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扬文化核心理念形成和时代价值

2020-01-19季祥猛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淮扬淮安大运河

季祥猛

(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 淮安 223003)

淮扬文化发端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形成于明清,有2500多年的历史。淮扬文化,以运河文化为魂,兼收南北之长,在语言、饮食、习俗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地方,具有南北兼容的特点,形成开放包容心理和合作共赢的行为方式,富有时代价值,为大运河六大文化高地之一(另有京津、燕赵、齐鲁、中原、吴越文化)。淮扬地区城市中,泰州在1996年8月12日前属于扬州,后单列为地级市,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古代,盐城历属淮安、扬州、泰州管辖,作为地市级行政中心时间很短①。淮安、扬州为大运河淮扬段城市“一轴两核”。城市间因大运河而密切联系,文化共通共融,相处密切合作。

1 淮扬地区因运河而产生的四大特色文化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与齐争霸,为运兵和运送粮草之需,开凿从今扬州到淮安末口的邗沟②。从此,扬州与淮安成为关系最紧密的城市。无论是隋唐大运河、元代大运河,还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淮安到扬州段从未断航,且都是最为重要的一段,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淮扬运河文化。

1.1 淮扬运河水利文化

淮扬运河水利文化主要指淮扬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还包括治水名人文化和与水利相关的文学艺术等。淮安与扬州一直都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开邗沟西道;隋文帝为便于运兵运粮,渡江灭陈,疏浚今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西道(山阳渎),炀帝时开凿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浣在今扬州瓜洲开伊娄河,唐代扬州成为南北河运、东西江运水运交通的总枢纽,也是陆路交通枢纽。朝廷在扬州设转运使。明代,朝廷在扬州地区的里运河中段兴筑康济河,后又开挖界首河。此为河湖分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河湖分隔工程才最终完成。明代朝廷还在扬州完成宝带新河开挖、瓜州治理等工程。此过程劳力出自淮扬二郡,费粮16000石,钱15000缗,半出国库,余为二郡所筹。清代扬州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有“归海五坝”“归江十坝”③等。

邗沟的北端在淮安末口,《乾隆淮安府志》载,五代前这里就筑北神堰。唐代朝廷在清口、泗州设巡院。垂拱四年(688年)朝廷开北起海州南达涟水的漕渠(官河)运盐(清康熙总河靳辅自中河以下开下中河通官河,通称盐河,即今盐河)。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淮南转运使刘蟠为使漕船避山阳湾风涛之险,倡开今淮安区末口到淮阴区磨盘口长六十里之沙河,继任乔维岳实施。嘉佑间(1056-1063年),为避免淮河风涛之险,淮南转运使马中甫又开洪泽渠六十里(今洪泽湖中)。元丰六年(1083年)淮东转运使蒋之奇开凿自洪泽镇到龟山蛇浦长五十七里的龟山运河(今洪泽湖中)。自此,淮河与运河分开,成为一条复线运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黄淮运在淮安清口交汇。明代成祖时陈瑄被封为平江伯,任漕运总兵官,总督漕运。陈瑄在淮安知府姚斌建仁坝基础上又建义、礼、智、信四坝,合称末口五坝。沿淤废的沙河故道开清江浦,沿新建运河建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后又增板闸)。嘉靖年间,黄河开始危害淮安清口,黄河常倒灌淤塞运道④。于是,清口成为整个运河最难治理地区。明代治河名臣潘季驯通过长期的治河实践,创立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治河理论,明清时的黄淮运治理成就主要得益于这一理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时,清政府在清江浦设河道总督行馆,河督从济宁移此驻节。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设江南河道总督署,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河署裁撤,先后共132年,计有43任河道总督驻清江浦治水保运⑤。因此有很多治水名人在淮安留下足迹,部分河臣还留下水利文化经典。主要有潘季驯著《河防一览》、靳辅著《治河方略》、黎世序著《续行水金鉴》⑥。当代,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源地,淮安洪泽湖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中转库。

