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韩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1-19蔡红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蔡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在高职韩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需要确定其具体的教育目标,结合职业需求来对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韩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良好的掌握韩语应用方法,并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有利于学生适应岗位需求。本文分析了职业导向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从而进一步的强化高职韩语语教学水平。
一、高职韩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一)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对其教育方向进行调整,从而保证高职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可以更好的运用专业技能来应对职业需求,改善以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的情况,使高职韩语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其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过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来为社会建设提供助力。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职韩语专业作为语言学科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以往韩语教学中学生掌握韩语基础知识却无法良好地运用韩语进行交流的情况较为常见,其不符合高职韩语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学生在入职后无法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养。而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则可以对此类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其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教育培养,并在职业导向下进行韩语应用实践及练习,在此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韩语应用习惯,从而使学生在职业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来处理各项工作业务。
二、在职业导向下高职韩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从职业导向的角度来看对于韩语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应从职业环境、社会形势及教学要求等方面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保证课程结构的构建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课程架构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同时针对学生综合性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全面的培养。根据高职韩语专业教学方向来看,其要求对学生语言基础、跨文化社交、韩语技能等进行掌握,以此来达成韩语教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新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除基础专业课以外,可依托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设多样的实训课,还应将基础专业课和实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训课在验证自己所学语言技能的同时,分析自身的不足,培养其依托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韩语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韩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来看其在实际中主要是对技术型涉外人才的教育及培养,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优秀的韩语应用能力。并且从职业导向的角度来看,应对韩语专业的职业特征进行强化,要求学生对韩语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进行掌握。为此在韩语专业中应做好课程结构的调整,根据语言学教学特征来适当的理论与实践所占的课程比例,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效果。例如,在韩语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韩语知识进行掌握,其不仅提高了在韩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在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更好的运用韩语知识来处理项目内容,提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的目的。
(三)重视校企之间的合作
近些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及应用,此种教育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还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了解在职场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在校企合作中应根据高职韩语专业的教学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企业进行联系及协调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职业环境,使韩语专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同时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对教育资源及就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有着良好的帮助作用。
(四)优化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是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现行考核标准大多是通过纸质试卷来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或是以等级考试作为考核标准,而忽略了学生根据需要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语言成了单纯的知识,而忽略了其作为工具的功用。因此,高职韩语专业的考核标准应注重语言作为工具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把传统的笔试与现场演示操作、社会调查、业务模拟等新形式结合起来,逐步实现考试手段和标准的多元化,建立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结语
应用型人才在就业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需求,为此需要将职业导向融入教育理念中,以此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对于高职韩语专业来说,还应重视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实践条件,促使其更好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职业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对于上文所提出的高职韩语专业人才培养措施还需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学需求来进行调整,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适用性、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