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公共家庭政策与两性就业平等关系
——基于“福利国家悖论”现象的考察
2020-01-19潘锦棠许晓丽
潘锦棠,许晓丽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为了支持家庭生育以及育儿女性的工作-家庭生活平衡,西方发达国家所实施的相关社会政策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其中备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有父母育儿休假、儿童照料服务、育儿津贴和税收减免、弹性工作安排等(1)Eydal G B., Rostgaard T. Handbook of Family Policy.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2018.(2)Daly M., Ferragina E. Family policy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Five decade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18, 28(3): 255-270.。这些政策通常被称为家庭政策、家庭友好政策或者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由于很多家庭政策可能会给女性带来独特益处从而降低两性不平等程度,西方的性别研究者还将其称为女性友好政策或者性别平等友好政策(3)Borchorst A., Siim B.. Woman-friendly policies and state feminism: Theorizing scandinavian gender equality. Feminist Theory, 2008, 9(2): 207-224.。在中国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背景下,这些公共家庭政策也逐渐被中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所重视(4)杨菊华:《 论政府在托育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 3期,第89-96页。(5)杨利春, 陈远:《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中国人口发展的战略选择:“全面两孩政策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专题研讨会综述》,《中国人口科学》, 2017年第4期,第121-125页。。其中,生育二胎的奖励政策、给父母提供育儿休假以及发展针对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的照料服务等在一些地区已被提出讨论或者开始试点。此外,针对纳税人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在个人所得税中给予税收减免的政策已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围绕这些公共家庭政策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诸如提高生育、帮助女性就业、缩小两性差异、促进儿童发展以及维护家庭幸福等,国外学术界早已进行了大量的持续探索。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单个国家或者地区所实施的特定家庭政策项目展开的(6)Gauthier A H.. The impact of family policies on fertilit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7, 26(3), 323-346.(7)Hegewisch A., Gornick J C.. The impact of work-family policies on women’s employment: a review of research from OECD countries. Community Work & Family, 2011, 14(2):119-138.,因而相关结论的普适度有限。近二十年来,随着欧盟、国际经合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在国别可比较数据统计收集上的进展,学者们开始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利用家庭政策发展上的巨大国别差异来探索相应的影响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家庭政策效应理论的普适度(8)Budig M J., Misra J., Boeckmann I.Work-Family Policy Trade-Offs for Mothers’Unpacking the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Motherhood Earnings Penalties. Work and Occupations, 2016, 43(2):119-177.(9)Glass J., Simon R W., Andersson M A.. Parenthood and Happiness: Effects of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in 22 OECD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6, 122(3), 886-929.。在这些国际比较研究中,除了生育外,学者们较为关注的就是公共家庭政策对女性就业以及两性就业平等的影响(10)Ferragina E.. Family policy and women’s employment outcomes in 45 high-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qualitative review of 238 comparative and national studies.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20, Published Online: https://doi.org/10.1111/spol.12584.。
