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九曲溪摩崖石刻的补史价值:补官员游览资料

2020-01-19洪婉艺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题刻天工史书

陈 平, 洪婉艺

(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研究文学资料的来源,大致言之,有两大类:一曰纸上史料,二曰实物史料。而金石碑刻则属于实物史料,是史学家研究史学最重要的取材资料之一。”[1]摩崖石刻作为镌刻在天然石壁上的史书,其重要之处在于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所思所行,是原始性的资料,真实性强。史料是研究历史、编撰史书的基础。就内容和编撰中心而言,史书可分为典制(政书)、方志、谱牒、传记、科技、学案等类[2],是人们了解历史原貌的主要途径。但史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出于体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载而不详,甚至缺而不载,因此史书所记载的史实往往不完整。

武夷山九曲溪一线现存摩崖石刻200来方,内容广泛,其中不少内容记载了历代一些官员到武夷山的游玩活动,而这些官员游历的史料,有些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可弥补史书之缺。

一、七曲金鸡社岩壁

道光壬辰冬。寿。武显将军徐庆超。

按:该石刻可弥补徐庆超游历资料。

徐庆超(1776-1834),清朝武将,字星溪,广东镇平人(今蕉岭县)。乾隆六十年武进士,道光九年任闽浙陆路总兵,喜为朱书大寿,有作品《字林便览》。

关于徐庆超在闽期间的游玩行踪,仅道光《晋江县志》有所记载:“后中军府徐庆超镌一大‘寿’字,又镌‘云梯’二字。”除此之外,正史和其他地方志均未提及他在闽任职间的游玩足迹,董天工《武夷山志》中甚至未提及徐庆超之名。

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三百二十的记载:“徐庆超,广东镇平人。……(道光)十一年,擢福建建宁镇总兵。十三年,卒。”可以知晓,道光十一年徐庆超升为建宁镇总兵。这方题刻的镌刻时间正是在其上任建宁府的时间之后,可见徐庆超在任期间曾前来武夷山游玩。此外,天游峰胡麻涧西壁也有他在这一年留下的“第一山”题刻,意在赞美武夷山的优美风景。这两方题刻均是徐庆超在建宁任职时进山游玩的记录,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是研究其游玩活动的重要资料。

二、六曲溪南响声岩

明嘉靖壬寅端午日,陈暹、马森、柯尚德来游。时李廷臣、蓝渫、范炫、黄源、蓝坊同集。

按:该石刻可弥补马森与众好友共同出游情况。

陈暹(生卒年不详),字德辉,闽县人,嘉靖乙未进士,官至广东参布政,著有《广中五先生诗选》二卷。马森(1506-1580),明朝尚书,字孔养,怀安人(今福州人),嘉靖乙未进士,历任太平知府、江西副使、刑部右侍郎等职,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著有《恭敏文集》,今已佚。

马森与陈暹为同年同乡进士且均爱好藏书,“吾乡前辈藏书富者,马恭敏公森、陈方伯公暹。”(徐勃《笔精》) 因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后人将其二人之名列于同一乡贤祠中以示尊敬和纪念。

史书上没有记载陈暹与马森交往的情况,只有从武夷山摩崖石刻才可得知一二。题刻记载了嘉靖壬寅五月初五日,陈暹、马森等人前来武夷山游玩一事,是考证二人游玩情况的重要资料。此外,通过题刻还可知晓此次陪同马森、陈暹一同出游的还有李廷臣、蓝渫等人。蓝渫,崇安人,嘉靖十三年甲午杨子克榜进士,顺天中式,任松滋县令,为政清廉,官畏民怀。范炫,崇安县儒学,曾任浙江长兴训导。黄源,武夷山大浑村人。李廷臣,明嘉靖间福建人,刻印过元代吴澄的《仪礼考注》。蓝坊,将邨人,曾任襄阳卫。

