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2020-01-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汉语等韵文献的整理与汉语等韵学史、古典音系学的构建
李军(1)
“国权”与“民权”:近代我国行政违法案件“行政司法”与“民事
司法”之争
肖高华(2)
无废城市建设下危险废物风险法律规制论纲
——“三维机理”阐释与“三元路径”探索
钭晓东(3)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的分期问题
赵炎秋(4)
中国计算社会学的发展:特征、优势与展望
陈云松(5)
数字技术形塑制度的机制与路径
张茂元(6)
·哲学新视野·
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廖小平,邹巅,袁宝龙(1)
大数据方法论的新特征及其哲学反思
陈志伟(1)
·国家安全和治理·
网络安全问题的表象及其实质
——边疆学视域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思考
孙勇(1)
国家安全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施旭,冷唐蒀(1)
·政治文化·
迈向整合: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再造与创生逻辑
胡象明,齐磊(2)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述评
袁明旭,李湘飞(2)
·法治实践与理论前沿·
政府采购法制现代转型之逻辑基点与制度重构
肖北庚(1)
论行政公益诉讼中“不履行法定职责”之认定
陈德敏,谢忠洲(1)
在法律与政治之间:国际法院“核武器合法性案”咨询意见的逻辑
丁祥高(1)
体系转换:知识产权法律语篇中的隐喻修辞
肖菲菲,梁志文(1)
·法治理论与实践·
论扫黑除恶工作机制中的配合与制约并重
王飞跃(2)
“扫黑除恶”的要求、冲突与调适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视角
李志明(2)
我国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意蕴、发展与机制完善
吴勇(2)
生态守法论——以环境法治的时代转型为指向
肖爱(2)
“一带一路”建设的法治化选择
蒋新苗,朱雅妮(4)
著作权法视域下的“新闻搬运工”法律隐喻
——兼与肖菲菲、梁志文商榷
孙昊亮,马荣(4)
老年人健康权理论逻辑及实现
何燕华(4)
·国家公园立法专论·
《国家公园法》的功能定位及其立法意义
——以中国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的构建为背景
汪劲,吴凯杰(3)
国家公园内保护地役权的设立和实现
——美国保护地役权制度的经验和借鉴
张晏(3)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自然资源使用权管制与补偿问题研究
赵悦(3)
·语言生态·
汉语母语传承中的意念续尾性
潘世松,郑小艳(3)
汉语应用能力危机与母语传承的语言生态伦理分析
杨彬(3)
·道德与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日常生活的变迁及日常生活伦理构建面临的难题
鲁芳(3)
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刍论
周炯(3)
·大国经济·
中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基于LA-AIDS模型
刘子兰,姚健(1)
中国汽车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欧阳铭珂,张亚斌(1)
全球价值链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高凌云,臧成伟(5)
后发大国的分工模式选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唐玲,欧阳峣(5)
科技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研究
吕途,王学真(5)
·三农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陈文胜(2)
治理精准扶贫代理问题的“三全三问三给”审计机制研究
王善平,谭雪(2)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能够统筹衔接吗?
——基于88个贫困村1 158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
王志章,王静,魏晓博(2)
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湖南1 012个稻谷生产经营主体为例
姬冠,曾福生(2)
·政府管理问题·
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其评价体系
卢青,郭鑫鑫,郑石明(2)
日本消费税流变探源
——兼论对我国增值税法律制度改革的启示
蒋遐雏(2)
·道德叙事·
中国传统美德叙事中的道德榜样意象
李培超(5)
延安时期新歌剧的中国革命道德叙事研究
于兰英(5)
·生态环境法治·
土壤修复责任的公法属性
——目的和工具面向的论证
胡静(5)
法解释学视角下的“公害”:从概念移植到本土演化
陈伟(5)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界分
——功能主义的视角
周勇飞(5)
·环境法法典化·
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法典的理性基础与法技术构造
于文轩,牟桐(6)
环境法典编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焦艳鹏(6)
环境法典的制度体系逻辑与表达
张忠民,赵珂(6)
环境法典风险预防原则条款研究
王小钢(6)
·三农问题·
降水量保险的定价探究
——以粮食作物为例
梁来存(6)
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认标准
肖新喜(6)
我国农村宅基地市场化配置的制约因素及破解对策
瞿理铜(6)
·明清骈文·
清代骈文选本纂辑的兴盛及其历史因缘
路海洋(1)
应俗的“礼文”:明代四六启的“礼文”属性及其价值探讨
