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与路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2020-01-18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红色思政

(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落实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强调“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并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安排。

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1]2018年,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的定位,并强调“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2]。正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现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内容刻板、形式单调,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而内容鲜活的、存在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特点,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对于破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得到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普遍重视,在实践教学的模式、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在肯定当前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现有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其一,实践教学的开展缺乏有效载体,教学手段和形式落后于课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实践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与理论课教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要求,都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服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如此才能及时应对来自由课堂内外的多重挑战。但在现实情况中,从一些高校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情形并不乐观。一些实践课程内容刻板、形式单调,课程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未能发挥实践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实践教学发展滞后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些高校没有结合地方特色、本校学生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挖掘和丰富开展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实践教学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因而,载体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载体的有效性就是载体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既能帮助学生锻炼和提升能力,也要突出和丰富教学内容。然而,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形式上运用了某种载体,营造出课堂“热闹”的氛围,但没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如此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只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固然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多样,但如果缺少有效载体,缺乏生命力、缺少创新源泉的实践教学也必然是滞后于新时代思政课发展需求的。

其二,实践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尽管思政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得到高校的重视,且在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文件中已经明确将其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在课时与学分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总体而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没有对课堂理论课的教学高。到目前为止,全国高校的实践课教学依然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总体大纲,也缺乏全国统一的实践教学教材,现有已出版的实践教材大多数是省编或校编的。虽然实践教学需要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教学,“一刀切”的统一安排可能存在其弊端,但也正因为缺少相对统一的规范和具体要求,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其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比如,一些能够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价值并明确了具体教学规范和要求的学校,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就会较好;然而也有一些学校,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在部分授课教师中还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费时、费钱而无实用价值”[3]118的错误认识,导致实践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流于形式。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但是,如果实践课程的教学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得不到很好的实施,那么教学就会偏离最初的课程目标,使所谓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最终成为一种摆设。这样的实践教学非但不会和理论教学形成互补,反而会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既挤占了原本就比较有限的宝贵课时,又在一点点消磨着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其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一项针对某高校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显示“31.6%的同学认为调查主题较单一和单调,且空泛,过于形式化。”[4]思政课实践教学相比理论教学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教学模式上通常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3]50三种。在授课方式上,与理论教学常用的课堂讲授法不同,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授课过程中往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除了需要授课教师提前做好活动设计,预先协调学生的分组分工,往往还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例如,购买活动所需道具的费用、组织学生参观、调查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等,这些都需要事先进行沟通落实。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组织安排、后勤保障、活动经费、实践基地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这些条件单靠授课教师的一己之力往往是无法达成的。实践教学的出色组织离不开学校健全的保障机制。例如,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高校,多数是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学校的宣传部、团委、学工处、财务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教师实践教学开展提供有力的综合保障。相反,如果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学校层面的重视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仅凭教师的一腔热情很难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与丰富多元,并且也极大限制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上不断精进和创新。此外,在现有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普遍不足的状况下,思政课大班授课成为许多高校的常态,在每个教学班有一两百名学生的教学规模下,组织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已经是极大的挑战,而对于校外实践活动,如果得不到职能部门等外力的支持,因受教师数量、经费、交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是很难顺利开展的。从长期来看,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关系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广度,影响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最终事关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在合理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高校思政课有着内在的价值关联,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1.在目标上,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一致性

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践教学,育人是高校开设思政课的重要目的,也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政课建设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5],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解放、实现伟大复兴进程的历史写照”[6]。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是激励青年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牢记历史,继承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的认同的必然要求,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精神食粮。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上看,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与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同心同向的,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的应有内容,也理应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在内容上,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教学则是通过实践的途径,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理解、吸收,并在学习、生活中实现对所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较高的要求,既需要与理论课的授课内容相呼应,也要突出实践教学课程的鲜活性与可操作性,而把红色文化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则是很好的选择。一方面,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也包括重要的革命活动、重要的历史事件,既有表现为物质资源的革命遗物、遗址等,也有表现为非物质资源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内容在理论授课的四门主干课中,以不同的形式都有所体现,在相应的实践教学中也理应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晦涩、抽象的理论内容,让思想不再难懂,让理论不再枯燥。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鲜活的素材,而不是呆板的概念、判断、推理。而生动、直观、形象的红色文化则符合实践课内容选择的要求,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

