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乡文化的国际性与侨乡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
——以北美铁路华工研究为例

2020-01-19张国雄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侨乡华工华侨

张国雄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侨乡文化是近代以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国际移民输出较多的地区形成的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广东的潮汕地区、五邑地区、梅州和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地区被誉为中国四大著名侨乡,世界6 000万华侨华人近2/3祖籍是这些地区。侨乡文化是在中国历史大的框架下,以中华传统地域文化为母体,在与外来文化的长期交流之中,其乡村建筑、乡村治理、经济结构、政治生态、教育发展、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乡风民俗、观念语言等等方面层层积淀,构成的一种以中外文化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乡村文化形态①有关侨乡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我们将在《地域视角下的侨乡文化》(待刊)中进行讨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侨乡与世界紧密接触,国际性是其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这就决定了侨乡文化的研究与传统地域文化研究、乡村研究相比,更需要有国际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组织方式。这既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学术实践问题,是侨乡文化研究的必由之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以美国铁路华工研究为主的国际合作实践进行分析,求教于学界同仁,祈不吝赐教。

一、侨乡文化的国际性

侨乡因华侨(国际移民)而生,真正形成是在19 世纪60 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陆续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1860 年)、《中法北京条约》(1860 年)、《中美蒲安臣条约》(1868 年)将清初确定的禁止商民私自出洋的法令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正式的废除是1893 年),东南沿海地区民众的出洋尤其是返乡实际上已经“去罪化”“合法化”,华侨得以开始自由出入国境和回国创办企事业。于是,海外侨胞与家乡的联系进一步密切起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入华侨的家乡,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乡村景观,丰富了生产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经过海外华侨和家乡民众两个行为主体集体创造、约定俗成、自觉遵从、口耳传承、周期性循环演示,在价值取向、情感心理、思维模式、休闲娱乐、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等方面形成了群体性行为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面貌表现出与传统乡村不同的地域特征,这就是“侨乡文化”。

20世纪初,民众潮水般的出洋和归乡,侨乡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各方面获得快速发展,乡村社会转型加速,侨乡文化形态更为丰满突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香港和东南亚被日军占领,这对华侨与家乡的联系造成严重阻碍,侨乡发展进入低潮,到1945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侨乡与海外的联系才得以恢复重建。

改革开放是侨乡大发展时期。今天中国侨乡形成了传统侨乡、新兴侨乡和特殊侨乡(华侨农场)三种类型①李明欢于2017年3月1日在国务院侨办在广东江门组织召开的“侨乡文化保护学术研讨会”的上发言。。

不论在侨乡形成的初期,还是发展成熟期,海外力量一直是侨乡进步的重要动能;华侨华人不仅仅是家乡慈善公益的捐赠者,更是家乡事务的重要参与者,身在异国心系家乡,从而赋予侨乡显著的开放性、外向性。

首先,海内外人员往来频繁。侨乡青壮年男子出洋谋生形成传统,以解决人多田少生活艰难之困。广东台山有“家里贫穷去亚湾(古巴),为求出路走金山”的民谣。[1]“父携其子,兄挈其弟,几于无家无之,甚或一家而十数人者有之”。广东五邑侨乡“谋食外洋者十之七八”②见宣统《开平乡土志》“历史篇·实业”,1909年手抄本,现藏于开平市博物馆。。在侨乡,“无侨不成村,无村无侨眷”。除了这些长期定居海外以打工挣钱为主的华侨之外,海外侨校还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家乡校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拳馆武馆聘请家乡拳师出任教练,海内外的人员交流联系是很紧密的。

其次,人员的流动必然带来资金流、物质流和文化流,源源不断的侨汇成为侨眷家庭维持日常生活和子女教育、商业投资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推动侨乡商业繁荣、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发展的重要保障。“衣食住行,无一不资外洋”[2]是对外来的资金、物质与侨乡民众生存状态的生动揭示。

其三,侨乡随处可见“洋风”建筑。民居大量吸收西方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表达审美情趣的壁画出现了不少描述海外风情、城乡生活的内容,反映了侨乡民众的眼界视野和对世界的认识。中西合璧的防御建筑(碉楼)、骑楼建筑、学校建筑、祠堂建筑、教堂建筑等等与岭南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构成了特色鲜明的侨乡乡村景观。

