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疆南疆地区文化扶贫路径探析

2020-01-19黄适远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南疆文化

黄适远 马 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一项必将载入历史史册的伟大工程,从民族志角度的视野凝视,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开拓,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积极范本和样式。

目前新疆南疆地区“两不愁三保障”、“一降五通七有”已经全部实现。以和田地区墨玉县喀瓦克乡为例,22个行政村通过当地党委和政府努力,人均收入全部远远超过4000元标准。村和村之间道路纵横相连,乡里最大的产业是葡萄,占农民所有收入的三分之一。按照和田地区提出的“就业+产业”模式,建档立卡户基本达到每家有一个劳动力务工,或疆外、或疆内、或依托扶贫车间和卫星工厂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包括一般户、个别人有可能出现返贫群众均安置就业。从脱贫攻坚这个系统工程看,文化扶贫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中,文化扶贫对于南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程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南疆地区文化扶贫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从精准扶贫的角度为扶贫定位,指出了扶贫的根本所在。2015年,当时的文化部提出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年文化部颁布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了《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脱贫的通知》,《关于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显然文化扶贫从顶层设计、内容建设、历史发展脉络等方面看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科学常识和理性认识,排除阻碍农村发展的文化因素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1]2013年出版的《国家治理》周刊曾这样表述:“文化扶贫是精神的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体现在“扶志”和“扶智”。[2]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原因除了地区限制、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外,文化贫困和落后文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十分严重。其封闭落后的思想限制了群众的全面发展,面对贫困问题产生“等、要、靠”的消极情绪,甚至抱残守缺用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看待扶贫工作,鼓吹读书无用论、争抢贫困县的帽子。而文化扶贫能够帮助推进贫困地区群众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摒弃不良习气和落后思想,增强科学常识和理性认识,排除阻碍农村发展的文化因素,从而鼓舞贫困地区人民自觉努力奋斗,抓住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红利,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

文化扶贫即是精神扶贫。主要是“扶志”和“扶智”,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舞人心,激发内生动力。从深层次讲,其反映着国家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民族志的角度看,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

内生动力需要正确引导。针对南疆的现实情况,需要从精神扶贫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宣讲党和国家的各类扶贫惠民政策,增加对党的感恩之情,逐步提高对扶贫的认识,提高对于文化扶贫的重要性认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南疆宗教气氛浓郁,村级党支部软弱涣散,文化阵地失守,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泛滥,村民思想被绑架,听不见歌声,看不见舞蹈。而文化扶贫,即是解放、引导村民思想,使其在焕发地方特色文化魅力的基础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保持一致;在各民族紧密团结、文化交融的活力下激发当地人对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包容与自信,从而愿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用工匠智慧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和传承动力,书写文化自信涌动下的产业振兴、经济发展脱贫画卷。

(三)文化扶贫:高站位的现实考量和宏观设计

检索中国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到文化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的功能。新疆作为中国历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与内地双向交往交流交融。正如《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所指出的:“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3]在我们从事扶贫工作时应该目光如炬,深刻看到文化扶贫的关键性和深刻性。

二、南疆文化扶贫中的路径探索

文化扶贫要有长期规划和部署,最重要的依然是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文化扶贫和教育扶贫结合并行,这有助于文化生态的健康运行。教育扶贫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成效已经初步显现。所有的家庭都享受到了这份来自党和政府的红利,对于隔断代际贫困起到了巨大作用。文化扶贫优化文化生态,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近几年在全疆各地州、村镇开展了大量文化活动,如各级演艺院团、杂技、乐团等下沉进乡、广播电视宽带深入寻常百姓家、便民文化活动中心举办麦西热甫、流动博物馆等,成绩斐然。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新疆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盼。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南疆文化扶贫的核心要义

1.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予了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与“魂”深刻定位。文化认同教育既要包括群众还要包括孩子,长期不懈一以贯之的进行下去,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如歌舞、小品、剪纸、动漫等;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制定规划,让五个认同意识入脑入心。正如《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所指出的: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基。[4]某种意义上讲,五个认同就是国家的文化大传统,地域文化是文化小传统。坚持文化大传统是方向更是目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南疆文化扶贫。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疆四地州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学习和深入践行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要结合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指出:必须大力培育和提倡世俗化、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方式,摒弃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必须弘扬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中国各种宗教,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积极引导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种宗教走中国化道路。[5]

3.国旗、国徽、国语、国家通用文字学习是文化扶贫和教育扶贫的重要路径。目前,星期一升国旗已经成为隆重的仪式,国家意识深入到群众脑海。对于国徽的识别、国语的学习、国家通用文字的运用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培育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历史证明,新疆地区是多语并用、交流频繁的时期,也是各民族文化勃兴、社会进步的时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6]进一步加大国语教育,通过农民夜校、各级干部结对子帮扶、免费帮助农民订阅党报党刊、农民科技报等,收看收听广播电视,开展各类歌咏、诗朗诵、识国语比赛,不断提升农民国语水平。三是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帮助纠正某些贫困人士摆脱穷、懒、等、靠、要的意识。通过树立村民富裕户典型,加强自立更生脱贫致富典型村户、个人宣传,采取相关奖励措施,增加身边榜样的感召力,使其以一带一真正实现主动、全员脱贫。

