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以校级教材为例

2020-01-19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务处院校教材

易 洁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教材是一定门类、学科知识的物化载体,是教师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的蓝本。[1]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新职业、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入,迫使高职教材内容必须紧跟新的专业目录修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现状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出现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情绪严重等问题,这些都给教学带来现实的困惑。因此,高职教材编写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如何方便教师教和有效引导学生学的角度,突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编写出适合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优质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教材资源建设滞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发展的速度明显落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2]。当前高职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度不高,多数教材理论知识过多过深,缺乏与市场、生产实际需求和职业要求的结合。同时由于教材从编写到最后出版历时较长,被使用时教材内容已明显滞后于标准的推出,落后于现实的需要,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规范、标准、技术和工艺。

(三)教材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教材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少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缺乏编写积极性;其次,教材选用制度不完善。多数高职院校教材选用是由任课教师制定其自编或自售教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3],同时受教师授课方式等因素影响,使优秀教材得不到选用;再次,教材建设缺乏信息反馈制度。多数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管理缺乏有效教材使用后的跟踪、反馈与落实机制,影响优质教材的选用;最后,教材出版监管不力。当前由于出版行业商业化倾向明显,使得同一门课程教材多达几十种,教材内容同质化和盗版现象愈演愈烈,且教材价格呈上长趋势,少数教师为评职称需要,让“职称教材”流入课堂,教师为多出科研成果,一本教材每年更换一个出版社,形成众多出版社对高职教材市场无序化争夺。

(四)缺乏信息化教材资源建设

现有的高职教材资源多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材资源内容,文字多图片少,有难再现、内容有限、易失时效、难现实操等缺陷。以这种方式组织内容使得在大数据时代建立知识和职业之间的学习关系变得困难,专业知识难以转化为专业能力。[4]同时传统的教材建设功能只需要表述专业知识,缺乏数字化时代所必须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数字化组织和表达,缺乏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使得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无法为全社会的学习者所共享,这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相背离。[5]

二、高职院校校级教材建设常态化管理的实践

高职院校通常由教务处负责教材建设项目的申报受理、立项评审、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全过程管理,并履行有关职责。教务处为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进度,对立项教材坚持做到事前论证、事中监测、事后评价,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

(一)按需求申报,进行立项管理

教务处根据学院教材发展规划,严格项目的申报、组织论证、遴选等环节。明确规定所申报教材须符合补缺性、特色性、高规性、首版性原则;经各开课单位推荐,教务处初审,符合要求的教材由学校教授委员会,组织行业专家与教材使用管理人员参与立项评审;预立项教材在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由项目领导小组下达立项文件,会同财务处联合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教材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教务处围绕“工学结合”核心理念,融合知识与能力培养,提供教材编写体例及格式要求,包括层次和标题的要求、文字表述与书写要求及图、表和公式格式要求、名词术语出版要求等,规定项目负责人按教材建设任务书要求进行项目建设。

(二)按节点把关,实行全程管控

项目一经立项,严格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综合评审等过程管理,掌握项目进度、变化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为提高教材建设投资效益,立项教材在“过三关、斩六将”后予以结项。

1.“过三关”。(1)严把中期检查关——重点检查建设书稿完成进度,把好节点。主要是审核教材编写是否贯彻样章精神;教材体例设计是否新颖、协调;教材内容是否准确、体现理实一体化;文字表述是否规范、精炼;理论提炼是否具有针对性;教材各部分篇幅是否平衡等。(2)严把结项验收关——重点检查教材完成情况,把好质量。主要是审核教材实际字数是否达到立项要求;案例选择是否经典和实用;使用资料、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可靠;使用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是否规范等。(3)严把综合评审关——重点查找创新与不足,抓好整改。主要是审核教材版式设计是否活泼;是否图文并茂、理实一体;排版是否规范等。

2.“斩六将”即检查时若出现六个方面问题,将严肃处理。(1)教材结构体例不合理;(2)擅自改变立项建设内容;(3)无任务分工或任务分工不合理,教师没有得到锻炼;(4)在建设期内未能完成建设任务;(5)出版单位不合乎相关制度;(6)立项经费使用不规范。问题教材要求限期整改,对不按规定时间整改的,学校将取消立项资格并进行通报批评。

(三)按规范建设,实施达标验收

校级教材建设为期两年,教务处对在建教材持续动态管理并开展相关工作。各二级学院督促项目组进行教材编写,自立项文件下达之日起一年内,项目组须完成初稿并接受教务处组织的中期检查,如果所提交书稿没有通过中期检查,限一个月内进行完善。通过中期评审书稿,由项目组向出版社提交书稿,签订合同,支付出版费;教务处组织结项评审,由学院下发结项文件。对建设期内未完成教材出版项目,学校将不予以出版资助;对未通过或无故不参加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项目,学校将撤回项目,收回专项资金,并限制以后此类项目申报。结项验收时项目组需向教务处提交五本已正式出版样书,教务处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对已出版教材从不断提高编者水平为出发点,提醒编者再版时需完善之处。

