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策略和实践的转型
——以“一带一路”英文宣传片为例

2020-01-19陆薇薇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力一带一带一路

陆薇薇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6)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关于“一带一路”的宣传也逐渐增多,并渗透在大众文化文本和影像中。本文聚焦“一带一路”宣传片,这些宣传片都是以英文叙述,配以中英文字幕,其受众主要是英语圈观众,旨在对国际观众科普和宣传“一带一路”,让世界理解、认同并欢迎这一倡议。而这些宣传片中所展现出宣传策略的改变,反映出我国宣传机构对自身功能的不断重新定位,以及对新媒体和新宣传策略的重新理解。简言之,“一带一路”英文宣传片显示了在新时代,中国软实力传播策略和实践的成功转型。

1 “文化软实力”与“一带一路”宣传

“软实力”一词由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然而其内涵的拓展及高频率使用却是在中国。相对于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硬实力”而言,“软实力”主要指代“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国内管理和政策所提供的范例,以及其处理外部关系的方式”[1],“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在海内外都能得以实践、外交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2]是软实力的三个重要来源。而这一概念在中国语境下又被注入了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

1.1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概念在中国语境的拓展

伴随着3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及竞争力尚显不足,呈现出经济影响与文化影响不对称的格局。对于“软实力”概念的援引、阐发及本土化建构是我国发展的时代所需,是我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3]认为,当今世界文化差异比政治、经济差异更为重要,人们对文化的关注超越了其他领域,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及输出对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将软实力概念的核心定位于“文化”,倡导“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与原本的软实力概念相比,文化软实力这一新术语依据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明晰了软实力的基础,强调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实力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我国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创生力的关注,表明了将中国文化形象推向世界之林,彰显与大国地位相符的文化影响力的决心。

1.2 文化软实力提升需讲究文化传播策略

王沪宁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范围越广,其潜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可能越大[5]。”而李鉴修[6]在《论文化软实力与对外宣传》一文中则指出,加强对外宣传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为对外宣传可以使潜在的软实力成为现实的软实力,使文化软实力资源变为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可以有效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可以掌握话语主动权,占领道义制高点,有效驳斥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可见,对外宣传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路径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这些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无疑对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样的大型活动虽能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集中有效地宣传,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却也存在一次性、持续力低下等弊端,难以将文化价值长久、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并扩大影响,所以需要探求可持续的宣传路径。

2014年11月28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习总书记的发言明晰了文化软实力宣传工作的目标,要求我们从中国的角度讲述世界共通的特色故事。所以我们需要在充分挖掘并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地进行“渗透式”的宣传,让世界真正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能切实走进国际友人的心中。

1.3 “一带一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传播的重要实践路径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伴随“一带一路”的出台迎来了大好时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合作重点,及“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三个共同体[7]。就地理空间而言,“一带一路在空间走向上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和中国西行远洋航线基本重合,分别从欧亚大陆北面的大陆核心地带(heartland)和南面的大陆边缘地带(rimland)从东向西贯穿了这块大陆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战略枢纽区,并把世界经济地图中三大经济板块(西欧、北美和东亚)的两块(西欧和东亚)紧密地连接了起来”[8]。“一带一路”与经济的全球化密不可分,但比以往经济共同体不同,“一带一路”源于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共同想象,文化内涵是其核心支撑,这使得“一带一路”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我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希望和平引领和推动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肩负起大国应尽的责任。范周等[9]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一文中首先强调“一带一路”中除经济走廊的物质载体外,还包含“传承古今文脉,重塑新丝路精神;寻求文化认同,重构新文明图谱”的深刻内涵,继而提出“联结民心,实现‘一带一路’和谐共荣的发展图景;复兴中华,提升我国对国际新格局的文化影响力;深化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经贸互利共赢”三个“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

在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之时,文化的宣传与交流又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柔性外交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吸收融汇,互学互鉴,才能使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互相信任,增进彼此感情”[9]。目前世界的第一通用语言是英语,所以“一带一路”的英语宣传片在“一带一路”战略和文化软实力的对外传播上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 一带一路英文宣传片的文本释读

