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0-01-19李丽萍曾学龙
李丽萍,曾学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州 510550)
2018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包括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在内的15所民办高职升格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此举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六个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新要求[1]的题中之义,是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增强师资队伍力量、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加强职业本科院校的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广大师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除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要求,不折不扣地抓好各个环节、抓实各项任务外,特别要注意抓好队伍建设这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2]。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曾说:“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政教师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新设职业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既有相似特征同时又面临着新挑战。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潮敏感性较强。加强职业本科院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主动担当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拿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器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另一方面,要推进思政课“师资创优”,为职业本科院校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端正、育人水平高超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二)有利于实现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质量提升
《资治通鉴》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高超、育人水平一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职业本科院校脱胎于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教育”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相应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进培养“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持减少数量、削减开支的态度,导致思政教师地位弱化甚至边缘化。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推进“师资创优”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对于进一步提升职业本科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益于促进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自身发展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和“六个素养”的要求,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对思政教师培养途径和措施进行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专题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和宣传推广计划,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示范培训计划”中,既深入精准实施“骨干研修项目”“示范培训项目”“在职攻读博士项目”,又指导各地各高校积极主动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政课教师省校协作培训项目”“思政课教师校际协作项目”[4]。鉴于此,职业本科院校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应通过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薪资保障等措施着力推进思政课“师资创优”,为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多的培训机会,鼓励帮助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积极实现自身发展。
二、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5]。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是高职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实践探索,思政课建设呈现出区别于二者的新特点、新要求。正确认识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的现实困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办好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的前提条件。
(一)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整体师资力量偏弱
大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向来不够重视思政课,对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能省则省、能减则减,微观管理松松散散,宏观缺乏长远规划,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职业本科院校亦是存在各种窘况,思政课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本科院校继承了民办高职高专“两头大、中间小”的教师队伍结构,思政教学缺乏骨干教师。有些领导甚至认为思政教师是没有专业的群体,认为任何人都能胜任这一角色,不愿引进富有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二是教学任务繁重。随着2019年下半年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扩大,大部分职业院校出现学生扩招与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的显性矛盾,无疑额外增加了思政课教师人均工作量负担。三是科研条件有限。个别学校提供的图书资料等资源以专业课为主,与思政课程相关的书目少之又少;思政科研经费较少,导致思政课教师搞起科研有心无力、困难重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师资外流频繁。个别学校行政部门对思政课教学活动安排、思政课教师实际难题持漠然态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师往往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向公办高校、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流动。
(二)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有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职业本科院校较之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是办学方向重于为社会培养高级职业人才,高度重视学生对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学习,但对思政课的态度仍然沿袭民办高职院校的做法:一是师资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学校决策层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不统一,其决策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课程地位和建设经费支撑,减少或者虚设思政课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另一方面,基于民办高校思政教师流动性较大的考量,学校不愿在师资建设方面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的力度难以与专业课相媲美,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亦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培训经费落实困难。通过调查,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名义上都设有生均20元的思政专项经费,但难以落到实处。日常的经费使用控制得很紧,思政课教学部门无经费使用自主权。教师培训报销要经过层层审批,让想要参加培训尤其是跨省和国家级培训的思政教师深感“有心无力,不如放弃”。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基本上只能获得轮流或由部门推荐参加本省的年度思政课程备课会等限额培训机会。职业本科院校是高职高专向本科教育的转型,其思政课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有新要求,因而要求加强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从目前来看,学校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比较有限,无法满足思政课教师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激发工作热情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师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新设职业本科院校对思政教师的考核评价尚未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照搬原有民办高职教师评价体系的做法,存在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程序不够合理、重点不够突出的弊病。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对思政教师的年度考核主要侧重于科研方面,课题立项、学术成果是必填项。浏览该校历年的优秀思政教师榜,主要表现为几个中年教师“轮番上阵”式的垄断,而新来的或者任教年限较少的年轻教师近乎“全军覆没”。据笔者了解,该校思政教师推优的主要流程包括:(1)教师提交自荐表,业绩主要侧重于教学科研成果;(2)部门召开推荐会议,主要通过“申报人自述——部门领导发言——“无记名投票”产生优秀思政教师候选人;(3)学校审核公示获奖名单。其中,在第二环节,部门领导发言往往更加注重强调申报人的科研成果,而投票则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学校审核一般是走程序,尊重部门投票结果。无论是教学科研成果PK,还是群众基础测试,年轻教师都处于劣势。有些年轻教师兢兢业业工作几年,表现优秀,在评优过程中依然被视为“资历浅”而被拒之门外,使其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降低。
(四)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职业本科院校承袭了民办高职高专年轻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可观、中青年专任骨干教师不足的教师队伍体系。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不够强,另一方面非科班出身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都有待提高[6],因而导致职业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新设职业本科院校发展前景广阔,招生规模创校史新高。新学年学生人数的剧增,导致思政教师数量在短期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再加上2019年广东省高职“保五增七”扩招政策的实施,公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对思政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原本在民办高校执教多年、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部分思政教师适时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应聘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新学期伊始,部分思政教师临时辞职的“岗位空缺”影响了部门教学任务的正常安排。学校在短期内招聘的思政教师主要是应届毕业生、高中转来的政治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业背景不一、教学经验不足,制约了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的路径选择