正是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学者哈达斯·曼德尔(Hadas Mandel)和摩西·西莫诺夫(Moshe Semyonov)率先提出了一个“福利国家悖论”(Welfare State Paradox)概念,即公共家庭政策对女性就业的悖论效应(Paradoxical Effects)(11)Mandel H., Semyonov M.. A Welfare State Paradox: State Interventions and Women’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22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6, 111(6): 1910-1942.(12)Mandel H., Semyonov M.. Family Policies, Wage Structures, and Gender Gaps: Sources of Earnings Inequality in 20 Count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5, 70(6):949-967.。具体而言,发达的公共家庭政策虽能促进女性经济活动或者说劳动参与程度的提升,但却可能是以损害女性的劳动成就诸如职业升迁、收入增长等为代价的。这一“福利国家悖论”揭示了在女性就业和两性就业平等方面公共家庭政策可能引发的“此消彼长”(Trade-offs)的复杂结果。此外加入阶层视角后,上述“此消彼长”现象又演变成“公共家庭政策对低学历、低收入阶层女性的就业促进可能是以牺牲高学历、高收入阶层女性的职业发展为代价的”(13)Mandel H.. Winners and Losers: The consequences of welfare state policies for gender wage inequality.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2,28(2):241-262.。
该问题的提出,引发了西方学者们对“悖论”现象的具体表现以及形成机理的多方位阐释。然而相应的跨国实证检验结果却存在很大的不一致,一些学者也对“福利国家悖论”提出了质疑(14)Korpi W., Ferrarini T., Englund S.. Women’s opportunities under different constellations of family polic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Inequality tradeoffs re-examined. Soci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Gender State & Society,2013, 20(1):1-40.(15)Mun E., Jung J.. Policy Generosity , Employer Heterogeneity , and Women’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Welfare State Paradox Reexamined.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8, 83(3):508-535.。这些围绕“福利国家悖论”的公共家庭政策与两性就业平等关系国际比较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性别平等理论的发展。在中国当前积极发展“两孩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以及倡导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本文对“福利国家悖论”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与考察,可以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中国公共家庭政策的实践选择提供补充借鉴。
二、“福利国家悖论”的提出和理论阐述
经济学界早已关注到公共家庭政策可能给女性就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16)Ferragina E.. Family policy and women’s employment outcomes in 45 high-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qualitative review of 238 comparative and national studies.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20, Published Online: https://doi.org/10.1111/spol.12584.,其中育儿休假项目的一些设计(诸如假期过长、工资补偿水平过低等)对女性返回劳动力市场和收入提升的阻碍被学者们讨论最多(17)Ruhm C J..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leave mandates: Lessons from Europ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1):285-317.(18)Schönberg U., Ludsteck J.. Expansions in Maternity Leave Coverage and Mothers’ Labor Market Outcomes after Childbirth.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4, 32(3):469-505.。一些学者指出,公共家庭政策尤其是育儿休假可能对女性的劳动参与和收入产生负面作用,部分是因为这些政策可能会增加雇主的劳动成本诸如休假期间雇主仍需支付的工资福利以及找人替岗的管理成本等,为了规避上述成本,雇主会减少雇佣女性或者通过降低女性工资来进行转嫁(19)Olivetti C., Petrongolo B..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family policies: lessons from a century of legislation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7, 31(1): 205-230.(20)Baum II C L.. The effect of state maternity leave legislation and the 1993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on employment and wages. Labour Economics, 2003,(10):573-596.(21)潘锦棠:《生育社会保险中的女性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第110-114页。。不过相应的研究多聚焦在具体的政策工具上,忽视了国家整个家庭政策体系及其多样性,而且也很少关注公共家庭政策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两性平等不同维度之间的“此消彼长”。曼德尔等从社会学视角发现的“福利国家悖论”现象及其引发的后续研究则弥补了上述缺陷。