其四,乡村媒体资讯发达。侨乡的县刊、族刊、校刊、会刊等侨刊乡讯广辟言路,舆论开放,作为“集体家书”在海外侨团建立了发行网络,华侨是海外读者群也是作者群,家乡见闻达于南洋金山,海外信息也时常传递到村户。村里阅报亭存放的外国杂志和各地报刊开阔了村民的认知视野,五邑侨乡一些民居、别墅门神神位贴的“永进中华宝,常招外国财”对联表达了侨乡民众对待外来事物的开放胸怀和开放追求。

其五,乡村治理方面,在保持家族自治组织的同时,扩大了所有村民包括海外华侨的议事权利,传统乡村社会的族长族老把持的议事权、话语权被削弱,建村章程成为议事的规则。议事的范围从购买村地、规划村落、建筑要求、民居式样、宅基地退出、房屋出售、公地公物处置、外来人员管理、村容卫生管理、村落治安管理、村内外纠纷处置、村落自治机构和人员管理等方面,均在建村章程中做了详细的约定,入村各户均有一本章程使之知晓自己的义务和权利。这种治理方式融入了外来的平等、公开的原则,考虑到了村落、家族公权力与住户财产权、知情权和参与权方面的平衡,海外华侨及其代理人(侨眷)参与村落管理事务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侨乡的上述景象与中国传统乡村的村落景观、乡村治理、发展模式显然是有区别的,华侨传回来的外来文化是促使侨乡从传统乡村脱颖而出的最大变量,而中国传统乡村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虽然也是变量之一,但属于次变量,在主变量的影响下逐渐退守蜕变。这个最大变量使侨乡成为近现代以来与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世界经济发展的起伏、政局变动都直接影响到侨乡的社会变化,海外打喷嚏侨乡就会“感冒”。比如,19 世纪80 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导致《排华法案》的颁布,直接影响了广东五邑侨乡移民的规模和形式。再如,20 世纪20、3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顺利,侨汇稳定,广东五邑侨乡华侨新村、墟镇、基础设施、商贸文教等发展是最为迅速的阶段。三如,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占香港,展开对东南亚的进攻,导致来自东南亚和美洲、澳洲的侨汇大幅下降,长期依赖东南亚侨汇的广东潮汕侨乡、梅州侨乡、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侨乡的侨眷生活大受影响,而长期依赖美洲、澳洲侨汇的广东五邑侨乡的侨眷生活和社会经济也同样陷入了困境,1943年的旱灾在台山一县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就达到10 多万。这些例证都说明,侨乡不仅仅是中国乡村的一部分,更是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中国乡村,已经纳入了近现代的全球化进程。

作为侨乡发展最大变量的外来因素,不仅华侨群体直接影响着乡村事务的处理,还因其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传回的文化本身就带有多样性。近代以来,华侨就形成了东南亚为最大聚居地,美洲(尤其北美)为第二大聚居地,第三为澳洲的分布格局,这就决定了影响广东、福建侨乡发展的外来文化,不仅有来自东南亚的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同步的农业文明,更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不同的欧美工业文明①有关广东、福建侨乡外来文化的内部结构及其文化类型,笔者首先在拙作《侨乡文化与侨乡文化研究》(载《五邑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中提出并做了初步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在侨乡是一个长期的普遍的大众的文化现象,而且工业文明对侨乡的冲击远远大于同时期其他的中国乡村,才有了侨乡的近代化进程走在中国乡村前列的历史进步。

因此,国际性是侨乡区别于传统乡村,侨乡文化区别于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侨乡文化研究的国际性

侨乡文化的国际性特点决定了侨乡文化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必须具有国际性,这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加深认识。