三、六曲溪南响声岩

泰宁邹应博景仁,浦城周伯圭玉成,弋阳陈裴忱父,嘉定甲戌二月己未同游。

按:该石刻可弥补邹应博的游历资料。

邹应博(生卒年不详),字景仁,号朴庵,邹应龙之弟,福建泰宁人,早年曾求学于廖德明,开禧元年登进士第,嘉定年间任宣城教授,宝庆中任监都进奏院,后任婺州知府,绍定二年以直秘阁任平江府知府,六年应召赴任行在,官至江西提刑,有诗《鹧鸪天》 《感皇恩》等。

史书中关于邹应博的内容不多,正史中未有记载,《八闽通志》仅有寥寥几句话提及他的官职变化,相关信息少之又少。通过这方题刻可对他的游玩活动有所了解,嘉定甲戌(1214) 年邹应博曾与浦城友人周伯圭、江西弋阳人陈裴忱同游武夷山,为研究其游玩经历和交友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六曲溪南响声岩

隆庆庚午冬,余自京来,蓝君坊邀遊九曲,步家君题处,廿有九耳矣。

按:该石刻可弥补马荧、蓝坊交游情况。

马荧(生卒年不详),字用昭,福州人,户部尚书马森之子,以父荫为南京都督府都事,雅善文辞,万历三年与袁表同编《闽中十子诗》。

这方题刻记录了隆庆四年冬天,马荧自南京归来时受蓝坊的邀请畅游九曲并在他的帮助下寻找到了马森二十九年留下的题刻。上一方题刻中提及蓝坊曾陪同马森共游武夷,而在多年后他再次邀约马森之子马荧,可见蓝坊与他们父子之间均有来往。关于马荧与蓝坊的交往,其他史书中均未载,只有通过这方题刻才可得知其二人曾共游武夷。题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是研究马荧与蓝坊游玩情况的珍贵资料。

五、五曲溪南更衣台

世外沧浪。乙巳阳月,韩士望题。

按:该石刻可弥补韩士望游历资料。

韩士望(1615-?),清朝官员,字有声,山东淄川人(今淄博市淄川区人),顺治九年登进士,后任崇安县县令。在任期间,治河道、建书院、修文庙,政绩突出,有作为。《山东通志》、乾隆《淄川县志》 《崇安县新志》、董天工《武夷山志》 《建宁府志》有韩士望的相关记载。

《山东通志》和《淄川县志》只记录了韩士望中进士,任崇安县令的情况,未有其他记载。《崇安县新志》卷八:“韩士望……顺治十三年,以进士任。时兵燹相仍,四野弗治,弦诵莫闻,士望招边复业,捐俸新文庙,建书院,延塾师以教之。”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也记载了韩士望在崇安期间所作的贡献:“国朝顺治十六年,邑令韩士望又修饰之。”

《建宁府志》卷十八:“韩士望,淄川人,顺治十三年任。李京藩,曲沃人,举人,康熙元年任,卒于官。”

史书对于韩士望的记载少之又少,相关内容大多停留在对其政绩的介绍上,涉及其生平经历的只有寥寥几句。武夷山五曲溪处存有一方韩士望留下的题刻,这方题刻是康熙乙巳年(1665) 韩士望游览武夷山时所作,他用“世外沧浪”比拟武夷九曲溪,意为九曲之美景乃世外之物,高度赞扬了九曲溪的圣洁之美。

据《建宁府志》载,继韩士望后前来崇安任职的县令是曲沃人李京藩,李京藩任职的时间是康熙元年,因此可知韩士望在崇安任职的时间应是顺治十三年至康熙元年(1656-1662)。题刻所记时间却是在其任职结束的三年后,可见韩士望在离任后还曾再度游览武夷山,但因史料有限,我们无法得知韩士望是继续在闽地待了三年,还是回乡后思念美景重返武夷山,或是出于其他原因再次游览武夷。总之,题刻为研究韩士望的游玩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方志对于韩士望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六、四曲溪北题诗岩

