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南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及可行性
2020-01-19龙飞
龙 飞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8)
南梁精神是1927-1937年间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红色精神,是陕甘边苏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智慧和经验总结。[1]是中国革命精神、中国红色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和研究南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尤其是从南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视角去分析和探究南梁精神的现实意义,对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和培养时代新人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肩负重要使命,所以,大学生的培养始终要扭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承担这一任务的思政课在高等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南梁精神的思政课资源开发和利用就很好地坚持了这一原则,南梁精神是甘肃庆阳革命老区的地方性优秀革命文化,把南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因地制宜的最好体现。南梁精神的主要内容是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四个方面,下面具体来分析这四个方面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一、将“面向群众”的根本宗旨融入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革命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和发展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以“面向群众”为根本价值取向,最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革命力量因此不断发展壮大。
“在陕甘根据地,无论是红军,还是苏维埃政府,都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真诚关心群众,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3]时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走到哪里人们都会亲切的喊他“仲勋啊”。1945年在西北局书记的人选问题上,毛泽东就提议要让习仲勋同志担任,因为“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4]刘志丹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注重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刘’。”[5]谢子长也非常注重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堪称爱民模范。有一次,他的部下抢了当地群众的东西,谢子长坚决处决了抢劫的部下,并作为案例教育其他官兵要爱护人民群众。正是因为南梁精神以面向群众为根基,始终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始终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造就了“硕果仅存”的历史局面。
在新时期,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要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要做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培养面向群众、胸怀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志向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6]由此可见,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7]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大学生提出“要立志做大事而非立志做大官”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要结合面向群众,培养青年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勤奋刻苦,认真刻苦的钻研专业课,学懂弄通,练就过硬本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人民群众生活,要做到心里始终有人民。毕业后才有可能用所学本领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8]毛泽东也曾多次指出,我们要做人民的学生。青年大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可能要比广大人民群众丰富,但是,不能因此而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在人民群众面前,我们始终是小学生。只有重视人民群众、心系天下百姓,才能为人民服务,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大学生一定要融入到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在为人民服务中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二)坚持把个人成长和奉献社会相结合的价值选择
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9]在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家将自身的成长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相结合,谢子长、刘志丹和习仲勋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他们本着面向群众的价值取向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不息,谢子长和刘志丹更是为了人民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生命。身处和平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继续发扬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优良传统,就要做到把个人成长和奉献社会相结合。
个人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个人,没有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个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马克思对人的科学定义指明,人的社会性是其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人并非费尔巴哈所说的抽象的、直观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也不可能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人的社会性要求人必须主动融入所生活的社会,人不仅要依靠社会求生存,更要为社会做贡献。因此,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为社会做贡献结合起来,在服务和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11]
(三)培养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奋斗观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在甘肃庆阳南梁地区建设革命根据地,克服诸多困难,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取得了“两点一存”的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并成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必须着重培养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奋斗观。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12]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学习这种从小事、从基层做起的优良品德,自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到基层去锻炼,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摒弃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错误思想。要不断克服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踏实肯干,牢固树立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有可能做大事;基层的事处理好了,才能到高处的正确理念。“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13]培养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奋斗观,对于中国社会基层的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成功成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都有重要意义。
二、将“坚守信念”的理想追求融入高校思政课
“革命理想高于天。”[14]“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经验的精神支柱,也是南梁精神的核心。”[15]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对革命的失败和挫折,他们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终取得了成功,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这在全国土地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起到了鼓舞革命的重要作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若没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要做到这一切,是绝不可能的。”[16]理想信念对于和平时代的大学生也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7]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和后备人才,作为负有重要使命的时代新人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来说,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因此,要结合南梁精神中的坚守信念,把大学生培养成精神上不缺“钙”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坚持的崇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18]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在革命时期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巨大牺牲,建设革命根据地,也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正是他们创建的根据地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当代大学生手中时,大学生必须接力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南梁精神中的坚守信念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在于,要借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守革命信念奋斗的事例教育和感染青年大学生,培养青年大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19]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而努力。大学生要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增强自身本领,踏实肯干、积极进取。要树立共产主义是干出来的正确意识,尽己所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做出应有贡献。
(二)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文化和制度四方面的内容,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谓千辛万苦。而这一切更饱含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血泪,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取得了民族独立。高校思政课要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结合南梁精神中的坚守信念,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着重培养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帮助学生看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理论自信,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侵蚀和同化,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具有坚定“四个自信”的当代大学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三)培养大学生胸怀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各个方面对中国梦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要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胸怀中国梦,主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21]青年大学生更要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高校思政课要结合南梁精神中的坚守信念来教育大学生胸怀中国梦,深入阐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具体内容,使大学生理解中国梦和个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要求大学生把个人的奋斗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22]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中国梦才能变为现实。在新时期,南梁精神走进高校思政课堂,“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3]