1.2 漕运文化

漕运本指水路运输,后指用船向京师解送官粮。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漕粮、物资等官运物品相关的重要活动记录。在隋以前南北水路交通功能主要是军运,军事文化深厚。长江号称“天堑”,淮河则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长江与淮河由运河沟通相连。淮扬地区就处在淮河与扬子江(长江)之间。每当国家出现群雄争霸或南北政权对立时,淮扬地区往往成为争夺的焦点,淮扬运河即为兵马通过的咽喉要道。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称淮扬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历史上多次大战,都在淮扬地区进行,淮扬命运相连,唇齿相依,互为屏障。隋代开南北大运河,但隋未及运河作用充分发挥就灭亡了。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及其它商品运输,漕运起到加强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扬州是漕船由长江入运河的节点,淮安是漕船由运河入淮河的节点,泗州是淮河入汴河的节点,朝廷在扬州的仪征设发运使,在楚州设转运使,并在真州(今扬州仪征)、楚州(今淮安市)、泗州⑦设转搬仓,转运东南六路粮食[1]。北宋每年漕运量600~800万石[2]。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元代实行海、河并运,以海运为主,明、清时漕运为最盛。自隋大运河开凿起,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不仅反映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还包括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唐宋时,今淮安地区就是漕运要枢。自明代起,漕运的指挥中心——漕运总督署一直设在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据《漕运总督纪略·序》载,明清两代前后有262任漕运总督在这里任职,漕署遗址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区。清江浦建有时为全国最大规模的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建有漕粮转搬仓——常盈仓,以及淮安关等与大运河运输相关的官衙和管理设施。同时,扬州也设有盐转运使和钞关等官署。由于大运河的开通,为各地商人深购远销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淮扬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明宣德四年(1429年),在沿运河的漷县(今通州)、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等地设钞关。淮安关、扬州关都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其历史文化能够反映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商品流通制度。今天,扬州于钞关遗址刻巨石以记。淮安对税关遗址遗物予以保护并复建关楼和关署。

1.3 盐文化

两淮之盐,开发历史悠久,又得天时地利,古称煮海之盐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盐赋实据天下之半。中唐以后,实行盐铁官卖,海盐受到特别重视,楚州的涟水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扬、楚二州各有盐廪数千个,盐铁转运使驻扬州,淮盐多在扬州集散,扬州为全国盐业中心[3]。明代,两淮以淮河为界分淮北和淮南盐场,分属泰州、淮安、通州三分司。明清时期的两淮盐税占整个国家盐税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为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柱,历来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4]。扬州是两淮盐都转运使司署所在地,管辖淮安、泰州、通州三个分司,总商大贾聚居扬州,今扬州尚存的汪氏、贾氏、卢氏三个盐商住宅,都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另有汪氏小苑和个园,都是盐商建造的园林,与住宅融为一体。淮安明清时的河下、清道光后的西坝皆因是淮北盐的集散中心而繁荣。明洪武初,朝廷在涟水设盐业巡检淮安分司。清顺治三年(1646年)淮北盐运分司暨监掣移设于山阳河下。道光十一年(1831年)盐纲改票后,淮北盐监掣迁到清河西坝(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5]。国家盐业管理机构到哪,盐商就跟到哪,所在之地就会繁荣起来。

由于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堆积填海使海岸线后退延伸100多华里。新陆地的新建县响水县和滨海县属今盐城市,这里现在还是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新中国建立后江苏油田打井队在进行石油勘探中发现淮安盐矿。今已探明淮安地下盐矿储量为1300亿吨,淮安被誉为中国新盐都。

