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分析与构建
2020-01-18郝峰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郝峰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产业一直属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至今,医药产业年均增速达到了15%以上,近10 年,国家宏观政策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加,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竞争不断加剧,大型生物制药公司间的并购与资本整合日趋频繁,可以彰显生物医药行业的繁荣发展。因此,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得以高度重视。
一、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一)国内生物医药相关产业企业现状
我国目前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并且市场前景广阔,但依旧存在明显问题:企业研发资金普遍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公司人才储备不足及创新体制不完善。从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来看、我国生物制药研发强度一直处于5%以下,生物新药获批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新药获批比例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二)生物制药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通过对生物医药类相关企业人才岗位数据进行分析,市场上生物医药企业所需人才根据主要从事工作范围进行划分为四类:生产类销售类研发类质量类。就岗位需求数量而言,销售类岗位需求量最高,其次为生产类相关岗位。质量类需求数量最低。从人才类别需求上可将其分为技能型人才工程学术型人才两大类。其中工程学术型人才普遍倾向选择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技能型人才则大量来源于各大中专院校。依据相关机构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内需要高职学历层次的岗位类别中销售和质量占比较高。
二、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策略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岗位核心技能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物制药核心能力为主线、以满足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为专业办学的定位点和出发点,将职业能力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分别确定生物制药相关专业工作四大类岗位群的具体岗位以及所需的岗位核心技能。针对以医药代表、药品销售类岗位为目标群体的人才培养,其岗位匹配的核心技能有生物制药想过专业基础知识、营销技能、基本市场规律。以药品生产监控、质检员、QC 检验员、仪器分析员等质量类具体岗位为目标岗位群的人才培养,其岗位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基本检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检验报告的撰写、药品质量的分析与检验。而以发酵员、分离纯化员、药物制剂工、设备操作工、等生产类岗位群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培养学生以细胞培养、传代、冻存操作,生化实验室基本实验操作,药品生产流程制定实施等相关实操动手能力。最后有关药品研发类岗位则需要注重培养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文献检索与研发方案的设计、详细药理知识的应用、医药生化等相关专业知识、药品生产流程的审批和相关法规的应用等必备技能。
(二)以岗位核心技能分析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构建应面向特定岗位群出发,按照标准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安排,达到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际操作,依据生物制药产业相关特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知识认识、职业标准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与岗位群结合。突出培养核心能力核心技术和核心素质。实现学校教育、企业发展需求、岗位实际操作零距离对接。
根据前文讨论的岗位技能和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生物制药类在高职阶段各项课程分为几个层次: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大学生心理建设相关课程、高职阶段语文数学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内基础课,包括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专业技能课、实践训练课程,包括各项专业技能实验操作课程、细胞培养课程、药物化学分析课程、蛋白质组学实验课程、微生物培养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培养主要集中在技能和实践训练。如相关实验操作课程、能力提升课程。第三学年强调实际环境下能力的训练,通过大力发展学校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建设,使学生走出去,在实际生产中进行训练,同时课适当在校园内开展针对性专业选修课程如药品检验技术、药事管理法规、药品经营管理技术、销售类岗位技能培训、医药文献检索等。
三、结语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除生物制药公司外伴随着个性化医疗、数字医疗、体外诊治等行业的兴起以及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出,生物制药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必定进一步增大。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确保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现阶段随着生物产业的发展,就业日趋走向一个动态的、竞争的过程。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基于生物制药公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持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对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也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就业导向任务驱动来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将高职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努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市场运作、企业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