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水增金:高校“金课”的建设标准与发展路径

2020-01-19刘清东

关键词:金课课程内容育人

宋 晔 刘清东

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人才培养能力以培育一流人才为落脚点。教育中最微观、最普通的课程建设解决的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1]。故而,提升课程质量不但极为必要而且极为重要。教育部于2018年8月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2]高校“水课”是指教学目标未能充分完成以及学生未能获得增值性发展的课程。高校“金课”指向一流课程,是高校中高质量课程的统称。如此,应适度提升高校课程的难度、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科学探寻高校“金课”及其建设标准,实现高校课程“去水增金”意义重大。

一、高校“金课”建设的关键

高校“金课”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而且能为国家培育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理念、目标与行为的变革是实现高校课程“去水增金”的关键。这是因为,理念决定着目标的制定,目标框定育人方向和规格,实践是检验育人成果的唯一标准。

(一)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转型

高校“金课”建设强调理念的变革。从“水课”到“金课”,并不是单纯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颠覆性、彻底性的变革。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学为中心的理念。(1)教要为学服务。首先,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唯一合法者的身份逐渐被打破,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日益为人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清、讲透、讲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问道、善于寻道、乐于悟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由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高校“金课”建设提倡教学过程中有批评、有质疑、有争论、有反思。教学不应是学生单方面接纳、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要侧重于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评价观。提倡解放、发展学生的教育观,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生观,实现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提倡教师服务于学生成长过程的教师观,致力于构建教师引导者、服务者的身份。提倡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课堂观,致力于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身的事情。提倡以学定教、评教的评价观,实现以教促学和以学助教。总之,高校“金课”建设应坚守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提升课程质量提供科学引领。

(二)由偏重育才向立德树人的目标转型

高校“金课”建设是一场目标的变革。宏观上,我国教育目标经历过三次大的变化。近代以来,从重“人”转向重“才”。近代国力衰微,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教育因而转向科学、技术等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经济增长似乎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引领,“人”沦为一种驱动经济发展的资本,重“才”轻“人”走向极端。20世纪末,“从物化走向人化”[3]引领教育重新回归“育人”传统,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呼唤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的融合统一,强调育人是育才的前提和根本。现阶段,“金课”的提出,旨在切实走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这要求我们必须紧抓立德树人的“金”目标。正如钱颖一所言:“在中文里,‘人才’……由‘人’与‘才’两个汉字组成。”其中,“人”关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指向自由与幸福。“才”注重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等方面的发展,指向成就与成功。[4]所以,高校“金课”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注重学生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与人生发展等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品性等综合素养的培育。

(三)由坐而论道向践行为本的行为转型

高校“金课”建设是一场行为的变革。不论何种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乃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只有在行动过程中,才能转化为教育成果。传统意义上的坐而论道常停留在“想要”的认知层面,唯有在践行中解决具体问题,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前行,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发展。行动作为教育第一法则,要求我们必须从坐而论道转向践行为本。课堂是育人的基本载体,高校“金课”是大学生获得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必须确立“金”行为。课堂主体必须实现行为转型。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金”行为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行为要由“水”向“金”转变。目前,由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自身发展,忽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同时,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学生要求放松,如“上课就有学分”“考试划重点”,导致“水课”泛滥。“金课”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并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学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教学功底。其次,学生行为要由“水”向“金”转变。大学生应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将学习视为终身发展的重要方式,打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羁绊。再次,高校相关领导应深刻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五大类型“金课”,其中有四类与信息技术有关,因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智能+”等网络技术的优势,为“金课”建设提供大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总之,应充分调动各方人员、资源,为高校“金课”建设提供保障。

二、高校“金课”的建设标准

高校“金课”构建标准不仅影响与制约着自身的形态,而且影响着“去水增金”目标的实现。因为,高校“金课”标准是“水课”与“金课”的分界线,是衡量“金课”所蕴含何种意义的参照系。其中,高校“金课”的设计过程、活动实施和考核评价应分别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一)课程设计的高阶性

布鲁姆认为,个体思维具有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级别。[5]这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课堂设计应在考虑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高阶知识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高阶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构成。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6]然而,当下许多课程设计关注的重点仅在于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对于高阶知识的掌握、高阶思维的形成和高阶能力的发展。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心理,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7]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强调自主性与主动性。由于大学前的学习以他律为主,大学生刚入学时经常出现不会学习、不知学习、不愿学习的情况。“高阶性”在课程教学目标上的严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型。这是由学习上的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的极佳方式。其次,要促进教师教学心理的发展,从意向之教向成功之教转变。“高阶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设计开发更多的课程活动与课程实施方案,并以是否“教会”作为评价课程的标准,而不能限于“努力教”或成功地“告诉”。总之,“高阶性”的课程设计标准是高校“金课”建设的方向保障。