1.4 宗教文化

运河时代,淮安、扬州的宗教都十分兴盛,所建祠庙很多,有的与运河的开凿和治河保运有关,有的与城市百业生产经营有关,还有的与居民的精神需求有关。其中还是以祭祀水神的较多,且具有神的谱系复杂、祠庙沿运河和险工险段而建的特点。扬州有邗沟大王庙,所建时代不详,位于今黄金坝古运河北岸,供吴王夫差塑像,配以西汉吴王刘濞塑像。旧庙已毁,但近已重建。纪念夫差的特别意义就在于让人们记住他所开凿的邗沟对加强中国南北方的联系,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邗沟在中国大运河开凿史上具有肇始地位。另外,扬州还建有盐宗庙:在古城区东南隅康山街20号。清同治二十年(1873年)两淮盐商共建。奉祀盐之祖宗三人:古之初煮海盐的夙沙(据《说文解字》)、最早的盐商胶鬲(据《孟子》)、最早提出食盐官营政策的管仲。扬州盐宗庙是国内仅存的祭祀海盐人文初祖的宗庙。今之盐宗庙已经修葺。大门南向,依次为门楼、照厅、祠堂。另外,扬州城内唐代有500多座寺庙,清代有400余座,今存有上百处宗教建筑。瘦西湖内有大明寺,内有鉴真纪念堂。南郊有高旻寺,内有七级浮屠,为镇洪利漕而建。还有天宁寺、重宁寺、文峰寺等。而淮安运河宗教文化多指向水神崇拜活动史迹。由于大运河治理和运输之难,故寄希望于上苍保佑。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四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淮安市区还有若干遗存:纪念治水名臣陈瑄和潘季驯的陈潘二公祠、纪念漕运总督吴棠的吴公祠,纪念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栗毓美的栗大王庙;寺庙有慈云寺、关帝庙、东岳庙等。

2 由大运河文化派生出的淮扬文化

反映地域文化要素是语言、民俗、戏剧、饮食、艺术、学术等。淮扬文化要素均有其独特之处,而这些特点形成均与当地的运河文化紧密相关。

2.1 大运河与淮扬方言的形成

淮扬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一部分。《江苏省·方言志》载,淮扬方言是指大致包括江苏扬州市、淮安市、镇江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及滁州市部分地区,相当于江苏省除了南京方言之外的洪巢片地区[6]。江淮方言最大特点是:阴平调值、入声喉塞尾和入声韵⑧。

江淮方言区自古位于中国南北两大语言文化区中间,是在南北语言交汇融合中形成的。而交汇融合往往与相关历史重大事件相关联,特别是南北政权对峙时的战争。而这些事件大都与东部沿海主要通道大运河有关。大运河客观上带来南北文化的交流,江淮方言由此逐渐形成。

2.2 大运河与淮扬菜的形成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形成于沿淮扬运河一线的扬州、淮安、镇江一带。淮扬菜形成史当然很漫长,但最终定型是在明清时期。当年淮安是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漕船制造中心和漕粮转搬中心。两淮盐政院署和盐运使司衙署设于扬州。扬州是两淮盐务中心,既集聚很多达官显贵,又集中很多豪商巨贾。他们食不厌精,挥金如土。有市场、有钱挣,则吸引全国各地厨师争相来淮扬献艺。淮扬菜注重刀工和配料,刀法细腻、口味清淡。《清稗类钞》介绍的五大筵席淮安据其二:全鳝席和全羊席(另满汉全席、燕窝席、豚蹄席)。现代淮安厨师仍擅为全鳝席、全羊席、全鱼席、全鸡席、淮安白鱼宴等,还开创盱眙龙虾、洪泽湖蟹宴等美食品牌。扬州人认为:淮扬菜是一个开放融合的博大体系,是集扬州菜、苏州菜、上海菜、杭州菜等之大成,其发展过程体现四方文化的融合⑨。所以,淮扬菜也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产物,是南北东西饮食文化的水乳交融。2019年,扬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足见淮扬菜文化价值之大。