(二)以建设美好乡村为要旨进行文化扶贫

1.文化驻乡工程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以往的送书下乡、送歌舞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流动博物馆下乡等。另一方面要开展“文化驻乡”,一是利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三区文化人才培训”等工程,培养在村里留得住的歌舞、说唱文化人才。二是结合现代文化,经常性开展“五好家庭”、“好丈夫、好学生、好婆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建设国学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榜等,创造好的乡村文化氛围、秩序,凝聚人心。三是把握住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民风和谐、文明礼貌的美丽乡村。

2.文艺院团演出、村级便民文化中心亦是南疆文化扶贫的支撑点。目前,从自治区级文化院团到地区、县文化院团,常态化演出巩固了村级文化阵地,文化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极大打击了宗教极端化。便民文化中心举办各类活动,都日益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村里有歌声了,有动人的舞姿了,有生动的笑脸了,很多村有了小巴扎,吆喝声多了,商品多了,商店多了,群众穿的更时尚更靓丽了,买车的也多了。各种惠民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感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恩情、感恩政府的氛围和情怀也更浓了。

3.村规民约纳入到文化扶贫视野,建设崭新的乡村文化。村规民约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助力器,属性是“制度化”,更多从道德伦理层面,体现对社会秩序、精神文明、民风民俗、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集体公约精神,强化村民自治,特别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清晰可见。其不仅强调了集体的共同约定,还具有具有修身、调心、同化、凝聚、整合等作用,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对个人产生长远而持久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村规民约是文化小传统的具体传承和实践,是乡村文化秩序的建设者、维护者,是对乡村社会进行重构的路径。

(三)文化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效结合

1.文化遗址保护、修复“文化记忆”是文化扶贫重要路径。当前,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积极支持下,和田地区策勒县的小佛寺、洛浦县的达玛沟佛寺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遗址保护区建设均已完工。加上之前经过几十年的保护发掘,如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等,南疆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建设已经蔚然一体。2020年4月和田博物馆也以崭新的面貌面向社会开放使用。无论文化遗址还是文物,都将实现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的功能,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客观历史的回顾和修复“文化记忆”对于南疆来说尤为重要,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正视历史,也充分彰显了文化多元一体的真实过去和现状。另外,不能忽视红色教育在南疆文化扶贫中应得的重视,如农十四师47团的红色教育基地发挥作用明显,爱国主义、党风廉政教育的氛围正浓,发挥了极好功能。

2.文化扶贫重视文旅研学建设。文化扶贫具有重要的教化和德化功能。对于南疆地区而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远的文化系统工程或文化战略工程。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之际,当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广聘国内专家对新疆历史文化的深层次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理挖掘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遗址,证明新疆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历史事实,同时结合文化产业(玉石、枣、葡萄)开展研学活动,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

3.把扶贫车间和卫星工厂纳入到文化扶贫的序列。扶贫车间和卫星工厂在脱贫攻坚发挥可巨大而又具体的作用,吸纳了许多贫困户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就业,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当上产业工人,实现了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换,过上了好日子。在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文化的注入,实现文化扶贫的长久功能,营造安定安心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企业文化,深层次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各级院团演出、宣讲、国语学习、法律学习都把扶贫车间和卫星工作纳入范围,无缝衔接帮助企业和企业文化健康成长,以春雨无声般的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思想的现代化转化、向现代文明先进文化的转化。

4.文化扶贫还应该包括非遗+扶贫模式。2020年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之际,几位学者就非遗+扶贫进行了详细解读。兹摘取几例:中山大学的宋俊华认为:非遗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开展的非遗扶贫、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旅游体验、乡村振兴等项目,都是对非遗传统智慧、技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统非遗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活用、巧用。中国传媒大学杨红认为:经济贫困并不代表文化资源的贫乏,当贫困地区的非遗资源被重新发现和有效利用,改变便随之发生。“非遗+扶贫”既是文化传承,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真正造福人民。她曾两次去湖南湘西州花垣县石栏镇调研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绣娘培训的情况。两年时间,石栏镇借助非遗扶贫项目“让妈妈回家”,让当地贫困妇女通过参加绣娘培训和工坊生产,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和致富。通过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推动,边远乡村培植了“七秀坊”“山谷居民”等本土企业,3000多位妈妈不用再去外地打工,使更多家庭实现了团圆。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说他在陕西陇县进行扶贫攻坚调研工作,发现当地群众从当地自古而来的年节游演活动——社火中看到了商机,自发组织起社火队伍外出表演,社火开始走出原生民俗文化社区向外流动,成为带动旅游发展的地方文化品牌。同时,在“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效应影响下,当地青少年燃起了对社火表演的热情。总之,“非遗+扶贫”模式具有灿烂光明的前景,也具有强烈的示范、借鉴意义,有些个案我们完全可以在结合实际的前提下进行模仿,在文化扶贫的政策支撑下,进一步推进南疆文化发展和转型,为稳疆兴疆和文化润疆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南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南疆木棉红似火
绝色南疆之大漠与少女
南疆最美是春天
谁远谁近?
马振声书画作品
南疆水城(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