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下欧美露天博物馆的形态及特征探究

2020-01-19

关键词:文旅文化遗产博物馆

刘 畅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展览活动。博物馆正在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空间。为此,博物馆必须提高与旅游的契合度,与旅游业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实现博物馆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为旅游增加文化厚度。

露天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类型。欧洲露天博物馆协会将其定义为:在露天的环境下,科学系统地收藏各类建筑物,展现相关的居住类型、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国内学者宋新潮认为,露天博物馆是致力于收集农村建筑及其附属物、庭院等实物,并置于相应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脉络中进行整体展示的场所。[1]冯骥才先生认为,“露天博物馆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2]。蒋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露天博物馆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露天博物馆展示内容的时期特征:过去的某个时期内,特定民族、地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3

露天博物馆既有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较强的游览和观赏性,又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特定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脉络,有较高的旅游和文化价值。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露天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内露天博物馆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探究露天博物馆的形态及特征,是推动我国露天博物馆建设的第一步。

一、国内外研究情况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论文,对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侧重因露天博物馆建设处于不同阶段而有所区别。

(一)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露天博物馆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露天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特点、现实意义以及在我国建设露天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等四个方面。

其一,露天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研究。露天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不仅包括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与该时代该地域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一点在最近的研究中才被提及。赵玲通过与传统博物馆比较,认为露天博物馆把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都作为展品同时进行展示。[4]卢可茵、董元亮认为露天博物馆是在户外通过搬迁重建等手段恢复历史景观。[5]14[6]11以上研究成果均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露天博物馆中的保护和展览方面的内容。刘梦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露天博物馆中的保护,认为与传统博物馆相比,露天博物馆实现了更立体的空间架构,实现了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载体的保护。[7]蒋凡认为露天博物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露天博物馆包括生态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狭义的露天博物馆强调演示和再现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3]3这是露天博物馆区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重要特点。蒋凡的定义为我们研究露天博物馆提供了概念界定,可以使之后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其二,露天博物馆的特点研究。严建强提出“摄影棚效应”,认为在露天博物馆中,“分散在各地的历史遗存被转移并集中在某个地方,由此赋予了一种摄影棚效应”[8]188。他对露天博物馆的特点的阐释在其他学者的论述中也得到了认同。吕建昌认为,露天博物馆比模拟历史场景的工业博物馆更具有真实感和临场感,有利于对遗产和遗产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9]这一研究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露天博物馆的真实感特点。蒋凡从内容、空间和方式三个层面分别论述了露天博物馆的特点,并从这三个层面与生态博物馆、主题公园、传统博物馆进行了比较,认为露天博物馆以展示传统文化为目的,具有公共教育性。[3]20-29他对露天博物馆的特点研究比前人全面。

其三,露天博物馆的现实意义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刘梦颖从跨学科研究角度,认为露天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打开学术研究与博物馆建设互相促进的通道,并且从我国国情出发,阐述了露天博物馆对一些情况特殊的乡村古建筑保护的意义。[7]蒋凡从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两方面论证了露天博物馆的经济价值。[3]37-39

其四,我国建设露天博物馆的可行性分析。刘梦颖从乡村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认为要避免“新农村建设”式的露天博物馆,对那些无法就地保护或整体保护的乡土建筑来说,露天博物馆是一种抢救性保护措施。[7]冯骥才强调了露天博物馆在保护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2]蒋凡从我国遗产资源丰富情况、经济意义、教育作用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建设露天博物馆的优势。[3]30-39

(二)国外研究情况

在笔者可搜集到的国外文献中,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对露天博物馆观众的研究、露天博物馆特点的探讨、露天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的关系研究这三个方面。

其一,对露天博物馆观众的研究。Roeland Paardekoope(罗兰·帕尔德库佩)在《考古露天博物的价值在于其使用——了解考古露天博物馆和它的游客》中对观众群体进行研究,认为普通大众是主要目标群体,从收藏、规划、展示等方面阐明了考古露天博物馆和观众的关系。[10]113-124Anna Pawlikowska-Piechotka(安娜·波利科夫斯卡·皮乔特卡)等在《乡村露天博物馆:游客、社区和场所》中通过对240名游客的访问,得出游客的体验是露天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结论。[11]这为我们研究露天博物馆的观众特征提供了指导意见。

