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路径探索

2020-01-19妍,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道德教育道德

宋 妍,魏 丹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在过去的近百年间,与世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相伴的是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给自身的生存带来了危机,于是开始注重对生态坏境的保护与建设。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涵盖了土地、大气、水资源等自然生态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时有发生,生态形势一度十分严峻,生态治理刻不容缓。在党的十八大上,我国首次提出,要将“美丽中国”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未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生态道德是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若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从根本上加强对社会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其中,小学学龄儿童正处于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的起点,也是公民道德意识培育与养成的起始阶段。学校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育,除了对小学学龄儿童进行基础知识教育,还会对其进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育,如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教育等。我国每年有超过1 300万的公民成长为小学学龄儿童,2018年普通小学招生数为1 867.3万人,远高于其他受教育阶段的招生数。2018年10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高达99.9%。从这些数据来看,加强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培育具有生态道德观念的新时代小学学龄儿童。

一、生态道德教育育于学校教育

小学学龄儿童主要指年龄在7—12岁的适龄儿童。学校是小学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场所,也是学生每天接受教育时间最长的场所。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而展开,往往忽略了生态道德内容[2]。若想培育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意识,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进程,就要注重学校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环节,使生态道德育于小学教育。现今小学生态道德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尚存一些问题,如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开设的课程较少,生态道德教育的教材数量与质量不达标,不能满足当前教育需求;专项教育经费不足;教师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缺少专门的师资力量;学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独立存在,缺少联动性,不能满足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与要求[3]。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单独开设生态道德课,并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渗透

就目前来看,在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普遍性。应完善教学大纲中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部分,组织学校设立单独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及世界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状况等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与意识。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塑造的教育,重点在于熏陶与影响。小学学龄儿童具有低龄化、易于引导等特质,因此,学校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语文课中添加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性文章,教授与生态道德有关的古诗词,组词造句时多采用生态道德相关的词组,利用生态类的文章让学生排演话剧等;在自然课中多讲述生态道德方面的现实故事,通过图片展示生态状况的好坏对比让学生加深印象,带领学生到户外感受自然;在美术课中多给学生展示自然生态的图片,给学生布置生态方面的绘画作业。通过渗透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接近自然,对自然产生热爱之情,从而形成生态道德意识。

(二)建设一支生态道德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师是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队伍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所在学校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着学校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水平。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的生态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目前的教育要求。建设一支强有力、生态道德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才是各小学顺利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保障。打造一支这样的队伍,需要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师者传道,首先要以身作则。传道者必须明道、信道。小学教师应率先树立生态道德意识,积极主动学习生态道德理念,与时代接轨,争做生态道德的传播者。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基本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生态道德教育培训,用科学理论武装教师头脑。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制定生态道德教育相关条例与规章制度,设立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生态道德思想的积极性。

(三)营造有利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校园环境

小学校园作为小学学龄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体现在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因此,小学要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地与孵化所。建造生态小学校园,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校园植被覆盖率,建造绿色校园。科学设计学校植被覆盖率,定期修剪校园内的花草树木,营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校园生态环境;第二,规划并设立自然生态园。习近平主席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学生要从小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自然生态园的设立能够激发小学学龄儿童对自然界的同理心,从一颗种子开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目的;第三,加大校园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小学学龄儿童年纪尚小,道德水平受限,生态道德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教师无法对学生行为举止进行时时监督。为避免在校园内出现践踏草坪、毁坏植被等情况,可以在明显位置处张贴生态宣传标语,以达到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养成生态道德意识的目的。

二、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孩子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行为、思想达到某种社会需求。”每名小学学龄儿童作为学校成员的同时,也是每个家庭中的一分子。家庭教育是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并在其思想萌芽、发展,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影响深远。传统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重视他们的技能和成绩,而生态道德教育这一环节长期被家长忽视,没能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提高家庭对生态道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是加强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发挥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在家庭中,家庭成员是孩子的首要模仿对象。在多孩家庭中,家庭成员不仅包括孩子家长,还包括孩子的兄弟姐妹。为了正确引导孩子的言行举止,成员之间要给家中其他人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产生榜样激励效果,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学习他人长处,进而形成良好品质。在家庭成员中树立生态道德榜样,能够促使家庭内部各成员特别是少儿主动向榜样学习,在家庭范围内形成生态道德意识,促使生态道德教育家庭化。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思想,设立其为生态道德榜样的举动能够增强学生自信,使其坚定生态道德理念。