崮保定□端彦方由文太监持宪节副使,海道经武夷,会京本原甫,拜紫阳先生祠下,载瞻遗像,心仪神交,充然有契。旹宿雨开霁,山气肃清,共论移晷而别。同来者毗陵胡琏,天台陈渊,监属詹道命;与祠者:豫章凃雯、新淦黄谟、东阳蒋易,崇安县尹有华张端本,福宁州教授詹天华,前直学詹文盛。前学吏支谦志石,监刻山长陈实公。

按:该石刻可弥补张端本游历及詹天华任职情况。

张端本(生卒、籍贯均不详),元代官员,泰定四年任崇安县令,在任期间有作为,受民爱戴,有文《重修县学记》。正史中未有张端本的相关记载,只有在《崇安县新志》 《武夷山志》 《八闽通志》中可以看到。

《崇安县新志》卷九记:“张端本……增修县学、乡贤祠,又增广祀田,皆捐俸,自为记。”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九中记:“泰定五年,崇安令张端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匾曰:‘茶场’。”《八闽通志》仅记载了其在崇安的任职时间。

地方志中多是对其为官贡献和任职情况做了介绍,未提及其游玩情况。通过这方题刻可了解到张端本曾陪同远道而来的京官游览武夷山、拜谒朱子祠堂一事。可见,题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是研究其游玩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该题刻,可增进对张端本在任期间游玩活动的了解。

此外,题刻还补充了史书对詹天华任职情况的记载。詹天华,身份信息不详。据题刻记载可知他曾任福宁州教授,但《福宁州志》卷八职官篇中历任元代教授的人员名单中仅记有刘棠、韩桂华二人之名,正史中也未提及詹天华。只有通过题刻才能得知詹天华在泰定年间的为官情况,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可促进对福宁州官员任职情况的了解。

七、四曲溪北题诗岩

按:该石刻可弥补郑主忠、林大辂等人的交游情况。

林大辂(1487-1560),明代官员,字以乘,号二山,一号二野山人,晚年号麦斜山人,莆田人。正德甲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工部员外郎,嘉靖年间任江西、河南按察使,官至右都督副使,著有《愧暗集》 《借声堂稿》。

郑主忠(生卒年不详),明代人,号三峰,字诚甫,莆田人,曾任建阳主簿,游武夷时留有诗数首。林大辂和郑主忠为同乡好友,二人曾于嘉靖庚子年(1540)同游仙游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等景区①。

关于郑主忠、林大辂游武夷之事,正史和地方志均未提及,只有这方题刻有所记载。通过题刻可知,他们二人除了共赏仙游美景之外,还曾于嘉靖壬寅年(1532) 漫游武夷,董天工《武夷山志》收有林大辂与郑主忠所作赞景诗歌。

这方题刻对于研究方一兰的生平活动也有重要意义。方一兰(1500-?),字世佩,号西皋,莆田人,嘉靖二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因罪被杖,改吏部,转礼部。嘉靖六年(1527)迁礼部员外郎,次年升郎中,著有《少微堂集》。董天工《武夷山志》收有方一兰的诗歌《重游武夷二首》:“三年重入武夷山,翠壁丹崖缥缈间。”可见他至少两次来武夷山游玩,这方题刻正记载着其中一次的游玩情况,嘉靖壬寅年其与同乡好友共游武夷。史书中关于方一兰的记载寥寥无几,通过这方题刻则可对他的游玩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八、四曲溪北金谷岩