2.3 大运河与淮扬民俗的形成

淮扬地区比较有特点的习俗有:岁时习俗,如,二月二、三月三、乞巧节等;饮食习俗,如,吃重阳糕,冬至吃汤圆等;游艺习俗,如元宵赏灯、都天庙会等。这种习俗由北到南渐浓,以镇江为界。春秋时,吴国灭干(邗)国,淮扬大部分地区属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淮扬大部分地区又属越国,后越又被楚灭,淮扬地属楚。因此,吴、越、楚对淮扬地区的习俗都有影响。《隋书·地理志》把属于江都郡的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与吴郡(苏州)、毗陵(常州)的各县同列一个风俗区内,并把山阳视为吴地。但吴地对淮扬习俗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明初的“洪武赶散”。大量的苏州人被强迫迁移到淮扬地区,对淮扬地区民俗的影响很大。正是因为有大运河,淮扬地区才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才成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明代诗人姚广孝有《淮安览古》云:“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2.4 大运河与淮扬地方戏曲的形成

江淮地区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和过渡地带,这里的语言以及民风民俗兼有南北地区的一些特征,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曲兼融了南北戏曲的特点。

以淮剧为例,其成熟后的总体格调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戏曲的温柔婉约,这正是因为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南北方的共同影响,并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南北戏曲的优长来营养和发展自己的结果。而在不断吸收和发展过程中又都与大运河密切相关。

扬剧是发源于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嘉庆以后运河敝坏,盐业萧条,经济崩溃,商人破产,市民困顿,由香火戏衍生的“扬州乱弹”,失去了原来的生存基础,班社瓦解,艺人星散。扬州乱弹在100多年之中积累起来的艺术不得不暂时退出历史舞台,而民间固有的香火戏、花鼓戏两者逐渐融合。香火戏自称“维扬大班”,花鼓戏自称“维扬文戏”,活跃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中期,“维扬戏”或“扬州戏”之名首先出现于上海滩。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

2.5 大运河与淮扬地区文艺和学术的形成

淮扬地区大运河枢纽城市的地位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淮扬人的滋养,不仅使淮扬地区诞生很多杰出人物,还造就淮扬地区发达的文学艺术和学术。

西汉淮阴(今属淮安市)的枚乘(汉赋鼻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扬州诗人上官仪擅长五言诗,其诗颇得唐太宗、唐高宗赏识。北宋高邮(时属扬州)有诗人王令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淮阴(时属楚州,今淮安)有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还有画坛奇士淮阴人龚开等。明代中后期,出身灶丁之家的泰州平民教育家王艮,独创“淮南格物”和“百姓日用即道”学说,主张“有教无类”,称为泰州学派,其哲学思想影响巨大。《西游记》作者为淮安人吴承恩。

清代淮安学风以山阳为盛,开发者为阎若璩。扬州以世学家传闻名。如江都汪氏(汪中所传)、仪征阮氏(阮元所传)。宝应刘氏(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以《论语正义》为家学)。高邮王氏(王念孙、王引之,以语言小学为精,号为高邮父子)、仪征刘氏(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光汉等以《左传新疏》为家学,刘文淇与刘台拱齐名,故号为扬州二刘)等,世代相传,学风绵延不绝。”乾、嘉时形成扬州学派,为乾嘉汉学重要分支⑩。清代在艺术上最有名的是扬州八怪画派。清初有查士标、石涛、程邃等,查成就最大。清中叶有金农、郑燮、黄慎、高凤翰等人,稍后以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的影响为大。八怪中的善画芦雁的边寿民是淮安人,人称“边芦雁”。

此外,明清时也是淮扬地区医学兴盛时期,明代淮安出现潘氏医学世家。清代形成山阳医学,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吴鞠通为宗师,著《温病条辨》,后有传人刘金方、韩达哉、汪筱川等[7]。扬州地区历史上也多名医。清代民间,淮扬名医有“淮扬九仙”之称,有淮安人刘金方,有丹徒人蒋宝素(在淮扬一带行医)、东台人杨小谷和兴化人赵海仙等。

淮扬地区的文学艺术和学术的发展繁荣无疑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首先因为运河开通而形成的扬州、淮安等城市具有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交通枢纽城市的地理优势,使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提供经济基础。同时,交通枢纽城市的地理优势,使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经常在此聚会,促进淮扬地区文学的艺术交流。生活在明清时期的淮扬文人所获得的学术成就与盐商,特别是寓居在淮扬的盐商关系非常密切。书画艺术流派的形成直接与盐业盐商有密切的关系,扬州盐商是八怪书画家的赞助人。