2.1 文本一:音乐电视《The Belt and Road is How》

2017年5月,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上生产出多部精彩作品的“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了2分钟的音乐电视《The Belt and Road is How》。在这个作品里,15个来自参加“一带一路” 项目的国家的儿童用一首英文歌“说唱”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内涵。首先,这个英文歌的题目就是一个精巧的设置,有双关的效果,“how”既是英文里“如何/怎么样”的意思,又是中文“好”的谐音。所以这种歌的标题即是在说“一带一路是怎么样的”,同时也巧妙地嵌入了“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意思。这个音乐电视采取舞台剧场的样式,让孩子们手持小吉他(尤克里里)在舞台上歌唱,同时背景把真人和动画结合,形式特别,让人印象深刻。但是这个视频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一带一路”概念简洁有效地概括以及如何把这种凝练的概括用图像语言更直观地表达出来。

视频的开头是一个动画舞台的镜头,大红幕布上投影着一个中国结的图案,传递出“联接”“互通”的概念。歌曲开始部分,一个女孩站在一条高速公路上,与她并行的是满载着集装箱的货轮和前进中的高铁,这不但直观地表达了“一带一路”项目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贯通欧亚大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货物交通,同时又再次嵌入了“前进”“快速”和“相互交通”的概念。歌曲主体部分的歌词和背景图像紧密交织,通过快速剪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信息。比如在提到“一带一路”连接世界各国,“the promise that they hold is joint prosperity”(承诺共同富裕)时,视频里用动画剪影的方式同时出现了象征中国的东方明珠及一批沿途国家的文化地理标志,从罗马斗兽场、希腊巴特农神庙、新加坡鱼尾狮、马拉西亚石油双塔、埃及金字塔、到俄罗斯教堂,简洁直观地传达出“多个国家参与、多种文化交融”的含义。又如在歌曲唱到几个“一带一路”的核心概念,比如“trade routes open up(贸易路线开放)” “sharing starts(共享开始)”“resources is changing hands(资源正在易手)”“ideas start to flow(观念开始传播)”“friendship start to form(友谊开始形成)”“we connect with our hearts(我们心相通)”时,画面用骆驼、汽车、电脑、几个颜色多样的大手及心形图案,将文字意义用图像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图像再次加强文字意义。而唱到“一带一路” 的大胆畅想和实践,让“things impossible, all become the norm(过去不可想象的事情变成平常现象)”时,视频用魔术帽子和魔术师手传递出“神奇”的概念。

这个MV的成功之处是,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完成了多项关键任务:因为时间的限制,歌曲无法直接提供诸多关于“一带一路”的信息,但是简单上口的旋律、押韵的歌词、以及副歌部分的反复,对观众形成了良性的“感性刺激”。虽然不能提供太多信息,但是让听众迅速记住“一带一路”这个概念,并且把“一带一路”和“how/好”联系在一起。选取儿童作为歌唱主角也可以拉近观众和要表达的信息的距离。

2.2 文本二:《Belt and Road Bedtime Stories》

如果说《The Belt and Road is How》这首歌,因为时长限制无法详细解释“一带一路”,那么几乎同时《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期推出的《Belt and Road Bedtime Stories》系列,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宣传的一个深入和补充。这个《一带一路睡前故事系列》的主角是China Daily 的美国记者艾瑞克·尼尔森(Erik Nilsson)和他的女儿京晶·尼尔森(Liliana mei Nilsson)。在艾瑞克要去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每晚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女儿讲一个睡前小故事,逐集解释“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睡前故事系列》虽然短小,但是在形式和叙述上有很多精巧的设置。这些设置能有效地抓住观众,带领他们逐层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项目。

