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谈判前后的舆论与国民大会

2020-01-19

关键词: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社论

何 科

(中山大学 历史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1945年8月抗战结束,在其后短短三年多时间内,国内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国民政府倒台,国民党败退台湾。台湾学者高郁雅在谈及这段历史时认为,抗战后国民党确实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逐渐处于劣势。然而,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宣传上的推波助澜,这些挫败效应不会如此迅速。面对中共凌厉的新闻宣传,国民党的新闻体系未能做出有效地应对(1)高郁雅:《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5年。。那么,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对此,笔者试图以战后国民大会为对象,考察这一时期国内的新闻舆论。

之所以选择以国民大会为对象考察战后舆论,这是因为,第一,国民大会类似于民初的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因为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国民大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宪法、选举总统和立法院院长。见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204-205页。。第二,国民党曾于抗战前一手制定了国民大会选举法,操控了国大代表选举(3)熊秋良、李玉:《193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权问题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国民党此举,一直遭到各方反对,在抗战期间,各党派纷纷要求国民党实行民主。国民党受国内外形势所迫,承诺在战后召开国民大会、还政于民。第三,战后,各地通讯社、报刊社纷纷恢复。国民大会提上议事日程,自然引起新闻界的关注。

战后各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断断续续的报道。当时各报在什么样的管理制度下,如何报道和评论这一问题?各报能否正常流通从而影响读者,不同人对此感受如何?这些问题颇值得细究。然而,迄今为止,这一问题似乎并未得到应有注意(4)目前,与这一问题研究关联性比较紧密的主要有高郁雅的《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5年版),该书运用各种档案、报刊、资料汇编、传记文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抗战后国民党的舆论宣传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关系。。通过史料梳理可以发现,国民党并不是真正愿意开放政权,给全国人民予以真正的民主。对此,包括中共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和民间力量,在战后发起新闻拒检运动,打破了国民党战时新闻统制政策,就国民大会问题展开各种形式的报道和评论,要求修改旧的国民大会组织法、普选国民大会代表、组建联合政府。尽管国民党表面上答应取消新闻检查,但是仍在利用各种渠道打压异声。不过,以中共为代表的民意,对国民党高层和宣传系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拒检运动与反对声音的发出

抗战后新闻界之所以发起拒检运动,是因为从1933年开始,国民党先后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设立了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的新闻检查所。凡是当日出版的日报、晚报、通讯社稿件,甚至增刊、特刊、号外,都必须在发稿前送新闻检查所检查(5)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0-413页。。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把新闻检查军事化,在中央层面设立了战时新闻检查局,设立局长、副局长各一名,并下设指导科、情报科、事务科,负责新闻检查、情报搜集。在各个地方,国民党也设立新闻检查所,主要负责人由新闻检查局委派,检查员则由负责人遴选或从各省市机关派送。检查员负责各报新闻原稿、电讯、社评、副刊的初审(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时新闻检查局及各省市新闻检查所的组织大纲、办事细则条例检查标准注意事项及出版法等法规及有关文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档案,全宗号:718(4),案卷号:366,第2-6、20-21、24-29页。。如1943年8月份,重庆新闻检查所对《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进行检查,《新华日报》各种批评性言论,《大公报》等报刊对水灾、蝗虫灾害的报道以及对国民政府各级机关的批评,都在新闻检查之内(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重庆新闻检查处检查新华、中央、大公报等的工作报告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档案,1940年2月到1944年2月,全宗号:718,案卷号:422,第4-34页。。根据时任国民党中宣部南京新闻检查所所长石君讷回忆,就连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哈瓦斯社、美国的美联社等发往本国的消息,同样也要经过检查(8)石君讷:《国民党的新闻检查》(1934-1945),谷长岭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98-399页。。

