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式教学初探

2020-01-19李嘉树

关键词:责任田年谱史料

李嘉树

(安徽大学 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对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学术界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史”等概念。著名学者李良玉教授认为:“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在历史学学科的意义上,属于断代史。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它拥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此,1949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断代史,我倾向于把它作为当代史来处理。”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概念后,李良玉教授倾向用“中国当代史”来界定1949年以来中国的历史。笔者深以为然,也认同中国当代史研究是“新兴的学术事业,科学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中国当代史研究必须高扬科学精神,在教学时也要辅之以研究思维和实践。

与古代史不同,中国当代史涉及的人物、事件很多都广为人知,对文献的版本、字句的理解似乎要求就低一些。因此,有的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当代史“层次浅”“水平低”。有些学者研究古代史成绩尚可,贪图“简单”竟想转型研究当代史,结果四处碰壁。这些错误的认识,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讲授当代史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必须将研究式教学贯穿始终。

研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均要广泛阅读当代史料。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原中共党史研究室、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官方研究机构出版的综合性文献、档案史料和个人文集类资料等。以有关毛泽东的史料为例,原中共党史研究室、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出版的书籍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毛泽东文集》(第1—8卷)、《毛泽东选集》(第1—4卷)、《毛泽东传(1949—197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毛泽东外交文选》等。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和开国领袖,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都发挥了重要影响。因为毛泽东的显著地位,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辑毛泽东的著作,撰写其年谱、传记,研究其思想、生平。《毛泽东传(1949—1976)》等书籍中的很多史料便直接来自于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其独家性和权威性不言自明。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在境外搜集的档案公开出版,不仅扩宽了史料来源,还提醒我们要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将境外档案贡献出来作为学术公器,为当代史教学和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当属华东师范大学的沈志华教授。《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沈志华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等提供了中苏两党两国高层领导之间会谈的俄方记录、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构收集的中国情报以及对这些情报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报告等。讲授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时,如果不关注境外档案,难免会有遗憾或缺漏。其次,要善于检索各类数据库。学术界常用的有“人民数据”“光明日报图文电子版”和“读秀学术搜索”等。

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向学生讲授相关议题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一般的学术论文开篇便要介绍相关研究动态,目的是展示既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创新之处。介绍相关议题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课堂中作学术史梳理,能让学生有“一览众山小”之学术快感。学术创新大致有两条路径:强者愈强、高者愈高,超越既有的高水平研究;在研究薄弱处持续发力,进而取得优势地位。对青年学子来说,后一条路径更有可行性。在相关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的情况下,若没有更新的史料或较长的积累便很难取得创新,虚心学习倒不失为明智之举。仅笔者目力所及,当代史教学所必须提及的研究成果有:(1)沈志华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代表作是《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2]。在研读中国和俄国的档案基础上,沈志华对朝鲜战争的起源、中国参战问题等作了全新的梳理,作出了诸多颠覆传统认知的结论。(2)张素华对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研究,代表作是《变局》[3]。张素华查阅了大量档案,第一次全面、详细、深入地披露了秘密召开的“七千人大会”的缘由、经过等。(3)萧冬连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2018年萧冬连在《中共党史研究》发表的系列论文,《放权、让利和松绑:中国经济改革的起步》《国门是如何打开的——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过程》《中国农村改革是如何率先突破的》《中国改革是如何越过市场化临界点的》《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诸多议题作了深度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4)沈宝祥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研究,代表作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4]。揭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炉的诸多历史真相。(5)董国强、李良玉、金光耀、韩钢、王海光、杨奎松等人的学术文章,可以作为当代史研究的范文,其中隐含的研究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研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开展中国当代史的学术研究。指导学生在仔细研读史料、掌握学界动态后,才能进行学术研究。不占有丰富的史料,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晓最新的动态,往往会制造学术垃圾。教学时十分强调的“问题意识”,要建立在史料翔实、史感敏锐的基础之上。“尽信书则无书”的前提是要把高水平著作读深、读透,而不是目空一切、怀疑一切。拙文《〈毛泽东年谱〉中所涉“责任田”问题的订正与补充》在动笔前,笔者已通读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毛泽东传(1949—1976)》,以及有关安徽省“责任田”的档案资料。一开始,笔者并没有怀疑“责任田”的记载有什么问题。经过交叉对比,笔者才发现在1961年3月15日“责任田”尚未确定名称。因此,《毛泽东年谱》的相关表述——“(1961年3月15日)曾希圣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安徽试行责任田的由来、主要好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便不甚准确。通过进一步的阅读,笔者发现《毛泽东年谱》中披露田家英依据《安徽宿松县包产到户试点情况》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提及“情况很坏”的宿松县二郎公社“便有大部分人拥护包产到户”。但是,这份材料既没有提及该公社的情况,更没有说“大部分人拥护包产到户”。如何看待《安徽宿松县包产到户试点情况》和田家英信对情况介绍的偏差,笔者也作了一番考证工作。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打磨,《〈毛泽东年谱〉中所涉“责任田”问题的订正与补充》才最终发表,对《毛泽东年谱(1949—1976)》作了一定的订正[5]。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切实履行下列程序:阅读史料——校勘对比——发现问题——持续探索,才能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

中国当代史教学是一门广博而深奥的学问,笔者只是进行了粗浅的探索。笔者认为,研究式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研究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责任田年谱史料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2)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1)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种好“责任田”管好“钱袋子” 稳住“主心骨”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居然责任到我头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