3.在形式上,红色文化的多种存在样态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多样选择

实践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授课在教学时间、场地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在生动的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将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以达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红色文化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也因此呈现出多种存在样态,既有以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存在的,也有以制度形态、信息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之所以可以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其存在样态多样性的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多种选择。例如,在校园内,借助墙壁挂画、校园雕塑、学校建筑等宣传红色文化,借助这些体现红色文化历史的载体,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真切的爱国情怀;在校园外,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纪念场馆、革命旧址,利用当地资源共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走访老红军、老战士,去革命老区开展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大学生感受光辉历史,引导他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有内在的关联,决定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内在合理性;同时,红色文化鲜活的内容与多样的存在形态为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也成为其可以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外在优势。以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1.挖掘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激活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红色文化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载体。首先,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突出和丰富教学内容。红色文化既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见证,展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先进的红色精神内核,反映着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其所含内容具有历史跨度且契合教学目标,在四门主干课的实践教学中都能找到合适的素材与角度来予以应用。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有利于向教学资源转化。总体而言,“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总量丰富、分布较广、开发潜力巨大”[7]各高校可以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开发特色实践教学课程。利用好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吸引其主动开展考察探究。再次,红色文化存在样态多样,适合于多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红色历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演讲、辩论、情景剧等实践活动;在校园实践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查找史料、阅读红色经典著作,听红色文化讲座,集体观看红色电影,参加师生的红色文化论坛;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革命老英雄老模范,等等。

由此可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挖掘院校所在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个优质载体,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活动质量,增强实践教学实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将红色文化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规范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

实践教学活动的数量与形式很重要,但质量和结果更重要。思政课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教学活动,不是一种简单化、随意化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严谨、严格、严肃的,因而思政课的实践活动需要规范化开展。首先,实践活动要与理论课有紧密联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其次,实践活动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再次,实践活动要将实施办法制度化,有明确的活动标准与量化指标。

将红色文化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常规教学内容,有利于实践教学的规范设计和安排。其一,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既与理论内容密切关联,也是实践教学的优质内容,其丰富的内涵与多样的存在形式在提升实践活动效果方面有特殊的优势。红色文化的嵌入,对于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顺利达成预定教学目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二,把红色文化确定为实践教学的固定内容,有利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深化。大学生是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者,红色精神的弘扬者。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安排,对于大学生而言受益颇多,是一个可以直观感受红色文化,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良好机会。对于教师而言,固定化的安排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激发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创新;其三,红色文化嵌入实践活动会促进实践活动实施的制度化。伴随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的常规化,实践活动的精细化的设计和安排会得到逐步推进,相应的教学评估量化标准也会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完善

3.筛选整合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我国地域广阔,红色文化资源总量多、分布广,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学校要对所在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结合学生专业、层次、数量的差异,选择适合的优质资源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教师、学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校级层面的支持。例如,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地方红色场馆的外联沟通,校内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的举办,都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牵头,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调。此外,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也是一种课程改革的尝试,课改所需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都离不开学校管理层的统筹规划。

优质红色文化的融入对于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相应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师资保障,而同时,主题实践活动在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中常态化、高频次的开展对保障机制的发展健全形成良性促进。在组织层面,无论是组织一次校外红色基地的参观考察,还是一个校内的大型主题活动,都离不开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对计划的周密性、组织的严密性、协调的高效性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在制度层面,一次成功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也会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因此也更容易获得学校层面的肯定和支持,进而在组织管理、课时、考核、保障经费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保障其高质、持续地开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体地位。在师资层面,当前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更让专职教师力不从心,而一次大规模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会汇集学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学生政工干部、辅导员等共同组织参与,而这样的“实战演练”也为建立一支“教辅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有积极的现实价值,而且这样的做法在一些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然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价值、方法、路径等方面还有许多细化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也需要我们继续对此开展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红色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