在这种检查制度下,有关国民大会报道的消息来源——比如1945年蒋介石在元旦发表的讲话,以及蒋介石3月1日在宪政实施协进会上对国民大会的演讲——各报在报道时多严格采用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9)《宪政实施会昨日会议》,《西京日报》,1946年3月2日,第2版;《蒋兼会长发表演说》,《西北文化日报》,1945年3月2日,第1版;《蒋会长发表演说》,太原《阵中日报》,1945年3月2日,第4版;《蒋主席昭示实施宪政》,昆明《中央日报》,1945年3月2日,第2版;《宪政协进会五次大会》,昆明《扫荡报》,1945年3月2日,第2版;《蒋主席在宪政会上宣布中共谈判经过》,《革命日报》,1945年3月2日,第2版;《蒋主席向宪政实施协进会演说》,《新疆日报》,1945年3月2日,第2版。。对国民大会的反对声音,主要存在于不受新闻检查的解放区。针对蒋介石1945年的元旦讲话、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关于国民大会的决议,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1月4日、2月17日、5月30日通过引用延安权威人士的言论、新华社社评等形式,批评国民党搞一党独裁,要求国民党改组政府、重选国大代表(10)《评蒋介石元旦广播》,《解放日报》,1945年1月4日,第1版;《周恩来同志返延》,《解放日报》,1945年2月17日,第1版;《新华社评论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日报》,1946年5月30日,第1版。。

《解放日报》在报道和评论国民大会问题时,往往由最高领导人直接出面表态,或者是由党内主要领导人撰写社论。6月17日的《解放日报》就刊载了新华社记者对中共中央某负责人(实际上为毛泽东)的采访(11)《中共中央负责人声明不参加第四届国民参政会》,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428-142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83页。。为回应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的讲话,7月11日的《解放日报》刊载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12)《赫尔利蒋介石的双簧戏将破产》,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494-1496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88-689页。。国民党主导的国民参政会闭幕时,7月23日的延安《解放日报》再次刊载了由毛泽东撰写的评论国民参政会通过召开国民大会决议的社论(13)《内战危险空前严重》,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498-150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91-692页。。这些采访和评论基本都在批评国民党不搞民主改革,强调组建联合政府、重选国民大会代表的必要性。8月27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一文,则是出自于周恩来之手。这个宣言同样强调组建联合政府、重选国大代表(14)《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解放日报》1945年8月27日,第1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614-615页。。中共很好地贯彻了1941年5月的规定,即《解放日报》社论由中央领导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15)新华社新闻研究部:《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1辑,新华社新闻研究部内部印行,第7页。。

从1945年7月开始,以黄炎培《延安归来》未经送检为契机,在重庆舆论界兴起声势浩大的“拒检运动”。16家杂志社联合签名,拒绝把报刊送检(16)尚丁:《〈延安归来〉与拒检运动》,《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5期。。“拒检运动”对国民大会报道的直接影响是国统区内各报刊载的反对声音增多。7月19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民盟负责人之一的章伯钧的谈话,谈话呼呼设立政治委员会(类似于联合政府)来解决国民大会的召集问题(17)《章伯钧发表谈话主张停开国大》,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467-1468页。。20日的《新华日报》报道了参政员钱端升、周炳琳对国民大会的审查意见,要求重新普选国大代表(18)钱端升、周炳琳:《对于国民大会问题审查意见的声明》,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482页。。8月3日,民盟主席张澜在重庆招待外国记者时,要求先组建联合政府,然后由联合政府筹备国民大会(19)《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招待外国记者会上的谈话》,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54-56页。。抗战胜利消息传来,民盟在发表的时局声明中,再次重复了张澜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要求(20)《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61页。。

9月份之后,拒检运动再次高涨。由张志让等人所起草、16家杂志社响应的联合拒检声明发表(21)这16家杂志社为《宪政》月刊、《国讯》杂志、《民宪》半月刊、《中华论坛》《民主世界》《再生》《民主与科学》《中学生》《新中华》《东方杂志》《文汇周报》《中苏文化》《现代妇女》《战时教育》《国论》《学生杂志》。。拒检声明声称,各报刊从9月1日起将不再送检(22)尚丁:《〈延安归来〉与拒检运动》,《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5期。。9月1日,《新华日报》号召新闻界反对国民党的原稿审查制度,争取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9月8日,成都《新中国日报》《成都快报》《华西晚报》、川康通讯社等16家新闻出版机构集会,一致决定通讯和杂志不再送检。9月22日,在昆明的昆明《大路》等11个新闻出版机构宣布自即日起所有文稿不再送审(2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39-1041页。。

