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0-01-19程文宣黄海鹏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活动

程文宣,黄海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长春 130117)

一 引言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载体,根据课堂的授课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其中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内容。[1]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统一管理与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志愿参加的一切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集体性课外实践教育活动。[2]第二课堂的时间、地点更为灵活,组织形式多样,课堂内容多样,同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同于基础教学,它是人才输出的最后一环,更鲜明、更直观地体现了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对于民族社稷、国家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力。因此,如何更优化地衔接与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内容和教育目标,如何深入发掘第二课堂的潜能和空间,并施以有效的实施路径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是更趋向于要求复合型的人才模式,需要独立健全的人格、系统娴熟的专业知识、灵活机敏的实践能力、协调服务的团队精神和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习得不是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教学就能简单完成的,这也正是第二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情况,仍然在定位、管理、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形式不容乐观。

二 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对第二课堂认识的偏差

目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将第二课堂简单地视为学生活动的代名词,认为第二课堂的功能就是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爱好,营造活泼的校园氛围。很多高校将第二课堂定位是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位于从属地位,有时候,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第一课堂的教育才是重中之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主阵地,具有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第一课堂具有常规化、系统化、传统化等自身特点,且具有明确的标准化指标和建设,使得第一课堂在发展过程中愈发成熟,具备较为完善的机制,学校规划、设施配给和经费供给等也相对完备。第二课堂则呈现边缘化的态势,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相对弱化,客观上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发展速度和空间。在管理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仅仅进行了简单分类,没有像课程教学、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一样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更没有将这些课外活动与课内的相关课程贯通串联起来。[3]没有对第二课堂进行严格的规划,使得第二课堂出现隐形存在的可能和必然,特别是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发生资源冲突时,第一课堂的绝对主位,占据了第二课堂的有限资源。

(二)第二课堂自身发展的局限

第二课堂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走上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岔路,如单纯地为了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忽略了思想性和深刻性。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相比,第二课堂更侧重于实践性,但在发挥教育功能方面,两者呈现割裂状态,使得后者趋向边缘性和独立性。第二课堂寻求发展的方向更多的是内向型的,即经验先导,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是惯性的经验为主,缺少调研,缺乏改革,与学生的个性需求往往发生背离,特别是在面对“90后”“00后”的学生,这样的矛盾愈加凸显。在主客观的双重局限下,第二课堂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较为分散。

三 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第二课堂的本质就是对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拓展,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一)完善人格功能

近年来,国家对美育的重视日益提高,第二课堂将美育融合在活动的形式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体验、感受、欣赏美,进而学会创造美,并由此形成美的品格和素养。这对学生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的诗意化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第二课堂打破了既有班级、学院的界限,拓宽学生的交际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不同的第二课堂内容,以不同形式组建团队,使兴趣相投的同学聚合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配合,通过知识与情感的交流,产生一种内在的凝聚力,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达到了1+1>2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引领功能

当前,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加深,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各种思潮交流碰撞,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敌对势力以糖衣炮弹的方式渗透“伪文化”和分裂思想,这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高校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在攻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第二课堂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社会主流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活动的组织和举办,正是潜在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和世界观塑造,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腐蚀,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义和真理,传播正能量。

(三)文化育人功能

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通过举办各种文化类(此处指狭义文化)讲座、报告、沙龙等活动,使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感受中华乃至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深层次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国际视野;二是通过各类文艺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此处指广义文化),使学生自觉地内化校园文化倡导的精神,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增强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感,进而升华为知国、爱国和荣国。

(四)实践淬炼功能

第一课堂固然重要,但是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向传输无法完成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二课堂进行的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以致用的机会,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理解专业理论,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专业技能。第二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渠道。[4]

(五)自我管理功能

如果说基础教育更多的是“授之以鱼”的过程,那么高等教育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的过程,它最核心的任务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自学、自律等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第一课堂主要是传授型,灌输型,明确的应知应会的考点内容很难让学生真正自觉践行,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则通过强调参与感、体验感,易于让学生践行理论知识,深刻领会思想品德对个人、社会、甚至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学生自主地感知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到自我约束的链条式自我完善过程。