(一)学术视野

侨乡作为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中国乡村,开展研究课题就需要将其置于世界的视野加以审视。这里的世界视野包括课题背景、课题对象、课题内容、课题意义、课题条件以及课题可行性的国际观察,还包括研究课题的国际比较。比如,侨乡建筑遗产研究,必须从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面分别考察外来建筑文化要素,而且注意不同建筑流派、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不同类型建筑特点的分析;进行侨乡建筑与中外近代建筑的比较,确定侨乡建筑遗产的价值和研究意义;注意建筑主体(业主和建筑者)的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特点与专业人士的差别,及其对侨乡建筑的建造和建筑风格形成的影响。这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研究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正是这样的研究论证了开平碉楼建筑的唯一性,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学术基础。世界视野还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研究经历形成的观察视角的相互启发。比如,2017年以来加拿大北哥伦比亚大学(UBC)历史系学生在广东五邑侨乡的课程学习中对侨乡建筑、民俗的观察②这是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加拿大北哥伦比亚大学(UBC)长期交流合作的一个项目,以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为学习生活基地,在开平、台山、新会、江门进行田野考察,通过课程论文、小视频等形式提出自己的观察认识,获得学分。,2019 年12 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师生对厦门、南安、金门等乡土建筑文化的考察③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陈煜老师2017 年2 月以来“亚洲都市与乡村更新”课程的一部分,2019 年12 月8天的闽南侨乡活动以“国大建筑系学生眼中的闽南影像系列”为名发表在“ONLab在线”上。,虽然是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但是他们对侨乡建筑的跨国文化分析和乡土民俗的感受,对长期生活在侨乡的中国师生还是很有启发的。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期间,我们多次和外国遗产保护学者进行了交流,获得了有关开平碉楼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建筑价值、西方建筑材料历史等多方面的学术收益,对确认它的世界意义很有助益。①在2001 年到2007 年的申报期间,我们先后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MS)的英国、以色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侨乡建筑遗产的学术交流。

(二)学术资料

侨乡文化形成过程的中外文化融合,决定了记录保留载体的国际性。以侨批为例,侨批是广东、福建侨乡文化研究的重要乡土文献,收录进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的侨批档案有16万件,其中广东15万件,福建1万余件。这些侨批档案主要来自东南亚、美洲、大洋洲,以东南亚最多,其次是北美洲,以批局或家庭、家族为单位形成了长时间的文献记录,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侨眷家庭家族生活、侨居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19 世纪末20 世纪前期的国际政局等多方面的民间视角下的记录。尽管侨批档案数量上如此的庞大,内容如此的丰富,作为侨批研究或运用这些侨批开展侨乡文化研究,依然还是有一个重要的缺环,那就是从侨乡写出去的批信(回批)非常欠缺。虽然在“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世界记忆遗产项目中收录有回批,但是数量非常少,与海外寄回来的侨批极其不成比例,只有阅读了一来一回的侨批,才能帮助我们复原事件的完整过程和内容,才能更好提出学术问题,做出学术判断。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保留有部分从侨乡寄出去的批信,这些批信对广东潮汕侨乡、梅州侨乡和福建泉漳厦侨乡的侨批研究非常有帮助。目前国内保留的最早的侨批是清光绪九年(1883)的遗物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文本《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内部文件,暂未刊)第6页“历史/出处”及附录第23页“最早的侨批”。,而泰国的许茂春先生则收藏有清朝咸丰年间的批信③有关许茂春先生收藏的清朝咸丰年间侨批信息由刘进教授见告。2013 年6 月9 日,由泰国中华会馆等6 家单位联合在曼谷主办了侨批展览,以“声援侨批申列世界遗产,见证华侨爱国爱乡历史”。这次展览的展品中就有许茂春先生收藏的清朝咸丰八年(1858)的侨批原件,刘进教授亲眼所见。。因此,要开展侨批研究或运用侨批研究侨乡文化,必须将海内外收藏的侨批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比较完成的资料链条,有更加科学的资料基础。侨批档案的事例告诉我们,侨乡文化研究的资料收集需要在国内国外开展工作。

(三)学术资源

侨乡是中国本土的,它不仅大量接受了外来的文化,而且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输出地;在改革开放之前,海外认识的中华文化是以岭南地域文化为主体的,最早前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的华侨的着装、饮食、语言、民俗、文艺、信仰等等都带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征。华侨就这样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时至今日,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对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成为其文化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以保存。这些近代以来传播出去并传承至今的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中华文化,是我们观察近现代侨乡嬗变的重要学术资源。海外华裔和非华裔学者对当地华侨华人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力量,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比如,有关美国铁路华工的观察在19 世纪60 年代美国横贯大陆铁路修建期间就有了文字的记录,铁路沿线的报纸对华工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劳动组织、群体管理方式等都有相关的记载,历史学家的研究也有触及。在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与华侨华人相关的研究比北美洲更为兴盛,学术队伍也更有实力。这些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人员和百多年来积累的学术成果,同样是侨乡文化研究必须要加以重视的学术资源。

(四)学术组织

侨乡文化的本体属性、研究视野、资料组合、资源整合等特点形成了侨乡文化研究内在发展的逻辑,当今的侨乡文化研究学术活动规划就要着力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着力开展国际学术合作,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建立稳定的学术合作机制,国际合作应当成为侨乡研究学术实践的重要推动。