(二)实施过程的创新性

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课程内容的更迭速度,现有的很多教学形式排斥信息技术,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割裂,导致高校课堂“抬头率”较低,学生学习的旨趣与潜能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这要求我们加强高校课堂实施过程的“创新性”,以此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思行”分离的课堂教学状态。高校“金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学习结果三个方面。[1]首先,课程内容必须创新。高校课程既要立足中华传统,又要兼具时代气息。高校本科教育强调通识教育,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博性。课程内容的选取应在遵循国家统编教材和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如地域差异、专业差异等,合理选取前沿性知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譬如,对国际国内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与研究热点、社会时事的探讨,对国家大政方针、相关政策的解读等。其次,教学形式必须创新。在教育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运用教学图片、优质课视频片段、推演模型等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利用互联网优势,采用翻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在教育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水平,使课程教学成为有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育人过程。再次,学习结果必须创新。课程学习要以问题导向为中心,根据个体的身心特征和发展水平,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总之,“创新性”的实施过程标准是高校“金课”建设的质量保障。

(三)考核要求的挑战度

低要求的高校课程考核标准,导致许多教师不精心备课甚至不备课,学生“混学分”、课程结束无收获等问题的出现。挑战度有利于消除这一弊端。挑战度指向的是课程的难度,既要求教师花时间、精力、情感进行备课、上课,又要求学生课上课下有较多的时间思考。[8]挑战度是对师生的统一要求,需要师生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携手“跳一跳”,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挑战度的设置应立足实际,遵循适度原则。挑战度是适度提升课程难度,必须是师生共同“跳一跳”所能实现的程度。挑战度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区域的总体教育发展水平,而且应充分考虑校际差异、专业差异,甚至性别差异、个体差异。设置挑战度的目的是实现师生发展,因此必须立足实际、统筹考虑、系统规划、突出特性。其次,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层目标设置相应考核要求。知识层面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度、熟知度、理解度和运用力,能力层面应侧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思维发展的综合能力,素质层面应侧重考核学生的品行素养、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总之,挑战度的课程考核标准是高校“金课”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高校“金课”建设的路径

高校“金课”建设是建设一流学科、提升育人质量的系统化工程。“挤水”是“增金”的前提,是提升高校课程含金量的基础。逐步优化课程质量,是高校“金课”得以发展的核心。构建合理保障机制,可以为高校“金课”建设保驾护航。

(一)“挤水”是高校“金课”建设的前提

“金课”与“水课”相互对立,但又相伴而生。不符合国家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当然是“水课”,应予以淘汰。契合社会育人需求的课程,亦会存在“水分”,其区别不过是比率多寡而已。所以,“挤水”既包含淘汰部分课程,又包括提升课程质量。唯有“挤水”,方可为高校“金课”建设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首先,明晰“挤水口”。确定从何处着手是“挤水”工程的首要任务。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两大根本要素,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应以师生观念、态度的转变作为高校课程的“挤水口”。例如,提升学生对于某些课程价值意义的认知度,引领教师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助推科研的理念等。其次,提升“挤水率”。教师培训、听课制度、以老带新、学生评课等是提升教师课程能力和课程意识的关键。提升考核标准、构建综合考评方式等是转变学生学习心理的有力举措。再次,筑建“防水堤”。这要求高校“金课”的构建应加强外部压力,防止“金课”含金纯度的降低。如完善奖惩机制,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提升教师的教学内驱力;适度提升学业成绩在各类评比中的比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内驱力等。总之,应做好高校课程的“挤水”工作,为高校“金课”建设奠定基础。

(二)“金”内容是高校“金课”建设的核心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与动力,决定着事物的变化走向和总体态势。就课程而言,质量水平是内因,是高校“金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所以,“金”内容的构建便显得极为重要且必要。课程内容的科学与否是决定课程质量的最根本要素。其一,要有效选择课程内容。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注重基础性、广博性和适度专一性,又要契合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导向、文化底色和社会需要,既要关注现实社会需求,又要注意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其二,要科学组织,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组织方式的优劣,取精去糟。例如,在高校课程中混合采用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直线式和螺旋式等组织原则,推动高校课程内容的科学整合。其三,要遵循创生取向。高校课堂的“金”内容,不仅要坚守主流文化导向,而且要尊重教师的课程开发者和学生的学习者的身份,适当吸纳某些亚文化群体中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师、学生的创造力。总之,应切实提升高校的课程内容质量,提升高校“金课”的核心发展力。

(三)“金”环境是高校“金课”建设的保障

高校“金课”建设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在提升教育成效。为保证育人质量,高校“金课”建设在增强自身“软实力”的同时,还要塑造一种发展的“金”环境。这要求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教育资源,进而为高校“金课”提供发展保障。首先,要以国家政策文本为依据,立足《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相应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细则。例如,优化完善评定高校“金课”含金量的标准,制定“金课”红线,组建高校“金课”评价委员会等。同时,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拓展经费渠道,保障高校“金课”建设的正常运转。其次,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等参与高校“金课”建设的积极性。灵活利用“互联网+”“智能+”等信息技术,将可资应用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的承载介质和教学形式等。再次,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领作用,并借助新媒体技术,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于高校“金课”建设的认知度、认同度,扩大高校“金课”的影响力。总之,应切实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高校“金课”建设保驾护航。

目前,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流导向,也是构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落脚点在于一流人才的培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域在高校课堂,课程是课堂质量提升的关键。高校“金课”建设应重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践行为本的教育行为,以“两性一度”为构建标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金课课程内容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