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01-19马龙
马 龙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各种社会思潮频频出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不仅冲击着我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而且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以学术研究为名行历史虚无之实,然而这并不只是简单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种有着极强的针对性的政治思潮。其传播手法多样,传播内容极具隐蔽性、迷惑性和煽动性。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冲击着我国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威胁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而且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本文通过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特点,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应对之策。
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加以具体分析,盲目地否定人类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甚至否定一切历史观点的社会思潮。要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就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特点。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第一,文化虚无——历史虚无主义的样式呈现。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以文化虚无的样式来“虚无”中国,曾有学者认为文学艺术创作要坚持去“社会化”,即在文化创作中不必刻意追求崇高、正义与无私,而要追求人的本能,追求抽象的人性,吹嘘将个人本能及其抽象的人性应凌驾于集体之上。文学创作本身具有坚持无私奉献、追求崇高的价值理念,并坚持弘扬社会正气、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然而,他们却极力鼓吹文化创作中的个人追求,极力宣扬人的自然属性,认为文化的功能主要是娱乐,鼓动文化创作向“低俗化”“泛娱乐化”。与此同时,还任意裁剪历史,调侃中国传统文化、戏说中国革命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以“学术研究”为名,蓄意歪曲中国革命文化,希望以此来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坚持文化创作要追求现代化,而他们眼中的现代化就是完全“西化”。他们片面地将西方文化尊崇为现代文明,而将东方文化归结为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化虚无的方式使中国偏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向资本主义。
第二,价值虚无——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要点。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以价值虚无的方式来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们不仅无视我国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还把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归结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毫无阶级立场地质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法治”,并在自媒体上通过影视作品、时评文章等输出不切合我国实际的价值观念,以此来混淆视听,带偏舆论。他们在抹黑我国社会制度的同时,极力宣扬西方“普世价值”,鼓吹西方式的“自由”“法治”。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无视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他们致力于追求个人至上的“民主”“自由”,污蔑我国缺乏“民主”“自由”,抑制个人的自由发展,标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煽动舆论、捏造事实,试图以价值虚无的方式来解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民族虚无——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策略。他们通常以民族虚无的策略来“虚无”中国历史,他们无视民族差别,全盘否定中华民族,无视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们认为,“五千年的文明给中华民族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传统文化早该后继无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就像一件陈旧的古装,除了作为陈列品之外,便毫无用处了。”[2]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切成就都视而不见,总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他们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遭受的灾难出发,极力渲染民族失败论,更甚者还有人提出“侵略有功论”,极力鼓吹“民族同化论”,在他们眼中,中华民族应放弃“黄土文化”去拥抱“海洋文明”,他们认为民族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要拥抱“海洋文明”就必须与传统割裂,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处于世界文明边缘的落后民族,中华民族要融入世界就必须要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四,政治虚无——历史“虚无”主义的最终目的。他们虚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虚无”中国政治,他们将学术研究向政治领域延伸,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他们以各种方式否定党的领导,质疑党的执政合法性,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把政治看作是一种权力游戏,把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败斗争污蔑为“党内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困难归结为中国走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借机无限夸大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趁机制造舆论,煽动舆情。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他们与有些曾受到党纪国法处置的人遥相呼应,宣称“反腐过头论”,并把矛头直接指向党中央。少数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全无宗旨观念,尽失公仆意识,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吃拿卡要、贪污索贿无所不为,彻底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3]这些少数领导干部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侵蚀了党的机体,严重削弱了党的公信力,完全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更为严重的是党内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党中央的权威,与政治虚无主义者沆瀣一气,消极应付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严重妨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第一,调侃英雄。他们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调侃英雄,他们利用自媒体“碎片化”“大众化”“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通过自媒体,以恶搞、调侃、戏说等方式来肢解历史,污蔑英雄。曾经有一段时间,各种诋毁、调侃英雄的事件在网上层出不穷。如曾经网上流传刘胡兰是“精神病”是被乡亲们“铡死的”;毛岸英是因为“抢吃蛋炒饭”被炸死的,把在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调侃为“半面熟烤肉”等等,他们以恶搞、戏说、调侃等方式来抽空民族共有记忆,以此来颠覆人民对英雄的认知。
第二,丑化伟人。他们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丑化伟人,他们通常断章取义,以捏造假象等方式来丑化伟人。如片面选取毛泽东在1985年关于压缩农业生产指标时的讲话“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死五千万人。”[4]来抹黑毛泽东,认为毛泽东只注重生产指标,不在乎人民死活。然而,事实上毛泽东最关心人民疾苦,毛泽东担心的是如果盲目地提高生产指标,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他反对盲目地提高生产指标。他们还捏造周恩来“患有男性疾病”“无法生育”等等。他们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以主观臆造、捏造事实,丑化、抹黑等方式来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以此来影响人民对党和政府的看法。
第三,割裂历史。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割裂历史,一些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应该是“鸦片战争”而应该是“明清之际”,其理由是“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大事件,他们着眼于“新航路开辟”“西人东进”的世界时代变革,想以此来把“中国纳入西方相同的时间序列中,成为普遍历史的一部分,进而赋予中国历史以现代性。”[5]然而他们忘却了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历史、忘却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抵御外辱的民族情感。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便借以研究“改革开放”之名,实施“割裂党史”之实。他们把改革开放之后一个时间段,我国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绩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建设中的一些失误进行比较,以此来否定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而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们则以评价“改革开放”为名,无限夸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来否定改革开放之后的历史时期。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其实质是虚无党史、虚无国史、虚无革命史。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历史,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解读,要求我们要树立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历史观。
二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而且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诉求的政治思潮,它经常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各种场合。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更为严重的是容易造成群众思想混乱,进而严重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而且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记忆,它记载着一个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灿烂辉煌与经历的种种磨难,它是一个民族从羸弱走向辉煌的精神源泉,“历史记忆影响历史认知,塑造着历史认同,历史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思想基础。”[7]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严重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高校大学生是媒体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时政热点,容易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历史虚无主义者便以此为契机,通过自媒体蓄意捏造和篡改历史事件,歪曲和肢解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真实历史,这些被捏造和篡改的历史事件严重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给高校大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写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8]如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持续蔓延,它不仅会淡化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记忆,而且还会弱化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峻的挑战。
