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疆南疆地区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0-01-19杨海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培育价值观

王 莉 杨海生

(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现在,要坚持文化自信,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始终践行它,不但事关人生道路、前进方向,更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效。在高校,如何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强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新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厘定与意义

(一)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时代课题。文化指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就是要不忘本来,坚定中华民族素有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讴歌时代,积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就是要面向未来,毫不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浓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 个字,全面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的公民价值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在现实的影响下所制定出来的,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反映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是世界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统一,反映出历史继承与现代精神,也是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3]

(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因此,要培养为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增强道路自信,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提高全民素养,促进人与社会发展”[4]。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以文化人”,建设“文化强国”。大学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承担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又面临着多重的风险挑战,抓好思想政治素质尤为关键。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帮助他们把人生的扣子扣好,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去涵养,做到内化于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规范,做到外践于行,对于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新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基于文化自信视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的调研

(一)调查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新疆南疆高校的民族大学生,四个年级段各选75名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至22岁,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回收有效率为95%,问卷数据有效范围。

(二)统计结果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认知,统计显示,210名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占总人数的73.7%。不太了解的有75人,占总人数的26.3%。分析发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上,国家通用语言较好的大学生回答正确率较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有138人选择“影响很大”,占总人数的48.4%;有100人选择“影响一般”,占总人数的35.1%;有47人选择“影响很小”,占总人数的16.5%。统计结果,低年级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较低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或较少”,高年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高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

2.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认知

对中国文化认知,统计显示,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的有175人,占总人数的61.4%。其中,选择“一般了解”的有65人,占总人数的22.8%;选择“不太了解”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15.8%,低年级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较低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了解较少。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了解情况”:有48人选择“非常了解并深入学习”,占总人数的16.8%;有164人选择“有所了解并看过有关文章”,这部分占总人数的57.5%;有73人选择“知道但不够了解”,这部分占总人数的25.6%。

统计显示,有251人选择通过书本、网络、观看电视新闻、听广播等途径了解关于中华文化自信知识的,这部分占总人数的88.1%;有34人选择通过书本和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这部分占总人数的11.9%。

3.对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的认知情况

统计显示,认为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的有175人,这部分占总人数的61.4%;认为二者“有关系但说不清”的有76人,这部分占总人数的26.7%;认为二者“没有关系”的有34人,这部分占总人数的11.9%。

(三)小结

经对调查结果分析,当前高校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较好,反映了积极文化认知。但是南疆高校基于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认同不够深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较高的大学生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较低大学生认知程度高。了解被调查学校大学生家庭背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差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新疆南疆农村,语言不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更不要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大部分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论学习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还缺乏自主性,学习不够深入,部分学生课外不关心时政。在调查中了解到,以中国通俗小说“四大名著”为例,只有《西游记》完整地看过电视外,其他小说一无所知,间接表明: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缺乏中华文化具体内容的支撑。

3.部分大学生对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认识不够到位。虽然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掌握较少,但是,很多学生对红色文化有兴趣,如“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太空行走、粤港澳跨海大桥、5G”等能体现文化自信的词语能脱口而出。

三、基于文化自信视阈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全方位的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二者有机统一,关键还要找到着力点。一是主责主抓。学校要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提升责任感、紧迫感,纳入课程思政改革范畴,纳入意识形态管理范畴,整合教学资源,推进齐抓共管,切实培育到位。二是主体教育。要明确“大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育理念,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出发,从当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因材施教、因才施策,综合运用理论灌输、个性引导、文化涵养等多重手段,切实提升实效。三是主线主推。坚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主导,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优化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走心率”。充分利用现在的线上资源,结合“课前五分钟”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二)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是一致的,关键是要找到结合点。一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做到认知认同认可。当前,“国学”是显学。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内容,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同学习中国近代史结合起来,同学习中共共产党党史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吸取养分,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在学习中继承发展,实现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二是在实践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应当以时代标杆、时代楷模为学习内容,从国际复杂的现实中,让大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从我国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让大学生感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个人修身养性中,让大学生领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三)坚持文化育人,建构正能量校园文化

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一是强化舆论引导,要把增强文化自信纳入高校意识形态范畴,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培育当代大学生精神品质,引导大学生争做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模范。二是强化文化熏陶。要从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时代责任和神圣使命出发,立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关切,既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又要主动回应价值多元信息时代的多重挑战,强化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鉴别和政治引导,在润物无声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可以开展校园读书会,把优秀的中国传统名著介绍给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三是强化正面激励。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传递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要加强正面典型宣传激励,书写记录新时代正能量,将文化追求和认同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让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彰显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

总之,培育共同认知,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教育模式,使核心价值观“接地气”,使之由抽象理论、灌输途径转化成为具体“价值共识”,进一步与大学生当前特殊的心理认知状况相契合,最终使其成为大学生面对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价值遵循。建立注重个体体验,实现价值共感的实践外化机制。要在获得价值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实践外化,建铸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识践体系。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自身职责的履行中进一步强化理论认知,进而自觉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教师必须言传身教,贯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无形中感染和影响大学生对自身角色的确认和树立。做好大学生在正确树立自身角色之路上的指导者、引路者和榜样力量,实现师生共协,同向同行的良好生态。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培育价值观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价值观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