苗民(1)
·传播伦理与法规·
基德伦理抉择模式及融入中国价值理念的探讨
——一种波特模式之外的选择
唐佳梅,何子杰(1)
网络中立:媒介架构视域下互联网规制的政策渊源与利益协商
易前良(1)
完善广播组织权:体育赛事直播画面的法律保护
——评“凤凰网案”
彭桂兵(1)
去蔽勒庞:身体规制与多维的集群“非理性”
刘国强,汤志豪(1)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
“潜夫”之论:东汉王符的政治传播思想研究
潘祥辉(3)
社会凝聚力的人文化成:“诗可以群”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禹菲(3)
从“凝固”到“流动”:媒介学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再认知
陈华明,刘效禹(3)
我国公共卫生议题的传播学反思
——以2005—2018年疫苗事件为分析样本
罗坤瑾(3)
·传播经济·
超越传统,回归媒介: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种新路径
胡翼青,谌知翼(6)
企业传播:目标、能力与评价
胡钰,景嘉伊(6)
·网络亚文化传播·
“层级化”视野下的网络趣缘文化传播
尹金凤(6)
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对品牌传播的建构
单文盛(6)
·政治学·
社会组织制度环境:经验测量及其政策意义
姜耀辉,刘春湘(3)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缘起、维度与路径
郑吉峰(3)
老子尚简政治思想初论
张国骥(4)
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视角下人民获得感的空间差序格局
文宏(4)
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王维先,王亚奇(5)
论莱纳·弗斯特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构
宋建丽,覃晓洁(5)
新人新规到适才适岗:政府编外现象的恰适性治理逻辑
徐刚(6)
概念与经验统一: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理性逻辑
马明冲,郭超(6)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反特权的实践和经验
彭正德(6)
人民内部阶级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大
理论创新
李风华,谢华(6)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财政思想探析
周熠,戴晓慧(6)
·伦理学·
休谟对自由意志说的批判与康德的回应
孙小玲(2)
从道德秩序的生成到道德共识的确认
孙保学(2)
·经济学·
城镇化、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
——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靖学青(3)
CEO年龄与公司风险承担行为
李红权,曹佩文(3)
产业协同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
汤长安,张丽家(3)
合资股比限制政策与合资方的市场进入
——面向汽车产业的研究
皮上玉,王阳,王国庆(3)
国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熊勇清,李昆沙(6)
政府环境规制、企业转型升级与城市环境治理
——基于35个重点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志彬(6)
·文学·
“民间再出发”:论解放区文学的连环画改编
赵树勤,雷梓燚(4)
战争、女性与权力
——论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空间书写
刘中望,向宇(4)
试论灾害文学史的建构
——以先唐灾害诗歌史为例
龙珍华(4)
论古代叙事理论对当代叙事文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方志红(4)
·语言学·
汉字超语符的数目表达研究
蒋志远(1)
汉语结果构式词汇句法过程的演变研究
林海云,张小春(1)
中国语言与社会互构思考:基于官微多模态“萌”话语的分析
张平(2)
对现行汉字排检方法的反思和创新研究
罗健(2)
湖南邵阳话中表示“无所谓”的“叫+Pro+莫(+XP)”句式
——兼谈汉语方言中同类句式的来源
蒋遐,蒋协众(4)
广西资源(车田)苗话指量名结构的语序类型及其来源
姜礼立(4)
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态与语言生态伦理研究
赵静(5)
汉语方言书面化的表现及其生态伦理动因
王桂亮(5)
·历史学·
李大钊“民族自决”思想的再研究
郑大华(4)
20世纪20年代前期北洋政府的减政之举及其成效
把增强(4)
早期英国政府关于建立对华条约关系的认知与尝试
曹英,刘苏华(4)
局部抗战时期《外交评论》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探析
余英(5)
近代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
张华清(5)
·传播学·
对十八洞村媒介形象建构的解析与反思
蔡骐(2)
“边界工作”再审视:一个新闻学中层理论的引入与使用
白红义,李拓(2)
喊麦的声音政治及其符号实践
——兼论听觉文化研究的阶层分析方法
刘涛,田茵子(4)
数据全场景和人机物协同:基于5G技术的智能广告及其传播
形态研究
程明,程阳(4)
“泛在”与“沉浸”:5G时代广告传播的时空创造与体验重构
曾琼(4)
全球视野下的环境正义:垃圾跨境转移报道比较研究
戴佳,袁烨(4)
以中国为方法的环境传播话语建构
李玉洁(4)
机器人写作的身份确权与责任归属研究
林爱珺,余家辉(5)
跨国流动中的社会交往与文化沟通
——城市传播视角下的越南边民跨境生计研究
孙信茹,王东林(5)
潜舆论·舆情主体·综合治理:网络舆情研究的情感社会学转向
彭广林(5)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
牛金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