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问题研究

2020-01-19张祝平

关键词:村民空间农村

张祝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这意味着,农村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2],将农村文化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简单提倡文化振兴并不能直接有效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慢的现实要求农村文化振兴必须营建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及其营建

(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空间定义为:“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或“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文化活动的时间”。[3]218乡村文化空间可以依据文化空间的定义来延伸。有学者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人们的物质、精神世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4]也有学者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生产生活的物理场域,而且也承载着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5]无论是关于“人们”,还是关乎“个体、集体”,公共文化空间都强调公共性,突出对特定文化活动的共同参与,带有显著的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农村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双重空间,同样是一个共同区域。因此,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与村民群体密切相关,涉及村民文化活动、精神生活的场域。简单来说,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指村民共同享有的、固定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空间,其内容包括文化生活主体——村民,文化生活内容——乡村文化,具体的文化生活对象——文化物品或现象,以及其他文化生活条件,等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五位一体”中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营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包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集合。有些因素与其他公共空间集合重叠,有些因素是文化空间所独有的。如地方戏曲和山歌既是文化空间的一个部分,又是生产空间、生存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文化空间的营造离不开生产生活。同时,公共文化空间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从文化生活主体、对象、内容、条件等进行逐一的建造,从而确保公共文化空间的正常运转。例如,戏曲或花鼓戏等文化节目,包括表演者、表演内容、表演形式等部分。如果将表演者更换为非专业的表演者,由于非专业的表演者不懂得台本内在的表演、表达技巧,即便是相同的台本和内容,也无法准确和完整地表现戏曲或花鼓戏的内在精髓。因此,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既要有一定的生产生活基础,也要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

(三)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的特点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集合体,其营造需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公共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公共的概念,其参与主体——村民也是复数概念,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需要广大村民群众共同参与。当前许多村庄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注重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仅依赖少数精英的参与。这样的营建活动极容易受到精英生活变动的冲击,经常因主要成员的退出,或者消失,或者变成空架子。这样的文化空间营建无疑是失败的。

二是参与性。农村文化空间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文化事业单位是村民自发、自觉的文化享受,是村民对乡土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参与和品味,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是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参与主体。但当前许多村庄在发展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忽视广大村民群众对文化活动、文化内容创造的参与,很容易被村民群众淘汰。这样的文化空间营建同样是不合适的。

三是发展性。良好的农村文化空间是具有发展性的。农村文化空间本质上是各种文化因素的集合,而文化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农村文化空间的营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发展本土乡村文化,更新表现形式,拓展空间范围,将乡村文化空间从狭隘的地域范围上升到公共文化范围。当前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宣扬和传播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如果违背历史潮流,不发展进步,继续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腐朽的封建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思想文化,都是对历史的违背,既得不到时代的发展助力,更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注定是要失败的,注定是无法营建好公共文化空间的。

四是融合性。从历史形成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多种文化因素的聚集,意味着多种价值理念的碰撞和交流,具备融合性的特征。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及地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融合和发展,使其既带有本地的乡土风情,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区域乡村文化的有机营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乡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当前不少村庄在营建农村文化空间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民族文化的“纯洁性”。这既不利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共同体得以延续的首要阵地。可以说,乡村文化空间的发展状态影响着乡风文明的建设水平。[6]另一方面,当前农村“空心化”严重影响乡村文化建设,营建公共文化空间有利于聚集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更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1]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是一个集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生活多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其中乡风文明不仅强调乡村文化的建设和蓬勃发展,更强调乡村整体的文明,强调乡村文化现代的、全面的勃兴。这就意味着乡村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要依靠广大村民群众,依托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结合本土文化和民风民俗,构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我们要吸引和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建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唱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实现乡村乡风文明、蓬勃振兴的发展目标。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不仅是要乡风文明,更要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是指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要建设更要经营。这就意味着要将农村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有序整合。整合的过程既是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推进过程。农村文化包括了各类文化的表演者、各类文化内容,不同的文化爱好者和文化内容在公共文化空间中进行交流和共享。村民各自的文化喜好和文化类别在交流共享中产生文化的共鸣,既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制造了良好的黏合剂,也为激发治理现代化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发展还有一定的差异: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更多的是强调文化因素和生活因素,而社会治理现代化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

(三)推动社会平衡充分发展的必然举措

十九大报告科学总结了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更是指精神文化生活,标志着人民群众对富裕精神生活的追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是指物质经济条件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是包括了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乡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乡土文化发展的不充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差距拉大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有精神文化发展水平。正如有学者所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民众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和文化条件越来越差,乡村不但没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反而陷入了日益衰败的尴尬境地。……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乡村文明空间进行重构的过程,目的是满足村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追求。”[7]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正是出于振兴和发展农村文化的目的而提出,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对乡村文化和乡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因此,营建农村文化空间是推动社会文化充分、平衡发展的必然举措。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的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应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治理现代化、社会文化平衡充分发展等目标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历来是国人最为重视的基础工程。无论是古代的“孟母三迁”,还是当代“学区房、学位房”的火爆,都反映了国人对学习、教育的重视。教育对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通过基础教育的提质增效,培养优秀学子,促进家庭的文化发展,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如许多农村家庭,一旦孩子读书上心,家长“不给孩子丢面子”的心思就会特别活跃,言谈举止都能有所调整。同时,孩子在接受优质教育后,能对家庭的不当做法施加影响。随着孩子越发优秀,孩子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加,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庭的文化生活选择。“书香门第”就是靠一代代读书人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

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山区基础教育学校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引入和培育优质师资,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落实素质教育,农村地区更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困境,从提升综合能力、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培养吃苦耐劳作风等多个角度培养好下一代,为乡村文化空间的营建夯实人才基础。

(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不断凸显。聚集村民参与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中来,既符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特征,也符合公共文化广泛参与的发展规律。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着利用率低、服务主体单一、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8]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农村“文化大餐”的提供者。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村难以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通过政府引导和组织的形式,以文工团或当地民间艺人和退休老师作为主要提供者,开展极为有限的、单一的文化活动。这些举措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更高精神文化素养的追求。同时,许多村庄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专业人才有限,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效能被极大压制。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文艺团体建设的力度,鼓励各地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团体扩大和发展农村乡土民俗文化,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量的需求;要积极引导乡土文艺团队的汇演、竞赛,提高农村文艺团队的文化传播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质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乡村文化发展的渠道,鼓励乡土文化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与时代接轨,从高雅艺术进乡村,到流行音乐等流行文化的大量普及宣传,鼓励农村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丰富化,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搭好台柱子。

(三)提高当代农民的现代文化素养

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不仅要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更要有懂得欣赏、能吸收的文化鉴赏者。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当代农民的现代文化素养。所谓现代文化素养,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清晰的鉴赏能力,对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度,能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庸俗文化。这是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良好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主流文化宣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学走进乡村,依托基础教育阅读课程,鼓励家长与学生共读名著、名篇,推动当代农民提高现代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其对公共文化空间营建的认知力和认同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为营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村民空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空间是什么?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创享空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