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运河区域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武城运河号子为例

2020-01-19胡梦飞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船工号子运河

胡梦飞

(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京杭大运河是沟通我国南北方的一条人工大运河,在交通不是那么便利的古代,运河成为全国政治信息沟通、南北物资输送、全国人才交流的最重要通道。它不仅是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也是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由于京杭运河的流经,运河沿岸地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劳动号子,在这其中,武城运河号子比较有代表性。运河的流经孕育了武城运河号子,并见证了它从成长到衰落的全过程。

1 武城运河号子概述

武城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位于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山东运河沿岸重要城镇之一,也是运河文化极为丰富的地区。武城段运河现在称“漳卫南运河”,南起老城镇吕洼村,北至四女寺,隋、唐时称“永济渠”,明代称“卫河”,清代以后称“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段。武城运河号子根据其使用的场合、劳动特点不同,分为夯号和船号两大类。其中,夯号是在打夯的过程中演唱,船号则主要用于行船的过程中。夯号根据其旋律不同,又分为大号、小号和川号三种类型;船号根据船工们劳动时的动作不同,分为打蓬号、摇橹号等十一个种类。

1.1 运河船工号子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鼎盛于明清,直至 1978年漳卫南运河断流,运河号子随着水运的废止而衰落。武城有近百个村庄濒运河而居,做船工是武城人谋生的一条出路,船工号子也一直在武城船工中一代一代衍生传承。可以说,武城是运河船工号子的发祥地之一[1]。

追溯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的历史,始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南来北往的漕运船队络绎不绝,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应运而生,但已无确切的历史记载。船工们来自四面八方,受地域、方言的影响,船工号子虽大同小异,却各具特色。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由清帮头目翁雍、钱坚、潘清为清王朝承办了南北运河上的漕运,行帮的统治管理,使运河漕运相对安全稳固,运河成了公私商旅南北运输的主要水运通道,舟船连楫、帆楷如云。可以说,清朝是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色彩的船工号子也在这繁荣兴盛的运河漕运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是促进武城运河船工号子不断发展趋臻完美的有利因素[1]。据老船工们的讲述,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宵,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黄河北至临清段运河因黄河泛滥淤成平陆,南北交通中断,但临清至天津段仍然通航,并可到达临清南的馆陶、新乡、道口等码头口岸,承载着道口、新乡、馆陶、临清、德州、沧州至天津的商旅运输,是中原地区衔接京津的水上交通要道,船工行业兴盛不衰,船工号子也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运河的航运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解放了的船工们哼出的号子声更加热情奔放,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党的感恩,县文艺工作者根据运河号子旋律谱曲的武城民歌“唱秧歌”,就充分体现了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的特点,在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颇受专家与观众的好评,并灌制成唱片多次在电台、电视台播放。1978年后,运河断流,水运中断,干涸的河床里没有了桨声帆影,船工号子也随之匿迹,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

1.2 运河夯号

山东运河沿岸的夯号,德州发现的较多,这与德州的地理位置有关。“德州南靠黄河,北近京畿,地势较低,过去这一河段险情较多,两岸人民为保平安,经常修筑堤坝,这是该地区夯号较为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3]由于运河越过黄河北上,行至鲁西北平原一带时,河床增高,水位上涨,古代经常决口,几乎连年洪水成灾。在常年累月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和劳动中,当地民众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修筑运河大堤的“运河夯号”。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大号”“小号”“川号”三大类。

大号实为操作大夯工具进行劳动的号子。这得用大力气才能使夯起夯落,才能砸得大堤重而实,固而牢,其速度也自然较慢和较自由,曲调比较流畅,音符多为疏散型的。领唱者多是唱完一个数小节的乐句之后,群声起而合之,也多是数小节的乐句。这就是“大号”或称“重号”的特点,因此又有“呼号”之称[2]。

小号实际是较为轻快、热烈而诙谐,曲调流畅抒情的号子。表现了鲁北人民战胜河水灾害的信心及乐观情绪,可说是号子化的民间歌曲,或称民间歌曲号子化。题材内容多为民歌中常有的“对花”“落连花”“三朵花”“十字花”“东北风”“十针扎”等[2]。