曼德尔和西莫诺夫注意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了追求男女平等实施了大量待遇丰厚的公共家庭政策,但大量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两性分工。这些国家中仍存在严重的性别职业分层现象,诸如女性大量集中在照料服务等“女性化职业”(Female-Typed Occupations)上以及很难获得有权势、有地位和高收入的职位等。相反,那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则很少发展公共家庭政策,期望女性像男性一样不中断工作。这种安排虽无法很好地支持育儿妇女参与就业,但相比北欧国家却能让女性获得高地位的管理职业。曼德尔等将这一现象称为“福利国家悖论”,认为这揭示了公共家庭政策在为妇女提供更多劳动参与机会的同时可能会限制女性的职业发展和收入能力。
由于“福利国家悖论”问题的实质在于那些对女性劳动参与有益的公共家庭政策却给女性就业的其他方面带来了负作用,因而相应的理论阐述比起单纯讨论公共家庭政策的负作用更为复杂而且侧重点有所不同。曼德尔和西莫诺夫指出,那些针对育儿家庭所实施的公共政策诸如育儿休假、儿童照料服务等,虽然通过支持女性兼顾工作与家庭责任以及提供大量便利宜人的服务类岗位促进了妇女劳动参与,但却会深化两性职业不平等(22)Mandel H., Semyonov M.. A Welfare State Paradox: State Interventions and Women’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22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6, 111(6): 1910-1942.。具体就是,育儿休假、缩短工时等公共家庭政策会让雇主不愿将女性安置到那些在职培训成本较高的岗位上,而这些岗位多为权威类、精英类的岗位,由此导致女性的职业发展机会受限。雇主的这一行为反应可以用统计性歧视理论来解释,揭示了雇主对政府干预的消极抵抗,即通过减少提拔女性来躲避相应的成本(23)Mun E., Jung J.. Policy Generosity, Employer Heterogeneity, and Women’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Welfare State Paradox Reexamin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8, 83(3):508-535.。而政府在公共儿童照料服务中所扮演的雇主角色,通过提供以安全稳定、灵活便利、准专业化、保障待遇好等著称的白领服务性工作,会将女性吸引到这些岗位而使其放弃追求收入更高、更权威的职位,从而加重两性职业隔离(24)曼德尔和西莫诺夫指出,女性对公共服务部门的偏好与雇主进行统计性歧视这两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雇主不愿晋升女性的劳动力市场中,女性会缺乏动力去与男性竞争高等级职位。此时,公共服务部门的拉动会进一步使女性远离这些职位。。公共家庭政策对女性职业发展的上述阻碍会进一步限制女性的收入潜能,从而加大两性工资差距(25)Mandel H., Semyonov M.. Family Policies, Wage Structures, and Gender Gaps: Sources of Earnings Inequality in 20 Count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5, 70(6):949-967.。此外,那些鼓励女性减少工作、投身家庭的政策措施,还会通过降低女性的劳动力市场经验积累、生产力、工作承诺等进而损害其职业发展机会和收入(26)Abendroth A-K., Maas I., van der Lippe T.. Human capital and the gender gap in authority in european countries.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3,2(2):261-273(27)Akgunduz Y E., Plantenga J.. Labour market effects of parental leave in Europ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 37(4): 845-862.。
同样,“资本主义多样性”(Varieties of Capitalism)比较研究流派的学者玛格丽塔·埃斯特维阿贝(Margarita Estévez-Abe)从“劳动技能投资视角”也强调了育儿休假对两性职业隔离的深化路径(28)Estévez-Abe M.. Gender Bias in Skills and Social Policies:The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perspective on sex segregation.Soci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Gender State & Society,2005,12(2):180-215.。埃斯特维阿贝基于其所发展的两性劳动技能偏差(Gender Bias in Skills)机制(29)两性劳动技能偏差机制的核心是,相较于可转移程度较高的通用劳动技能,企业特定劳动技能有更强的性别偏见。具体的是,由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会因为生育和家庭事务中断工作,相伴的技能投资风险(诸如生育期间被解雇、收入减少、技能贬值以及错失技能提升的良机等)会使女性自身不愿意投资可转移程度较低的企业特定技能。与此同时,雇主也会因女员工的工作中断而面临较高的技能投资风险,因此相对不愿给女性提供培训。在这两个机制的作用下,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可能会获得通用技能而非企业特定技能,由此产生劳动技能上的性别偏差。