其二,对露天博物馆特征的探讨。Stephen F.Mills(斯蒂芬·F·米尔斯)在《景观模拟与露天博物馆》中描述露天博物馆的特点时提到了现实主义的戏剧技巧,他认为露天博物馆中创造和展示的景观,就像好莱坞电影一样,依赖于现实主义的戏剧技巧,我们所看到的景观是真实的,在这种手法下,读者进入了一种经过精心描绘又可以被验证的叙事。[12]该文主要从景观和叙事两方面阐释展示的真实性。和它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Knarik Stepanyan(纳里克·斯蒂芬杨)的《露天博物馆:未来的情景规划》:露天博物馆通过情景的设置可以让游客沉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建筑、景观和氛围中。[13]

其三,对露天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关系的研究。Anna Pawlikowska-Piechotka(罗兰·帕尔德库佩)探讨了露天博物馆发展文化旅游的必要性,从经济形势出发,认为可持续的文化旅游作为乡村露天博物馆的收入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文化旅游对博物馆本身及社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1]Roeland Paardekoope(安娜·波利科夫斯卡·皮乔特卡)认为露天博物馆文化和环境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了消费者对这两方面都感兴趣的总体趋势。[10]53-66二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文旅融合下建设露天博物馆的优势。

综上所述,国内对露天博物馆的研究仍旧停留在其基本形态的探讨及利用上,欧洲的研究则已进展到对于露天博物馆游客偏好的分析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露天博物馆中的文化旅游。对于特点和形态的研究,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并且多是以新农村建设、乡村建筑保护为角度进行研究。笔者着眼于露天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的密切联系,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探究文旅融合时代下露天博物馆的形态特征以及在我国建设露天博物馆的可行性。

二、露天博物馆的形态特征

露天博物馆的兴起源自现代化和工业化对传统乡村生活的“吞噬”。为了传承民俗和历史文明,人们开始自觉搜集各地富有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将其搬迁、复原,在某一地点进行集中展示。露天博物馆发展至今,在展示内容上从单一建筑物展示到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及建筑内部的整体展示,展示方式也由静态展示走向多元化的动态展示,在形态上呈现出符合文旅融合发展的态势。

(一)整体展示:历史环境的再建构

传统博物馆只展示过去某一时期的展品,限制了观众对历史真实的了解。和传统博物馆不同,露天博物馆将建筑内部及外部的展示空间全部利用起来。露天博物馆利用情境建构的方式将建筑物、藏品、自然环境三者有机组合起来,从氛围到细节都忠于历史原貌,真实再现过去,实现了自然环境与历史语境的再建构,有利于营造沉浸式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而加深观众对历史的印象。例如,爱沙尼亚露天博物馆,在展示谷仓房、夏季厨房等乡土建筑的同时,也在谷仓房的周围种植庄稼以展示传统的收割场景,在谷仓房中展示传统的烹饪、洗衣、桑拿等生活状态,自然环境完全复原传统的农业生活场景。[7]这就可以使人们获得与参观传统博物馆不同的体验,赋予了传统建筑物以新的“生命”。

(二)动态演绎:生活状态的再呈现

露天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都展示生活状态。二者的不同在于,生态博物馆强调原住民在文化解释上的地位,重点展示和保护当地人原生状态下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乔治·亨利·里维埃将生态博物馆比作“用来获得了解和尊重当地人的镜子,这面镜子反映了其行业、风俗习惯、生活习俗、特性等”[14]。生态博物馆中社区居民只需要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进行生活、工作、学习就可以。露天博物馆则是展示过去人们生活的场景,每个人都将跨过现代性的门槛,进入过去。在露天博物馆中,工作人员也是演员,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模仿的方式演绎过去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情境,从而使观众走进这段历史,启发观众的理解和思考。例如,在爱沙尼亚露天博物馆中,工作人员扮成19世纪末的谷仓房中的村民,穿着那个时代的装束,操着那个时代的口音,以那个时代人们的口吻进行聊天、唱歌、祷告等日常生活。通过演员的角色扮演,将已经在生活中消失或不再常见的手工技艺重新展示给人们,从而唤起人们对手工业的记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生活。露天博物馆在不同阶层和代际的人之间,构建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展览氛围,给置身于其中的游客带来时空穿越的独特体验。