3 淮扬文化核心理念及其时代价值

3.1 开放是国策和党的基本路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提出来。邓小平同志有着深刻的开放思想。1984年,他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们说,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政策,是长期的政策,至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西方的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的这一谈话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解释为什么要开放,因为实践证明封闭就会导致贫穷落后。二是,提出对外开放的具体办法,当时的开放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引进来。三是,开放初衷是争取别国支持,但其结果还具有双赢性,开放政策被作为基本国策,还被写进党的基本路线。这个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因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3.2 “包容性增长”是协调发展指导思想

国家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能够说明包容的内涵。这一概念最早是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的。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2010年9月16日,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也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他的讲话题名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他提出:“务实合作、互利共赢是实现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缩小成员间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最后他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应携起手来,充分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合作平台,深化合作,拓展合作,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亚太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上述相关历史资料至少给我们一个启示和三个意向。启示是:世界上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应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建立区域共同发展平台。包容性增长意向,一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应关心和支持经济滞后的国家和地区;二是,增长要以保持生态良好为前提,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三是,务实合作,互利共赢是历史的必然,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今天我们的党和国家依然坚持这一理念,并体现在相关政策上。

3.3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与协同论相契合

协同论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3年创立的,是世界管理学中流行很广的新三论之一(新三论另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其核心思想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系统内部不同层次、要素发生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随机涨落,各自的自由度受到整体约束机制的控制,发生自组织的协同效应,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子系统协同运动的是序参量(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支配着系统的行为,主宰系统演化过程,慢的序参量决定快的序参量。如果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当今淮扬文化区域的确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非一个行政区,也没有统一组织支配,完全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按照协同论理念淮扬地区各个城市必须有协作精神,有利于地区的共同发展。

3.4 以合作共赢为特征,“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外开放新战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主旨是激活“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借助这一符号表达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友好经济合作的意愿,并进行和平友好的合作,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战略理念包括的内容:一是,开放的理念。这里的开放是与他国进行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与闭关锁国相反。二是,和平友好环境下的开放。三是,进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四是,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发展。五是,建立我国与他国平等互利的良好关系。由此可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不仅是我国处理与他国关系的准则,也与世界通行的协同理论相一致。

4 结语

2019年,国家出台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刚要》中提出千秋淮扬建设目标是“打造开放包容,南北融合的运河文化高地”。淮安和扬州一直在开展多方面的协作,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文化交流、经济项目协作方面进一步向前推进。

注释:

① 《盐城市志》(1998年出版):南北朝北齐时于盐城置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1933年,民国江苏省政府在盐城设行政督察区,1949年1月,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辖盐城等行政区。195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盐城隶属江苏省。

② 《左传》:“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即指此事。

③ 为泄洪泽湖盛涨之来水,乾隆四年(1739)建于淮扬运河高邮段东堤的南关坝、新坝、中坝、车逻坝、昭关坝等减水坝。因宣泄洪水入里下河归海,故称“归海五坝”。民国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提出“归江十坝”,虚指,实际为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的运河上三合土滚水坝,后为草坝。上承洪泽湖来水,汛期破坝归江。

④ 王英华《洪泽湖—清口水利枢纽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明清时期以淮安清口为中心的黄淮运治理》,第53页。

⑤ 王英华《洪泽湖—清口水利枢纽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明清时期以淮安清口为中心的黄淮运治理》第268页。

⑥ 黎世序为清嘉、道时代河臣,因雍正时期,傅泽洪主编《行水金鉴》,故为《续行水金鉴》。

⑦ 泗州城康熙时没入洪泽湖中,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⑧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吴康、吴忠友《地域文化归属的定量判别方法初探》一文。

⑨ 《扬州文学》2008年增刊,第134、135页。

⑩ 《扬州市志》第2568页。

猜你喜欢

淮扬淮安大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扬狮子头
精工细作 淮扬雅味
大运河,行走山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恋他成瘾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淮扬佳肴大烧马鞍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