指出,育儿休假会让女性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这种职业中断风险通常不利于女性去选择企业特定技能,而雇主对休假者的偏见以及休假期间的劳动成本又会使雇主不愿对女员工进行技能投资,所以针对育儿女职工的慷慨假期可能会加剧两性职业隔离。与自由型市场经济体(Liberal Market Economies)相比,在那些强烈依赖特定技能和拥有严格就业保护规制的协作型市场经济体(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ies)中,育儿休假政策对两性职业隔离的上述影响更强烈,这主要是因为此种宏观背景下职工休假给雇主带来的麻烦与成本更多。虽然也涉及了育儿休假可能给女性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与曼德尔等不同的是,埃斯特维阿贝还阐述了育儿休假期间的就业保护、收入补偿等特点以及公共儿童照料服务政策弱化两性劳动技能偏差和职业隔离的可能性。其他学者也强调了公共儿童照料服务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友好。安雅克莉丝汀·阿本德罗特(Anja-Kristin Abendroth)等指出,公共儿童照料服务能够降低女性为兼顾家庭而转向低地位、非全日制岗位的可能性,能够削减雇主对育儿女性的统计性歧视以及帮助女性坚持工作和人力资本积累从而赢得职业发展机会(30)Abendroth A K., Huffman M L., Treas J..The parity penalty in life course perspective:Motherhood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in 13 european countr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4, 79(5):993-1014.。上述这些相反的因果机制,也部分解释了一些实证检验中所遇到的公共家庭政策与两性职业隔离相关性不显著的问题。
除了检验在两性就业平等上公共家庭政策所引发的“此消彼长”结果或者说“悖论效应”(31)Pettit B., Hook J L.. Gendered tradeoffs: Family, 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York: Russell Sage, 2009.(32)Grönlund A., Magnusson C.. Family-friendly policies and women’s wages-is there a trade-off Skill investments,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the gender pay gap in Germany, Sweden and the UK. European Societies, 2016, 18(1):1-23.(33)Brady D., Blome A., Kmec J A..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and women’s and mothers’ labor market outcomes in rich democracies.Socio-Economic Review, 2020, 18(1), 125-161.,学者们对“福利国家悖论”问题的后续探索还加入了“阶层”视角。一些学者指出,纳入阶层因素后,发达的公共家庭政策背景下女性劳动参与和劳动成就之间的 “此消彼长”实际上发生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女性和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之间(34)Korpi W., Ferrarini T., Englund S.. Women’s opportunities under different constellations of family polic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Inequality tradeoffs re-examined. Soci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Gender State & Society,2013, 20(1):1-40(35)Mandel H.. Rethinking the paradox: tradeoffs in work-family policy and patterns of gender inequality. Community, Work & Family, 2011, 14(2):159-176.。具体就是,发达家庭政策对女性劳动成就诸如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高技能、高学历的女性群体中,而对于低技能、低学历女性群体来说此类不利影响会减弱甚至逆转。这主要是因为育儿休假、缩短工时等所引发的雇主统计性歧视程度还取决于女性所处岗位。在职培训越密集的岗位,雇主进行统计性歧视的概率越大,而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女性恰恰是这些岗位的潜在候选人,那些低阶层的女性则很少受到上述困扰,而且能从发达的公共家庭政策中获得很多益处,诸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总的来说,有关公共家庭政策和两性就业平等上的“福利国家悖论”揭示了女性较高的劳动参与程度和较低的职业与收入成就可能是由同样的公共家庭政策造成的,而且低阶层女性所获得的就业利益和高阶层女性所遭遇的就业损失也可能是由同样的公共家庭政策导致的。
三、“福利国家悖论”的实证支持