拒检运动使得各种反对声音断断续续地发出。8月29日,由孔祥熙所控股、中共地下党长期渗透的《时事新报》发表社评(24)张友渔:《我和时事新报》,《新闻资料研究》,1981年第5期。,强调指出国民党制定的宪法和产生的政府需要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认同(25)《毛泽东先生来渝》,《时事新报》,1945年8月29日,“社评”,第2版。。9月29日的《新华日报》在“来件”栏目发表了以丁诚为首的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的呼吁,主张召集党派联合性质的政治会议,然后普选国民会议(26)《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的呼吁》,《新华日报》,1945年9月29日,“来件”,第1版。。

二、各报的不同报道与国民党的应对

在拒检运动影响下,1945年9月12日,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吴国桢向记者宣布,国民政府决定从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但是收复区除外(27)《新闻检查制度定下月起废止》,《大公报》,1945年9月13日,第1张,第2版。。国共双十协定也规定,保证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报刊、政党、团体、个人的声音迅速得以发出。

首先,民间报刊的评论尺度明显加大。国共和谈中,传出要通过召开党派会议来解决国民大会问题的风声。抗战后渗入大量地下党员、报道方针中间偏左的《国民公报》(28)见陆彝荪、吴克煊、邹知白:《〈国民公报〉纪略》,《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增刊第1期。,在10月4日的社论中指出,中国政治要走上正轨,取决于国共谈判而非党派会议(29)《政治会议将如何》,《国民公报》,1945年10月4日,“社论”,第1版。。10月12日的《国民公报》社论建议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和代表选举法,同时重选国大代表(30)《读政府与中共会谈纪要》,《国民公报》,1945年10月12日,“社论”,第1版。。在当时舆论界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公报》,在抗战后逐渐放弃战时的“国家主义”理念宣传。掌管该报社论大权的王芸生,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与毛泽东多有接触,加之王芸生因为蒋介石曾背弃对其公派出国考察的承诺,对国民党一直心怀芥蒂(31)贺善徽:《大公报的抗日言论》,周雨编:《大公报人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3页;王之芙:《忆父亲王芸生》,周雨编:《大公报人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294-296页。。故该报在战后报道中明显偏左。复刊的上海《大公报》社评对国民党的各种宣传进行批评,所谓政令与军令统一下的“法律论”,须顾及当下的政治现实(32)周雨著:《大公报史:1902-194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4-55页。。天津《大公报》11月2日发表社评,甚至希望国民党和蒋介石考虑重选国大代表、修改国民大会选举法和组织法(33)《中国政治之路》,《大公报》,1945年11月2日,“社评”,第1张,第2版。。国民政府宣布1946年5月5日召开国民大会,11月12日的《大公报》社论认为,恢复交通、国大代表等事情都未解决,召开国大很难代表民意(34)《应该问问人民》,《大公报》,1945年11月12日,“社评”,第1张,第2版。。重庆《新民报》不仅报道了毛泽东在重庆的活动,还批评国民党在国民大会上高调宣传政令、军令统一。结果该报遭到国民党中宣部的电话批评,引发该报内部陈铭德与副总编辑陈翰伯的分歧(35)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二十年》,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39-43页。。

其次,中国共产党所属报刊的报道和评论。194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对当时的宣传方针进行了调整,强调党的宣传是要求国民党实行真正民主,重选国大代表,成立联合政府(36)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592-593页。。11月7日,毛泽东致电重庆中共代表团,指示在宣传时要照顾中间派,要让“他人”感觉仁至义尽(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8)下卷(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7页。。周恩来在12月5日向中共中央报告时,提出针对国民大会的斗争策略,即永久保留批评国大“旧代表”的权利(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2-13页。。中共所属的报刊,是如何执行这些宣传方针的呢?

