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
2020-01-18钱伟茂
谢 飞,郑 昱,钱伟茂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描绘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1)新华社:《习近平: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18-10-12,https://www.sohu.com/a/259113692_100114158。。2019年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1]102017年1月1日,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达到2 000万人,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2]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乡土人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长期性、稳定性、基础性工作,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后备人才的需要,更是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探讨近年来政府主导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践,分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协同联动、靶向定制、创新模式”的培育对策。
一、湖州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两山”理念不仅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也指引着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向。近年来,湖州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板,大力推动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湖州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培育条件改善、物资和人员保障、舆论宣传引导等方面进行重点布局、统筹谋划,确保培育工作有序推进。经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乡村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在湖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1.有利于做大人才总量,厚植人才规模基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坚持姓农为农。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的现状,2010年4月,湖州市率先创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按照“面向实际、注重实用、体现实效”的育人理念,在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截至2019年12月,湖州市已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资格的农民大学生8 200余人,在籍农民大学生3 662人。从2014年到2019年,累计完成初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3 600余人,有效做大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湖州市“系统管理、整体运作、教学师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督导评价”的“七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被农村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典型模式。2017年,湖州农民学院被认定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2.有利于调优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根据地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布局,把农村中的产业、生态、人文、创业项目与人才培育有效地联接起来。通过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分层分类地建立农村人才孵化链条,实现人才的精准培育。
3.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立足“复合型、高端型、领军型”培养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通高端型及普惠型教育,完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术教育,促进课堂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认知,衔接时间与季节的教育培训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农民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有效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4年以来,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培育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有待提高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训主题和内容多是自上而下,由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易重复且缺乏本地特色,制约了农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育培训效果。从内容上来看,培训相对集中于技能、技术方面的知识,缺乏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素质、职业道德、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难以激发农民学员参训的积极性。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同水平尚有不足 当前,湖州市指派农民学院作为业务指导单位,统筹指导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由于相关业务涉及农业农村、教育、人社、财政等许多部门,所以无法形成培训合力,“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的情况难以避免。同时,由于市本级与县区级培训任务分配不合理,导致培训机构各自为战,缺少沟通,无法形成体系。因此,有效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与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与手段相对滞后 当前,由于基本采用集中授课、课堂面授等方式开展培训,湖州市部分教育培训机构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思维层面。田间学校、互动研讨、实践交流等新颖的方式方法还较少涉及。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民学员对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的需求非常迫切。单一的培训方式容易使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参训农民产生疲倦感和厌倦感,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农民学员本身存在层次差别,而实际却难以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教学,导致无法做到精准培训。缺乏实践操作的理论教学,使得农民学员无法将知识成果进行转化,其风险抵御能力仍无法提高。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激励力度不够 当前,由于政策配套不足,缺乏足够资金推动落实,湖州市尚未出台系统有力的培育扶持政策。对持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技术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虽然给予了倾斜和扶持,但力度不够。对于广大参训农民学员来说,看不到获取资格认证的实质性收益。因此,缺乏系统有力的政府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学员继续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其后续参与学习的意愿。
三、“协同联动、靶向定制、创新模式”:湖州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根据湖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当前实际,可以采取以下“协同联动、靶向定制、创新模式”的对策。
1.提升规划水平,突出培育重点 湖州市人民政府应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农民、农场主等农业主体的参训积极性,聚焦靶向,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将精准培训与普惠培训相结合,突出教育教学重点,采取“课堂+实训+网络”“实训+考察+网络”等方式,分类、分层、分模块开展精准培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学员层次,区别对待,分专业招生组班,确定培训内容、形式和时间,采用有效可行的培训方案,实现精准靶向培育。同时,应将培训方式从重课堂理论培训向田间地头实操技能培训转变、从线下授课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包括集中面授、参观学习、基地指导示范、线上教学交流等,手把手、面对面、屏对屏培训,让农民学员易学、易懂且感觉到方便、实用。
2.提升协同水平,健全培育体系 湖州市人民政府应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机构,优化各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促进市、县区和乡镇联动,确保资源效益最大化,为培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农业农村、教育等部门要形成以农民学院为核心,以电大、农职院校、成校、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以农业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基地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的需求[3]13。在日常工作中,应切实加强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户等涉农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促使在全市形成农民教育培训“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3.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模式和内容 湖州市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符合农民职业教育需要的活动,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提升教学水平,把课堂办到产业链上、田间地头[4]21。农民学院应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建立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教师、教材和基地资源库,结合区域实际,创新“一点两线、全程分段、跟踪服务”的培育模式,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5]55-56;还应充分利用APP、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培育质量和效果。
4.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激励机制 湖州市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要注重经验交流,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创新方法和手段,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水平;更要注重实习操作,强化现场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引导学员相互交流、切磋,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还应注重实际应用,经常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的需求,进村办班,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做到手把手、面对面培训。同时,还应注重师资培育优化和定点联系服务机制,组织专家教师定期参加相应的技术更新培训,并与基层学员建立点对点服务联系机制,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生产经营问题;应该通过服务水平提升,建立和完善适合湖州农情的新型职业农民配套政策体系,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金融保险等科教兴农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激励和保障力度[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