尽管福利国家对两性职业隔离的深化以及两性就业平等不同维度之间的“此消彼长”早已被学者们注意到(36)Hegewisch A., Gornick JC.. The impact of work-family policies on women’s employment: A review of research from OECD countries. Community, Work & Family, 2011, 14(2):119-138.(37)Gornick J C., Jacobs J A.. Gender, the welfare state, and public employ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8, 63(5), 688-710.,但基于大规模国际比较研究来检验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则于近十多年才有所发展。很多跨国实证研究显示,那些支持双职工家庭的现代家庭政策显著提升了育儿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38)Thevenon O.. Do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 foster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16, 12(2):471-497.(39)Boeckmann I., Misra J., Budig M J.. 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Shaping Mothers’ Employment and Working Hours in Postindustrial Countries. Social Forces, 2015, 93(4):1301-1333.(40)Henau J D., Meulders D., O’Dorchai S.. Maybe Baby: Comparing Partnered Women’s Employment and Child Policies in the EU-15. Feminist Economics, 2010, 16(1):43-77.(41)Nieuwenhuis R., Need A., van der Kolk H.. Institutional and demographic explanations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18 OECD countries, 1975-1999.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2012, 74(3), 614-630.,但是的确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带来一些限制。
基于20多个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个体与国家层面的数据进行多层回归,哈达斯·曼德尔和摩西·西莫诺夫发现无论是“福利国家干预程度”(42)曼德尔等所关注的公共家庭政策有母亲育儿休假和公共儿童照料政策,分别用折算后的全薪休假天数(带薪天数乘以休假期间的工资替代率)、公共儿童照料机构中学前儿童的入托比来测量。此外,他还关注了卫生、教育和福利等公共服务部门的就业规模。基于这三方面的数据,曼德尔等进行因子分析构建了“福利国家干预”的综合指标(Welfare State Intervention Index)。该综合指标反映了给育儿女职工提供的总体保障,超越了任何的单一政策,与沃尔特·科尔皮(Walter Korpi)等所强调的家庭政策集合(Family Policy Constellation)相类似。还是具体的产假政策,虽然使两性劳动参与率上的差异有所缩小,但却显著降低了女性相对男性受雇于管理类、待遇丰厚类职位的几率以及显著增加了女性相对男性受雇于女性化职业的几率,并且使两性收入差距也有所增大(43)Mandel H., Semyonov M.. Family Policies, Wage Structures, and Gender Gaps: Sources of Earnings Inequality in 20 Count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5, 70(6):949-967.。埃斯特维阿贝基于大约20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数据进行OLS回归也发现,折算后的全薪家庭事务休假(Family-Related Leaves)天数对女性聚集于女性主导型职业(Female-Dominated Jobs)有显著正影响、对女性在管理类职业占比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44)Estévez-Abe M.. Gendering the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 study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World Politics,2006,59(1):155-175.。 阿克金迪兹等(Akgunduz)基于16个欧洲国家长期的宏观数据进行估计发现,30周的育儿休假使女性在高等级职业中的占比下降了1.5%,使金融这一高收入行业中的女性工资下降了7.3%(45)Akgunduz Y E., Plantenga J.. Labour market effects of parental leave in Europ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 37(4):845-862.。不过,上述研究显示公共儿童照料对两性职业和收入平等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很可能是由相互抵消的作用机制(Offsetting Effects)造成的。
主流的福利国家研究者科尔皮等也探索了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科尔皮等关注了家庭政策体系,并且认为家庭政策并非单一维度,而是一个包含“支持传统性别分工家庭模式”(Traditional-Family Dimension)和“支持双职工-双照料家庭模式”(Earner-Carer Dimension)等多个维度的概念(46)科尔皮等用“现金或者减税形式的儿童津贴(Child Allowances)”、“针对3岁以上学前儿童的非全日制公共日间照料服务”、“给在家育儿者提供的现金津贴”(Home Care Allowance)、“因扶养无工作的配偶而获得的减税”(Marriage Subsidies)来测量“支持传统性别分工家庭模式”维度;用“针对0-2岁儿童的公共日间照料服务”、“针对3岁以上儿童的全日制公共日间照料服务”、“收入关联型的育儿休假保险项目(Parental Leave Insurance)”来测量“支持双职工家庭模式”维度;用“由父母共享的带薪育儿休假时长”、“父亲专属的带薪育儿休假时长”来测量“支持两性分担家庭照料”维度。在实证分析中,他将后两个维度合并为“支持双职工-双照料家庭模式”维度。。基于18个国际经合组织国家2000年左右的数据,科尔皮等进行多层估计发现“支持双职工-双照料家庭模式”维度与女性劳动参与正相关,但“支持传统性别分工家庭模式”维度则与女性劳动参与负相关,而且无论哪个维度对低收入女性劳动参与都有着更强烈的影响。此外,这两个维度都与女性获得高收入负相关,而且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来说这一负向影响更强烈。这些结果表明,低阶层女性似乎能从“支持双职工-双照料家庭模式”的家庭政策中收获更多的益处,而高阶层女性却遭遇了更严重的收入损失。