(六)社会化功能

高校人才培养中,社会化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第二课堂为学生与社会之间搭建了平台,将人才培养延伸到社会层面。在与社会知名人士的交流,到知名企业参观与实习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整合自身、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亲身感知社情、国情和民情。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实现了与社会大课堂的对接,为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铺石垫路,促进其社会化的程度。

四 第二课堂的实施路径与机制

(一)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

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两者间并非存在隶属关系,也不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工作,两者虽有侧重点和实施方式的不同,但其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第二课堂应与第一课堂并驾齐驱,共同作为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将第二课堂明确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与第一课堂作通盘考虑,使两者深度融合,整合资源,有效衔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得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组织体系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同为学生施加影响力。加强工作协同,通过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工作联席会等方式增强育人合力。[5]

(二)构建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由于对第二课堂定位的偏差,造成第二课堂的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错位,并与第一课堂脱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第二课堂应参照第一课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学分认证体系和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在推进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管理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避免机械地将活动折算成学分,同时应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平衡联动的科学体系。

(三)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

2014年,团中央学校部在全国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建设工作。2016年,团中央在工作要点中提及高校要重点推进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求突破团学组织创新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融合了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最佳结合点。对于学生而言,第二课堂成绩单有助于对自己进行更好地认识和评价,促进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学校而言,第二课堂成绩单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的立体评价。[6]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推进第二课堂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全面系统地梳理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并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作为一门课程加以建设,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第二课堂是这个要求最显性的落脚点。第二课堂成绩单激发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潜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第二课堂保障机制

既然明晰了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而非简单的学生活动。那么,就要确保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即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加以强化和配套落实。第一,师资 保障。目前,大部分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实施主体是共青团组织,人员有限,体系化地进行第二课堂建设显然数量不足,因此高校应该重视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在条件许可范围内,配置专职教师。同时,将第一、二课堂的师资有机联动,形成合力,最大可能地发挥育人功能的实现。第二,硬件的支持是必要的,如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实践基地等,方便各项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实施。第三,要充分考虑经费的保障,包括活动经费和聘请师资酬劳。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从学校层面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提供较为宽松的合作环境,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五)拓宽第二课堂发展空间

第二课堂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上存在自身的灵活性,只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都可以尝试在第二课堂上运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第二课堂活动恰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课堂发展领域可以是理论类、技能类、实践类、竞赛类、志愿服务类,形式可以包括社会调研、参观访问、文化沙龙、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总之,第二课堂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原则,围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理念,符合时代特点、国情和社情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开展即可。我们认为最理想化的第二课堂建设和实施路径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网络状,密切沟通联系专业、社会、学校特色等因素,触及到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共鸣点,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六)建立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作为教育的一环,必须要注重其成效,并予以机制化评价。我们认为这种机制应该从实施者和参与者两个角度考虑。从实施者角度而言,应侧重第二课堂的设计与落实是否与学校及专业的整体发展相一致;从参与者而言,应侧重学生的发展性指标,如是否符合学生的主观需要、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活动的覆盖率等。将第二课堂的教育成效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整体框架。综合学生对活动的评价、院系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院系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多个维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7]通过建立第二课堂质量评价机制,可以对第二课堂进行不断合理调整、科学整改,同时真正帮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七)寻求第二课堂的发力点

第二课堂不应是孤立的,更有的放矢地发挥第二课堂的效率,就是将比较成型的育人工程构筑为载体,如思想引领及政治教育方面,可以以“青马工程”为载体,将育人资源整合共享,依托“青马工程”,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同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采取模块化思路设计第二课堂,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转型高校,按照能力导向、职业导向、就业去向原则设置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模块,即通识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以分别突出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专业特点及行业岗位需求。[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注重以文化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9]《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也明确提出要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10]这些内容足见党中央对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重视。从宏观层面而言,新时期将第二课堂提到突出位置是适应经济新常态,顺应国家教育改革潮流的必然选择;从微观而言,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平衡器,契合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服务了学生的整体成长。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