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也有大价值
2020-01-18徐继林范习昱
徐继林 范习昱
[摘 要] 探究无处不在,哪怕是一道非常普通的小题,也可挖掘其中非凡的教学价值.文章解构一道椭圆基本性质题,旨在从具体操作层面探讨如何进行变式教学.
[关键词] 小题;变式;探究
在评讲一次高二校际联考试卷时,发现一道很简单、很普通的填空题,考查椭圆的基本性质,课堂上一分钟我就讲完了,学生也没什么大的疑问,可是一位不怎么爱说话的男生却告诉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就是下文要介绍的优化解法,正是这一小小的插曲让我的思想涟漪慢慢飘远,一道小题的探究之旅开始启程.
母题再现:已知F■,F■分别为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点P在椭圆上,△POF■是面积为■的正三角形,则b2=________.
■解法探究
法一:传统解法
利用正三角形的性质求出点P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找出三个变量a,b,c的关系即可. 由■=■c2,解c=2,容易求得P■,■,即P(1,■)代入,有■+■=1. 又a2-b2=4,故b2=2■.
法二:优化解法
连接PF■中利用△PF■F■特殊关系求出三边,再利用椭圆定义求解a,b,c得到答案. 不難得到△PF■F■是直角三角形,且∠PF■F■=■,同法一求得c=2,所以PF■=2,PF■=2■. 由椭圆定义2a=PF■+PF■=2■+2,解a=■+1,故b2=2■.
评析:传统解法的运算略显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两个二次方程的求解较复杂,方法一可以适当改进,由椭圆第一定义,即2a=PF■+PF■=■+■=2■+2可以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但如果数据变化,就也很难体现其优势,并且推广为△POF■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时,很难计算,不具有通法的推广意义.方法二能简化运算的原因在于充分利用了△PF■F■特殊三边关系(几何性质),发现PF■,PF■是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再利用椭圆定义得到a的值,进而算出b2=2■.
■变式探究
1. 推广为一般情况
变式1:已知F■,F■分别为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点P在椭圆上,△POF■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则b2=___.
解析:利用优化解法,PF■=c,PF■=■c,由椭圆定义2a=PF■+PF■=c+■c,解a=■c,故b2=■c2. 又S=■c2,故b2=2S.
2. 改变三角形条件
变式2:已知F■,F■分别为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点P在椭圆上,△POF■是面积为4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直角顶点是点P,则b2=________.
解析: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面积求出点P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找出三个变量a,b,c的关系即可. 由4=■c2,解得c=4,容易求得P■,■,即P(2,2),代入■+■=1. 又a2-b2=16,故b2=4■-4.
变式3:已知A■为椭圆■+■=1(a>b>0)的右顶点,点P在椭圆上,△POA■是面积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直角顶点是点P,则b2=________.
解析: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面积求出点P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找出两个变量a,b的关系即可. 由△POA■的面积1=■a·■a,解得a=4,容易求得P■,■,即P(2,2),代入■+■=1,故b2=■.
评析:将条件简单变化,举一反三,真正做到会一题就会一类,解决学生上课听懂了,下课不会做的顽疾.同时,对学生思维的深层开发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4. 改变提问方式(存在性问题)
变式4:已知A■为椭圆■+■=1(a>b>0)的右顶点,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POA■是面积为■的正三角形?
解析:假设椭圆上存在点P,使△POA■是面积为■的正三角形,则利用正三角形的面积■=■a2,解得a2=4,而P的坐标■,■,即P(1,■)代入椭圆方程,■+■=1,解得b2=4. 这与椭圆中a2>b2矛盾,故假设不对,即椭圆上不存在点P,使△POA■是面积为■的正三角形.
变式5:已知B■为椭圆■+■=1(a>b>0)的下顶点,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POB■是面积为■的正三角形?
解析:假设椭圆上存在点P,使△POB■是面积为■的正三角形,则利用正三角形的面积■=■b2,解得b2=4,而P的坐标■,-■,即P(■,-1)代入椭圆方程,■+■=1,解得a2=4. 这与椭圆中a2>b2矛盾,故假设不对,即椭圆上不存在点P,使△POB■是面积为■的正三角形.
5. 改变提问方式(推广)
变式6:已知A■为椭圆■+■=1(a>b>0)的右顶点,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OA■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
解析:由△POA■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则S=■a2,而P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1,即■+■=1,解得a2=b2. 这与椭圆中a2>b2矛盾,故假设不对,即椭圆上不存在点P,使△POA■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
变式7:已知B■为椭圆■+■=1(a>b>0)的下顶点,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OB■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
解析:假设椭圆上存在点P,使△POB■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则利用正三角形的面积S=■b2,而P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1,解得a2=b2,这与椭圆中a2>b2矛盾,故假设不对,即椭圆上不存在点P,使△POB■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
评析:改变提问方式是变式教学的一个常见方法,由变式6和变式7不难发现,椭圆上其实是不存在点P,使得△POA■为正三角形的,哪来面积可言呢?这都是我在教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一道小题,价值一点也不小啊!
6. 改变背景为双曲线、抛物线
变式8:已知F■,F■分别为双曲线■-■=1的左、右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POF■是面积为S的正三角形,则b2=___.
解析:仿照优化解法,PF■=c,PF■=■c,由椭圆定义2a=PF■-PF■=■c-c,解a=■c,故b2=■c2. 又S=■c2,故b2=2S.
变式9:已知F■,F■分别为双曲线■-■=1的左、右焦点,A■为右顶点,双曲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PF■A■是正三角形?(不存在)
变式10:已知F为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O为抛物线顶点,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PFO是正三角形?(不存在)
评析:圆锥曲线本源一致,很多性质和结论都是类似的,将本题背景推广为双曲线,发现了相应的结论.这也是知识的正向迁移,是培养学生类比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想,在课堂条件允许下,开展这样的探究教学,无疑对学生内化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综合能力作用巨大.
■结束语
这道很小很小的习题,那么平凡,那么简单,如果我一带而过,也就没有上述还算精彩的探究之旅了,我为那份试卷评讲之前备课不充分和些许肤浅深感内疚. 幸运的是,我虽然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返工,弥补了之前的疏忽,却完成了自己感觉不错的变式探究教学. 从这道小题的探究过程,我们应该受到很大的启发: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你会发现蕴藏其中的精彩,用心思考,小题也有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