Heating Single Point Incremental Form 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