在延安,《解放日报》主要是通过典型事件报道和记者采访的形式对国民大会进行批评。10月22日《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延安边区副主席李鼎铭(39)《李副主席称国大代表应由人民重选》,《解放日报》,1945年10月22日,第1版。。11月21日的《解放日报》通过引用新华社山东、晋察冀的消息,通过对烟台、福山、天津等地的贿选、操控选举等事实的报道,来说明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选举法,重选国大代表的必要性(40)《烟台福山“国大代表”战前由国民党圈定》,《解放日报》,1945年11月21日,第1版;《天津“国大代表选举”》,《解放日报》,1945年11月21日,第1版;《山东范议长回忆国大代表贿选丑剧》,《解放日报》,1945年11月21日,第1版。。

在重庆,《新华日报》通过开辟各种特色专栏,给各个政治团体提供发声的渠道。首先,是“友声”栏目。这一专栏形成于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主要用意是为了团结非党派人士(4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26-127页。。在版面上,《新华日报》专门为这一栏目在第二版上留了三分之一的版面(42)张帆:《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第190-192页。。10月27日,《新华日报》“友声”栏目转载了柳亚子在9月25日对国是问题所提的方案(43)柳亚子:《解决国是问题的最后方案》,《新华日报》,1945年10月27日,“友声”,第3版。。11月14日《新华日报》“友声”栏目刊载了民盟成员秦牧的文章(44)《为民主政治着急》,《新华日报》,1945年11月14日,“友声”,第3版。。通过这些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这一专栏的编辑原则,即基本围绕重选国大代表、反对增补的建议而进行。其次,以转引其他报刊的形式加强自己的宣传。11月16日的《新华日报》转载了10月10日《成都自由报》的文章,强调组建联合政府、重选国大代表(45)《国民大会应如何召开》,《新华日报》,1945年11月16日,“舆论辑要”,第3版。。

《新华日报》的“来件”栏目,专门刊发各种政治团体的投稿。11月28日,《新华日报》在“来件”栏目刊发了署名为“中国第三党中央干部会”于11月12日所发出的对时局的宣言,宣言重复强调在国民大会召开前组建联合政府(46)《中国第三党对时局宣言》,《新华日报》,1945年11月28日,“来件”,第2版。。另外,《新华日报》还以“专论”和“社论”的形式刊发文章,要求组建联合政府,重新普选国大代表(47)香汀:《关于召开国民大会》,《新华日报》,1945年12月14日,“专论”,第3版。,批评国民党擅自发表国大召集令(48)《政治协商会议的使命》,《新华日报》,1945年12月17日,“社论”,第2版。。

对于当时的情况,国民党的宣传系统是如何应对的呢?根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抗战时期的密令可知,国民党的宣传方针主要是强调实施宪政为国民党的一贯主张,召开国民大会是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其宣传依据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蒋介石的屡次讲话(49)《关于制发中宣部对实施宪政问题指示的密令》,河南省档案馆,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档号:M0002-023-00636-008,1940年12月。。对于中共和民盟在国民大会上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内部并非没有人注意到。《大公报》曾在1945年1月4日提出重新选举国大代表。当时,许孝炎就要求新闻检查机构用“违检”的办法处理《大公报》。马星野批示说,《大公报》这一意见极坏,本党对于此事应做决断和准备(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新闻事业处检查大公报、国民公报的新闻内容择要及审查意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档案,全宗号:718,案卷号:431,第86-87页。。不过,国民党宣传机构没有真正研究这一问题。

国民党的这种指导方针,带来的是各党报在宣传上的被动应付。《中央日报》于1945年连续在8月26日、9月5日、10月12日、11月4日发表3篇社论、1篇专论,强调军令与政令的统一,反复强调用增加国大代表的方式来解决分歧,反对用政协会议来讨论国大代表问题(51)《如期召开国民大会》,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1489-1490页;《完成建国必循之道》,《中央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第2版;《政府与中共的会谈》,《中央日报》,1945年10月12日,“社论”,第2版;《国民大会应从速召开》,《中央日报》,1945年11月4日,“社论”,第2版。。