(三)文教结合:文博功能的新体现

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文化主题公园、民族园、民俗村等旅游景点,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展示和表演以引起游客的兴趣、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为目的。露天博物馆是具有教育功能的休闲娱乐场所。其环境、藏品以及演员的表演所提供的历史文化氛围,为观众提供轻松有趣的获取知识的氛围。例如,在爱沙尼亚博物馆中,演员们演示收割、锯木、烹饪等项目,教授游客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在固定的民俗节日举办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更深入的实现,也为观众提供了解和学习该民族、地区农业、传统手工技艺等知识技能的机会。传统博物馆因为空间的封闭和局限性,容量和展示空间有限,休闲娱乐功能受到限制。露天博物馆的环境和空间具有开放性,有利于休闲娱乐功的充分发挥。它既可以充当公园的角色,为人们举办聚会、婚礼、表演等提供场地,也兼具餐馆、咖啡馆、小酒馆、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传统建筑和自然风景,能够近距离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文旅融合下露天博物馆的特征

文旅融合时代,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景观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文旅融合下的公众具有选择性广、互动性强、主动性高的特点”[15],这要求博物馆必须成为与公众持续互动的特色空间。作为文旅融合下博物馆旅游的领路者,露天博物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由景观复原催生的情境真实性

在露天博物馆中,建筑、藏品、文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复原景观催生了情境的真实性。露天博物馆中的情境真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的学术真实性。作为重建的建筑遗产景观,露天博物馆中的建筑十分注重在历史和考古层面的真实性,“露天博物馆的建筑是在学术过程中选择的,而不是作为娱乐,从而增强了情境的现实感”[12]。另一方面是场景叙事的真实性,“露天博物馆不能只展览藏品,而要给观众呈现出一幅有逻辑、有组织的图景”[12]。在露天博物馆中,构成展示空间的建筑不是毫无逻辑的堆砌,而是以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建筑的排列,真实地再现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生活图景。例如,在布里斯露天博物馆中,主干道两侧真实还原了作坊、木匠铺、面包房、煤矿和铸铁厂等,这个环境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兼顾视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官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以使观众体验到当时人们的生活。

(二)由动态演绎促成的展示活态性

生态博物馆、露天博物馆都强调活态展示的呈现方式。二者的不同在于生态博物馆强调当地人即原住民在生态博物馆中的角色和参与方式,而在露天博物馆中,由于展示的内容通常为过去某一时期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等,因此演员并非原住民,工作人员作为演员参与到展示中去,动态地进行演绎,工作人员和他们的表演活动一起成为博物馆的“展品”。

20世纪60年代,斯特布里奇博物馆的建设者提出:“博物馆除了展示藏品,也要向观众展示这些藏品的使用和制作过程,通过这些内容使观众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16]角色扮演是露天博物馆动态展示的一个重要方式。角色扮演者通常带有“阐释者”的意义,他们的扮演带有演示的性质。不同于“说明牌”,角色扮演者可以与观众进行广泛且深入的互动,让观众参与到展览活动中来。在爱沙尼亚露天博物馆中,由工作人员扮成的车匠、铁匠、渔夫和农民等在辛勤劳作,演示收割、洗衣、桑拿、烹饪等项目,以及工艺品的制作,羽毛笔的使用等技艺,游客在这里可以操作古代工具,切身体验劳动乐趣,品尝传统荷兰美食和饮品。