三、将“顾全大局”的强烈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不仅面临严峻的外部困难和挑战,更严重的是面临来自革命队伍内部的危险。尤其是1935年中央在陕甘苏区的错误肃反,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刘志丹、习仲勋等一大批陕甘苏区的党政军领导被错误关押,受到了降职、关押、撤职等不公正待遇。中共中央抵达陕甘苏区后,及时纠正了错误,释放了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干部,并恢复了他们的职务和名誉。
面对错误的肃反和不公待遇,“陕甘边共产党人表现出强烈的大局意识。为了避免红军内部的分裂,刘志丹、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坚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和保全陕甘革命事业发展的大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南梁精神顾全大局的深刻内涵。”[24]这种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把这种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贯穿其中,培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顾全大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要培养顾全大局的大学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对待不公
正确对待不公是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年代所变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他们在面对错误的批判和降职、关押时始终相信党组织、相信革命队伍,始终对党忠诚、坚持革命理想。并没有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自暴自弃、信念动摇、失望消极,最终他们被释放出狱,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培养正确对待不公的优良品质。正确对待不公不仅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对于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至关重要。
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22岁左右的年纪,他们的思政课则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要培养的对象大多是18、19岁左右的青年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一般来说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大的挫折和磨难,至于不公正待遇就更少了。因此,他们对于大学以及社会的认识是处于感性阶段的,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正确对待不公是很有必要的。无论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来说,还是从今后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来说,正确对待不公都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要让大学生明白,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受到公正待遇,尤其是步入社会之后。同时,正确对待不公对大学生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从容面对困难。
(二)心理素质过硬,从容面对困难
以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从容面对困难的态度和经得起挫折打击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顾全大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因为他们能够从容面对革命中的困难,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始终维护党的利益、保证红军内部的团结,减少了革命力量的损失。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处事态度在今天依旧有现实意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政课要结合学生现状,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25]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上往往荆棘密布,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素质包括一个人的抗压能力、抗打击能力和受挫能力等,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面对困难,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更好的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四、将“求实开拓”创新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
南梁精神内涵的最后一个方面是求实开拓。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从革命实际中总结成功的经验,结合实际创新革命理论。“提出红、白、灰‘三色’建军思想和‘狡兔三窟’式的游击战略区域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思想,”[26]成功建立并发展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延安的《解放日报》对此评价时认为,他们在远离中央的情况下,自觉在革命活动中把马克思列宁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陕甘边地区的具体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列主义之普遍真理实践于西北,在建军建党建政及领导革命战争中,其方针策略,无不立场坚定、实事求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27]高校思政课要结合南梁精神的求实开拓这一内涵,着重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自我创新、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让求实开拓在新时代重新散发理论光芒,指引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贯穿南梁精神始终,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灵魂。回顾历史,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就能取得成功;违背实事求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出现挫折。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南梁地区的实际出发,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陕甘边根据地建设重大问题。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红白灰’三色建军思想、‘狡兔三窟’战略布局、灵活机动游击战术、广泛的统一战线和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等成功道路。”[28]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职责是“培养什么人”,南梁精神走进高校思政课,就要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工作上,实事求是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对实事求是做了重要论述,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29]新时代,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国梦和现代化而努力,所培养的时代新人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更好服务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勇于自我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早在革命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开展革命时就勇于创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南梁革命实际的理论和具体措施。正是这些符合南梁实际的创造性理论和举措使得南梁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根本前提。他们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坚持创造性地构建了‘又斗争又联合’的统一战线”,[30]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上,“采取了开放性的经济政策,注重发展工商业,搞活商贸流通,开设集市,发行货币,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使南梁成为了贫苦百姓向往的好地方”;[31]在军事上,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红白灰”三色建军思想、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作战方法和“狡兔三窟”的战略布局等,对于保存和发展根据地武装力量、有力消灭敌人起到了关键作用。上述创新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理论遵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色的一笔。
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期和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创新做出重要论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32]并要求广大青年“走在创新创造前列。”[33]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培养人才方面,要以“培养什么人”为核心,注重培养和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青年大学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勤动脑,不断在学习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争取在专业领域提出创新性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积极开拓进取
积极开拓进取是求是开拓的重要精神内涵,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始终贯穿着积极的开拓进取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挑战,既有敌人的军事威胁,又有革命队伍内部的意见分歧;既有武器装备的落后,又有自然条件的艰苦;既有起义失败的打击,又有左倾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始终保持革命乐观精神,积极开拓进取,克服千难万险,最终使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无私奉献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高校思政课要结合南梁精神的积极开拓进取精神,注重培养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的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34]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参与者、见证者和经历者,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担当意识,在校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素质。树立实干出成绩的意识,提高自己的行动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奉献社会、书写青春华章。
南梁精神诞生在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实际中,时过境迁,但南梁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丧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地方性优秀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未来高校思政课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南梁精神走进高校思政课,将会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取向、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磨难、实事求是、积极开拓进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南梁精神光耀千秋,永放光芒,当代青年大学生必定在南梁精神的启迪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