除了对女性就业的各个方面进行逐一研究外,学者们还将这些方面的指标混合在一起构造了能反映两性就业平等不同维度之间“此消彼长”的因子,进而依此对福利国家进行聚类或者探索公共家庭政策与这些因子的关联(47)Mandel H., Semyonov M.. A Welfare State Paradox: State Interventions and Women’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22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6, 111(6): 1910-1942.(48)Mandel H.. Configurations of gender inequality: the consequences of ideology and public polic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9, 60(4):693-719.(49)Mandel H.. Rethinking the paradox: tradeoffs in work-family policy and patterns of gender inequality. Community, Work & Family, 2011, 14(2):159-176.。以性别不平等这一政策结果为分类依据的做法,虽与主流的福利国家分类研究方式有所不同,不过却能清晰揭示“福利国家悖论”的内涵。具体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劳动参与上的两性差异最低,但两性职业隔离却最严重;保守主义国家中,女性在获得权威职位上相对很成功,但女性所面临的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障碍较大;自由主义国家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则都居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国家的家庭政策模式最优,因为将阶层因素纳入分析后这些国家强势群体中的性别平等却是以弱势群体中的巨大性别不平等为代价的;相反,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强势群体有着最大程度的性别不平等但弱势群体则呈现出最大程度的性别平等。此外,这些研究还发现女性劳动参与和劳动成就之间的“此消彼长”与公共家庭政策显著正相关,而且公共家庭政策与高阶层女性的职业成就显著负相关、与低阶层群体的性别平等(50)包括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低收入群体中的女性比例、女性相对男性在低技能职业中的比例、单身母亲就业率、单身父母贫困率和无就业单身父母贫困率。则显著正相关。凯伦·奥尔森(Karen Olsen)对瑞典、德国和英国的比较研究也给“福利国家悖论”提供了间接支持。他发现,相较之下在瑞典这一有着发达公共家庭政策的国家中,占据高等级工作岗位的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会因为家庭生活而选择牺牲职业发展机会(51)Olsen K M.. Employment Trade-offs under different family policy constellations.Work,Employment and Society, 2020, Published Online: https://doi.org/10.1177/0950017019892827.。
四、对“福利国家悖论”的质疑
虽然以上研究结果为“福利国家悖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但也有研究显示公共家庭政策对两性职业与收入差异的影响不显著甚至有所削弱,因而对“福利国家悖论”观点提出了质疑。针对权威性职业上的两性差异(Gender Gap in Authority),阿本德罗特等基于24个欧洲国家的多层回归发现,折合后的全薪育儿休假时长对此几乎没有影响,而与预期相反的是非全日制工作比较普遍的国家中权威性职业上的两性差异较小(52)Abendroth A-K., Maas I., van der Lippe T.. Human capital and the Gender gap in authority in European Countrie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3,2(2):261-273.。近来大卫·布雷迪(David Brady)等采用多组数据和多个模型进行检验(53)布雷迪等不仅分析了带薪育儿假和公共儿童照料覆盖面对女性就业结果(诸如就业、全职就业、收入、全职收入、成为一名管理者、成为一名有着丰厚待遇的管理者等)的影响,还直接探索了家庭政策对两性在这些就业结果上的差异的影响。,发现那些与“此消彼长”假设有关的系数绝大多数是不显著的,而且支持该假设的证据与不支持的证据一样多,因此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很可能不会对女性的劳动成就产生不利影响以及不会引发两性就业平等上的此消彼长(54)Brady D., Blome A., Kmec J A..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and women’s and mothers’ labor market outcomes in rich democracies.Socio-Economic Review, 2020, 18(1), 125-161.。