(二)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

小学生特有的年龄特点,要求家长对孩子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有的小学生在学校不遵守课堂纪律,不爱护花草树木,不维护公共卫生,从侧面说明了家长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在看到孩子出现毁坏公物、践踏花草等不文明的行为时,要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放任不管。家长只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教导孩子区分正确与错误,才能改正孩子身上的陋习,进而促使孩子理解道德的概念,明晰道德评判标准,明辨是非。家长监督的作用在于监督能够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认识。只有当孩子从内心对社会公德、生态道德产生了认同并进行价值判断,才能形成最基本的生态道德观。家长监督是实现小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生态道德养成的重要手段。

(三)发挥家庭的互动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孩子单向产生教育影响,也是孩子反向教育父母的过程。充分发挥家庭的互动作用,能够更好地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落实。在旧中国,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并不注重对生态的保护,也没有生态道德的教育。很多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基本没有接受过生态道德教育。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很大一部分家庭中没有生态道德的概念。随着环境恶化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态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民众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家庭中开始出现了垃圾分类处理、资源节约等行为,这是由家长主导的家庭教育行为。与此同时,小学学龄儿童在学校接受了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意识萌芽,开始出现学龄儿童生态道德素质高于父母水平的情况。学龄儿童成为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者。家庭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促使父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道德意识逐渐提高。父母与孩子在互动中共同成长,使生态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生态道德教育借力社会教育

与学校、家庭一样,社会也是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人是社会人,存在于社会中,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能够为学校及家庭提供社会资源,在小学学龄儿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发挥社会生态场所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学学龄儿童树立生态道德意识,离不开生态道德实践。自然界是生态道德实践的首选场所,但一些未开发的自然生态场所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相比,学龄儿童安全意识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实践场地选择不慎会产生严重后果。但若将诸如城市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极地馆等社会生态场所作为一种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并发挥其功用与价值,既能为小学学龄儿童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又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同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及地方条件选择实践场所。例如,四川省可以依据四川熊猫培育基地的地方特色,开展了解与保护熊猫的活动,黑龙江省则可以针对扎龙自然保护区开展以丹顶鹤为主题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除了动物,还可以开展与植物、水体、大气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地方生态场所的教育功能与小学教育及家庭教育对接,利用社会资源作为教育载体进行社会实践,促使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

小学学龄儿童心智尚浅,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模仿,易受社会不良思想蛊惑,同时他们又容易被教育、被引导。这种特性导致小学学龄儿童容易被社会氛围同化。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小学学龄儿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生态道德的理解与认同。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在社会场所加强生态道德宣传。社会场所是小学生进行社会活动、社交的主要场所,大到公园、广场,小到车站、公交站牌。通过在社会场所投放生态道德教育的公益宣传画、悬挂生态文明宣传标语,投放生态道德教育的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生态文明宣传,能够营造社会生态道德教育氛围。第二,通过社会媒体等手段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社会媒体主要包括期刊杂志、报纸、网络、电视等,是形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媒介工具。小学学龄儿童在社会活动中会受到社会媒体对其产生的影响。加强社会媒体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能够更好地营造社会生态道德教育文化氛围。第三,政府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政府作为国家的职能机构,有义务、有责任引导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向生态道德教育方向转化。

(三)挖掘社会在生态法制意识上的引导作用

社会的两个重要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和规则[4]。法律的作用是外在的强制,而道德则是内在的强制[5]。生态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学龄儿童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容不能仅局限在道德层面,还需引导其在法律层面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当小学学龄儿童离开学校和家庭成员的监督时,其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举止会受法律意识的影响。因此,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规和生态保护制度,在社会范围内有意识地向小学学龄儿童普及法律法规,联合司法部门定期开展适合小学生的普法活动。

综上,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索要坚持多轨并行的原则,不同路径之间又有所交叉。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吸引小学学龄儿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其自觉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还需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道德教育道德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疗效调研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清涧县辍学儿童逾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