首先,“睡前爸爸给孩子说故事”的前提设置合理化了叙述的“简单”,使得介绍可以用最浅白易懂的语言进行,而这正是此类“科普”视频所需要的。此外儿童卧室晚间温暖放松的氛围也更利于观众对信息的吸收。女儿京晶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时暗合了对“一带一路”项目不尽了解的观众的发问,成为推动“情节”前进的“引子”(例如“谁来提供这些建设的资金?”),有时则是对爸爸的叙述的重新概括,比如当爸爸说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很多条路从中国延伸出去,横穿中亚、到达欧洲,那就是丝绸之路。人们用骆驼驮着货物,走过沙漠,与其他地方的人做买卖”的时候,京晶童稚的提问“like countries sharing?(就像国家之间的共享?)”其实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视频制作者有意识的设置。

其次,爸爸艾瑞克和京晶的身份对于这个视频里的某些内容也有阐释的作用,比如谈及“全球化”的时候,京晶提出“就像我是美国人,但是在中国上学一样吗?”这样的现身说法,证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对于个人的意义,在美国特朗普政权“反全球化”,重新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孤立主义”的政策时,这种真人例证是对“全球化”意义最生动有力的说明。

再次,五集“睡前故事”的安排逐层递进,从解释“一带一路”的实际操作和外在表现,逐步过渡到其背后的原则和机制。首先是说明“一带一路”想法的提出,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之后是解释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其主要目的就是用最浅白的语言逻辑(能让儿童听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率地让观众理解这个项目,并认同它的可行性。

2.3 文本三:《The Silk Road Time Traveler(丝路穿越记)》

除“一带一路睡前故事”系列外,China Daily还推出了《The Silk Road Time Traveler(丝路穿越记)》。这个视频借用现在流行的穿越主题,先介绍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再让主人公穿越到现代,见证古今之变,以达到追溯“一带一路”的历史根源的目的,从而为“一带一路”提供历史合法性。

视频开始于一段模拟的唐朝长安场景。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时代之一,而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城市。由于“丝绸之路”等对外交流途径的不断拓展,长安得以声名远播,与周边国家在贸易及文化上交流密切,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视频的开场暗指唐朝的这种热闹与繁华其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成果。在视频中,唐朝皇帝想要派一队使节出访“拂菻”等国,即丝绸之路的终点——东罗马帝国,“以通诸国之好”,同时也“搜求西方诸国奇珍”。一位年轻的臣子请愿出发,随着这个动画人物在地图上一路向西,视频详细地列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重镇”,比如凉州、甘州、肃州、高昌、疏勒、撒马尔罕(时称“康国”),一直到巴格达、大马士革,因为路途艰辛,唐朝使者在快要到达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时,力尽昏厥。昏厥后的使者在现代苏醒过来,他从伊斯坦布尔搭乘高铁、飞机,路途中通过列车乘务员和飞机空姐的介绍,了解到了“新丝绸之路”的成就,最后回到北京,感慨时代的翻天覆地。

相较于前两个英文视频,《丝路穿越记》虽然题材轻巧(时空穿越的动画),但是内容丰富了很多,不再是简单的歌词或者睡前科普。视频中对于古代丝绸之路重镇的介绍和那些区域古今地名的演变是较为深入的知识点。在回程途中,高铁乘务员和飞机空姐的介绍涉及到“一带一路”项目的提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目前的几个杰出成就(尤其是在基础建设方面),例如从伊斯坦布尔到安卡拉的高铁(这段旅途中最险峻的158公里是中国工程队建设的);中欧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的开通使得货运无比便利;中亚天然气管道(Central Asian natural gas pipeline)是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被称为“能源丝绸之路”;阿斯塔纳城市防护林、塔吉克斯坦的塔中公路、巴基斯坦的风电工程等均有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视频中,使者一方面惊诧古代要艰苦跋涉几年的旅行在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下变成指日可达,另一方面感慨古代需历经千辛万苦从丝绸之路带回的珍宝已随处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丝绸之路,最终的目的都是“互通友好,万邦咸宁”,这也再次重申了“一带一路”的宗旨——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共同繁荣。