最大的质疑则来自那些围绕公共家庭政策与母职惩罚(Motherhood Penalty)的研究。“母职惩罚”指的是生育孩子对女性就业与发展的损害的统称。尽管讨论的是育儿女性和非育儿女性之间的就业差异,但该主题对理解男女两性不平等的价值越来越大,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无子女的男女就业差异越来越小而育儿男女之间的差异逐渐成为两性不平等的重要构成(55)Waldfogel J.. The Effects of Children on Women’s Wag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 62:209-217.(56)Budig M., England P.. The Wage Penalty for Motherhoo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1, 66:204-225.。很多国际比较研究显示,那些支持双职工家庭的公共家庭政策都显著降低了“母职工资惩罚”(Motherhood Wage or Earning Penalty)或者说促进了育儿女性工资收入的提升(57)Sigle-Rushton W., Waldfogel J.. Motherhood and women’s earnings in Anglo-American, continental European, and Nordic countries. Feminist Economics, 2007, 13:55-91.(58)Misra J., Budig M J., Moller S..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and the effects of motherhood on employment, earnings and povert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 Practice, 2007, 9(2):135-155.(59)Halldén K., Levanon A., Kricheli-Katz, T.. Does the motherhood wage penalty differ by individual skill and country family polic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en European countries. Social Politics, 2016, 23(3):363-388.(60)Budig M., Bckmann I., Misra J.. The motherhood penalty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importance of work-family policie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Social Politics, 2012, 19(2):163-193.(61)Budig M J , Misra J , Boeckmann I . (2016). Work-family policy trade-offs for mothers’ Unpacking the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motherhood earnings penalties. Work and Occupations, 2016, 43(2):119-177.。因此Budig等认为,导致性别平等不同维度之间此消彼长的,并不是慷慨的福利国家政策,而是特定的政策诸如长期的育儿休假等。阿本德罗特等还发现,公共儿童照料服务有利于育儿女性的职业地位,具体就是削弱了生育一胎对女性职业的损害(62)Abendroth A K., Huffman M L., Treas J.. The parity penalty in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Motherhood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in 13 European count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4, 79(5):993-1014.。
此外,雇主统计性歧视机制在解释公共家庭政策悖论效应上的效力也受到了挑战。恩美·曼(Eunmi Mun)等指出,公共家庭政策是否会引发雇主的统计性歧视可能会受到企业或者雇主特点、劳动力市场环境以及政策实施方式等的调节,因而慷慨的公共家庭政策并不总是导致雇主歧视(63)Mun E., Brinton M C.. Revisiting the welfare state paradox: A firm-Level analysis from Japan.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17, 47:33-43.。比如,相较于一直无视或者敌视家庭政策的雇主,那些曾经愿意提供家庭政策的雇主可能会看到这些政策的价值从而减少对女性的统计性歧视。再比如,相较于强制型的政策实施方式,各种激励雇主自愿提供的做法(诸如对表现优秀的雇主进行认可和赞誉)也会使雇主减少消极对抗。基于日本1992年和2005年的两项重大家庭政策改革(64)日本政府1992年出台的《儿童照料休假法案》(Childcare Leave Act)要求企业给女职工提供1年育儿休假的选择。不过接下来,日本政府则转向了激励型的干预方式,特别是2005年的立法激励雇主积极自主地建设女性友好的工作场所。,曼等对一些日本大企业的实证研究显示,家庭政策扩张后雇主倾向于晋升更多的女性,此外那些过去已自主提供家庭友好福利的雇主晋升了更多的女性。这些结果并没有对“公共家庭政策会引发雇主统计性歧视”的说法提供支持,因此曼等推测福利国家悖论可能主要是由供给方面的机制所导致的。
一些学者从福利国家体制的视角对“福利国家悖论”说法也提出了质疑。科尔皮等指出,即便“支持双职工-双照料家庭模式”的公共家庭政策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此消彼长效应,但北欧国家对高阶层女性劳动成就的不利影响可能没有那么严重(65)科尔皮等围绕各国在两性就业不平等结果上的比较似乎挑战了“福利国家悖论”观点。比如,除去个体层面因素的影响后,北欧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女性获得高收入几率上没有重大差异。此外,北欧国家中高收入群体的两性工资差异以及待遇丰厚的管理类职位上的两性隔离都与典型的市场导向型国家大致相似。,而且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充分的证据能预测哪种福利体制在全面扭转两性不平等局面上最终会脱颖而出。同样地,安妮·格伦德(Anne Grönlund)和夏洛特·马格努松(Charlotta Magnusson)针对不同家庭政策模式下少数典型国家(德国、瑞典和英国)的比较研究显示,瑞典高技能群体中的性别工资差距并不比德国的大,而且两性职业隔离对瑞典高技能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的解释力最低(66)Grönlund A., Magnusson C.. Family-friendly policies and women’s wages-is there a trade-off Skill investments,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the gender pay gap in Germany, Sweden and the UK. European Societies, 2016, 18(1):1-23.。这两项研究所提出的质疑,都指向了两性就业平等的国别差异不太符合“福利国家悖论”的推测。