(1)应接不暇。康熙辛巳夏日,任丘庞垲,浙人程长铭、章衮,建人严睿,释衍操同游留题。

(2)庞公吃茶处。庞公讳垲,任丘人,官建宁太守。康熙辛巳新宁林翰题。

按:这两方石刻可弥补庞垲交游资料。

庞垲(1640-1708),清代官员,字霁公,号雪崖,任丘人(今河南人)。康熙十四年中举人,历翰林院检讨、工部都水司主事,广西司郎中等职,康熙三十七年调任建宁府,著有《丛碧山房集》五十七卷,《和陶诗》一卷,《诗义固说》二卷等。关于庞垲游武夷一事,董天工《武夷山志》和庞垲《丛碧山房集》中有所记载。

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之十六记:“庞垲……事竣游武夷,题诗纪胜,勒字岩石。”又结合庞垲诗歌《平旦咏》序:“余于康熙己未通籍,辛巳归里。”可知庞垲漫游武夷的时间是在康熙辛巳年(1701)。

这两方题刻正记录了庞垲在辞官归乡之前的活动,康熙辛巳年夏日,庞垲与浙江友人程长铭、章衮以及僧衍操等人共游武夷,监察茶事,品茶赏茗。董天工《武夷山志》虽有记载庞垲在工作结束后游武夷一事,但未记载其余相关信息,《丛碧山房诗集》也仅是载有其《游武夷二首》 《题冲佑观壁》等诗,没有记载同游者姓名和其他情况。只有通过这方题刻才能对庞垲在辞官前和友人游玩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可见,题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是研究庞垲游玩活动的重要资料。

九、二曲溪南勒马岩

玉女何年去不回,空留片石势崔巍。

天然秀色堪图画,应事人间妆镜台。

万历己亥春仲,八闽学使、吴兴沈敬炌题。

云川陈梦鲲、沈庄卿过此同游。时万历己亥春仲也。

按:该石刻可弥补沈儆炌游历资料。

沈儆炌(1554-1631),明代官员,字叔永,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登进士,曾任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职,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万历二十六年(1598) 沈儆炌任福建提学副使后,巡抚福建各地,探访民情,不徇私权贵,深得民心。武夷山摩崖石刻中记载了沈儆炌的游玩活动,万历己亥年(1599)春,沈儆炌在其子沈庄卿及友人陈梦鲲的陪同下游览武夷山,秀美的玉女峰引人无限遐思,沈儆炌观赏后作诗纪念。

关于此次游玩的情况,正史中未有记载,董天工《武夷山志》也仅记载了万历丁亥年(1602) 沈儆炌来武夷游玩一事:“仰之弥高。万历丁亥春吴兴沈儆炌题。”没有记载万历己亥年他在武夷的游玩情况,其他地方志中更是没有提及。可见,题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是沈儆炌当任八闽学使时游览武夷山的实录,是研究其生平活动的史料之一。

十、一曲溪北水光石

九曲泛舟二首

扁舟载酒任逶迤,路转峰回面面奇。

绝壑乍疑尘世隔,澄潭更与暮秋宜。

风吹箫管千山应,瀑带藤萝百尺垂。

十载武夷堪抚掌,褰帷三过一题诗。

万历三年冬十一月二十三日,吴兴天目山人徐中行书

注:原石刻共载有徐中行的三首诗歌,因文章论证过程未涉及其余两首诗歌,故在此省略。

按:该石刻可弥补徐中行游历资料。

徐中行(1517-1578),明代文学家,为“后七子”之一,字子与,号龙湾,自号天目山人,长兴(今属浙江)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汀州知府、云南参议、福建按察副使、参政等职,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青萝馆诗》六卷,《天目先生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明史·徐中行传》未记载徐中行曾任福建按察副使一职,《侯县乡土志》与《福州府志》虽记载了他在福建任职一事,但均未提及其曾前来武夷视察民情的情况,也未有他在武夷山游玩的记载。

