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020-01-19罗腊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师范生劳动

罗腊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高等师范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师范教育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其办学质量高低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特别是他所强调的劳动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要求我们培养的师范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领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走向社会之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等师范院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让德智体美劳这一要求充分融入到师范生教育之中,深刻领会教育是离不开劳动的,加强劳动教育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手段。

一、劳动教育是强化师范生政治素质的正向引领

师范生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兴衰。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主阵地,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教师的重任。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理应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教育情怀,使其远离不良风气,为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奠定基础。然而,刚进入大学的学习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明晰,其政治信仰、道德情操尚不确定,一些不良风气不知不觉地会使他们产生追求功利、崇尚物质、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思想和行为,需要劳动教育来扭转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带来的恶劣影响,及时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进行充分矫正。诚实劳动是一切美好梦想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认知的培养,而且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高等师范院校应从提高师范生政治素质的角度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在师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切实明白收获是需要自己辛勤劳动才能得到的,付出越多收获越多的道理,从根本上抵制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想法,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劳动,成为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劳动者。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时应注重师范生劳动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并学会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让学生懂得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地干,同时又能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明白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名师出高徒,只有师范生的政治素质切实提高了,他们将来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并代代相传。

二、劳动教育是增强师范生劳动意识的重要形式

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师范生增强劳动意识,引导未来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劳动才能干出工作成效,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劳动意识和素养是一名合格师范生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家庭忽视劳动教育,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脱离劳动教育实践,重智育和德育而轻劳育的现象非常严重。师范生的劳动意识淡薄,不仅严重制约个人教育情怀的培养,更是影响到国家未来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学者通过对四川三所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调研后,认为:“师范生的劳动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并没有像舆论所描述的那么糟糕,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劳动素养相对来说还不够高,与时代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加强。”[1]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劳动意识是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重要前提。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生,将担当学生的成长榜样,必须有强烈的劳动意识。师范生不仅要通过劳动来让自我身心健康,而且要通过劳动推动劳动文化氛围的营造。

作为未来人民教师培育的主要阵地,高等师范院校应发挥培养师范生的劳动意识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改变劳动教育课形式化、短期化的现状,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从辅导员到学生都要彻底抛弃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强化劳动意识,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劳动模范报告、劳动模范评比、劳动体会探讨等,以年级、班级、寝室为单位形成学习小组,积极宣扬劳动光荣和劳动美丽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学校的各种奖励和学生的奖学金评选应将劳动意识和参与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用实际行动体现学校重视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意识的要求,并充分发挥师范生自身的主动性,肯定其劳动能力,让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并完成各项劳动实践任务。

三、劳动教育是改变师范生劳动习惯的有力手段

知识从识记到理解再到运用是一个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正是需要通过劳动实现知识从识记到理解再到运用于实践,以至再回到知识的理论学习的过程。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方法、原则等理论知识点,在真实情境中去体验这些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在劳动实践中对知识点加以运用,并结合运用情况进行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结合,尤其是将教育类专业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为能力。这不仅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提升其专业素养,为以后成为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高等师范院校为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均需要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去看、去做。教学环节中没有实践和实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无法理解课程内容的真实内涵。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劳动,劳动可以为知识学习提供最低层的逻辑,使得知识的认知不断内化并形成自我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专业能力,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夯实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实习都是劳动的具体形式,通过专业实习和实践既强化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又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劳动教育多样性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中的劳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层级的概念。劳动教育是上位概念,是学科概念,是独立课程概念。”[2]高等师范院校要转变劳动教育理念,改变劳动教育就是干体力活、做家务这样的落后认识,将德智体美劳放在一个综合的维度进行思考,提升师范生的劳动自觉,不断增强师范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忠诚度。高等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劳动课程的系统建设,将理念的转变与实践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专业课程与劳动课程有机融合,让师范生的核心能力素养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轰轰烈烈的活动表面,而是落实到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机制建设上,从内容规划、经费投入、考核机制等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作用。

四、劳动教育是提升师范生劳动认知的重要途径

劳动认知的内涵包括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对劳动实践的积极参与,是劳动能力的主动提升。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社会对师范教育办学提出的明确目标。提高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师范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正是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的指引下,师范生的培养需要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聚焦师范生毕业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聚焦师范生的核心能力素养要求。师范生培养的目标是最终服务于教育事业,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差异,以问题为导向反推寻找自己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点,有利于更多专业技能的领悟和掌握;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断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会坚强面对问题和挫折,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自己的劳动中得以实现。

高等师范院校提升师范生的劳动认识就必须加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应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培训专业技能。具体而言,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到课程的具体实施,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停留在“活动”之类名称的体现或理论概念的呈现上,而是将实践活动转化为劳动意识的改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实现教育目标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转化。例如,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开展实习之前就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通过与幼儿园实践基地建立学院与幼儿园联动的多媒体实训室,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让学生在不走出校园的情况下就可以真实、适时地观察幼儿园活动开展情况,为其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机会,明白自己去幼儿园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然后再真实地走入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

五、劳动教育是培养师范生审美人格的有效方式

审美人格的培养是作为未来教师的自我价值感的收获,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未来职业幸福感的获得都离不开劳动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落脚到师范生审美人格的培养上,然而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师学的劳动教育方式较为僵化,主要呈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规训手段。如果现在的师范生不能对未来教师这一职业产生应有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繁荣发展能够依靠谁呢?对于师范生,劳动教育所培养的审美人格是对生活和工作态度的引导,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将有利于师范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提升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因此,对于每一名师范生而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其未来作为一名教师的工具性谋生手段,也是一种兼具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生存方式。只有基于潜在于内心的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才能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竭尽全力的帮助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师德培养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这些精神对师范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引领作用,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多渠道让学生深入学习榜样,可以通过举办“教育名师进校园”“优秀教师报告会”等活动让扎根于教育工作一线的先进教师榜样步入师范院校,让师范生近距离聆听和感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与无私,并能在这些有吸引力的榜样人物的感召和引领下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发扬下去,逐渐内化为强烈的教育情怀、优秀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自觉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六、劳动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劳动教育如何贯彻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是理论者与实践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3]目前,高等院校应当凸显劳动教育应有之位,通过劳动教育将师范生的德智体美劳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师范生的培养体系。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有关劳动实践的教育,而是与德智体美相并列且具有独特教育任务的教育形式,确立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参加本专业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重要劳动形式。正是通过这些专业类劳动实践活动,在做中去提升劳动认知、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师范生才能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学会反思,才能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职业的情感是一种劳动情感的体现,是劳动能力得以培养的情感基础。在课程资源建设上,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其他四育,尤其是智育的课程资源建设相融合,以丰富多元的劳动形式使师范生置身于教育的真实场景的体验中,从而唤起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此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更注重提升他们对实践的主动探索精神。高等师范院校还可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师范生技能竞赛、社区送教服务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劳动的喜悦,自觉形成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学校可以规定每学年每学期每名学生的社会服务工作量,并计算学业成绩且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分享,将自己在劳动中所收获的乐趣能够在师生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地增长知识和磨炼毅力,引领师范生实现知行合一。

七、结束语

师范生肩负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艰巨的教育任务,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师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师范生将在认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储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一名让自己幸福也让学生幸福的人民教师。师范生通过劳动才能在做中去提升劳动认知、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学会反思,才能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师范生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影像中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究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