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与路径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
2020-01-18孙佳娟
张 晶 , 孙佳娟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a.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b.团委, 浙江 湖州 313000)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要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手段[1]133-134。中国想要从制造大国顺利跃进到制造强国,必须储备数量庞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而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则应该是每一个高职学生的目标追求。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如何将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
高职校园文化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和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各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水平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是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目前,工匠精神已被纳入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之中。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起着引领、指导、熏陶和约束等各方面的作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品德的重要手段。工匠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保持专注、目标坚定的职业素质。在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高职学生除了应该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外,还应该自觉接受特色校园文化的引领、熏陶,养成优良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因此,校园文化是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培养学生具备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和育人成效扮演着重要的育人角色。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的熏陶,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也能较好地践行文化育人的宗旨。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新时代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当前,工匠精神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已成为评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应该在新一轮建设中努力建设具有工匠精神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培养出更多的“工匠人”。
(三)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契合度分析
工匠精神包括了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事业的敬畏执着、对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等内涵[2]39-42。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多样的文娱活动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实现对学生从人格到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正向引导。工匠精神本质中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层面是高度契合的。学生是未来的职业匠人,是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主体,而工匠精神是每一位职业匠人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所以,从主体契合角度来说,两者是高度契合的。
(四)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19日,国发〔2015〕28号)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目的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目前,中国制造业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各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甚至很多高精尖领域的核心技术依然被其他国家所垄断。在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最大的困难和痛点是缺少工匠精神的“匠人”。这样的“匠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速成,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出真正堪当复兴大任的“匠人”,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殷切希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最本质体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工匠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不断丰富与发展。
(一)核心品质: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中最基本的属性,爱岗和敬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同时也互相支撑。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中国工匠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断追求精湛高超的技艺。如我们熟知的越王勾践剑,展现了距今2 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高超的铸剑锻造工艺。这种工艺是只有无比热爱锻造铸剑的工匠才能拥有的。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品质。
(二)核心标准:精益求精
古时工匠,在制作技艺上注重细节,在反反复复的锤炼中把工作做到极致,为了追求技艺的完美不惜花费一生的精力,在反复改进反复琢磨的过程中达到对工艺技术的精进。而这,也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意就是在反复的切磋和琢磨之中,把事情做到精细、做到极致。
(三)核心追求: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大国工匠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最终追求不是名利,而是奉献。例如: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未来放弃名利,毅然回国投身建设;铁人王进喜,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建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载,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从事什么工作,等等。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核心追求——为国家建设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的价值探索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淀和演变过程中凝练出来的群体文化。它以学校所有学生和教职工为主体,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4]27-30。为国家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驱动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校园文化可以以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特性,体现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目前,大多数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停留在较浅显的层次,如强调物质、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亮眼的东西很少。校园文化缺少了精神就会失去灵魂。我们熟知的工匠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追求,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精诚团结、坚持不懈、攻坚克难这五种品质对应着奉献、追求品质、团结合作、执着以及创新精神这五种精神内涵。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新时代的高职校园文化注入内驱动力,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迈入更高层次。
(二)推进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关系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教师而言,其工匠精神就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应该在课堂上认真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对待工作、学生、科研等方面以工匠精神从严要求自己,坚持不懈地提升教学质量,并在这一过程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内在意蕴。因此,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校园文化必将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促使教师提高工作热情,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升育人水平,为高职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三)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期,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精湛技艺、敢于创新的能工巧匠。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提升高职院校办学与育人硬实力