三、侨乡文化研究国际合作案例

2019 年是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建成通车150 周年,这条连接美国东西部的战略大通道的建设与华工直接相关,正是因为华工于1864 年开始参与其最艰巨最艰难的西段建设,才使原计划的14年建设期缩短为7 年,从美国东部到西部的时间由6 个月缩短为7 天,美国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3]可见其战略意义之大。美国政府、学界、社团从2012年就开始筹备,予以隆重纪念。

这样一件发生在美国的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也为侨乡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

参与横贯大陆铁路建设的华工来自珠江三角洲,以广东五邑侨乡为主。对这一劳工群体的研究,在美国是以非华裔学者为研究主体,起步于19 世纪60 年代铁路建设时期,20 世纪70 年代华裔学者崛起,成为推动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美国侨团对铁路华工不断举办的纪念活动和社会公关宣传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重视,2014年美国政府将“铁路华工”群体请入劳工部大楼荣誉堂,对铁路华工的巨大贡献给予国家的崇高荣誉,这就是学界和侨团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中国大陆,有关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改革开放之后在华侨华人历史、美国史研究领域渐受关注。中美学者的研究在新世纪初期之前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是在“美国视角”主导下进行的,利用的资料、设置的课题、研究对象的场域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中心,成果积累不少。①有关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的学术评述,参见冉琰杰、张国雄《跨域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述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待刊)。当横贯大陆铁路建成通车150 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日渐临近,如何取得铁路华工研究的新突破,是中美学术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美国视角”主导的研究显然有学术突破的空间。铁路华工群体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国际移民,而且这个群体在同时期的国际移民中有一个鲜明的文化特征,那就是他们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他们每日需要面对、但始终感觉是一个陌生的‘他者’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存在空间距离、但在他们想象中却总是充满亲情温馨、近在咫尺的属于‘我的’世界”。②孔飞力著、李明欢译、黄鸣奋校《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代移民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译后记”,第448页。孔飞力与李明欢对华侨历史提出了“两个世界”的理论,对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同样适用。“他者世界”与“我的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是突破口,如何从“美国视角”主导的铁路华工研究向“中美视角”双主导转变,是最合理的学术设计和最佳的技术路线,而“中国视角”的重心就在“侨乡”。

“美国视角”主导的铁路华工研究存在的学术局限和学术发展困难,在美国考古学界、社会学界的铁路华工生活史研究中就提供了印证。长期以来以斯坦福大学考古系为主导的美国考古学界、人类学界、社会学界联合对横贯大陆铁路西段沿线的华工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发掘,重点考察铁路华工的生活,研究基础已经比较深厚了。但是项目负责人斯坦福大学考古系芭芭拉·沃斯博士却指出:“由于缺少关于铁路华工家乡的物质文化信息,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分析铁路华工遗址中遗物和遗迹的时候面临了困难。……与之相似的是,在中国的侨乡学者们他们很难获取北美考古学家关于铁路华工的研究成果,因此无法将其与侨乡的历史、建筑和民族学的丰富资料进行比较。……显然,铁路华工和其故乡生活的物质实践紧密相连,我们不能把它们视为独立的分析个体。”[4]芭芭拉·沃斯博士的学术感悟是很有启发价值的,她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中美学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单就美国考察铁路华工是有学术缺陷的,单就中国看侨乡的外来文化也是有学术缺陷的,只有将“美国场域”与“中国场域”结合起来考察铁路华工群体,才是完整的学术研究。芭芭拉·沃斯博士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考古发掘研究美国铁路华工的生活,长期的学术实践让她看到了这个群体的跨国性质所决定的研究视野和技术路线,这同样也揭示了侨乡文化国际性特点所决定的研究视野和技术路线。

2013 年11 月,中美学者共同的学术需求促使大家走到了一起。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建成通车150 周年纪念学术组织单位斯坦福大学项目组的代表原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时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的卲东方先生来到五邑大学,与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签订了两单位联合开展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的协议。双方商议将美国与铁路华工的家乡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各自发挥学术优势,分工进行。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围绕铁路华工课题对已掌握的文献和文物资料进行了新的审视和判读,努力寻找梳理铁路华工在侨乡的印记,并且专题开展了铁路华工村落的考察。梅伟强先生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台山,重点对铁路华工招聘人李天沛的家乡台山市大江镇水楼乡龙安里进行了考察。我们初步积累了侨乡文献、侨乡文物、铁路华工遗物、侨乡遗产和铁路华工后人口述记录系列资料。