根据这方诗歌题刻可知,万历三年徐中行曾至武夷山游玩,他不仅高度赞美了武夷山的景色,还直接表达了自己渴望在辞官后隐居武夷的心愿,另外诗中的“褰帷三过”是他任闽期间多次入武夷视察民情、为民分忧解难情况的记录。《天目先生集》虽也有收录这三首诗歌,但是没有记下诗歌题写的时间,因而无法知道徐中行游玩武夷山、视察民情的时间。通过这方题刻则可详细地知道,万历三年冬十一月二十三日徐中行曾至武夷山游玩,可促进学界对徐中行游玩活动的了解。可见,题刻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

十一、一曲溪北水光石

兴来独往。戊午六月望,四明山人书。

按:该石刻可弥补赵参鲁游历资料。

赵参鲁(生卒年不详),明代官员,字宗传,号心堂,别号四明山人,浙江鄞县(今宁波)人。隆庆五年(1571) 登辛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万历五年任福建提学佥事,十七年以御史巡按福建,后升任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后改兵部,转吏部,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明史》和《福州府志》等地方志多是对赵参鲁的为官活动做了介绍,未提及其游玩足迹,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之十六虽记有他来游武夷的大致情况:“赵参鲁……尝至武夷,于一曲水光石勒字,署曰“四明山人”,盖其别号也。”但未记有他游玩的具体时间。通过题刻可知,他曾于万历戊午年(1616)游览武夷山。“兴来独往”表明了他是一时兴起,来不及邀友同行便独自前来拜访武夷山。又据《明实录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二年赵参鲁已由大理寺卿升为刑部侍郎,因此其结束按闽的时间应是在更早之前。可见,赵参鲁是在任闽结束后,再次重返福建,游览武夷山。这方题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可增进学界对赵参鲁游玩情况的了解,进而了解其生平活动。

十二、一曲溪北岸边岩石

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七日,福建按察副使、棠陵方高②初入武夷,宜穷九曲。明年贺三月十三日入重游。

按:该石刻可弥补方豪游历资料。

方豪(1482-1530),明代官员,字思道,号棠陵,浙江开化人。正德戊辰年进士,历任昆山知县、沙河知县、刑部主事、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福建提刑按察副使,生平著述颇多,有《棠陵文集》、《昆山集》等等。

嘉靖七年,方豪调任福建。《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之八十七记:“嘉靖七年四月……丙午升广东佥事方豪为福建按察司副使。”位于一曲溪北岸的这方石刻记录了方豪在任闽期间两入武夷游玩的时间。方豪第一次进山游玩是在刚上任时,他泛舟九曲,看山水奇秀,次年三月他再度重游武夷山,可见其对武夷美景的热爱之情。

关于方豪来游武夷一事,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七记:“郑善夫……世宗改元,以荐起用,官吏部郎,常与方豪同栖息于武夷,俱有诗。”又据《明史·郑善夫传》记:“郑善夫……(嘉靖二年) 行抵建宁,便道游武夷、九曲,风雪绝粮,得病卒,年三十有九。”可知,嘉靖二年郑善夫在游武夷的途中受寒逝世。

结合这两处记载可知,董天工《武夷山志》所记方豪与郑善夫游武夷的时间是在嘉靖二年或之前,正史与其他地方志中均未记载方豪在嘉靖七年及嘉靖八年来武夷游玩的情况,只有通过这方石刻才能得知一二。题刻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对于研究方豪的生平活动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注释:

①据莆仙摩崖石刻载:“嘉靖庚子秋月,陈应之、林大辂,郑主忠、一鹏等,□□□□览胜湖中,明日遂有麦斜、莱溪之兴。”

②《福州府志》卷二十九中没有方高任福建按察副使的记载,但有开化人方豪任职的记载,又“棠陵”乃方豪的号,因此该方题刻应为方豪所留。

猜你喜欢

题刻天工史书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天工缀网
浅谈红石峡题刻所反映的近代榆林地区的部分史料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造化钟神秀
“强国工匠”朱小坤 率队成就大“天工”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汗青”原来是史书
巧夺天工
“立体史书”古牌坊 历史风尘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