从上述这些研究证据和学者观点来看,尽管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理论看似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但截至目前所积累的实证探索结果很难使学者们对“福利国家悖论”问题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而且围绕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假设阶段,缺乏实证说服力。
五、结论和启示
前文的考察显示,“福利国家悖论”主要揭示了公共家庭政策可能带来的两种此消彼长结果。一方面,公共家庭政策可能引发女性劳动参与和劳动成就之间的此消彼长,另一方面,公共家庭政策对低阶层女性的就业促进和保障,可能是以牺牲高阶层女性的职业发展为代价的。因而目前围绕公共家庭政策悖论效应的理论阐述主要聚焦在公共家庭政策对女性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的限制以及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如何受到阶层的制约。具体而言,育儿休假、缩短工时、非全日制工作等政策安排被认为会强化雇主对雇佣和晋升女性的统计性歧视;此外,这些让育儿女性从工作中脱身出来兼顾家庭的制度安排,也会妨碍到女性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使女性的劳动生产力降低。而公共儿童照料福利、非全日制工作等,还会将女性吸引到服务类岗位从而不愿去追求更高等级的职位。这些机制都会导致女性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受阻,进而扩大两性在这些方面的差距。总的来说,发达家庭政策的副作用可能源自供给方机制(诸如人力资本积累、女职工的自选择或者偏好等),也可能源自需求方机制(诸如雇主的统计性歧视)。不过,育儿休假期间的就业保护与收入补偿及公共儿童照料服务则会通过降低劳动技能投资上的性别偏差从而弱化两性职业隔离。这些相反的因果机制的存在,为解读实证检验结果增加了一定难度。引入阶层因素后,学者们认为家庭政策对女性劳动成就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高技能、高学历的女性群体中,部分是因为此类女性通常是那些需要密集在职培训的岗位的潜在候选人,所遭遇的统计性歧视风险更高。
从已有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学术界对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支持和质疑都存在。具体而言,围绕育儿休假、公共福利服务部门会导致女性大量聚集在女性化职业上的实证检验都较为一致地支持了该观点。不过关于育儿休假、缩短工时、公共儿童照料服务等如何影响女性职业地位和收入提升的实证结果则存在很大不一致,支持和反对的证据都有,而且还经常出现统计结果不显著的情况。此外,在解释“福利国家悖论”的理论机制中,除了“女性大量或者无选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导致两性职业隔离和收入差距增大”得到一些证据支持外,雇主统计性歧视、人力资本积累等机制都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总的来说,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尤其是北欧国家在削减两性不平等上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会不得其所,仍需要持续的实证检验。此外,相应的理论机制以及这些悖论效应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育儿女性参与有酬劳动,而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在各国的社会政策讨论中也日益突出,甚至一些“家庭主义”传统观念(familialism)占主导的欧洲大陆国家和东亚国家诸如德国、日本等,都开始重视能帮助女性兼顾工作和育儿的那些现代家庭政策(67)沈洁:《 日本性别政策演进分析:从“男性养家”迈向工作与生活平衡》,《妇女研究论丛》, 2019年第6期,第58-67页。(68)Seeleib-Kaiser, M.. The End of the Conservative German Welfare State Model.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16, 50(2):219-240.。在这一背景下,持续探索公共家庭政策对女性劳动参与和劳动成就的影响仍非常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需要更加谨慎地量化家庭政策以及继续采用新数据来检验“福利国家悖论”外,还需要特别思考哪些政策设计能有效改变两性家务分工差异从而有助于两性就业平等,以及探索在哪些条件下公共家庭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副作用会减弱或消失。比如,可以研究让父母共享的育儿休假以及性别中立的弹性工作安排是否能有效避免对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的不利影响。再比如,可以探索采用公共措施激励雇主自主提供家庭友好福利是否也能避免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特别是改变雇主对女职工的统计性歧视。
本文对福利国家悖论相关研究的考察,也可以为中国发展更适宜的公共家庭政策来支持全面二孩生育提供一定的启示。从实践上来看,鉴于公共家庭政策的悖论效应可能存在,政府在选择家庭政策工具时需要全面的审慎的考虑,特别是在大多数家庭照料活动仍主要由女性承担的情况下,以免实践结果适得其反。此外,虽然围绕福利国家悖论的实证研究还未达成确切的结论,但已有的结果显示适用于低技能女性群体和高技能女性群体的家庭政策措施可能有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因此中国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发展也需要考虑到群体多样性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