2014年斯坦福大学铁路华工项目课题组第一次到江门,对铁路华工的家乡进行田野调查,先后考察了新会、台山、开平等与铁路华工有联系的一些遗址和村落。在学术交流中,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第一次向中外学术界公布了与铁路华工相关的一些文献、文物资料,并对其学术价值进行了分析揭示。也是在这次考察中,双方商定组成联合课题组,整合中美双方的学术资源,在五邑侨乡开展铁路华工村落社会学深度田野调查,以实现与美国横贯大陆铁路沿线华工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比较研究。

2015 年至2017 年,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谭金花博士和斯坦福大学考古系芭芭拉·沃斯博士负责的工作组以开平仓东村为基地进行了多次深度的社会学田野调查。美国方面除斯坦福大学之外,还有新奥尔良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南俄勒冈大学、洪堡州立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等高校的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与。

经过7 年的合作,双方有关美国铁路华工的跨国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中心课题组成员先后发表了《美国铁路华工的追梦、圆梦——基于侨乡视角的考察》《追寻沉默的美国铁路华工——以中国近现代广东五邑侨乡文书为中心的探讨》《北美铁路华工家乡五邑的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文化根源》等系列论文,并组织翻译出版了拉塞尔·康威尔著、谢利·费雪金编注、姚婷译的《为何与如何: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和方式(1871)》一书,这部著作是作者到珠江三角洲进行实地调查后,对19 世纪50、60 年代中国人移居美国的情况作了美国人的解读。这部美国早期的著作对分析铁路华工出洋动机及出洋经费筹措、出洋方式等提供了不少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2019 年4 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了铁路华工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作为铁路华工项目的结项,双方合作的成果在大会上做了发布。

2019 年6 月,“北美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举办,同时举行了《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广东侨乡和北美铁路华工营的物质文化研究》《为何与如何——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及方式》《金山上的中国长城——美国铁路华工简史》等书的首发式。其中,《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广东侨乡和北美铁路华工营的物质文化研究》由谭金花、芭芭拉·沃斯、莱恩·肯尼迪联合撰写,它以仓东村收集到的一万多遗物为基础,从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多学科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让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仓东村的居民就在使用英国的瓷器、法国的枪、美国的玻璃瓶、美国的药物;同时也看到十九世纪中期,在美国的中药商人已经跟当地人合作生产玻璃药瓶,并通过香港进口至广东销售的情况。研究报告认为:这些可视的物质证实了五邑侨乡地区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已经踏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美联合课题组还在开平仓东村举办了《北美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仓东项目》首映式,为这次国际合作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

这次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国际合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了“中国视角”也就是“侨乡视角”的分析,侨乡资源得到挖掘,侨乡分析得到深化,主要成果极大地弥补了以往美国铁路华工研究中的“侨乡视角”短板,“美国场域”与“中国场域”的失衡有所调整。从侨乡文化研究来讲,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铁路华工对侨居国文化的感知吸收情况、侨乡外来文化的内涵、外来文化与侨乡民众生活的联系以及给家乡的经济和文化面貌带来的影响。

实践证明,实施7 年的美国铁路华工国际合作研究是一个学术上的双赢。

四、结 语

以国际合作作为侨乡文化研究的学术组织和学术技术路线之一,是由侨乡文化国际性的内在逻辑决定的,7 年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的学术实践证明了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和可行。这是侨乡文化研究与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乡村研究在学术视野、学术意识、组织方式等方面不同的一个鲜明特点。

侨乡文化研究的国际性渗透在学术视野、学术意识、学术资源、学术组织各个方面,研究的重心在“侨乡”,“他者世界”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他者世界”中,与华侨相关的其他群体也是学术资源,应该进行考察,让我们更好认识华侨在文化认知、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这对分析侨乡的外来文化是很有学术意义和学术必要的。7 年的美国铁路华工合作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依然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比如铁路华工与爱尔兰劳工、摩门教劳工(他们修建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东段)的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上把握华工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特点。

美国铁路华工国际合作研究的实践启发我们,以重大课题为中心开展侨乡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容易形成共同的学术兴趣、持续的学术实践和突出的学术成果,其示范、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同时,也更有学术发展空间和延展性。在7年的合作实践中,我们结识了一批美国专家学者,更多地了解到美国有关横贯大陆铁路学术研究的情况,这为我们下一步开展铁路华工与爱尔兰劳工、摩门教劳工的比较研究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侨乡华工华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我的华侨老师
近代昌邑市侨乡民居建筑装饰审美特征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