(二)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者毫无阶级立场地质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顾我国实际的肆意宣扬孤立的“人权”“自由”,标榜西方“普世价值”,并极力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在高校不断传播和扩散,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们通常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来抹黑中国,并曲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质疑、抹黑与曲意解读历史的声音在互联网的漩涡中不断扩散,不仅给网络治理造成了众多困难,而且严重削弱了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对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民族灾难为出发点,污蔑中华民族是失败的民族。他们一味的唱衰中国、虚无中国,他们对近代以来我国从抵抗帝国主义入侵到建国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选择性失明。他们无视那些所谓成功的国家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无视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为了攫取财富曾以殖民入侵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反而提出“侵略有功论”,并极力鼓吹“民族同化论”,甚至歌颂这些国家为伟大的民族。
曾经有学者在高校毕业生典礼上对毕业生讲到:“过去的500年,中国在发明创造方面乏善可陈。”“在1500年之后500多年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在这些众多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中,没有一个新行业或重要产品是中国人发明的。”“过去300年里的重大发明创造,没有一项是我们中国人做出的。”“中国在过去500年没有做出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发明创造。”[9]这种不负责任、毫无原则、罔顾事实的谬论曾在高校广泛流传。他们以这种肆意宣扬西方价值并极力贬低“黄土文明”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严重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民族虚无主义带有严重的奴性倾向,这种倾向严重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如果任由这种“民族虚无”“唱衰中国”“虚无中国”的论调蔓延,不仅会削弱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而且会严重弱化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四)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容易使普通大众思想混乱,而且严重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以自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制造舆论,散布流言蜚语,以曲意解读等方式传播“西方价值理念”“全盘西化”的政治主张,并时不时借助各种热点事件来攻击党和政府。这些信息的传播不仅稀释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而且给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如果任由这些带有偏见和政治企图的论调持续传播,将会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是罔顾历史事实,虚无中国,歌颂改良,崇尚西方价值理念。其最终目的是以虚无的方式来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引导我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继而走向资本主义。如果任由其继续传播,它不仅会造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混乱,而且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价值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要通过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策略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一)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
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就必须要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者断章取义的造谣和本末倒置的谬论,以及罔顾事实的颠倒黑白。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要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和历尽磨难而依然崛起的中国近现代史衔接起来,让大学生了解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成就和创造的灿烂辉煌,让大学生铭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认识到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知晓中华民族为求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抵御外辱的血泪史和中国共产党为求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的革命史。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珍爱和平,要使高校大学生体会到我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来之不易,要教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学习历史上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坚强斗争的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学习历史伟人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方法,以人民的视角来研究历史、讲述历史。要坚定唯物主义立场,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讲授历史。李大钊曾说:“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10]由此可见,历史观的养成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极其重要。因此,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唯物史观来指导大学生、教育学生,同时高校也要教育大学生客观地对待历史挫折,客观评价历史伟人的功过是非,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来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与荒缪,以人民的视角和唯物主义的立场来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意图,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严重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对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高校必须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以歌颂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与宣扬抽象的“人权”“自由”来传输西方价值理念,以抹黑、曲意解读和恶意攻击等方式来唱衰中国、“虚无”中国。他们无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毫无阶级立场地抹黑中国,这种毫无民族气节的崇洋媚外的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高校要通过开展理论教育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高校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教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倡导要认同、社会层面的倡导要参与、个人层面的倡导要践行;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时,坚持先公后私,继而达到公而忘私,最后做到大公无私。
高校要通过系统全面的理论讲述积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全体党员和高校教师要以自身行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说服力、影响力和渗透力。高校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切记空洞说教;高校要通过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高校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不仅要以理论学习的方式来教育大学生,而且还要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教育学生;高校要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人认同、人人遵从、人人践行的共同价值遵循。
(三)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有效抵制“民族虚无”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就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历史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上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的民族灾难,懂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高校在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进一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担当。高校要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校要不断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感受历史英雄为保家卫国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创新大赛和国际文体竞赛,通过各类国际比赛来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以各种方式来“虚无”中国,如果任其肆意传播,势必会给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不仅要主动发声,坚决与污蔑中国、虚无中国、唱衰中华民族的论调作斗争;高校理论研究者还要主动发声,敢于批判,及时揭批各种荒谬虚无的社会思潮,把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和荒谬聚焦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让他们接受大众舆论的审判;高校还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并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为切断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传播,抵制“政治虚无”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新时代重大课题。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特别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1]这就要求高校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转变以往教学思维模式,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红色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
高校要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要积极搭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并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此来提高大学社会的政治认同;高校还要与家庭社会相互协调配合,积极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使高校成为弘扬正能量、提升凝聚力、引领社会风尚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