三、推动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管理常态化的策略

校级教材常态化建设管理既是目标,更是手段;既是结果,更是过程;既是意识,更是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改革,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级教材建设研究,不断加强教材立项建设项目管理,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一)围绕人才培养需求,制定教材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是“育人”教育,在设计上应转型升级,树立以德为先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培养适合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具有知识技能结构变迁、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沟通协作社会能力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做好教材开发顶层设计,忌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确保经费支持充足。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教材建设前要充分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融入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注重行业发展和企业用人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发展的延展性。其次,要有计划地进行教材建设。分层级做好国家级、行业级、校级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对市面上已有的规划教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匹配课程,或者虽有匹配但匹配度极低的教材不允许立项,对在之前重点项目如:国家级骨干校、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等已立项资助过的教材明确不再重复资助。最后,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在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按需求制定好教材建设发展规划。

(二)加强高职内部管理,完善教材管理机制

对于常态化管理的教材建设项目,经费上给予足够支持,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做到配套机制完善,政策落实到位。在学校内部一是要健全校级教材建设立项管理机制。要求参加教材编写教师,至少有担任所编写教材课程三次以上授课经历,熟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和校企合作经验;二是要完善教材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制度。校内每学期组织一次教材中期评审和结项验收,采用材料评审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遵守“严格把关,确保质量;耐心指导,帮助提高;客观公正,不徇私情”的评审原则;三是要严格教材选用制度。教材选用可采用教师个人申报、教研室集体审定,专业备案的选定程序。对教师自编、参编教材可安排高职称学科带头人进行审核,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组成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四是建立教材信息反馈机制。对使用过的教材,建立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参与、公开透明的教材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材正确性、针对性、科学性、先进性及教学的适应性评价等标准。收集来自师生对教材使用后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材进行质量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变更理由;五是要完善职称评定、教科研成果评定机制。把优秀教材纳入教研成果并给予奖励,完善教材编写出版管理办法,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编写教材的数量。[6]

(三)深化“三教”改革,推进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

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以校本成效为本课程的建设为开端,推动教材、教师、教法的改革,提升教师参与“三教”改革的主动性、有效性和职业能力。新型活页式教材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思路进行教材开发设计,弱化“教学材料”的特征,强化“学习资料”的功能。将“以企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或产品”作为教材主体内容,将“以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教材中,提供丰富、适用和引领创新作用的多种类型立体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实现教材多功能作用并构建深度学习的管理体系。工作手册式教材针对企业单位用人需求并反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职业特点和岗位角色明确,让学生迅速进入岗位角色。高职院校按照“活页教材+活页笔记+工作训练+功能插页”四位一体表现模式进行系统策划、指导和编写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按期推进教材建设进程,保证活页式教材模块划分清晰,手册式教材流程完整。对教材的内容、质量、形式进行抽查,学年末开展合格课程评价,验收教材建设成果,全面应用到各课程中,落实教材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紧盯职教发展趋势,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着力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能力等终极性问题。[7]因此高职院校编写出教材要重视技术、技能性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精心设计教材中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与时俱进,能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拓展,并始终体现时代性。针对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适应性需求增大,教材建设要跳出传统专业的束缚,围绕产业链和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共建,做到“五对接”: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二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对接;三是实习实训与生产过程对接;四是学校教师和企业职工能力提升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相对接。把工匠请进课堂,让企业参与共同编写专业教材,通过前置性企业文化理念引导和熏陶,让工匠精神入脑化行。鼓励教师去行业、企业学习和实践,鼓励教师结合自己最新研究成果,面向全院学生开设高质量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中不断融入新理论和新技术,并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综合改革。

(五)强化自主学习功能,丰富教材建设内涵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趋向于个性化、自主化、随意化和碎片化,在纸介教材基础上,要发挥教材“能学”“辅教”和“助训”功能,建议多用图标和序号,并匹配上对应网址的二维码,重视交互性内容,增加立体化标记。当学生看到有标记的知识点时,把识别图放在移动终端摄像头下,打开配套软件,在手机屏幕上就可以显示相应的动画、视频、课件等多媒体资源[8]。立体化教材图文并茂,大量图片可以取代文字叙述,呈现出多维、多层次的动态表现,在形式上化整为零,在内容上保持有序关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材可视化、情景化显著提升,学习趣味性、吸引力进一步增强,采用应用实例来解读知识点,代替单纯概念描述。通过立体化教材统计功能,使一本教材配备一个教法、一个题库、一个资源库、一套评价方法,将所有资源应用于课堂,所有活动得到统计,所有数据得到保存和记录。通过扫码随到随学,课前教师可利用立体教材统计功能,随时随地查看平台的学习情况,对没有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予提醒;课堂上教师可使用随堂测试、实操任务、课后作业等配套教材,组织课堂活动,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系统会记录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情况,每一次的测试成绩,每一次的实践评价,形成科学且清晰可见的过程性评价数据,为教学情况分析提供依据。将教材与课程通过二维码相连,形成“纸质教材+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

猜你喜欢

教务处院校教材
服务现代警务新体系 构建“新公科”专业平台(顾国达等摄影 教务处报道)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好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