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诉求、价值与路径
2020-01-19叶华
叶 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为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完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国制造亟需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进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施工蓝图问题。因此,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促成职业教育破解发展的瓶颈,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为转型升级提供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1+X证书制度的战略意义
(一)战略需要: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培养人才
中国制造2025战略,迫切需要人才支撑。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生产技术变革,使得产业发展更加复杂,对人才需求、质量和期待越来越高,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这也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面对战略发展要求,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强化了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建设,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二)逻辑根源:为契合类型教育指明发展方向
截止到2018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首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适应发展需求,把产教深度融合贯穿职业教育各个层面,促进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职业教育是重要突破口。“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而1+X证书制度,恰好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为契合类型教育指明发展方向。职业教育要向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类型教育方向转变,以落实和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为主基调,突显其活动特征和教育功能,面向市场、服务发展,把先进技术、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式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强化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书证融通,促进学生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色,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重要举措: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新思路
1+X证书制度是基于我国现实背景的首创,同时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职业教育要重点围绕服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科学谋划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处理好1+X证书制度关系,1+X证书中“1”是指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要避免因过度强调X而造成“证书化”学习倾向,通过课证共生共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另一方面处理好1+X证书制度的对接关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从试点专业职业技能领域做起,尝试以社会化机制招幕职业教育评价组织,吸引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的制定,以及后续的更新工作。而试点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需要做好人才培养的统筹调配工作,通过深入学习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研制课程及证书标准,并进行适时的动态修订升级。此外,处理好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各环节,将教育目标、教学标准环环相扣,把1+X证书制度作为培养模式、评价制度,体现类型教育活动特点和规律,强化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的吻合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新思路。
(四)基础工程:为研究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提供契机
早在1993年,中国就正式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国家资格框架具有文化的多样性,是一项基本标准和制度体系,在沟通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推进1+X证书制度,涉及到教育与就业制度的顶层设计,已经在国家资格框架建立上取得了突破。然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现一些新问题,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呈现分离状态,且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开发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此外,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呈现分离,且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覆盖面不够,口径宽窄不一。总体来看,国家资格框架有了重要进展,但国家教育与就业制度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要打通屏障,改变政府部门互不关联,各自为政的乱象,逐渐形成两个证书体系。“1”和“X”相对独立的,“1”是以教育部门为主体,“X”以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门为主体,分别负责把关和背书,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重要的作用[3]。因此,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研究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提供了契机,通过有效对接学历与资历,探索实现两者之间相互匹配和转换,将有助于完善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二、1+X证书制度的战略价值
(一)育人层面: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
1+X证书制度直接受益人就是学生,既是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制度。“1”是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则为学生提升就业创业资本,能够为学生进入某个专业领域打开一扇门,为学生提供了可遵循的职业晋升通道。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领域,以及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学生的基本素质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多元本领,为明天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实施1+X证书制度,通过教育与培训,让学生考取更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练就过硬的技能,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实践表明,一毕业就拥有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丰富职业能力,更具有职业竞争的优势,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去拓宽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至关重要。试点院校在落实专业(群)职业面向对应的“X”证书时,要厘清职业能力素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学生最关心的“X”证书获取问题,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高层次需要,打通成长与职业发展通道。
(二)开放层面:盘活学生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扩招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在政策保障、资源配置、协同育人方面给予了诸多的投入和支持。可见,职业教育的教育活动拥有大量的政策资源、行业资源和环境资源,涉及跨界、跨行、跨域,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数仅限于职前教育阶段,归属院校所有,尤其是实训设备与场所,对社会开放不足,闲置率高[5],这不利于1+X证书制度推进实施。
1+X证书制度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需要面向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试点院校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凝聚共识,打破“围墙”,转变办学形态,开放各类资源,盘活和利用好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三)路径层面:实现学生学习成果追溯
实施1+X证书制度,探索“学分银行”,即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储存,可追溯、可查询,实现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以1+X证书制度为纽带,将课程与证书融合,学生可按规定兑换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的在职期间,学生学习成果都可以最终实现相互认定和转换,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更加开放多元,为学生接受教育培训提供更多的入学和学习方式,解决了类型教育的培养模式问题。
(四)传递层面:提升学生1+X证书含金量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凭证,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混乱,部分证书“水分大”,不被行业企业认同,所以起不到真正职业能力鉴定作用,应该提防和纠正。“1+X”证书制度的试点实施,将逐步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和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主体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并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主要群体,筛选出一批具有专业市场价值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强化证书质量和鉴定效力。也就是说,在试点院校内推广使用的职业资格证书“X”,应是由教育部门把关和备书,能够准确体现技术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这也是院校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标准。同时,严把证书入校关、培训关、考核关,不断完善标准,提高证书含金量。
三、实施1+X证书制度的路径举措
(一)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的功能定位
1+X证书制度,是一个契合类型教育的制度设计,并非简单意义“双证书制度”的延续,在开发主体、运行管理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和质量保障层面都更加具体,这类证书的实施、管理和评估的归属更加明晰,涉及的关键要素主体分别是政府部门、试点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机构。其中,试点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将面向本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培训服务。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为建设主体,负责组织开发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以及落实建设考核站点、考核颁证等,并协助试点院校实施证书培训[4]。同时,还要强化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培训监管,落实发证、鉴定、培训、监督和认可各环节,并进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证书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主动谋划1+X证书制度的课程对接
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要主动谋划,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商专业设置、共义课程开发,做好课程对接[5]。通过加强对试点方案的研究,深入理会其精粹和要领,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制定试点专业(群)1+X证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为依据,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系统钻研能力要求、标准内容和考核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进行有效对接[6],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定位专业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重新梳理毕业条件和资格证书,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更新理念,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思路,重构1+X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课程设置,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或1-2门专业核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严控考试考核,严格管理执行,逐渐形成1+X证书制度。
(三)创新实践1+X证书制度的培养模式
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期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为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抓手。在各项政策的指引下,试点院校要创造条件,有效衔接各方资源,包括教育链的、产业链的、人才链的、创新链的资源,主动抓住发展机遇,与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抓住关键点,从供需两端相向发力,规范标准和课程,严把证书标准和人才质量。在实施过程中,试点院校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进行适应性改造,融入课程开发中。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育训结合,推进学历教育与获证培训互通衔接,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通过1+X证书制度的培养通道,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获得相应的企业论证,使学生一专多能,毕业后就能进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体系[7],为企业节约用工成本,节省培训时间,从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
(四)有效推动1+X证书制度的师资培训
1+X证书制度,一端连接职业教育与培训,一端连接复合型技术人才就业创业,需要大量懂教学、懂技术的培训讲师。对试点院校来说,注意创新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培训,通过政策引领,落实价值激励,加大培训资源开发,探究实际行动层面的灌输与规制。一方面通过探索教师资源配制模式,建立轮岗轮训制,鼓励教师选择专业龙头企业开展研究学习,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撬动试点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合作,推动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技术管理人员和试点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此外,将教师专业发展和1+X证书制度结合越来,开辟教师晋升的新通道,有效推动1+X证书制度的师资培训。这也是试点院校特色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