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研究
2020-01-18王玉石家庄市水上体育运动中心
王玉 石家庄市水上体育运动中心
一、前言
现阶段的体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也是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的黄金阶段。体校学生属于特殊群体,他们具有运动任务重、竞技压力大等双重特征,精神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以运动员文化与运动双高水平为教学目标。而体校学生主要专注运动项目,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不牢固,现大部分体校都不重视体校学生心理方面教育,心理教育环节比较薄弱,影响了体校对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体校学生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体教结合”教学理念下体校学生心理教育状况进行探究,并提出了相关心理教育模式。
二、“体教结合”背景下如何开展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
(一)“体教结合”背景下对体校学生心理教育采取随队授课教学模式
由于体校运动员除了要进行体育训练与比赛以外,还要兼顾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不能保障心理教育授课的时间与方式。采取随队授课心理教育模式,不但不需要占用学生训练与比赛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有效结合学生运动技能的训练以及运动战术的演练,将心理教育融入实际运动过程中,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认可度[1]。实施随队授课心理教育模式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课前,对教练训练计划提前进行深入了解,并与教练协商心理教育内容与实施方法,以得到教练的支持与信任;二,尽可能结合实践,加深运动员对心理教育知识理论的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要与教练训练任务相结合,教育形式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术语,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三,心理教育教师要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心理教育授教者自身需具备相应的运动训练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提升心理教育教学效果。四,心理教育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当天的授课知识与体会记录下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的理解。五,积极与教练、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其反馈的信息对心理教育随队授课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进一步促进体校心理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体教结合”背景下结合文化课开展心理教育教学
在“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根据要求皆对体校学生开设文化课程。文化课教育中的部分内容与心理教育皆有相应的切入点,教师若将两者进行融合,可有效提升心理教学效果[2]。教师可以在思想品德文化课内容上结合心理教育相关知识进行授教;可以有效借助初中历史课内容里的历史名人与典故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语文课程中包含众多优秀的民族思想如儒家等,皆与心理教育内容有深层次的切合;生物课程相关知识点与学生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内容相呼应。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课程授教过程中,要融入心理教育进行教学,进一步推动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实施个体与团体心理教育辅导
个体辅导是指教师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再根据各个学生心理需求的差异性,不定时地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私人心理辅导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教育指基于团体或特殊阶段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进行相应的辅导,一般是在心理教育教师的带领下,以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团体之间开展讨论与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并确定团体共同目标,缓解团队队员之间的矛盾,增加团队凝聚力[3]。
(四)积极开展心理讲座构建心理教育培训机构
心理教育是体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教育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机构[2]。体校学生心理教育培训机构内容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定期邀请运动心理学专家对相关学生、领队、教练以及体育管理者进行讲授交流。在此期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与相关心理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心理教育相关知识、观念等,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对体育运动员提出了新要求。体校只有跟上社会步伐进行教学理念改革,坚持走“体教结合,体教同步”的路线,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由于体校学生运动项目、文化水平、生活习惯、身高体重、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体校学生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体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给予更多关注,把心理教育工作提上学校日程,循序渐进得开展相关心理教育活动,健全心理教育模式,为国家创造更加优秀符合国情的后备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