川号大多是在劳动情绪比较高涨、激烈时所唱的号歌。其节奏轻快,情绪活泼,曲调流畅平顺,夯起夯落的速度因而也加快了。节奏多为2/4拍子,领唱一小节,合者也为一小节。为便于演唱词字较多的句子,常常要加用快板句式,形成唱中有说,说中带唱,说唱灵活结合的欢快紧张气氛[3]。川号多以一小节为一乐句,而且常常是一字一音,领唱与合唱衔接紧密整齐、顿挫有力。另外,唱词中加入的念白,突出了地方方言音调特色。川号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如《百草花》《越大越带劲》《七星北斗》等。

2 运河号子的传承现状

在所有的民歌种类中,劳动号子是受人类物质文化生态环境影响和制约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消失的一类民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体性的重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化劳动所代替,劳动号子已渐渐失去原有的劳动环境和歌唱空间。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演唱运河号子的机会已是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在运河上激情高歌的运河号工们,如今大多年事已高,所剩无几,运河号子面临后继乏人、无人传唱的尴尬境地。此外,普通话的推广和流行音乐的传播也对运河号子造成一定的冲击,阻碍了运河号子的发展。

由于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劳作过程中,用以统一步调、行动,激发力量的口号,现在只能靠老号工抽象的描绘,如不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搜集、整理、记录,运河船工号子将濒临绝迹。2006年,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在原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陈仲魁的带动下,武城县运河艺术团成立,如今团员已经发展到了160多人。2017年9月,德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展演中,武城运河号子首次登上舞台,陈仲魁成为“号头”,带领武城运河艺术团的“号工”们,将号子编成曲子,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将其呈现在当地民众面前。

3 运河号子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武城运河号子源于劳动生活,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充分体现了武城运河文化的厚重,对弘扬运河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运河号子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1 增强保护意识,实施抢救性保护

所谓抢救性保护,是指通过调查、采集、整理、建档等方式,记录、保存和研究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散落民间的、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首先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保存文化基因”[4]。

政府相关部门应增加资金投入,关心传承人的生活状况,为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使其免除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从事运河号子的保护和传承。对目前还能演唱运河号子的老船工、老纤夫们进行访谈,并录制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再由专业的记谱人员对各种运河号子的谱例进行记录和整理,通过建立资料馆、展示馆、专题博物馆以及数字博物馆或数据库等方式进行归档保存。相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大力宣传运河号子,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要努力推动运河号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由政府组织运河号子的老传承人到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中进行传授和交流,扩大运河号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保留原生态文化,实施原真性保护

“原真性”是指文化遗产在形成时所具备的基本状况及其沿袭过程中的自然状态。“它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定义、评估和监控遗产保护质量的一项基本因素”[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命力,既要延续发展其物质形态,更要保护其“真实本体”[6]。尤其是民间原本存续的各项民俗事项、节庆活动、音乐舞蹈等,按照原真状态开展活动并加强真实性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原真性保护应该作为首要原则,贯彻于各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在保护运河号子的过程中,要坚持原真性保护原则,尽量减少政府和人为的干预,避免对其做过多的改动或修饰,充分发挥传承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其价值得到真正的展现。

3.3 保护运河生态,实施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有机整合的文化整体,是一个系统生成的文化形态,其内涵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层次结构[7]”。“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艺、技能,以及相关的物质载体共同构成的,只保护其中的技艺、技能,是不能将其完整地传承下来的;没有了这些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以体现。必须对其技艺技能、全部程序以及相关物质载体实施全方位的保护[8]。”武城运河号子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反映着运河沿岸特有的历史文化和风情面貌,体现着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典范,是运河文化的核心所在。保护运河号子,不但要保护遗产本身,更要注意保护其所依赖、所因应的生存环境。要特别注重运河文化内部的关联性,坚持整体保护与传承人保护相结合,坚持生态保护与人文保护相结合,让运河号子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继续得以存活、传承和发展。

4 结语

运河号子作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沿岸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运河局部断航、机械取代人力的今天,追根寻源及时抢救运河船工号子,是挖掘民间艺术、弘扬运河文化的需要,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在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原则,积极发展运河旅游,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在遵守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努力让运河号子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船工号子运河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赞船工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如泰运河谣
唱起号子走汉江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