(三)由文教结合激发的新型公众教育性

亨利·格拉斯在建设费舍尔康纳博物馆时曾指出,博物馆除了收藏藏品和研究历史,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普通大众,让观众对博物馆展示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露天博物馆中除了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逐渐重视普通大众在博物馆中的参观体验和教育效果。它是常规教育体系之外的场所,一方面,它有利于个人知识的获取,演员在演示过程中不断与观众互动交流,观众可以随意地就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发问,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新型公众教育”的“新”体现在对地区历史文脉的延续、文化自信的建立上。露天博物馆不仅保存着传统建筑、过去使用的家具、衣服或工具等历史文物,并且将其置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语境中,辅以活态的展示方式,使观众在切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综合了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多重感受。

露天博物馆与文化主题公园和民俗村,如大唐芙蓉园、清明上河园、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中华民族园等,在形态和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以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为例,民俗园包括坎儿井、坎儿井博物馆、民俗街、民居宾馆、葡萄园等,是集参观、观赏、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从园区景观的构建以及运营的机制上来看,民俗园以娱乐为目的,尽量吸引游客“眼球”以实现盈利最大化。露天博物馆中无论是建筑还是生活图景的构建都基于历史和考古的研究,都严格遵照历史背景进行真实还原,是具有教育功能的休闲娱乐场所。实现公共教育、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露天博物馆的重要功能。

四、在国内文旅融合视角下露天博物馆的借鉴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很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以及部分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乡村建筑保存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国内文旅融合的视角下,露天博物馆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一)由静转动: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该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于传承群体的萎缩、与现代生活方式脱节、失去了其原本的生存土壤等原因,保护与传承出现危机。地方传统戏剧、曲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村镇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工作,传承人年龄趋于老龄化,传承遇到危机。[17]48这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审美文化水平,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丰富的非遗资源是我国建立露天博物馆的优势,而非遗资源面临的传承和发展困境表明了我国建立露天博物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露天博物馆还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生产的环境,对其进行活态化展示。这一方面能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铁桥峡博物馆中,不仅展示手工艺藏品,并且演示其工艺制作流程,生产的产品放置于博物馆商店中售卖。露天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好的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发展,即传承。例如,在爱沙尼亚露天博物馆中,演员或者志愿者们,认真学习手工业技艺以便实现更好的展示效果,这些演员和志愿者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去,相当于培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二)原址迁移:构建乡土建筑保护新渠道

目前,我国对乡土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在乡土建筑集中分布的村落范围内建设村寨博物馆,如雷山郎德上寨苗族村寨博物馆、关岭滑石哨布依族村寨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的保护和展示对象是民族村寨、集中分布的乡土建筑等,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村寨博物馆实际上走的是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与现代文明混为一体,并且夹杂着“发明的传统”,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传统。[18]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富有文化价值的乡土建筑和古村镇处于保护和开发的困境中,这些乡土建筑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价值但文物价值较低,或是处在已经“改天换地”的环境里,虽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得不到保护。露天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它将建筑进行异地搬迁或重建,馆内重构的自然和历史环境是一个稳定的整体,其目的是展示和传播其藏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展示内容不会受现代文明介入的影响。

(三)新型博物馆开发:打造文旅融合实践新路径

作为旅游景点,露天博物馆中的建筑和生活展示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作为文化机构,露天博物馆的建筑和展演又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娱乐功能。因此,露天博物馆建设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合适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打开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对于建设地的发展而言,博物馆虽然不能产生明显的直接经济效益,但是能够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对游客而言,城市中的露天博物馆可以展示地域的历史。参观露天博物馆,能使外来游客对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刺激旅游消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进程。对当地民众而言,参观露天博物馆是探索祖辈生活轨迹和寻找民族共有记忆的过程[7],可以使人们对本地区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积淀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结语

露天博物馆的形态决定着其特征。藏品的整体性展示形态使露天博物馆在展示空间上呈现景观真实性的特征;博物馆中演员对过去生活的再现演绎决定了展示的活态性特征;露天的展示空间、活态的演绎和互动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历史和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出露天博物馆的公众教育性特征。露天博物馆独特的形态及特征,使其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呈现出良好态势,有利于非遗的可持续性保护,有利于乡村建筑和乡土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地区文旅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文旅文化遗产博物馆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Tough Nut to Crack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