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队伍建设水平,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职业本科院校与思政课教师联合发力,正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破解思政课“师资创优”的现实困境。
(一)多措并举,促进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队伍专业化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思政课教学部门要充分发挥联动作用,齐心协力加强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第一,各地方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对师生比的规定,要求地方高校按照1∶350的比例配足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思政课教师一般要求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更能结合学生实际科学灵活地运用专业理论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二,汲取多方优势力量充实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机制和办法;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要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等[7]。第三,严防民办高校要求思政课教师额外承担行政事务、甚至以行政事务为主的不良现象,尤其是“一人二岗”的跨部门借调现象。思政课教师“借调”现象将导致思政课教师自身角色意识的“模糊”,无心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无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无望争取教师职称晋升机会,在影响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同时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第四,思政课教学部门要敢于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本部门的师资需求和教师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争取并维护思政课教师的合法权益,通过“传帮带”正确引导青年思政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科学规划,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化
职业本科院校要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落实各项指标要求。如“所有专职教师应积极参加省级或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示范培训或课程培训或骨干研修。学校每年对全体教师至少培训一次”“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鼓励支持专职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学位”等。通过调研访谈发现,部分民办高校出于节省经费开支的考虑,往往对思政课教师培训事宜采取“选择性失明”的态度。针对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缺少经费的事实,上级主管部门应督促学校遵照“按全校在校学生每年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的规定配足相关经费。学校人事处应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做好思政课教师培训规划工作,盘活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源,在实践中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全面培养培训体系,逐步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化建设。培训内容涵盖思政学科理论知识、思政课程教学技能技巧和思政教师师德建设等方面;培训方式要实现由注重理论学习向理论和实践研修并重转变;培训阶段可分为“角色转换”“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四个不同的阶段[8],在明确不同阶段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实施特定的培养计划,减少盲目性培训的成本消耗;周期要严格遵照教育部、教育厅关于高校思政教师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按期组织本校思政课教师参加省内外培训,并结合本校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校际/校内培训,支持并督促思政课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交流,为思政课教师打造更为广阔的学习协助平台。科学规划、严抓落实,是加快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强化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锻造优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实要求。
(三)综合考核,助推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评价科学化
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成就感,由衷地把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当成终生的事业目标。为了解决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程序不够合理、重点不够突出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如下方法手段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评价的科学化:一是确立结构合理的考核评价主体。根据360°绩效评价法(亦称“多源评价法”),可以将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主体确定为上级领导、学校相关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四类。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过程中,要综合权衡考虑各类主体的评价意见。二是构建多维平衡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目前,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的“重科研轻教学”导向,会使处于弱势的年轻教师出现急功近利的不良学术行为。出于强化思政课师资力量建设的长远考虑,势必要制定涵盖教学工作量、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贡献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或代表作等[9]多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项指标所占权重,端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倾向,使其安于教、精于研,以教促研。三是选择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在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注意预防“唯科研成果论英雄”的错误倾向,即在“量”上要考虑其教学工作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或代表作等,在“质”上要综合评估其教学能力、教学成效及其对学校发展、部门创优和学科建设的贡献,在绩效考核中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四是研究制定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程序。主要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自我述职、教学效果调查、部门考核推荐和学校有关部门综合考核等环节,使评价主体覆盖被考核者及相关人员,在程序上力求做到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公正合理,由此构建基于被考核者绩效、关键事件和日常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提升素质,促进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效果优质化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43号令要求增强新任思政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思政教师的岗位技能与工作能力[10]。针对职业本科院校年轻教师、兼职教师居多的现状,为了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需从制约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瓶颈因素着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努力方向,全面提升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一是培育道德素质。“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为了提高思政课育人成效,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以身作则来引导教育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落实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增强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是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师要有清醒的政治认识、崇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并以此为标准教导学生拥护党的政策纲领、立志报效祖国,才能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新时代职业技术能手。三是提升能力素质。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重视返聘的公办高校退休教授的地位,让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发挥余热,在思政课备课、听课、评课等环节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年轻教师、兼职教师带上道;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和兼职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技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真正达到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职业本科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职业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破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推进思政课师资队伍专业化、教师培训制度化、考核评价科学化和教学效果优质化,为形成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而努力,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实现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师资创优”的队伍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