国民党各个地方的党报,也与《中央日报》相呼应。国民党北平直属党报《华北日报》,在1945年11月1日、11月21日的社论中,称赞蒋介石关于国民大会的言论,攻击中共在国民大会上的宣传是为了要挟政府承认解放区政权(52)《实施宪政之前途》,《华北日报》,1945年11月1日,“社论”,第1版;《统一与民主》,《华北日报》,1945年11月21日,“社论”,第1版。。国民党中宣部直属的广州《中山日报》,也分别于11月13日、12月15日发表社论,跟《华北日报》态度一致,反对重选国大代表,建议进行增补(53)《拥护国民大会五五召开》,《中山日报》,1945年11月13日,“社论”,第2版;《展开团结统一运动》,《中山日报》,1945年12月15日,“社论”,第2版。。国民党中宣部直属的汉口《华中日报》,在12月4日刊载了中国著作人协会等十余个团体批评中共以“解放区”掩护其现存政权,反对国民大会召开的声明(54)《陪都十六文化团体发表时局联合宣言》,《华中日报》,1945年12月4日,第2版。。此外,10月29日,由已当选的国大代表组成的国民大会代表召开联谊会,并在记者招待会后印发了反对修改国民大会选举法和组织法的传单(55)《国民大会代表对国是共同之主张》,《时事新报》,1945年10月30日,第3版。。国民大会代表联谊会的宣传活动,被国民党中央社采集。因为这个消息对国民党有利,所以《中央日报》等报刊纷纷进行转载。

三、报纸的流通与宣传的影响

报纸的报道要影响读者,流通环节至关重要。作为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中共报纸,《新华日报》历来是国民党盯防的重点。在新闻检查未取消前的1945年6月25日,国民党战时新闻局报告说,6月23日的《新华日报》第2版有《中共不出席参政会》一文,含有组织联合政府的主张。新闻检查部门马上派员化装侦查,但并未发现该报刊登这类消息(56)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253-254页。。《新华日报》社于1945年8月4日致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邮航检查处,请求填发长期航运许可证。8月6日,战时新闻检查局复函说,该报屡次刊载重大不妥稿件,故不宜使该报行销广泛(57)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460页。。

国民党在承诺取消新闻检查后,仍在邮检、送派报纸等环节上设置障碍,引起中共方面不断抗议。第一,邮政上的查扣。《新华日报》1945年10月7日“读者消息”抗议说,重庆近郊各个公、私立学校师生所订的《新华日报》,经常被特务密探以种种伎俩扣收。该报交给邮局邮寄的,十之八九不能收到(58)《言论检查制名义上取消特务密探仍私扣书报》,《新华日报》,1945年10月7日,第2版。。从11月15日到23日,《新华日报》发行科还发出启示说,本报各地读者,近来未能接到报纸,纷纷来函查询,实则本报均按日投邮寄送。上述事情,估计是邮寄途中被阻(59)《本报发行课启事》,《新华日报》,1945年11月15日,第1版。。11月23日,署名“慕蓉”的读者说,看了这一启示,心中很是诧异,如果说是邮局疏忽,为何别的报纸就可以按时寄到,我们的报纸就被疏漏(60)《“新闻自由”,说了要负责任》,《新华日报》,1945年11月23日,第4版。。第二,殴打报童。《新华日报》善于使用自己培养的报童,将报纸顺利的送给订户。为阻碍《新华日报》的发行,国民党把打击矛头对准报童。10月31日、11月4日、11月9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7日,《新华日报》断断续续刊登该报报童、报差、报贩被殴打的消息,抗议国民党的军官、特务非法阻碍该报的发行(61)《本报十二龄报童梁从德遭遇武装军人毒打》,《新华日报》,1945年10月31日,第2版;《本报报丁蒋维芳遭宪兵教导员毒打》,《新华日报》,1945年11月4日,第2版;《本报发行迭受阻挠》,《新华日报》,1945年11月8日,第2版;《箍制舆论封锁新闻邮检所扣留昨日本报》,《新华日报》,1945年11月9日,第3版;《本报无发行自由》,《新华日报》,1945年11月10日,第3版;《言论自由等于废话》,《新华日报》,1945年11月15日,第2版;《本报发行课启事》,《新华日报》,1945年11月27日,第1版。。第三,砸毁报馆。《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12月7日致函重庆市公安局局长,说该报重庆分部遭到特务分子捣毁。函件还说,特务们计划在8日、9日捣毁重庆本报,要求重庆警察局予以特别保护(62)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462页。。

