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综述
2020-01-19冯慧雅
冯慧雅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也是帮助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路径。想要很好地实现这一主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对教学实效性的深入研究则至关重要。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命力,也是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和归宿。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研究基础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的期刊论文为基础做出相关研究与归纳。到目前为止,运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之主题检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共搜出期刊论文1 443篇,核心期刊论文230篇。其中,2005年之前发表的期刊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为3篇。但自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之后,该学科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也使2005年之后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笔者主要根据2005年之后发表的相关论文做出综述。
2 实效性的概念界定及评估方法
一直以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学者有很多,但很少有人对该课程的实效性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在人力资源管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反映层评估、学习层评估、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倪妮指出培训效果评估是指在培训的某一项目或课程结束之后,对培训效果做出总结性的评价和检查,一般来说培训效果都有统一的尺度和规范。[1]赵德成、杜屏、杜育红曾把培训效果评估的四个层面运用在教师培训中,在培训过程中合理运用培训效果评估的四个层次作了实证分析。[2]由此,借助四个层次的评估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概念作出一个基本界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效果评估的四个层次中都合格即为该课程具有实效性,评估分数越高则代表实效性越强。
运用培训效果评估理论四个评估层次来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反映层评估在高校思政课中是了解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的重要工具,可以表现为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对本节课给出一个反馈,其中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的满意度,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学习层评估在高校思政课中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下复习中均有体现,而且存在一个纵向的对比,如在上课前和上课后对于问题的认识是否发生变化,理解是否更加到位;行为层评估在高校思政课中可体现为课程结束后学生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如学生在学习后是否容易被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潮流所影响;结果层评估在高校思政课中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很好的掌握,一般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检测,综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3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政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当前思政课发展的重中之重。王海涛、李博豪指出,思政课是以直接的、科学的课堂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它与其他的专业类知识与技能教育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3]吴瑕、杨影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程,它的实效性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还影响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4]杨晓慧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效性的增强可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为学生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5]金丽馥指出,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中以一定的课程教学展示出来。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思政课实效性的强弱对于能否实现教育目的有着直接影响。[6]陈占安指出,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大学生具备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抵御能力。[7]现如今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错误思潮的出现将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好地识别和抵御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状研究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实效性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4.1 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李楠认为,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不适当并使学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想。[8]杨晓光、邱相君认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老旧单一和考核方式片面等问题。[9]教学方法是授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方法的适用与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教育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教师若找到适当的方式进行授课,结果定会有所改善。
4.2 教学双主体作用未能充分有效发挥
吴瑕、杨影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协同教育,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完全做到“知”“行”合一。[4]靳安广认为,高校思政课缺课现象普遍存在,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公共课程更是不重视,教师在经过多次干预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也只能听之任之。[10]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没有适当发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作用。
4.3 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杨军、夏敬之认为,当前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的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错误的社会思潮冲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容,也歪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错误定位。[11]现如今,网络的发达导致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思想也愈发多元化,众多的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诸多消极影响。
4.4 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张阳认为,当前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仍然是就业率,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认为是“必须但多余”的课程,重视程度仅停留在表面上;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被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而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12]目前,一些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甚至一些教师也以学生考试成绩及格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的教学目的。
5 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5.1 方法创新
艾四林结合清华大学思政课的改革与建设实际指出,要办好思政课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统一化要求变为个性化教学,采取多样性教育教学方式;要将思政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13]王莹、祁丽认为,要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性,教师在讲课风格、语言运用以及问题选择方面贴近学生,不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其次,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依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材施教;再次,教师在课前、课堂、课后都可采取创新性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14]李芳认为,课堂管理的精细化和严格化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也有一定的作用,能预防思政课课堂教学走入“迎合式”教育的误区。[15]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讲课风格与讲课时的状态都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好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该课程的实效性。
5.2 路径创新
李楠认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包括:尊重大学生个体性差异使思政课具有“亲和力”;帮助大学生“明辨”“修德”,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维力”;激发大学生“勤学”“笃行”,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行动力”;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斗力”。[18]王天民指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首先需要进行价值反思,改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误解和轻视;其次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政课在讲授的过程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16]彭冰冰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从真理、真情、真实三个维度入手,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认同感,产生情感共鸣,用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感染力。[17]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入手,教师在改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增强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深入学习思政课的内容,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或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就需要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这门课程,不能抱有轻视和应付的心态。
5.3 课程创新
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佘双好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面给出以下建议:深入加强对教学对象的了解以提升课程教学针对性,分析学生特点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信。[18]2019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通过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学生想听爱学的“热门课”。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方面的统一要求后,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使思政课教育真正触动人心。目前的思政课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反应使得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了自信,因此,广大教师在课程的不断改革与进步中,更要注重提升教学自信心。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6.1 研究评述
文中一开始就已经提到本次的研究主要以中国知网上的期刊论文为主要依据,从2005年之后的论文发表数量上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注度日渐上升。如朱海嘉将思政类专业期刊作为样本对“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影响因子作了分析,指出正影响因子包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立为一级学科、凝练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规范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学素养五个方面,由此得出“05方案”成效显著,发挥的作用也日渐明显。[19]相关文件的出台与学者的关注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了一个较之前更好的发展平台。
“05方案”实施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带来了多方面积极作用,但该课程的实效性依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提升。不少学者也提出了相关问题:路宽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证研究整理出以下几个有待提高的方面:一是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科研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位点,建立学科自信和提高重视;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存在教师缺口,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有待改善,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和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三是教学与课程建设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并有问题意识,明确思政课目标,新媒体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运用,完善实践教学和加强学生课程理念。[20]陈占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几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05方案”实施十年来进行了回顾与展望。[7]
6.2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受到各方的广泛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强弱对于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巨大的影响。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05方案”实施的这十几年间,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实效性作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被高度重视,学者们对于实效性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研究内容大多偏重于思政课教学主客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对于教学环境、具体教学案例成果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在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中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应对教学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不同的教学环境所培养的学生会产生差异,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教学质量的不同都会使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同,有必要根据教学环境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现有的一些研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状大多都是笼统的概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个别化的研究。
其次,应形成更多的具体教学案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机整体,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有的教学方式与师资队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好的高校,其课程的实效性也会更强,对于这类高校可以做出更多的实际考察,与研究教师之间多开展一些交流,以取长补短。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实践教学是最有效也是最易于理解的,所以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具体的实践教学案例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不断改进与创新中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