从学校办学层次考虑,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还需要不断地与企业相互交流,吸取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促使高职校园文化更加多元、更具特色;在丰富人文教育的同时,多渠道拓宽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使人文教育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融合了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能起到浸润式的文化育人作用,有利于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和更多的育人成果,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继而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从而实现积极的良性发展,不断提升育人硬实力。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
(一)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植入工匠精神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职教育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职教育向好向强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更好地将工匠精神和高职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因此,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切实培育具有匠人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
1.从教学角度突破传统思政教学方法 (1)专题授课法。将工匠精神细化成若干专题,如体现工匠精神勇者无惧的“大勇不惧”,体现精湛技艺的“大技贵精”,体现为国奉献勇挑重担的“大任担当”等等。讲授细化的专题,不仅要讲授相关细节要点,更要融入当下发生在身边的最鲜活的时事案例。通过讲授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多方向多维度领悟“大勇不惧”“大技贵精”“大任担当”等精神与自身成长发展的相关性,通过内在联动更好地认同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2)技能匠人进课堂。一味通过课堂讲授与教导的方式来传授工匠精神的要义难免显得单薄。这就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目标开展特色活动,如邀请当地相关专业的技能匠人或是本校毕业的杰出校友作为授课专家,让他们为学生讲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过程,甚至现场展示精湛的技能和技艺,以更有渲染力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工匠精神。以共情和共鸣的方式,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3)实践互动体验法。“纸上学来终觉浅”,实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挖掘实践互动教学的核心内涵,对学生认知和认可工匠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让他们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工匠精神。邀请相关学生在课堂汇报中展示或讲述实践体验,与其他学生分享在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同时,在学生群体中组建一支宣传工匠精神的宣传队,如宣讲团、合唱团、创新团等,利用朋辈教育,通过演讲、演唱、演绎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熏陶和影响。(4)请君互动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现阶段,凭借“学习通”“在浙学”“智慧树”等智能化云教学平台,让课堂活动如头脑风暴、课堂讨论、问题抢答、评选投票、问卷调查等不再变得生涩无味,能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课程体验深度。同时,通过线下发布课程学习资源及案例影音资料,达到真正的全时段学习课程的目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工匠精神浸润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时间段。
2.从教材角度构建工匠精神教学资源 (1)视频资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大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视频资源库是非常有必要的。视频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能够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构建视频教学资源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各级融媒体、网络视频资源库等平台,收集“中国智造”“中国工匠”“大国工匠”等各方面的视频资源,运用视频剪辑软件,截取其中富有渲染力和感染力的片段制作成视频教学资源。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应该选取不同行业的片段作为教学资源。视频展示和渲染共鸣的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意识到通过自身不断拼搏和奋斗,在未来也可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匠人”,由此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践行工匠精神。(2)案例资源。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收集、汇总学校优秀校友的成才事例以及社会上“中国智造”“大国工匠”的文字、图片、案例等相关资源,并把它们整理汇编成教学案例和校本教材。通过长期的积累,不断丰富案例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借助突飞猛进的互联网,建设好网络共享资源课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以拓展教学的范围和效果。
3.从评价角度创新课程教学考核方式 从课程考核方式来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可以突破创新。比如:让学生就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以及改进等方面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者让学生撰写工匠精神的课程论文等,以这些方式进行考核。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全方位地掌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情况,并促使学生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再比如:学生在技能大赛的获奖以及取得的技能证书,可以折算成一定的学分,甚至作为某门课程免考的条件,以鼓励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进行不断探索和践行工匠精神。在学生实践、实训、实习、就业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汇贯穿,可以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素养。同时,还可以将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有机结合,使工匠精神真正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中。
(二)营造推崇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可能就会和制造强国德国相联系。这不仅仅因为德国拥有很高的制造水平,更是因为在德国的教育体系里,职业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德国,“工匠”与“专家”也是平等的,是不同的人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的不同职业角色[5]15-17。正是因为整个德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推崇,才会有一直以来全世界所认可的“德国制造”。所以,营造正确的校园氛围,对认清工匠的定义非常重要。可以邀请知名工匠到学校为学生开设讲座,大力宣传校友中的知名工匠等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工匠、了解工匠并认可工匠,在校园营造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饱含工匠精神的职业信念和精神追求。
(三)把工匠精神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高职院校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也是评价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高职院校能否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是否将工匠精神系统地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通过分解和凝练工匠精神的内在特质,根据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将工匠精神分别融入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并且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多元化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四)把工匠精神注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在校园中随处都能接触和感受到的一种文化。校园里富有特色的建筑,如教学楼、文化长廊、图书馆、篮球场、宿舍、实训楼、文化广场等,以及遍布校园的各种标识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的元素注入到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宣传栏中,可以达到让学生走在学校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工匠精神的浸润效果。以校园的建筑物,如长廊、橱窗、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等为载体,将工匠精神以事例、图像、标语、口号等形式在校园中落地,就能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立志做“匠人”。
(五)利用融媒体平台宣传工匠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何利用好宣传方式和资源,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利用融媒体平台,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文化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应当积极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组建工匠精神融媒体平台,宣传大国工匠、民族匠人的成才经历和事迹;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彩漫等多种类型相互组合的内容形式,构建校园特色文化;在现今学生活跃的平台上搭建宣传工匠精神的新阵地,带动高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以达到辐射广、效果佳、作用全的目的,坚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