为反击国民党的种种破坏手段,在新闻检查未取消前,《新华日报》于1945年7月6日利用增刊的形式刊载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采用同日印行不同版本的办法,让邮差化整为零、将报纸叠成小方块秘密叫卖。8月8日深夜12时,《新华日报》社印出多种宣传刊物,派多名报童在工厂附近张贴,并散布于工厂住宿楼内(63)分别见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253-254、595-596页。。8月22日,《新华日报》社论《蒋介石先生哿电读后》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判定为不予刊登。但是,该报在该天刊行的报纸中单独加入该篇社论(64)《蒋介石先生哿电读后》,《新华日报》,1945年8月22日,“社论(一)”,第2版。。在新闻检查取消后,《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在成渝路山洞车站展览处、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宿舍及饭厅张贴《新华日报》。该社还在昆明各公园阅报栏张贴《新华日报》,凡是重点的地方均用红笔特加标点(65)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605-610页。。

各方宣传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人感受不一。对于1945年3月国民大会问题的讲话,蒋介石颇为得意,认为中外舆情翕然,中共方面再也不能以一党专政作为宣传的口实(66)《蒋介石日记》,1946年大事年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但主管国民党中央宣传工作的陈布雷,明显感到中共方面的宣传压力。10月19日,陈布雷在看到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时,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民主同盟发表其代表大会之宣言,揭橥主张十项,多与中共相策应之语。”(67)《陈布雷先生从政日记稿样》,1945年10月19日,香港东南印务出版社,无出版年份,第805页。11月4日,陈布雷阅读各报后,在日记中批评中共过度宣传,并写道:“本党为国负责,乃不得不百端忍让,在宣传方面殊觉落人之后。民视愈淆,异论益沸,为之杞忧。”(68)《陈布雷先生从政日记稿样》,1945年11月4日,香港东南印务出版社,无出版年份,第808页。让陈布雷更为苦恼的是,一旦他布置下去宣传任务,各单位均来请示,在宣传时往往把握不住问题核心(69)公安部档案馆:《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第556-557页。。

在抗战还未结束时,负责《中央日报》社论撰写的陶希圣在给胡适的信中提到,中共一年多来向外宣传民主、团结,一切宣传在迎合美国的意图,积极发展自身实力,最终提出联合政府。陶希圣说,希望学术界与英美舆论界相应的民主主义者,能在国民大会上与政府合作,提高政府的威望(70)《陶希圣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下),中华书局,1979年,第11-16页。。

国民党各党报也感受到宣传的压力。11月30日,南京的《救国日报》批评说,有些新出的刊物,呼吁召开党派会议解决政局,希望读者能辨别是非,不要被愚弄(71)《民意与“党争”》,《救国日报》,1945年11月30日,“社论”,第2版。。12月10日的《中央日报》甚至批评说,好乱者以颠倒事实以作宣传,推波助澜者只听浮言,不求事实真相,故宣传愈烈,真相愈隐,运动越广,纷乱愈增(72)《探讨国家纷乱原因》,《中央日报》,1945年12月10日,“社论”,第2版。。

结语

重庆谈判前后,大后方新闻界发起的拒检运动,迫使国民政府放宽舆论管控。围绕国民大会问题,各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社会各界的诉求。在各报的报道、评论中,中共所属报刊善于利用统一战线,通过多种报道形式团结民盟与各方民主人士,共同表达他们的诉求。民间报刊在报道、评论时,报社社长、编辑人员的好恶,以及国民党私下的干涉,都会影响其报道倾向。对于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报纸所发出的诉求,国民党宣传系统倍感压力。但是,国民党高层并未认真研究舆情,找到恰当的处理办法,国民党主管宣传工作的人员对此存在着明显地应对无力感。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社论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
真的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