三部英文的“一带一路”宣传片,可以看出宣传主体的巧妙构思和安排。这三部宣传片各有角度和侧重。《The Belt and Road is How》在最简单浅白的层面上介绍一带一路,通过重复“the belt and road is好”来强化这一观点。《睡前故事系列》则在简单介绍“一带一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项目背后的运营和操作问题。这两种都是有效的文化快餐。而《丝路穿越记》则是通过回溯历史,不但给予“一带一路”项目合法性,同时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展开宣传,着重宣传了“一带一路”的近期成就,并通过今夕对比,再次明确“一带一路”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的核心理念。而宣传的最终目标都是润物细无声地建立和传播“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的概念, 让国际社会认识到参加“一带一路”对彼此有益。

3 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策略和实践成功转型

通过对上述三组“一带一路”英文宣传片的细读,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软实力传播策略和实践的成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为三点。

3.1 新媒体的成功使用

新媒体,即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0]。在习总书记用好新媒体的要求下,“一带一路”的宣传除了传统媒介之外,开始转战互联网等新领域。因为“在新的媒介生态与媒体格局中,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民间舆论集散地,它将越发影响官方立场、影响主流舆论和影响外部判断[11]”,所以,像“一带一路”英文宣传片这样,利用互联网空间进行持续的互动式宣传,可以有效地破除西方关于我国的大国霸权、经济殖民等错误论调,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消除因不了解而产生的不信任感,确保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健康输出并不断扩大影响。

3.2 传播形式与手段成功转变

孔德明在《“一带一路”宣传中的八项注意》中指出:“宣传要突出‘一带一路’主题,拓宽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特别要注意以客观、中性的语言代替明显的倾向性观点,主动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寓价值于故事之中,寓传播于生活之中。同时,少讲笼统的大概念,多作深度阐释解读;少些宏大叙事,多些引人入胜的细节[11]。”以上几组视频不论是儿童合唱、睡前故事,还是穿越动画,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视频摒弃了说教的口吻,特别在睡前故事系列中,给予小主人公京晶充分发问的自由,并通过玩具模型生动讲解“一带一路”的相关故事,避免空洞的宏大叙事,注重项目细节的展示,将价值融于故事之中。从语言的使用上来说,视频中介绍“一带一路”项目时,均使用了“提议、期待”等中性词汇,避免了类似于“坚决、应该”之类的硬性用词,以温和的形式寻求国际认同。还有对各国儿童及动画人物的使用、“how/好”的双关设置等,淡化了自我宣传的痕迹,到达了隐性传播的目的。

3.3 叙事内容成功移译

不论是宣传渠道还是传播形式,最终都服务于内容,所以“一带一路”核心理念的成功展示才是重中之重。英文宣传片不仅是将“一带一路”的中文表述转化成国际通用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将“一带一路”中的中国文化内涵渗透式地移译至全世界。为此,视频在内容的设计上,一是强调了历史传统与现代实践的融合,二是突出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双向互动。首先,三组视频都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作了追溯,引发了观众对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共同体的集体想象和情感共鸣,这不仅证明了“一带一路”现代实践的合法性,更在古今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承的桥梁,为说好“世界”普通话,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视频中阐明了丝绸之路对于双方而言的意义。《丝路穿越记》中唐朝使者的出访,与张骞出使西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仅将中华文明散播到沿线各国,也从沿线各国带回了“奇珍异宝”,充实了中国实力。而这也暗指“一带一路”项目同样是文化碰撞、相互交融的过程。正如视频末尾反复叙述的“经济互通,文化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那样,“古今”“中外”这两条主线都旨在强调“一带一路”所代表的文化软实力的三重维度,即“和谐世界的观念理论、和平发展的政治价值观及和平共处的共赢外交政策[12]”。

4 结语

“一带一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如“一带一路”英文宣传片所展现的那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在叙事内容、形式手段和传播渠道上较过去的宣传而言,有了显著的变化。“在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主动传播,是其真正融入世界性话语体系的积极表现[13]”,而当此类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大家的合唱,常态性地持续进行传播时,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也势必将日益增强。

猜你喜欢

实力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实力抢镜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